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93

街头流浪泡泡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摆摊心理咨询师真实案例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南南南南者

已采纳

1、不随意打扰 家长要知道该何时叫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尽量不随意打扰,尽量在孩子活动间隙时和他沟通。2、用适当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 让孩子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你,这时和他讲。否则,很多时候孩子沉浸在做事情中,真的会没听见你的话。3、少唠叨 家长话太密,就等于把自己的话变成白色噪音,适合哄睡觉用,不适合让话进入孩子的脑子。所以平时少说,有重要情况,谈一次话,完整透彻地解决。 4、指令要具体,不带负面情绪 给孩子的指令,必须让他知道你希望他此刻具体做什么,比如,不说“你应该整洁一些”,而说:“现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后我们好做手工。”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责、数落,不带负面情绪。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他一定更加不会愿意去听从的;因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指令要具体,不带负面情绪。5、给孩子指令后,让他复述一遍 有时,您需要在给孩子指令后,让他复述一遍,以确认他真的听到并理解。常常,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并非他成心在抵抗,只是因为他年龄小,听知觉能力还比较弱;他的大脑还不能很好地加工处理听到的信息,就是说,他的确“听”到这些声音了,但他的大脑并未真的理解并记住你的具体指令。家长要孩子确认,有时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然后我们做调整,把我们的指令变得更加具体、清晰、简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可以逐渐提高指令的复杂程度,锻炼孩子的听知觉能力。

摆摊心理咨询师真实案例

311 评论(9)

信息全无

心理咨询师以新兴的朝阳的职业,可观的职业收入还有高尚的社会层次等成为十大最佳工作之一,而在国内,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同样也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非常严重的缺口,可达到40多万。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失,导致未来心理咨询师的前景相当可观。目前中国最有含金量的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前国际统一考试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含金量最高,但是国家在16年就取消考试了,所以现在考取心理咨询师的人数与日俱增,心理咨询师的报考不支持考生以个人的形式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所以心理咨询师是不可以自学考试的,想要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就要向培训机构报名,指定时间参加考试即可。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毕业的学生,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170 评论(14)

fomeca刘勇

对叛逆期的孩子家人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的引导他。不要激怒他。这样他会更加的叛逆。

126 评论(13)

nellie0223

从小就被家长吓唬说:你如果不听话就会被警察抓走。所以一直对警察有一种很强的戒备心理。长大以后,经常看到宣传语:有困难找警察,在内心也是不以为然。人生中第一次找警察帮忙是在回家路上遇到一位患有阿茨海默症的老人。我远远地看着她好像在地上找什么东西,等走近了问她是否需要帮忙。她说话含糊不清,我一句都没有听懂。我突然意识到她的异常,第一反应是她精神有些问题。但是后来她跟我说她年纪大了,找不到家了,她的儿子叫大海。一直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当时的我也是焦急万分,因为听不懂她的话加上当时正值三伏天,天气十分炎热。我怕她中暑。就把她接到车上开着空调坐了会儿。她一个劲儿地问我,怎么才能回家,怎么才能找到大海,说实话,我也一片茫然。那时候多希望自己是神探,通过一点蛛丝马迹就能判断出她的家在哪里。我想她的家人找不到她肯定很着急。情急之下,我拨打了110。民警在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做了笔录以后就把老太太接走了,而且对我说了声谢谢。我跟警察说如果帮他找到家人后请给我电话确认一下。再后来我接到了警察的回访电话,并且收到了老太太家人的感谢信。事后再回忆起这件事来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对警察的戒备心理阴影被无形中驱散了,心中一片明媚。帮助别人的同时真的同时疗愈了自己。       第二件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小区附近经常在晚上十点多有小商贩摆摊卖东西。有一年冬天回家看见一个老大爷,七十岁左右,手推着一辆很破旧的小车卖橘子。他的腰好像有点问题,需要一直弯着,但脸又忍不住上扬起来跟路人推销自己的水果。深冬的夜里确实冷,寒风刺骨,都是急匆匆赶回家的车辆,他的橘子没有被买过,偶尔有几个行人经过也是把帽子围巾口罩往更紧处裹裹,摆摆手示意不买。我靠边停车,前去询问价钱。我说全要了吧,大爷惊愕地看着我,他说:买那么多吃不了的,十块钱三斤,你来十块钱的吧。我说,大爷,我全买了,你早点回家休息吧,天太冷了。他还是劝我少买一些。让来让去,我以十元四斤的价格全部买了大爷的橘子。希望能给大爷送去一丝冬日暖阳的温暖。卖完橘子,早点回家。     第三件事好像是近来才察觉到。自从修了心理学课程,不但自己被开解了好多,而且还逐渐地把身边的人都给温暖治愈到了。以前想选修这个课程只是出于自己的痛苦被唤醒,需要去改变。没想到当这颗绿色的小种子在心里发芽的过程中也给别人带去了力量和坚定。让我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乐趣。我常常想象自己以后成为一名助人的心理咨询师的情景…嗯,我知道那天不会太遥远。

