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37

明亮宜家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王莉上海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九州至尊

已采纳

——答王莉老师问王莉:您在《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一文中说,“万言信”事件后,您的课堂非常自由,之前的压力、妥协一点儿都没有了吗? 杨林柯:教学的自由是有阶段性的,也是受环境气候限制的,当然更决定于你和学生以及家长的关系。压力一直有,妥协也一直有,毕竟一个人先要生存,然后才能求发展、求快乐,求价值和意义。教师都希望有更多的教学自由,认为这才是对教师的最大福利,但同样需要关心的是,在自由依然是奢侈品的现实面前,你自己在讲台上能站多久,你得关注天花板的高度,毕竟,碰头也会有痛感的。 王莉:您是怎么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是语文成绩还是大部分科目?就是说您这种教育和应试是如何结合得妥帖的?这么多年来您的这种语文教学方法有没有在哪些方面做些改变、调整和完善?您这种方法适合大多数学生还是适合语文特长生? 杨林柯:不敢保证总是名列前茅。成绩和学生的素质有关,当然也和试题质量、阅卷质量以及学生的复习质量都有关系,很多因素是不可把控的。平时的成绩其实也不能说明什么,毕竟,语文的收获像一座冰山,量化的成绩好像水面上的那一部分,而水面下的那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希望成绩好一点只是为了自我保护,不让家长和学校担心,我其实不怎么在乎成绩。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甚至宁愿殿后,让年轻老师面子上能好过一点,毕竟是老教师,脸皮厚,知道语文的显性分数和隐性分数不一定对榫,甚至南辕北辙,毫不相关,因为“考不到”“考不准”是语文多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语文偏人文,重成长,工具性只是一面,且微不足道。 我多年不带班,也只能关注到语文成绩。至于教育与应试的结合,那当然在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对成长与成功的认识。课堂、作业、阅读甚至讲试卷乃至于课外时间,都可以做,互联网时代的联系都非常方便。 我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一切都在于当时面对的内容和场景,因为教育机会转瞬即逝,没有学生的兴趣和求知动机,你自己一厢情愿,教育教学的目的也难以达到。改变、调整都是随时随地的,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作为一个为语文教学至少是为自己的教学探路的人,肯定有很多失误乃至教训,说“完善”,那是一种理想境界。在一个不能选择的教育现实面前,面对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学生,不可能有完善的教学,对一部分学生的恩惠,可能是对另一部分学生的不公甚至伤害。我也只可能尽自己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满意,谁也不可能三头六臂,让每一个学生满意那是不可能的。就是把你变成钞票,也有人不喜欢。 王莉: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您是如何教他们平衡阅读与刷题的? 杨林柯:我自己读得多,课堂上有机会就多分享一点,毕竟也能给学生开几扇天窗,影响到他们的精神走向。可以推荐一些书,让他们去阅读,和他们一起写读书笔记和随笔,在网络上开自己的写作空间。我也在群里和个人空间里分享一些值得阅读的文章,供学生自由选择。至于刷题,我经常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但毕竟还是要考试,我就少布置或布置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做或不做。我个人认为,学习不宜强制,让学生学会选择,自负其责,这是对学生最大的仁慈。 王莉:之前向您砸砖头的家长是怎么改变的?现在还有砸砖头的家长吗? 杨林柯:至于这些家长能不能改变,那是他们的事,我无能为力,因为价值观是最顽固的东西,一些家长也是既往教育的受害者,也是值得同情的可怜人,而可怜之人往往也有可恨之处,我希望他们有意见和我直接沟通,不要以己心度他人。我不是心胸狭隘的人,我了解到他们的诉求,也许会对孩子更有利。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允许服务对象有不同看法、对你提建议甚至要求,因为教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孩子好。奇怪的是,家长购买的是应试教育的硬座, 你给他的孩子提供的是生命教育、全人教育当然包含了应试教育的软卧,结果还总有人不满意。近几年,几乎每一届都有家长向学校投诉我,但从来没有一个家长直接和我沟通。我理解他们的恐惧,但这是一种巨婴心理,不愿意进行正常平等的沟通,而是希望通过权力对你的打压来达到个人的目的,希望把你变成他家孩子个人的家庭教师,从不考虑你和其他学生的感受。你别看小看这一个家长的投诉,即便99%的学生和家长满意,一个家长的举报或投诉,你都会面临危机和挑战,甚至会被“下课”。这样的教育没有道理可讲,也很恐惧,多数人的民主变成了个别人的暴力。我在想,以后谁还愿意当教师?谁还敢教书?