•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3

小胶带儿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蒋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艺术边上观望

已采纳

[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0年4月14日,周二,晴,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556天。 最近开始每天跑步。前段时间每天跑2~3次,每次在塑胶操场跑4圈。这几天运动量加大,每次跑8圈。 然而,干巴巴的跑步是一种让人感觉很无聊的事情,故而让人觉得很难坚持下去。 直到,昨天的跑步让我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觉得不管是迎着朝霞,还是沐着夕阳,在樟树的沁人肺腑的幽香里,一圈一圈,从塑胶操场的第八跑道马不停蹄却也不急不躁跑到第一跑道,心就那么慢慢的平静下来了。甚至于感觉到这样的跑步原来是一种享受,我似乎可以带着这样的感受,把跑步这样一种原本觉得无聊的运动一直坚持下去了,而且,是欢欣着的坚持。 其实,操场还是那个操场,跑道还是那个跑道,樟树一如既往。而变化的,是手机里有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故事,让我心醉。 那是,台湾著名作家蒋勋那不疾不徐、充满磁性、祥和、宁静的力量的声音,加上,那样的声音勾画描摹出的温馨的、引人无限遐思的画面。 这次我听的,是牛听听里的《蒋勋谈文学》。在这里,蒋勋讲到了他小时候听妈妈讲白蛇传的故事。他说,妈妈讲一会儿要去洗碗了,然后再讲一会儿又要去洗衣服了,那么急切的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和下一段,他总是追着妈妈不停的问,然后呢?然后呢? 这样的画面让我不禁笑出声来。更让我沉醉其中的,是他说的妈妈描绘的那个场景:有一条青蛇和一条白蛇很羡慕做人的形态。所以他们不停的修炼。他们修炼的方式是,每天晚上对着月亮星辰叩拜,500年来从没有任何一天隔断。就这样,他们终于由两条蛇变成了两个人。 讲完了这个故事,蒋勋又说到了文学之美、文字之美。他讲到,我们平常人即使不能做到写出来的文字都很优美,不能做到出口成章。但至少,说出来的话要有诗意,要有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唐诗宋词元曲是前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当时只占全中国2%的文化人不仅仅是掌握了文字,更是把玩文字,把文字上升到了艺术、美学极致的高度。每当我品尝唐诗宋词,心底总有有1万个感慨。像我这般深知文字之美、之无与伦比价值的所谓半调子知识分子,却只能写出三句口水话,从来没有写出过优美的文字,更从来没有写出过一句像样的诗词。一个人生活的深度跟他掌握文字的程度息息相关,一个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及欣赏也跟他对文字的透彻理解息息相关。世界上有万种生存方式,一种是粗鄙的,粗俗的芸芸众生都在走的。当然,也有像蒋勋老师这般活出了高的境界,把生活过成了一首绚丽的诗、一副水墨山水画的。连他的声音,都能治愈贫瘠的灵魂。 我在想,这一切,蒋勋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大约就是像他妈妈小时候跟他讲的白蛇青蛇一样,不停的修炼了五百年,从不松懈永不放弃,终于修得正果,从蛇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美丽女子。 说到声音,想起我一次上网课时,雅贝贝跑到我的身边跟我说:妈妈,我觉得你的声音在上网课的时候太粗了,音调太高了,听起来很不舒服。你可不可以像在做咨询的时候那样跟听课的哥哥姐姐们说话? 我很惭愧。我深知,我们在人群里声音越大,其实表明我们的内心的自我越小,自我价值感越低。我们希望通过外在的声音的音量,来提高自我的存在感,来让别人看到自己。而这,非但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反而只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虚弱无力。 就像蒋勋老师,他那么温和那么舒缓,声音如水,让人宁静,却又力量勃生。 我又想起了蒋勋老师的相貌形态,看起来也是那般慈悲、睿智。他在《蒋勋说红楼梦》那部书里说:他把《红楼梦》当作一部佛经来读。读时,他看见的是慈悲,是人性深处的悲悯。他有很多研究美学的书。不管是跟青年学生还是其他的达官贵人相处,他看见的不是外在的身份地位而只有只有人性深处的东西。这是佛眼。就如中国神话里的如来佛,观音菩萨。他们所有人的外貌神态,都是圆润、温和、豁达、慈悲的。 我已人到中年。这短短一生,还有多少时间留给我?难以知晓。但,正如我最近重读的那本由了不起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写的那本名叫《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的书上所说:我们这短短一生,究竟是无助的来到这个世界,无用的离开这个世界?还是无助的来到这个世界,却在我们的最高点带着辉煌离去?要达到后一种人生,我们必须持有这样的看待生命的观念——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看成是最好的,每个阶段都揭示了一种奇迹,每个阶段都表达了成长的魔力。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三岁或者30岁或者90岁,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和他人的榜样和领导者。我们都可以不断的成长,永远的前进。 而我期待,倘蒙上天厚爱,我也能假以天年,我达不到他这样的成就,但我希望自己能活出蒋勋老师这样的高度、这样的思想境界。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能像婚姻教皇约翰·哥特曼那样,只要跟一对恋人相处5分钟,便可以判断一年以内这对恋人未来的婚姻走向。 我希望,再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美学逻辑学等的研读,我能成为一个对人性体察深刻、洞若观火,对专业孜孜不倦、炉火纯青的咨询师。同时,具有如来佛的慈悲,观音的豁达宽厚,对所有人无尽的悲悯和深爱的人。这样,我的来访者听着我的声音,看着我的眼神,听着我的专业咨询,大多数便能获得新生,摆脱心灵桎梏。 我还要把文字变成我手中的艺术,把玩文字,欣赏文字,沉醉文字,让自己真正成为文字高手,活出新的高度! 这是新的理想和目标!然,谁说一定就是空想呢? 也待我修炼五百年,永不放弃地努力吧,这才是重点和此刻要走的路!