208 评论(10)

他们的快乐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反抗”所谓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是一种“反抗”,更是一种成长,就像他自己尝试学习走路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可能会跌撞撞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孩子学着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希望爸妈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不妨用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说“不“权利。✦ 尊重孩子,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叛逆期的孩子更加敏感,父母可以多和他们进行沟通,说话的时候多用肯定的语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比如,当孩子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还不愿意收拾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和孩子说“宝宝,去把玩具收拾好吧。”效果肯定比“不要乱扔玩具!”要好很多。✦ 多咨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来做决定我们希望孩子听话,但并不代表我们只给孩子一个选择,我们不妨在有原则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来做出决定!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吃饭,我们可以用“你想吃面条,还是饺子呢?”来代替简单粗暴的“不吃不行!”让孩子自己选择,更能让他产生一种被重视,可以“自己做主”的感觉,从而得到内心的满足。✦ 让孩子听话,可以寻求“外援”很多家长都发现,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就特别喜欢把“我们老师说……”挂在嘴边。其实,这很正常,小孩子嘛,总是认为老师是很有权威的,家长管孩子的时候,不妨抬出老师的话来。当然了,家长平时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当孩子遇到了叛逆期,爸爸妈妈最好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因为这不单单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也是家长反思和改变自己与孩子相处方式的好时机。当然,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家长最好要以身作则,不然你说话的底气从哪儿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还能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哦~~

82 评论(11)

燃烧吧猪五花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经历过上千个关于孩子“叛逆”的个案,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叛逆”头痛不已。总想找一些什么办法来“修理”孩子。

且不论对错,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01

这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的故事。虽然这个少年还是满脸的稚气,但他高大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

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饱受了世事,他渐渐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这却只是少年漫漫成长路中的一小段。虽然短暂,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叛逆到理解,内心才真正长大了。

其实,对于所有孩子来说也是这样,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是一个小阶段,他们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挣扎与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02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许多父母都会感到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这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做种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使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到又气又恨。

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从前他无法意识到身边的一些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茫中跃跃欲试。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

这时候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控制和压制。

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因为,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

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因此,只有真正的关心、沟通、理解才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加无法解决。

03

我有一位朋友,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她告诉我,自己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和评判。

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在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在形式上给她留下自主的空间,让她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她所做的实际上就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暂时脱离父母的角色,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04

叛逆期的孩子,批评不能伤害自尊心。一定要分清场合和措辞。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在交流过程中要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当父母让孩子发言时,父母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比如,处理孩子放学晚归这种事情,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

因此面对孩子的叛逆,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了解孩子以后再做打算。

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

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

于是我们的孩子,被我们的不理解越推越远。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相:并不是谁叛逆了谁,只是有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我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帮他从困难中爬起来。

允许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到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里来,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伴侣、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们并没有什么可失落的,因为他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生命这条旅途上,他终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21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