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9

哈布斯窗帘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明军老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上海花满屋

已采纳

倭寇就是那些从日本出发,由海上入侵略中国沿海的海盗。

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 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其中又分为“真倭”和“假倭”两种。

倭寇:

真倭一般是日本战国时期。由于封建诸侯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武士、浪人,有组织的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同时对沿海甚至内陆平民进行抢劫烧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批人被称为“真倭”。

另外还有一些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盗,他们学习了真倭抢掠的方式,继续在东南沿海抢掠,这些人被称为“假倭”。

日本诸侯战争:

明朝中后期,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战争造成日本大量破产和失业,许多无以为人的日本人为了吃饭,只有当海盗。

加上日本幕府已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也组织盗匪掠夺中国,而中国一些唯利是图的人,看到"联夷肆劫"有利可图,成为倭寇帮凶,有的干脆自己就当起了倭寇。比如 汪直、徐海 等。

假倭寇:

他们伙同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 而明朝这一时期的皇帝们,大多不问政事,吏治腐败,海防不振。 也为倭寇猖獗提供了便利。 在倭寇活动越来越猖狂,严重影响到大明的安全情况下,明朝组织军队抗倭。

经过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到嘉靖末期,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荡平 。 此时,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基本进入尾声,在日本强势大名的打压下,倭寇逐渐被击溃或被收编。

胡宗宪、戚继光:

1588年,丰臣秀吉颁布《海贼停止令》 ,, 将半渔民半海贼的人遣散,把专业的水战人员编入作战部队。 所以日本的倭寇也日见式微。

在参加侵略朝鲜战争的日本水军中,有很多都是倭寇转业人员。 朝鲜战争的失败,让日本清醒的认识到和世界海上强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从德川家康时代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停止 。

这就是一部倭寇史,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从古到今,都是欺软怕硬的角色,只要我们硬起来,把他们打服了,他们也就老实了。

所以, 被中国人打服打怂了的日本人,再也不敢到中国来抢劫骚扰,直到他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中国落后了,才又想用武力征服中国 。

不过 历史 告诉我们,小日本就是一坨屎,别看开始蹦得欢,最后还是全玩完。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没有倭患,那是因为明朝万历年间,中朝联军击溃了丰臣秀吉的日本侵朝军队,日本内部为了争夺幕府的控制权的关原合战,自己内部消耗过大,自己需要休 养生 息,西方文明的介入也导致日本进入锁国时代。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从来没有放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台湾等大片领土,属国朝鲜也完全被日本控制,这恐怕比倭寇要更厉害的多。

我们分析一下,清朝的前期和中期为什么没有倭患。

1598年9月18日,刚刚结束侵朝战争的丰臣秀吉病逝了。 德川家康 的势力迅速扩大,俨然有取代丰臣家族的苗头。1600年,关原合战开始,德川家康所代表的的东军在一天内决出胜负,德川家康取得统治权,1603年建立幕府 ,史称 “德川幕府”或者“江户幕府 ”。(德川家康图)

由于西方传教士的渗透,先进的西方技术也开始渗透到日本。1616年,第二代幕府将军采取禁止传教措施,农民不得信奉天主教,日本通商只能在长崎和平户两地,中国船只可以通商。1623年,禁止葡萄牙商船进入日本;1633年至1639年,德川幕府连续颁布五道 “锁国令” :

也就是说清朝建立前,日本已经开始了锁国政策,倭寇的根源被断绝了。直到德川幕府倒台一直执行锁国政策,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这一切。

清朝入关后,为了对付台湾郑经等,实行了禁海政策。顺治和康熙帝时期,清朝和荷兰、法国、英国、葡萄牙、日本等都建立了贡市贸易,1685年废除海禁后,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了,而且中国一直处于贸易得利的一方。(开始锁国的雍正皇帝)

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并限制了贸易。1757年,乾隆皇帝开始只有广州一口通商的时代,厦门、宁波等地被禁止通商。

也就是说,日本开始锁国后,清朝也开始了锁国政策。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传教和贸易,和日本一样,都是害怕传教和先进的技术会导致统治权的丧失,算是不谋而合吧。

