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筱筱筱瞳
毕淑敏,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科卫生员、军医,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医生,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 《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己》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奖,《补天石》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一等奖。《预约死亡》获第6届小说月报奖,《原始股》获第7届小说月报奖。《红处方》获全国人口奖、北京市首届文艺大奖。《翻浆》获台湾第17届中国时报文学奖。
轻轻空空
张德芬,女,生于台湾,作家。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2002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各类心灵成长课程。张德芬,生于台湾,台大企管系毕业,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2002年开始,辞去国际知名公司高薪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新时代的各类心灵课程。自1994年开始定居北京,取得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著有身心灵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和《重遇未知的自己》,同时翻译有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作品《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和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描绘揭示出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被冠为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书作家,深受人们欢迎,很多人因为阅读德芬的书,有了生活的态度的积极转变。 五年多来,学习了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以及心理治疗方法,并且博览中英文有关著作,透过时时刻刻活在当下以及观察自己的修炼,得到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体悟。取得了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现在最关心的是"人类意识的进化与提升",为地球美好的未来贡献一己之力。与家人长期定居北京。 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名列台湾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读者反应热烈,成为畅销作家。 2010年8月创办 内在空间 网站,她的创办初衷是想把自己多年来的积累的心灵成长经验和灵性资源整合起来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提供给身心灵爱好者一个全面的支持。 新版《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在2012年6月上市。 2013年9月出版全新作品《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继《遇见未知的自己》后进一步带领大家探讨人生中更深层的成长课题——和他人的关系。 2002年开始,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新时代的各类心灵课程。多年来 ,学习 了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及心理治疗方法,并且博览了一百多本中英文的有关著作,透过每日的观照和静坐,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现在最关心的是“人类意识的进化与提升”,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发现内在真实的自我与幸福。 主要成就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重遇未知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德芬: 夫妻之间能否共同成长,与你是否需要放弃一段婚姻并无必然的关系 我不能够为你决定,需要不需要放弃。 因为我看过很多例子,有些女人苦了很久,她放弃了婚姻,她变得非常非常的快乐。但是也有一些人,像我父母:我母亲年轻的时候,非常苦,可是她没有能力养活我们,又舍不得我们。只好在我爸爸的淫威之下,继续生活了好多年。但是我爸老了以后,就变得很好。 现在我的父母,他们真的是相濡以沫,非常恩爱。可是年轻的时候,我爸爸真的是一个大混球,很糟糕,所有的男人恶劣习性他都有。那你怎么说呢?所以说我没有办法帮你决定要离还是不要离。但是我只能跟你说,不要让你的婚姻阻挡你的自我成长。 在你不断自我成长的路上,当你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和内在智慧时,一则,影响你的老公,让他发生变化。二则,你会清楚的看到这个男人不是你要的,所以你可以放下,你可以离开。 对孩子的有没有伤害,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在状态,而非现实的婚姻模式 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不见得两个人在一起对孩子就有好的影响,两个人分开对孩子就有坏的影响,完全出于你自己的能量。如果这么苦,一讲到这件事情,你都要流泪。你有这么多的苦,你的离婚也是苦的,孩子会感受到母亲的苦。孩子帮她妈妈承接了很多痛苦,背在身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你的小孩,你不想伤害她,可是你已经在伤害她了。因为你有好多的痛苦,你自己没有办法消化掉,没有办法接纳这些苦,所以孩子在旁边看到,妈妈在这个婚姻里头,其实是不快乐的。那她承接到你的痛苦,感受到你的痛苦,她也背在她的身上,让她也很不快乐,所以说离婚不离婚,对孩子有没有伤害,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在状态。 如果孩子看到你离婚以后变得更快乐、更喜悦,还是能够跟爸爸像朋友一样的相处,对孩子来讲,很好啊!