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年凉薄
昆明梁艳分享311天。网络中级五期。 与来访者商定咨目标时,先做好以下前期资料收集工作: who,来访者是谁? what,发生了什么事? where,在哪里发生的? 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 why,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which,事情与那些人相关? how,事情是这样演变的? 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其中who最重要。 咨询目标:就是来访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求助者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 有效咨询目标的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如认知、行为、情绪、个性等。 2、积极的。 3、具体或量化的。目标越具体,越量化,就越容易执行,也方便进行咨询效果评估。 4、可行的。目标在来访者承受的范围内,即来访者可以做到,可以实现的。 5、双方接受的。 6、可以评估的。主要看是否有效 7、多层次统一的。若有多个目标,它们之间是协调统一的 以上摘自《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
翻页作废啊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573天。 今早基本功特训营练习依然是“共情”,近两个小时下来,带给我的思考是“共情之验证”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上关于共情的需在咨询中理解和掌握的要点之八:“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咨询中往往咨询师以为自己已经深刻、准确地理解了求助者,但实际情况却可能存在误差,这在初学者身上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所以,咨询师可以主动采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进行询问,从求助者说出的感受中,得到求助者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修正。”的确,共情是“如果”,而非“就是”,是“感同身受”,而非真的要经历,所以,出现“共”不到位的“情”也很正常,毕竟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态度、感受力、当下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允许尝试、允许误差,尤其是在练习时。同时,我也思考,如果说咨询中,当来访者反馈说有“一丝丝”、“太深”时,正好是学习、调整、修正的好机会,可以以好奇之姿听听来访者具体怎么说“一丝丝”、“太深”,她希望如何做即是共到情,说到他心坎上了,或者说出了她想说未说的心里话,让她感受到被理解、被看到、被支持、被温暖呢?朱老师说,共情时可能带有自己的投射~被来访者的故事所触动到或产生共鸣的点,是的,换位到来访者生活情境中,体会、感受当下、此刻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对听到故事的人的期待是什么(分享出来,本身就有期待,只是期待的程度/层次不同而已,有的人期待,就是你做一个倾听者,足以;有的人希望得到理解、看到不易、努力、付出和坚持;有的人希望能够深层共情,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但又渴望被看到的模糊的东西;有的人甚至反感、抗拒他人的共情,有的面向不希望被看到。所以共情是因人而异。)还有位置不同,关注、思考、理解、感受的点也不同,就如朱老师作为每次练习最后的总结者一样,我想她的用心程度一定和我不同,我可以开个小差,分个心,或者一心二用一下,估计她不能,必须全程专注,而且还要留意每一位参与老师的前后变化与成长,以及将每位老师的分享串起来融进当天的主题之中,这也是我要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每次她都能看到“亮点”,鼓励大家,激励大家、扰动大家,践行焦点解决的思维,践行报团成长,小不精进的初衷。 过度共情。写分享时,写着写着就冒出来这个词“过度共情”,有没有过度共情,我想一定有。共情既然因人而异,说明共情是有一个“度”的,过与不及都不可取,“度”即是“够”,“够”就是因人而异的。太“够”了,吃不下,或消化不了,也是浪费。过度共情,可能有一点,就是加入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如情绪、如经历、如感受,或者有点类似“过度解读”一样。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