郑成功在清朝初年对倭寇的限制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郑成功的军费主要来源就是沿海的贸易收入,为了达到收取贸易费用,郑家军击败了荷兰的军队,剿灭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势力,保护沿海贸易,从而收取贸易船只的费用,大船2500两,中船、小船梯级收费。

以前残存的倭寇基本被肃清了。(郑成功雕像)

1854年,美国同德川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接踵而至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1867年,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奉还大政”,幕府倒台。1868年1月3日,明治维新开始。(倒幕运动图)

同时代的清朝被动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国门也被打开,清朝开始洋务运动。

两个国家几乎在同时进行近代化的发展,决定胜负的一战就是: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日本占领朝鲜,《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又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中日两国近代化军队发展的成果检验以日本的全胜而告终。虽然有两百多年没有倭寇,日本来了一次大战就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明朝初期,日本海盗没有造成严重的灾难。嘉靖皇帝的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宽松的海军,和工商业的发展沿着东南海岸,一些有钱的商人和海盗如王志和徐海与日本海盗勾结掠夺,导致日本侵略加剧,沿着海岸灾难,危及粮食运输。自1552年以来,日本海盗在中国东南沿海大肆掠夺,造成多人死亡,明朝的政府腐败无能,这是明朝的“倭患”。

倭寇要到中国必须得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有能力到达中国海岸,而且收益应该大于支出,前者的问题不大,倭寇自然关心的是后者,亏损的生意是不能做的。

事实上,随着明朝海防的加强,在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将领的努力下,“嘉靖倭患”运动基本结束。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的成本和微小的收益使得它非常不经济。

因此,日本这个强大的国家宁愿卷入内讧,也不愿去中国。当时,日本的战国时代即将结束,独立的海盗被强大的势力镇压。例如,织田信长击溃濑户内海的海贼众、丰田秀吉收编九鬼嘉隆的水军。

崇祯皇帝即位后,中国的沿海地区没有任何枷锁的痕迹,一直延续到清朝。

这种观点又回到了日本,1588年丰臣秀吉统一该岛后,颁布了“海盗停止令”,一半渔民一半海盗被开除,专业的水战人员被编入战斗部队。

在这方面,丰田秀吉控制了日本沿海的交通,并为即将到来的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当然,日本军队在明军和朝鲜军的入侵中失败了,沉重的教训开始让他们平静下来。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于1603年建立江户幕府,他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并对盗岛者加以约束。

1633年,德川幕府宣布关闭这个国家。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德川将军的三代将军家光终于完成了任务。

日本人不出海,自然就没有倭寇,自那以来,中国没有遇到麻烦。然而,日本的封锁并不是绝对的,仍然有官方的舰队在海外活动,也有不少间谍。

在明清两代,双方用数千枚炮弹互相轰炸,中国舰队的海战炮击模式,以及郑成功进攻荷兰收复台湾,这一情况已转达给日本,日本当时没有参加的资格。

残酷的现实使德川幕府彻底冷静下来,改变了早期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诚实地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明治维新。

在明代,倭寇曾经肆虐我国东南沿海长达五十多年,明朝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解决了倭寇问题。明朝灭亡后,入关的清朝却并没有像明朝一样承受倭寇之患,是倭寇消失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在 历史 上可以与北欧海盗齐名,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把这些来自日本的海盗称为倭寇。

明朝建立后,很重视海防建设,但当时的倭寇已经袭扰朝鲜海岸多年,永乐年间倭寇首次进入渤海,遭到明军的全歼,此后百余年,大明都未受到倭寇骚扰。

明世宗嘉靖年间,平静了一百多年的东南沿海再起波澜,倭寇之患复起,当时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封建诸侯对倭寇的海上侵略行为都很支持。尽管明朝实行了极为严厉的海禁,但仍不乏如王直、徐海这样的著名海盗与日本倭寇勾结,由此开始了五十多年年的明朝倭患,从山东到江浙闽粤沿海,倭寇四处烧杀俘掠,至此东南倭患大起。明朝虽然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朝政腐败至此,倭患始终未得解决。嘉靖后期,朝廷起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积极抗倭,经多年苦战,很快肃清了江浙、闽粤沿海的倭寇海盗,倭患始平。为抗倭,戚继光更是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

到明朝万历年间,倭患基本肃清,倭寇好似消失了一般,不仅在明末不复出现,甚至在清朝入关统一全国后,再不复见倭寇踪影。曾经为害明朝东南沿海长达五十多年的倭寇,在清朝却奇迹般的消失了,这是为何呢?