你跟孩子说,别人都有一个家,你有两个家:爸爸家、妈妈家。你如果是这种态度的话,孩子也会觉得挺好的。甚至你交了一个男朋友,你会告诉她说,人家都有一个爸爸,你有两个,好赚啊!孩子就是随着父母亲的能量在走的。 你说你老婆不能跟你一起成长,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婚姻当中,你有没有学习到你该学的功课,你有没有成长,你能不能成长。有没有拿这个婚姻做借口,让你自己不去成长,有没有拿你老公做借口,让你自己不去学习,不去学会你的功课,这是最重要的。 朋友参加了张德芬的见面会,回来和我们分享。 会上张德芬说:“我去年又离了婚。我和父母可以处好,和孩子可以处好,就是在亲密关系上处理不好。这就是我的人生课题吧。当我做的不够好,前夫会说,去把你自己写的书读一遍。抱歉,我能写出来可是我不能都做到,我在努力修行中。” 这一条信息在群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所以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分享我的观点之前,我想阐明两个基本的立场。 第一,我不认为一个女性的婚姻状况和幸福程度直接挂钩。所以未婚,已婚,丁克,离婚,再婚,再离婚,再再婚的女性,都有可能处于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状态。 第二,我认为如果读者对于张德芬的信任度降低,甚至怀疑否定她本人,不等于全盘否定她的作品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 群内意见分歧在于,张德芬已经离婚两次了,她自己的家庭关系都没有处理好,有没有资格出书去做别人的人生导师? 这一点,我马上想到的是拜师一说。我们所讲的师父,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武学和艺术方面。我们如果要去拜师,是不是要找一个在此领域很出众的人物?还是找一个道理说得很好,总结经验也很在行的人物呢?我是倾向于前者的。徒弟可以青出于蓝,但是师傅本身也应该实力相当。 百度百科的词条上,张德芬名字后面写着“台湾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不知道这个称号是从何而来的,如果按照上面“世界”和“首席”来看,的确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了。如果是此领域的师父,自身的修行必定要可以服众才好。 想必张德芬也是深明此道,所以才会说“这就是我的人生课题吧,抱歉,我能写出来可是我不能都做到,我在努力修行中。”有朋友喜欢她的坦荡和大方,但是在网络和资讯发达的今天,她想隐瞒也是几乎不可能吧?其余被别人爆料还不如自己先说。 词条上还有一个名称“作家”,对的!一直以来我觉得张德芬是一位作家,所以她的书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工具书。文学作品就如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感悟。文学作品不像工具书那样有标准答案,不像不知道一个字什么意思怎么造句而查的新华字典。 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作者,可以欣赏,但是没必要崇拜。同理的,对于作者个人的人生选择,可以不认同,但是也没必要否定她的作品。毕竟张德芬只是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一些道理罢了。她的书是建立在例如心理学,禅修,内观等等宏大的理论基础上的,不能以她个人的问题来否定理论的根基。 张德芬也提过,她是学习了心灵成长以及心理治疗方法,并且阅读中英文有关著作,透过观察自己的修炼,得到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体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也是文字的搬运工罢了。 所以事实上婚已经离了,书也已经出几本了,我们的争论有什么意义呢?最后的总结借用群内参加分享会的朋友的一句话:“我们读那么多书,无非就是做好自己,尊重他人。” 上面很多文字都是网络上的,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个人,了解更多的名人及她们努力奋斗历程,从而让我们普通人也看清自己,了解自己,不断的学习。也让我们明白: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在不断的自省在、成长中,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我在2009年初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时候,有人给我推荐了张德芬的书,因为我感觉她没有心理学的从业背景、知识,居然用了那么心理学的书名。凭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就那么的肯定心理学,除非是天才。后来在我生下二胎孩子后遭遇抑郁症困扰严重的时候,于是利用网络疯狂的搜集一些名人事迹与名人的书,成长的经历,张德芬,居然离婚好几次,还在40岁的时候也患上了抑郁症,这让我释然了,更多的名人或者成功人士,他们都是在苦苦的探索自己,当遭遇了更多的困境后,释然后的大彻大悟的勇气,这已经感动了我们,影响了我们。 朋友们,了解别人的故事,也了解自己,也发现自己的优秀。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努力,再努力!
周小蜜99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祖籍山东。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附1:《毕淑敏作品精选》序----王蒙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地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枣怪物。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咀咒与煽动迎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分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药,真对不起。附2:文学的白衣天使---柴福善“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专门说给毕淑敏的。毕淑敏一方面文学,一方面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概括了。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约》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