心理咨询师蒋勋

316 评论(15)

jialing612

雪莉是孤独的,她的眼睛迷朦,盛满了“痛苦”,但是她说不出来,她用看似夸张叛逆的行为尽全力在表达,却始终没有人在听,也没有人理解。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小龙女的所谓活死人,就是要对抗所有活着的人,当活人不再是活人,死人才能活过来。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经说过,一个人有怨气,是因为他总是为别人付出,却没人为他考虑。 也许,雪莉就是这样,迎合着媒体、大众给她设定的角色要求,想要做自己,却找不到平衡的方式,所以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宽慰。 她的每一张“放飞自我”的私照是一种象征,成为了她追求自由最真实的表现。 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孤独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更糟糕的是,孤独感有一种特质:旁人无法理解,只有自己知道。 因为我们不了解,就会刻意将它隔离,于是整个社会的孤独感因此而破碎。键盘侠们的恶评,将不被理解孤独感放大到可怕的地步。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在2018年曾透露,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且有%的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状后从未就医。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患者占50%-70%。更加触目惊心的是:中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 孤独无所不在,在城市摩肩接踵的马路上,在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通勤地铁上,我们与他人的距离如此之近,但我们的心理却是一座座孤岛。 周梵曾说: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我们不够爱自己。她认为,如果一个人懂得爱自己,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爱自己”是指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然后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坚守自己。 1.如何找到自己? 确定做自己的原则,拒绝会伤害到自己利益的越界请求。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会出于自己的利益或考虑对我们提出越界的请求。比如刚生完孩子就被老公请求到婆家坐月子;刚晋升为部门主管,就被同事要求请大家到超高档的餐厅吃饭;辛苦创业刚有所小成,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就闹着要进公司要一份高薪的工作。 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让别人的过分要求让自己情绪低落?找到自己才更重要。 确定自己的处事原则和底线,拒绝过分的越界要求,我们的情绪会好很多。 2.如何成为自己? 说出心中的不满,而不是一味的忍让。 往往我们不想做一件事,却总会因为担心种种因素而不得不按下心中不满,逼自己去隐忍。但这样做的后果就像是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像一个皮球硬压下水面,这件事的顺从导致负面情绪却导致在另一方面疯狂反弹。 就像平时明明不想加班的我们,却因为同事领导都在加班,便不得不逼迫自己也坐在岗位上假装加班。等下班回到了家,负面情绪爆棚,吃夜宵熬夜刷脑残剧,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头晕、头疼、脱发、心悸…各种熬夜后遗症都找上了门。 “忍”是“爱自己”的敌人,忍耐产生怨念。在你不想忍或者忍不下去的时候,把不满直接说出来。 3.如何坚守自己? 不活在他人的期待中,追求让自己感到幸福的生活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活在了他人的期待中。上大学时为了父母的期待,放弃了喜欢的专业; 毕业后,为了父母的期待,放弃了去大城市打拼的机会选择了一份得过且过的工作;找对象时,也为了父母的期待,选择了一个据说很适合自己的相亲对象结了婚。 保持自我,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为别人的负面情绪买单,不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只做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才能成为自己。

10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