很明显,清朝时期的日本已经处在一个不一样的时代,像丰臣秀吉那样可以称为“日本国王”的大权臣已经不再出现,自然就不可能出现万历年间日本两次发兵入侵朝鲜那样的大事。清朝时期的日本,正是推翻丰臣秀吉政权而统治全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与丰臣秀吉穷兵黩武,叫嚣着“迁都宁波”的狂妄自大不同,德川家族统治日本后相对比较冷静,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考虑, 日本对外实行了严厉的“锁国”政策,全国只保留长崎一个对外贸易港口,其余的港口全部关闭。 日本的船只不能出海贸易,日本国民更不能擅自与海外往来,偷渡更是死刑大罪,而即便像中国荷兰等少数国家的船只被允许在长崎进行贸易,但也遭受着日本政府的严密监视。

日本海禁如此严厉,出国即被视为偷渡,偷渡就要面临着死刑, 这自然从心理上断绝了日本倭寇对外烧杀掠夺的念头,也因此,倭寇这一自十三世纪兴起的日本海盗组织,到了德川幕府时期便基本消失殆尽。

日本的闭关锁国不是间歇性的, 而是几乎贯穿整个日本近代史,一直到明治天皇时期,随着美国商船的到来(黑船事件),才强行让日本打开国门,日本得以通过“明治维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通过工业化革命走向“强军富国”之路。 在高压政策的作用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遭到沉重的打击,经历了长达近两百年的闭关锁国,昔日横行海上的倭寇迫于政府的压力都纷纷转行。同时随着中日民间贸易的最后一个民间集团台湾郑氏政权的覆灭,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海上私人贸易也宣告结束,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再加上民间贸易的切断,使得日本倭寇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

在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同一时期,清王朝也同样实行了极为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最初清朝“锁国”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目的,当时占据台湾的明郑政权负隅顽抗拒绝归降,为了防止台湾郑氏政权与沿海居民联络,从1644年到1683年延平王郑克爽投降的这一年,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清朝强制要求东南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并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贸易,犯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决。

在内陆杀得人头滚滚的清廷,早已经把东南的士绅海商们吓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搞走私贸易了,而丧失了中国商人和海盗们财力支持和带路,即便想要铤而走险的日本浪人们连大海都过不来,又何谈侵袭东南沿海?对于一向视中国东南沿海为利益输入的海上命脉的日本倭寇来说,随着清政府严厉的海禁政策,也宣告这一条贸易往来航线的终结。

历史 进入十八世纪后,随着西方工业化革命的影响,不少日本人都开始鄙视过去那种依靠武士刀和弓箭烧杀掠夺的强盗行为,这也直接的影响到日本人对倭寇的看法,认为他们的暴行会影响到日本的对外形象,更何况时代在进步,枪和炮开始盛行的年代,光有武士刀和弓箭已经不足以震慑对手了。

倭寇在明朝猖獗200年,从辽东,山东一直到福建,到处都遭到倭寇的袭击。导致本来是鱼米之乡的沿海地区,十室九空。比如1561年倭寇进犯宁德,烧杀抢掠。此后,宁德上下300多里,三年不见人踪,县城都荒废了。

明实录记载,1555年,67名倭寇从绍兴上虞县登陆,洗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明军望风而逃。倭寇一直杀到南京,杀死江宁镇300多明军以后,竟然直抵南京安德门。随后,在秣陵关击败上千明军。

很快,苏松巡抚曹邦辅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追击这伙倭寇近200里,终于把这伙在中国腹地流窜数千里,80多天,杀伤4000-5000人,攻破2个县城的倭寇全歼。而为什么会有倭寇呢?就是明朝长期的闭关锁国。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宣布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许入海。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明朝海禁长达200年。

其实一直到1567年,隆庆开关也只开放了一个漳州月港。正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才导致倭寇盛行,大批海商,走私商人和沿海失去生机百姓与来自日本的倭寇合流,持续200年袭击沿海地区,掠夺财物。许多倭寇头子就是中国人,如王直、徐海、陈东、麻叶等等。

