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6

映雪堂明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谈童年性游戏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印象记忆02

已采纳

我来自农村,在这个现代的城市和时尚的校园里,我是如此的寒酸,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始逛街、化妆,把早餐的钱省下来去买那奢侈的时尚杂志……渐渐的,我也成为一个靓丽可爱的女孩,同学也不再疏远我,我的心里有一种满足感。可有时却隐隐作痛:我来这里是为了证明这些吗? 分析:这个案例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在压力,其中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别人怎么看你,这个同学的问题就在于此。她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刻意的去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又是她几乎无法承担的。其实一个人外表的改变是可以通过改造内心来实现的,有知识、有气质的女生才是最有魅力的。 我为什么活得这样累? 我是个成绩出众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我“一考惊人”,老师们也就认识了我,跟着也有了很多荣誉。但大二时,我有几门课考得不太好,就有老师告诫我“成功最忌讳自满”。为此,我开始努力学这几门我很讨厌的课程,很快我又跃居第一名。可是,我并不快乐,在荣誉下生活的我,很累。 分析: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类似的案例,它带有一点“荣誉恐慌”的意味。一般来说,这些人都倾于内向,不太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其实,不管是挫折还是荣誉,如果能用平和、随意的心态去面对,我们会轻松很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和他守侯了两年的感情一上大学就变了,他很优秀,一上大学就进了学生会,身边的女孩也多了,越发显出我和他的不配。终于,我和他分手了。但我不甘心,不就是因为我胖吗?于是,我开始拼命减肥。朋友都劝我,说我不值,我也知道,可我就是不甘心! 分析:感情的心病是所有问题中最难解决的,这需要时间的慢慢淡忘。记得有个哲人曾经这样劝一个失恋的女孩:他抛弃了你证明他心中已没有爱,他已经失去了爱,而你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是他有损失,你又有什么可伤心的呢?既然这位同学已经知道了不值,那就赶紧放弃吧,只要你心中有爱,你总会找到心中同样有爱的人。 网络,让我欢喜让我担忧! 我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就接触网络游戏,一直到现在,可以说已经痴迷,我知道这是玩物丧志,但除游戏外,我实在对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沉迷网络”已成为大学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种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现在大学里的团体活动越来越少,很多人体会到强烈的孤独感,现实中一个普通的自己,在网上却是一个人人敬仰的大侠,这使很多爱做“白日梦”的人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这种风气的形成和整个学校的氛围紧紧相连,但它的解决恐怕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律。 可叹前路渺茫!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很难坚持学习,因为我没有什么特长与爱好,只好经常一个人坐在桌前发呆。有时候我觉得我总在为了那些所谓的目标与宏图大志而强迫自己学习,却又没有什么成就,只好做做白日梦。我真害怕这样下去我会疯掉! 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于学习,上进的好学生,可没有成绩,还很茫然。应该说这源于他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他也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勤奋学习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的任务,是为了他那宏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具体是什么,该怎么定位,他一概不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给自己定位,这才是迈向成功的开始。

心理咨询师谈童年性游戏

108 评论(14)

尘世任我行

上周我们在后台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这位家长,你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太有代表性了!

据我所知,大部分的寄宿学校里面的学习生活安排都是非常的紧凑, 不会给孩子太多的自由思考和做决定的空间。

好处就是它强制孩子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弊端就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已经习惯是来源于外在的压力~纪律和规则,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动力和兴趣。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断成熟的不单止是他的身体发育,还有他的心智也开始有一些狂乱且充满想象力的想法。有关友谊、性、竞争力、攻击性……

如果亲子关系足够好的话,这些议题可以被带到家庭中和父母亲去 探索 。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是有些疏离甚至是不够好的话,那孩子只能把这些迷惑的部分藏在心里。

而这些不能以言语的方式表达的迷惑,有的时候会让孩子感觉像是走进了的迷宫,大量耗费他的心神。

当然,高中的学习一定是比初中难很多啊。孩子在学习当中所要承受的挫败感和压力也会加倍。

此时,如果他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能跟父母亲谈一谈这方面的挫败感,或许他就感觉没有那么的孤单和无力。