几届毕业生,优秀学子几乎没有人主动报考师范院校。没有好教师,哪里有好教育?所以我急切呼唤教育的变革,呼呼走班制的尽快实现,让学生可以选教师,而不是靠运气通过权力之手硬绑在一起,这对于教师成长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好处。毕竟,强扭的瓜不甜。电影院都有多个影厅供选择,而我们还是一个大课堂。捆绑式的学习或教育不会自由,也不会快乐。 2015届高三刚分班后,我进入一个新年级,一开始就有家长投诉我们几位科任老师,嫌我不布置作业,嫌一位特级教师讲得简单。为了配合学生(学生大都是支持我的,让我教育他们父母)做好这些家长的工作,也让学校满意,我花费了不少时间,也耗费了不少心力,直到第一次月考,我的两个班成绩远超出同类班级,家长才不再提意见,后来我的教学改革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支持,甚至我把语文课开到雪后的操场了,赏雪、玩雪、堆雪人、打雪仗,家长们也不再有意见,而且还很支持。 现在扔砖头的家长照样有,而且是在黑地里给你扔,你根本不知道这位家长是何方神圣。去年就有匿名举报的,理由很可笑,也暴露出家长受了不良教育后的无知与价值观的扭曲,让你觉得这个家长和教师之间,信息太不对称了。遇到这样的家长,就是教师的灾难,但你不能怨谁,后悔也没有用,只有面对。一个互害社会,教育也存在互害,人家害你,你却不能因为个别家长的问题而对不起学生,因为你吃的是良心饭。 王莉:您如何做到坚持在一所学校教书三十年的?这期间哪几个年份强烈想要离开?后来怎么决定留下来的? 杨林柯:觉得这个学校的人际生态环境还不错,领导还相对比较民主,同事关系比较融洽,收入也可以满足生存,有一些价值观一致的同道,住房不大,基本够用,老家不远,随时可回……就留下来了。其实,工作开始的那五六年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学校,许多朋友同事都南下深圳、珠海等地,对我也有一些影响。当时主要想做文化传媒工作,也就是吃文字饭,要不是了解到实情,甚至差点成为省委组织部《先锋》杂志的编辑或《西北信息报》的记者。后来知道社会上许多工作还不如教师自由,没有假期,收入也一般,加之朋友劝说,爱人反对;再说,干了五六年教育,基本适应了这种工作,也有了一些感情。促使我一直做下去的力量,是后来对教育意义和个体意义的发现,尤其是对生命、死亡、信仰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加之血压升高,身体报警,觉得应该自己去寻找点什么,不能白活一遭就走了,也不愿和那些耗费你生命能量的人再玩下去了,于是就独自上路,一直走到今天。 王莉:您的学生如何评价您?您和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杨林柯:应该是好评居多,当然肯定有差评。我相信,没有哪个老师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满意,而你也没必要讨好每一个学生。师生的相遇是一种缘分,和有些学生无缘,你也没必要强求人家喜欢你。我可以比较自信地说,我和绝大多数学生的关系都很融洽,因为做教育时间长了,你会越来越对人性有深刻洞察,你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会包容和理解每一个学生,而且我从不用成绩评价学生,不管学习好坏,我都平等看待,更不会因为家长的经济地位或政治地位而对学生区别对待。更重要的是,我做了多年的学生心理健康的义务导师,把思想能量融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让学生每一天都生活在快乐中。 多年来,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有些话,学生不一定对父母讲,但会告诉我,比如有学生说他偷偷爱上了班级哪个女生,被父母发现;比如女孩子说她和第三个男朋友分手了,非常痛苦,甚至把分手的信件也拍照发我;比如有同性恋的男孩告诉我秘密:“老师,我如何找到我的爱?”;比如,有男孩因为逆反母亲的粗暴教育,推倒了母亲后,一夜未眠,写了七首诗给我看,表达了仇恨、苦闷和离家出走的决绝,让我发现后,及时劝住,并给了他后续的补救建议;更有让我感动的是,一个男孩和喜欢的女生偷吃禁果后,因为恐惧、担心、后悔、寝食不安、郁郁终日,几欲自杀,不敢给父母说,把情况悄悄告诉了我,通过和我一周多的聊天,他终于排解了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后来男孩女孩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也没有什么意外……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这些孩子的信任常常让我独自感动。 王莉:您的学校教室里按照摄像头了吗,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莉:旧楼原来就有,新楼已经装好,还是有声的。以后领导听课也没必要进入课堂了,摄像头一打开,就可以知道任意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这虽然方便了检查与管理,但却妨碍了教育教学的自由与从容。真正的教育必须有自由空间,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如果时时生活在监控中,教育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春节前我去泰国旅游,发现泰国的普通公路也不限速,除了重要的路口,没见到摄像头,没遇到司机急刹车,当然也没见到一起交通事故,司机都守规矩,内心有法度,外在的监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让我想到很多问题,也给我很多启示。 