清朝在1655年为了压制郑成功也曾经海禁,闭关锁国。但是到了,1683年实现统一以后,就放开了,时间只有28年。

明朝一直禁止与日本贸易,而清朝开放了与日本贸易。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金额为二百余万两,银额为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日本战国时代结束, 社会 进入到江户幕府时代。清朝开放海禁,允许本国商人与日本贸易。这也就是清朝没有倭寇的两大重要原因。

这个原因主要在日本。

明初和明中期沿海倭寇猖獗,很大的原因是日本国内战争频发。明朝初期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有很多战败武士和流离失所的农民无处营生,只能选择跨海来中国搞事情。明朝中期,日本正好是战国时期,情况比南北朝时期还要惨得多。

而在清朝,日本已经进入了相对平和的江户幕府时代。在此之前,日本已经通过朝鲜战争、关原之战和大阪之战,消耗了大量的武士和人口,国内经济矛盾基本平复,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也就不用去干这种玩命的活来谋生了。

另外中国方面也有原因,顺治时期虽然海禁,但是老百姓天天都忙着躲避战乱,清军对东南的监督力度很大,因此除了郑氏集团,沿海基本上没啥问题。康熙之后,海关开放时间大于海禁时间,雍正四年,大清又再次开放四个海关,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大清又改为对欧洲一口通商,但始终没有明朝那样强力度的海禁。

当然,大清沿海也有不少海盗,但他们最后被招安的被招安,被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消灭的消灭,虽然在 历史 上也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但是危害远不及明代的倭寇。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劫掠朝鲜半岛、中国沿海地区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之为倭寇。 (倭寇形象)

倭寇最初是由九州岛沿海一带的大名和失业渔民组成,后来在日本进入南北朝后,南朝许多封疆领主开始有组织的进行海盗活动,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倭寇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日本内战造成了大量平民失业,这些失业者为谋生计则选择成为海盗。加之在内战期间日本政府对海防的控制力下降,给了倭寇以生存的空间。

第二个原因则是巨额利润的诱惑。由于古代日本生产力低下,许多生活用品不能自给,只能从中国购买。许多商品在日本的价格是中国的十倍之多,这引发了一些日本封建领主的贪欲。

但是日本能够与中国做交换的商品不多,日本对华出口最大的商品就是白银。但银矿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所以许多日本封建领主就选择直接劫掠。

倭患在元朝时期就已经比较严重了,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一直想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解决日益严重的倭寇问题。日本当时的室町幕府也表示愿意打击海盗,借此希望将中日贸易收归幕府所有,从而垄断巨额利润。在室町幕府的打击下,倭患确实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明朝在建立之初就一直奉行锁国政策,民间对外贸易严格受限。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中日正式开启勘合贸,规定日本可以每十年来华进行一次贸易。

很明显,勘合贸易根本无法满足中日贸易的需求,许多日本浪人则依旧铤而走险,为此明朝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沿海修筑堡垒工事,但倭患始终不能根除。

1467年—1477日本爆发应仁之乱,室町幕府统治趋于崩溃,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西日本沿岸诸大名勾结中国沿海的走私贩,进一步劫掠东部沿海地区,到嘉靖年间,倭患达到顶峰。

(明代倭寇肆虐地区)

为了打击倭寇,明朝政府调集大量军队,但面对行踪不定的倭寇,明军总是疲于奔命,直到戚继光和俞大猷组建私家军,才在军事上压制了倭患。

不过对于倭患,现在许多史学家认为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这些人大多是走私贩,因不满朝廷的禁海令而与日本浪人勾结进行武装走私活动,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大海盗汪直。

汪直是嘉靖朝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其最为鼎盛时期甚至在日本建有自己的根据地,拥有大小战船百余艘,明军水师竟不能敌。

对于海上的边患,当时的直浙总督胡宗宪心中是一清二楚,他曾多次与汪直谈判,希望能够借助汪直的力量节制海上群寇,最后招安汪直。

但是对于汪直提出的通商要求,胡宗宪实难答应,不得已只得诱捕汪直,然后将其斩首。

汪直死后,东南海盗群龙无首,倭患更加猖獗,胡宗宪又返回武力打击的路线上。但好在胡宗宪首先的戚继光和俞大猷战力爆表,在军事上有效地打击了倭寇。

在经历了嘉靖朝的倭寇大乱之后,明朝政府对于海禁政策也做出了反思,于是在1567年,隆庆皇帝继位的第二年,明朝政府宣布有限的解除海禁,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在增加明朝政府海关收入的同时,武装走私的活动也明显减少,倭患内外勾结的情况得到遏制。