如果这些挫败感和无力感日积月累一直没有得到恰当处理的话,有可能会让一个人感觉到窒息,为了逃避这种被淹没的窒息感,孩子有可能就会逃到 游戏 世界里面。

因为在 游戏 中,得到成就感的几率要比学习来得容易。(这在成人世界也是一样的)

所以,现代人之所以沉迷手机 游戏 ,除了好玩,更是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当然,它也成为了未来的麻烦制造者。

总结以上的内容,家长当务之急可以做的事情是反思,反思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评估一下你们的亲子关系,是否好到可以让孩子足够坦诚的跟你讲讲他内心的想法和困难。如果不可以的话,就需要反思: 什么样的障碍影响着亲子关系的亲密,以及如何去解决它?

2)你们全家人都需要去思考和讨论: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有的家长会简单的说:为了他以后可以自立啊,他的生活有好的品质。

现实生活里,如果家长给出的物质支持还不错,甚至是有“过”的话,在这样的情境下,通常会让孩子失去拼搏的动力。

有的家长会自恋的觉得自己蛮成功的,希望把自己认为好的品质都复制到孩子身上。他就不会看到孩子的个性, 他只希望孩子模仿自己,如鹦鹉学舌般的粘着式的学习。

这种孩子处于完全依赖所依附者的思考和观点来生存。

家长总要求孩子的行为要适应 社会 的需要,但她的代价是牺牲了孩子内在的发展。

他难以拥有有意义的友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以死背和鹦鹉学舌般左耳进、右耳出的学习方法,走完其教育的过程。

这种方式使孩子没有信心能拥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知识,导致他确实学到了知识也无法与自己内在的人格产生关联。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这类孩子会越学越迷茫。

因为 他不知道怎样学以致用,慢慢的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还有一种类型的家长,通常会很焦虑地企图把孩子培养成为自己所不是的人。

例如:郎郎、哈佛女孩……被这么对待的孩子,内心是非常郁闷痛苦的。

他感觉自己是长期被忽略、被否定的。感觉到自己在父母的心里也是透明的,无价值的。

当孩子看到自己与父母理想中的自己有非常大的距离的时候,会增加孩子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哪怕孩子在外在的学业上,能够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目标,但是这种外在的成功也无法填补内在痛苦及情绪的空虚感。

有没有家长意识到:我们关心孩子的学习,大多时候只想到 社会 价值观的评价系统和有关竟争优先级,也就是衡量一个人外在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关于个人内在的特定议题。

孩子从早年开始,我们是否着重强化他的性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于内在成长的这个部分,其实是没办法换算成数字来衡量的。

在学校里各个科目的学习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自己的孩子擅长哪一科,哪一科学不好。

我们习惯了着眼于一些可以看得到可以量化的内容。

而忽略了关注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 家长似乎不太在意孩子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当孩子可以进入到重点学校,并且成绩还不错的时候,家长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安心的事情,似乎他已经可以进入到优秀人群的最大公约数里面。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起伏的时候,这会让家长的安全感被扰动了。

因为家长想着为了孩子好,除了在可看得见的分数上面去紧抓不放,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做的。

在孩子成绩不如意的时候,家长的焦虑如果可以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腾出内在的空间去思考,反思到底这个过程(包括整个家庭)发生了什么,那真的是一件绝好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不再是孩子一个人的失败事件。

它可以转变成是 一家人团结一致的连接节点。

如果你不太了解孩子的个性,不知道如何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度,不太懂得怎样支持孩子内在心智成长,这并不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事情,总比之前的不知不觉有进步。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有提升的可能嘛。愿意给点耐心给自己,让自己也敞开心扉慢慢学习,去了解孩子的内在个性和学习如何支持他的心智成长,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这是事半功倍的工作。

这样做的家长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总比只会焦虑之下斥责孩子,让孩子因为你不能理解他支持他,而导致更多的恨意的家长来得要高明。

22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