王莉:您如何面对与解决理想教育与现实的深刻冲突? 杨林柯:经常有冲突,而且必然有冲突。一棵树改变不了一个城市的大气候,但你可以影响身边的小气候,虽然小气候经常也雾霾重重。为了走得远一点,经常需要你做出适当妥协:尽可能和现实近一点,和考试近一点,和学生既往的知识近一点……别指望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你的铁杆粉丝。油锅里捞孩子,捞出几个算几个,你又不是救世主。让我后怕的是,你没有捞出几个,反倒被拽入油锅,最后导致你对积极做事不再抱希望,感到平庸地混日子好像还比较安全。我不想自裁,但有人要活埋你。 王莉:我们知道您强烈抨击衡水中学教育模式,但也有人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之,您怎么看陶继新的《衡水中学解码》? 杨林柯:没读过,仅仅知道这本书是陶继新和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合著的。衡水模式,有人肯定,有人否定,这很正常。毕竟人是价值动物,看你关注的是哪一种价值。有人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它们只是草料。”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毕竟不在一个层面上。 王莉: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下,您如何保证读书、写作的时间与心境? 杨林柯: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但也不苛求自己,一切顺其自然。 手机里有许多本电子书,身边也有书,只要你想阅读,时间还是可以挤出来的。薛瑞萍老师说:“恋爱的人不会没有拥抱的时间。”没时间读书,主要还是爱得不够。至于心境嘛,我对外界事务关注不多,更多的时候关注内心。读书或教育教学中发现一些问题,就及时记下来,有时间再修改成文。也不投稿,放在自己的空间里,谁要用,打个招呼拿去用即可。学术和写作其实都是为社会的,个人收获的不过是副产品。 王莉:教了许多届高三了,请问您对高三语文老师有何心得分享? 答:别太关注应试技巧,关键是学生的思维素质和认知水平,语文素养不是刷题刷出来的。可以超越应试逻辑进行语文复习,别只跟着高考题跑。再功利的应试也不能忽视教育,因为教育是诗与远方,而应试只是眼前的苟且。可以让学生每天阅读一点东西,补充点精神能量。阅读是吃饭,刷题是吃药。吃药总是有副作用的。当然,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 王莉:作为名师,您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答:至今没想过要当什么“名师”,因为既不是“学科带头人”,更不是“特级”或“正高级”教师,也没有“工作室”,从来不参加“赛教”,也从不敢自称什么“专家”,就是一介“草根”,站了几十年讲台而已,和在工厂车间或田间地头工作几十年的工人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我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我自己还可以算的话)对现实功利保持警惕,和这个世界有一些分别,也许有利于独立思考,有利于构建自己的思想世界。· 我的孩子已经成家,他是自由长大的,没有多少压力。我们没有想让他怎么出人头地,而是希望他成为一个自由、快乐、有责任感的公民。他三四岁就在冬天骑小三轮车取牛奶,小学三年级就骑自行车上学,考大学前就和同学投资开酒吧,高中毕业后就取得了汽车驾照,大学期间从事过十几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合作拍摄的电视片得过大奖,爱好广泛,口才好,行动能力强,是他们专业第一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后来的多次跳槽也都是自己的独立选择,且工作情况越来越好,我们从未干涉。现在和他美丽的爱妻幸福地生活着。 王莉:退休后您最想做什么? 杨林柯:想到处走走,当然能发挥余热,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工作也不错。其实,早已经想退休这事了。它迟早会到来的。 王莉:您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什么? 杨林柯:允许学生选课、选老师;教师有教育教学的自由,教室里没有监控摄像头;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阅读,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每年都有春游秋游,每月都有专家讲座,没有月考周练,家长会是家庭教育的心理辅导,教育问题沙龙,而不是念成绩名次,制造焦虑和教育问题;学校有独立的学生会和教师工会,也有独立的教育学术委员会,而不是一切都由行政权力说了算。 王莉简介:独立教育观察者,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厦门大学新闻学士,自然生长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在北京当记者编辑十七年。现居上海从事教育研究与咨询及阅读推广。著有《童年可以如此美好》《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等。系中国教育报刊社特约评论员。