到明朝末年时日本的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为了防止西方天主教对日本的渗透,丰臣秀吉颁布八幡船禁止令,限制对外交流,倭寇的数量大为减少。

江户幕府建立之后,在1633—1639年先后发布5次锁国令,禁止日本人对外交往。最初规定除了明国以外的国商船只能在平户、长崎两港停泊交易。到1635年后明国、荷兰以外的船只只能进入长崎,禁止所有在外的日本人回国。 (锁国令的始作俑者——德川家康)

江户幕府之所以颁布锁国令,是担心基督教在日本的扩张威胁自己的统治,但是在客观上也切断了倭寇的源头,到了清代也就基本没什么倭患了。

馆主来了,我是无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难,无月给大家简单说说。

先弄明白明朝时期,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倭寇到当时明帝国的沿海来。

那时候日本正是史家所称的战国时代,大量的武士在战争中失去家主和领地,成为了野武士,连带还有很多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平民,这些人都成了无处可去的人。

想要在日本国内为寇不是不可以,但是各家大名都在全力清剿这些人,所以这些人无处可去,便下了海,有些成了水贼,有些则成了走私贩,还有些直接做了倭寇。

毕竟明帝国的海岸线那么长,不可能到处设防,尤其是倭寇刚刚兴起时。

后来,随着日本国内的战事不断激化,越来越多的倭寇来到明帝国境内劫掠。

这就是倭寇的由来。

倭寇消失主要两方面原因。

一是由于明帝国的全力围剿,尤其在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将领的带领下,明帝国给予了倭寇沉重的打击。

到明国劫掠的成功率越来越低,跑来送死的倭寇自然数量减少。

二是由于日本国内趋于稳定,关原合战、大阪冬夏之战后,德川幕府控制了日本的局势,日本由动乱转向稳定,便渐渐不再有倭寇了。

其实倭寇在明末期基本上已经消亡了。

到了清代,前期德川幕府与清朝一直有勘合贸易,后期日本明治维新,国力大幅超过清朝,更是没有人去做倭寇了。

说白了,倭寇即使日本国内动乱,混不下去跑到邻国来的一帮武装难民,日本国内稳定了,自然不再有难民跑到邻国来了。

无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倭寇在明朝猖獗200年,从辽东,山东一直到福建,到处都遭到倭寇的袭击。导致本来是鱼米之乡的沿海地区,十室九空。比如1561年倭寇进犯宁德,烧杀抢掠。此后,宁德上下300多里,三年不见人踪,县城都荒废了。 明实录记载,1555年,67名倭寇从绍兴上虞县登陆,洗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明军望风而逃。倭寇一直杀到南京,杀死江宁镇300多明军以后,竟然直抵南京安德门。随后,在秣陵关击败上千明军。 很快,苏松巡抚曹邦辅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追击这伙倭寇近200里,终于把这伙在中国腹地流窜数千里,80多天,杀伤4000-5000人,攻破2个县城的倭寇全歼。而为什么会有倭寇呢?就是明朝长期的闭关锁国。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宣布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许入海。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明朝海禁长达200年。 其实一直到1567年,隆庆开关也只开放了一个漳州月港。正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才导致倭寇盛行,大批海商,走私商人和沿海失去生机百姓与来自日本的倭寇合流,持续200年袭击沿海地区,掠夺财物。许多倭寇头子就是中国人,如王直、徐海、陈东、麻叶等等。 清朝在1655年为了压制郑成功也曾经海禁,闭关锁国。但是到了,1683年实现统一以后,就放开了,时间只有28年。 明朝一直禁止与日本贸易,而清朝开放了与日本贸易。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金额为二百余万两,银额为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日本战国时代结束, 社会 进入到江户幕府时代。清朝开放海禁,允许本国商人与日本贸易。这也就是清朝没有倭寇的两大重要原因。

心理咨询师明军老师

248 评论(12)

夏小麦521

多尔衮(1612~1650) 清顺治初皇父摄政王,军事统帅。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晋贝勒。 天聪二年(1628),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清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八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五年,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会征讨降而复叛的原明将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户部侍郎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命吴三桂镇守汉中。为排斥异己,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六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镶,克浑源(今属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睿亲王封号。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249 评论(11)

莫奈小兔

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心?

196 评论(9)

溪爱Mr彬

什么是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表里一致,信守诺言,诚信自己,诚信他人,自信,绝不是他信。

自信要自爱。活在当下,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人,爱朋友,爱他人,爱从一花一草做起,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每天多关注当下的自己,坚持做到两个十分,每天十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应自然生活规律,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戒掉不良的生活嗜好,走起来,动起来,跑起来,这不仅增强体质,而且是赶走忧愁烦恼,快乐自己最好的方法。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何谈爱他人和为他人?不仅如此,还要十分关注自己的内心,走进心灵的房间,多坐十分,多想十分,反省自己一言一行的对与错,会发现自己有多多不是,找回曾经的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每天做到好一点,或更好一点,未来就会活出光源,照亮别人,每一个今天是未来的延续,每天遇到最好、最开心的自己,最爱自己的自己,因为陪伴自己的一生还是自己,自己爱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起码遇到突发事件和面对疾病能从容应对,起码在自己一无所有时还有勇气和信念好好的活着,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情怀!这又就叫自信。

自信也是一种诚信,常言道:诚信为本。诚信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信守诺言的座右铭,更是爱人如己的情怀。怎样做到诚信?如果自己是一只人中鸟,展翅飞翔,飞得越高越好,尽善尽美,做大做成,不要忘了做慈善,更不要为了慈善而做慈善;如果你是一只苹果,尽心尽职,不要辜负自己这只苹果;酸甜苦辣咸,自己属于咸味,就好好的闲着吧,不要折磨自己,得高望高,努力做好自己。信守承诺自己曾经的诺言,孝顺二老,不管生老病死陪伴自己的爱人走完今生。大千世界,什么人都有,什么的事都会遇到,要以平常心对待人和事,遇到的能帮则帮,尽力而为,人人都会犯错,他人不是自己,但犯错的有可能是另外一个不是自己的自己,对他人保持达观的心态,包容他人,放过自己。何乐而不为?诚信他人就是诚信自己,是厚德载物的载体,是德不配位镜子。

自信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开心快乐,是一种幸福,更是人的一生修行修为,自我完善,难得糊涂。

142 评论(12)