心理咨询师王莉上海

179 评论(10)

美丽苗条龙龙

因为伤害你太严重了,你一生都耿耿于怀。所以才一恨终身,,,。

142 评论(14)

陶小唬同学

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对方伤害的太深,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二种就是对方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不懂换位思考。

244 评论(10)

饿魔娃娃

1、恨是有代价的,恨上一个人,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

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是不能代替来访者(心理咨询中的求助者)做选择的,更不能说你要大度一点,你不能恨别人。

正确的做法是帮他梳理情况,看清真相,在看清真相的基础上,让他自己做选择,让他选择爱还是恨,在明晰真相的基础上,他做出的选择,那是他的选择,那是他的人生,那是他的自由。

那恨的真相是什么呢,恨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恨是爱而不得,恨是失望,对别人的失望,也是对自己的失望,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的也不会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正所谓爱恨交织,爱恨相随,爱与恨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爱也就不会有恨,所以才会有人说,遗忘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报复。

恨与爱所不同的是,爱是可以滋养一个人的能量,而恨则不是,恨是损耗一个人的能量,你恨别人,远在他方的别人也许不知道,没感觉,但是你自己呢?

你自己的心理能量会被损耗,你自己会被栓绑在曾经的一个位置,你的一部分自己就会守在那里,等着一个道歉。

很多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发生改变,有意无意地人生的轨迹就会发生改变,这样的例子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发生。

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来访者王莉(化名),她从小就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并且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寄养在姨姨家,姨姨和姨父经常吵架,她被吓得瑟瑟发抖,姨姨家的儿子还经常打他。

她心中留下了太多的恨,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失望,她只相信自己,长大后她变得孤独、坚强。

后来她认识了一个男生,对她很好,一开始她不相信,在一起之后,她怀疑和试探对方,让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待她、理解她,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她就恨对方,有的时候对对方大打出手。