闪灯背后

不是多尔滚,而是多尔衮。全名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弟多铎。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睿亲王。多尔衮十五岁时,阿巴亥被皇太极所逼,被迫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因此丧失继承大统的能力和可能。但此后,他军功卓著。至皇太极去世时,和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于是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汗位。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的软弱使其不能继位,又畏于两黄旗的实力,不敢自己继位,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入关,满清入主中原,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顺治对他的称呼也从“叔父摄政王”也逐渐变为“皇父摄政王”。38岁时,多尔衮因狩猎坠马不治而亡。死后,顺治帝因其独断专行,并迫害其兄豪格,又与其母孝庄皇太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剥夺其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名誉。多尔衮因与皇太极永福宫庄妃、顺治母孝庄皇太后关系暧昧,故民间有“太后下嫁”的传说。顺治曾追崇多尔衮为清成宗,谥义皇帝,后顺治剥夺了。爱新觉罗·多尔衮伟大功德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晋贝勒。 天聪二年(1628),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清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八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五年,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会征讨降而复叛的原明将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户部侍郎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命吴三桂镇守汉中。为排斥异己,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六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镶,克浑源(今属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睿亲王封号。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历史上的多尔衮多尔衮与“阿巴亥生殉”之谜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14子,为乌拉那喇氏阿巴亥所生。种种迹象表明,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皇太极与原居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曾联手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等罪,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皇太极争位的主要对手代善被废太子之位,另一个对手莽古尔泰遭到了惨重打击;大福晋富察氏被努尔哈赤休弃,阿巴亥晋升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大福晋,其子多尔衮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别以14岁、8岁、6岁幼龄跻身八和硕额真之列。 努尔哈赤病故时,多尔衮兄弟已辖正黄、镶黄二旗和十五牛录,实力超过了三大贝勒,成为皇太极、代善之外惟一可能问鼎的力量。甚至有说遗诏虽列多人候选,努尔哈赤临终口谕则是传位多尔衮,暂由代善辅政。然在关键时刻,代善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皇太极为汗(事后得知,代善是被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连说服,接受了皇太极的交换条件)。尘埃落定,皇太极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率诸贝勒赶赴阿巴亥所居之处逼她自尽殉葬。阿巴亥身为后金国母,权倾朝野,且年富力强、精明机敏、胸怀大志,知晓皇太极、努尔哈赤乃至后金军国的核心隐密,有她在,多尔衮的发展不堪设想。她只有死。 年幼的多尔衮既失父又丧母,且降居为受管辖、支配的一般贝勒行列。年长20岁的皇太极则恪守对阿巴亥“恩养”多尔衮兄弟的保证。他扶多尔衮作了镶白旗旗主,将两白旗纳入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而后,皇太极以兄长国君的身份,对多尔衮百般拉拢提携,使多尔衮24岁时被封为和硕睿亲王,26岁时授命大将军,统兵攻明,成长为大智大勇、军功卓绝的青年统帅。多尔衮与“太后下嫁”之谜1643年秋,皇太极病逝。新的皇位之争发生在两黄、正蓝三旗支持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两白旗及多数诸王贝勒支持的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之间。然关键时刻,多尔衮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先帝九子福临为帝,由他本人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这一决定使两黄旗大臣无话可说。他们打的是拥立皇子的旗号。豪格自行退出,且为无封号的继妃乌拉那喇氏所生。福临生母却是皇太极称帝后所封五宫后妃之一的永福宫庄妃。庄妃上位虽有麟趾宫贵妃和她的儿子博木博果尔,但麟趾宫贵妃原为被俘获的蒙古林丹汗之妻,博木博果尔更幼,年方两岁。即摄政王的安排也无可非议——多尔衮放弃争位应得补偿;济尔哈朗虽中立,却支持过豪格。两白旗及多尔衮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他们的力量难以压倒对方,拥立年幼皇子,可以摄政做不是皇帝的皇帝。满族新建帝基一旦崩溃的危机竟以福临的即位轻轻化解了。福临是只有6岁的小皇帝,摄政王多尔衮、皇太后孝庄遂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二人关系引起诸多遐想和猜测,生发出无数版本的传闻和野史。其共同话题,是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 太后(即孝庄)有无下嫁多尔衮,正史并无记载,史家也各执所见。“下嫁说”的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入关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一直进加至“皇父”摄政王,试策、本章、旨意都改称其为“皇父”。二是清初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有“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之句。三是孝庄死后没有�葬皇太极,而是葬在远离盛京(沈阳)昭陵千里之遥的东陵“风水墙”之外。 多尔衮与清初的“重剿轻抚”弊政多尔衮于顺治七年赴边外围猎时病死途中。14岁的顺治帝亲政不久便以“阴谋篡逆”的罪名籍没了他的家产人口,悉行追夺所得封典,将其党羽凌迟处死,将其罪状昭示中外。据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从清初政局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在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的同时,以安置满族“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多尔衮又以“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的命令拉开征服天下的序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江阴、昆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汉族人民激烈反抗,多尔衮则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 从清初宫廷看,君权旁落于代表满文化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的多尔衮之手,孝庄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下嫁多尔衮;多尔衮且行“皇父”之权,主宰顺治婚姻,为他迎娶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并阻碍他对汉文化的学习;多尔衮本人因袭被汉族士人耻笑的满族旧俗——不仅在同太后关系上不检点,且幽禁豪格后公然册立其妻为妃。而顺治已在皇帝之位。这皇帝是汉文化意义上的皇帝。顺治不能容忍这一切,要求实现和证实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这是他与多尔衮水火不容的根本所在。 多尔衮率领他的民族驰入崭新世界,为多民族的冲融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在清初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弊政,则反映了多尔衮的历史局限。

180 评论(11)

超超超级棒的

放弃,有时候是一种智慧,让你更轻松的通向成功!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放弃得到成功的短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放弃得到成功的短事例篇1:

1998年,著名作家毕淑敏成了心理学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到了2003年7月,离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但她思之再三,最终决定放弃。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

她冷静地回答:“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风格不一样,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考外语,是一个死功夫。我想,生命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去应对考试。”

毕淑敏放弃了争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西四环外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认为,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是自己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放弃得到成功的短事例篇2:

朱棣带兵去寻找北元的军队,想一举歼灭他们。大军长途跋涉了好几天,冒着大雪终于找到了北元军队,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安插到了乃儿不花(北元太尉)营地的眼皮底下。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朱棣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命令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埋锅做饭。朱棣的这一反常决定让他的副将感到不可思议:“大军远道而来,已经到了元军的眼皮底下,而且元军没有任何准备,毫无提防,这是歼灭元军的最佳时机,为何滞留不前呢?”带着这个疑问,副将急匆匆地去见朱棣,朱棣听了笑了笑,说:“我定有打算,吩咐下去,安顿好军队。”

安顿好军队后,朱棣一边派观童去元军大营见乃儿不花,一边命令所有的将士,待观童到了元军大营时就开始磨刀。观童按朱棣的吩咐到了元军大营,并将明军的政策告诉了乃儿不花,劝他投降。乃儿不花听了,不假思索地同意归降。观童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朱棣,高兴之余,他又觉得纳闷:乃儿不花爽快地答应投降,是不是其中有诈呀?于是,他提醒朱棣千万要小心。朱棣听了,胸有成竹地说:“你多虑了,这种结果在我的预料当中。你想想,明军如若全力进攻,元军所有的将士早就人头落地。明军之所以按兵不动,埋锅做饭,就是要告诉元军,我军是有备而来,没有直接发动进攻,是在给他们活命的机会。还有,你刚才面见乃儿不花时,有没有听见明军磨刀的声音?再不归降,明军的磨刀石就换成他们的脑袋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乃儿不花定会前来归降。”果不其然,乃儿不花前来投降,朱棣亲自在大营外迎接,以招待贵宾的礼仪来款待他,乃儿不花十分感动,回营后立即召集人马列队归降明军。就这样,朱棣圆满地招降了元军。

按常理说,面对有利时机,全力消灭敌人才对,可朱棣不那么想,在他看来,元军已是囊中之物,如若再发动进攻,不但自己的大军有所损伤,元军更会死伤惨重,那样的结果是他不想看见的。为何就不能以智取胜呢?朱棣给元军一个不进攻而又不得不投降的假象,乃儿不花果然中计。在双方没有损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不但消灭了元军,还增加了明军的实力。这种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人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智慧。

放弃得到成功的短事例篇3:

在非洲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群群的猎豹。

羚羊是猎豹最喜爱的食物。在捕食时,猎豹总是伏身,一步一挪地接近羚羊,尽量不让对方发现,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对方扑去。但是灵敏的羚羊往往会猛地躲闪开来,竭尽全力快速朝前逃跑。猎豹则在后面箭一般地追逐,始终目标专一地盯着前面那头边跑边不断急转弯的羚羊。只见七百米、六百米、五百米、四百米……距离越来越短,羚羊唾手可得。可是,令人惊异的是猎豹有时竟会突然停止追杀,望着咫尺之内的羚羊,悠然地走开了。

为什么?原来,猎豹虽然是动物中的奔跑冠军,追击猎物的时速可高达120公里,可是公平的大自然在赐予它无与伦比的速度的同时,却没有赐予它足够的耐力。它根本无法长时间追逐猎物,当它的奔跑速度达到110公里以上的时候,它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都在超负荷运转。如果它追猎的时间过长又不成功,就有可能饿死,因为它再没有力气去捕猎了。

为了能有足够的体力对付下一次捕猎,不导致饿死的结局,猎豹的做法很果断。那就是一定要在30秒的时间内,也就是在800米的距离内,将猎物追捕到手。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和距离,它们就会坚决放弃,等待下一次机会。

观看猎豹捕猎,往往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身为短跑冠军,美食在前却能果断舍弃。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有着出众的才学品貌,总是十分自负,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拥有。结果一旦遭遇失败,身心长时间内都无法恢复。其实,即使是才华杰出者,我们有时也需要勇于放弃,善于放弃,这样反而更能争取到完美的人生。

放弃得到成功的短事例篇4: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33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