再后来她就分手了,她心中又增加了对这个男朋友,甚至对所有男人的恨意,可是如果我们去分析就知道了,她现在对男朋友,以及对所有男人的恨,都是最初对抚养者恨意的延续。

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最初的生命里和抚养者形成的关系,会内化到心底,成为他的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会成为一个人人际关系的模板,会成为她爱恨情仇的根源。

这部分内容在我的专栏《活出自己的心理学大课100讲》中都详细论述过,可以仔细查看。

上面的案例中,来访者王莉从小不被爱,她恨那些出现在她周围的人,长大后她就会把原本爱自己的人变成不爱自己的人,然后继续恨他们。

因为一直以来,她的恨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理解,没有被解决,所以恨成为了一种力量,让她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2、不需要永远记恨,你可以表达出来

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被诠释,都需要被表达,或者象征化地表达,否则他就会“作怪”。

一些人有恨意,他是不说的,迫于道德压力,或者不符合他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和定位,他不说,他将恨意压抑了下来,压抑的太深,他自己也不知道了。

这类人有共同的特质,比如不会拒绝别人,不愿意麻烦别人,从小就听话、懂事,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是大家眼里的老实人。

这样的人,他们把恨意藏得很深,因为这样,使得他们的生命力无法得以释放,所以他们让别人感到无趣,他们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恨意,有恨意的这个人耿耿于怀,想到当时的情景就很痛苦,但是他又没有机会表达。

这时候需要以一个心理学的方法来表达,这个方法就是先看见,小孩子生气了,有情绪了,父母只要说,你是不是很生气,孩子瞬间就被理解了,他就会松弛下来。

所以需要先理解、共情当事人的愤怒,理解这个愤怒的来和去,让他自己也意识到,然后以一种象征化地方式表达出这个愤怒。

比如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方法叫“空椅子”技术,就是让一个因为原生家庭,对父母、对抚养者有怨言,有恨意的人,面向一个空椅子,想象父母就坐在那张椅子上,然后把对父母的恨意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把所有未曾表达的恨意表达出来,让这个恨意的生命结束,当然你还可以写信,把自己对一个人的恨意写出来,想象着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写完之后,烧掉。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在终结一段恨意,都是让这个恨意不再占据自己美好的生命,不对自己的生命造成负面影响,不让这股恨意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3、你可以不原谅别人,但是你要放过自己

如果上面的方法你还是做不到,那你可以再试一下,不原谅别人,但是放过自己。有的人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可以不被原谅的,不原谅那是你的选择,那也是你的权利。

但是你为了你自己,你可以把恨意放下,放过自己,抱着一个恨意,在原地等待,等着对方的一个道歉,岁月流逝,你一直守在那里。

你的生命交付于谁,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应该白来一遭,你应该去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守在曾经的某一个路过,等着曾经出现在你你生命中的一个人,来让他向你道歉。

放在人生的尺度上,你就完完全全输了,你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灰暗,我想这不是你的初衷,生命的初衷就如同向阳的植物,是生根、发芽、绽放,而不是等着枯萎。

以上就是我们论述的“永远不要恨一个人,因为恨是有代价的,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的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再总结一下。

永远不要恨一个人,因为恨是有代价的,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

1、恨是一种失望,对别人的失望,有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失望,一个人容易记恨别人的人,往往是在最初生命里,在和父母的关系里,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他对父母有太多的失望。

2、恨是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表达的,被看见就需要做诠释,理解这份恨意的来和去,在这个基础上,表达,或者象征性地表达,至此这份恨意就结束了,它就不会打扰你了。

3、为什么说,永远不要记恨一个人,因为恨是一种消耗生命能量的反应,被恨的那个人可能不知道,但是你的生命就会损耗在这个人,这件事上,所以为了自己,你可以不原谅他人,但是请放过自己!

112 评论(8)

小花匠M

北大。。。。。。,要看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心理学的学府,早在1900年即开设心理学课是由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他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修习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教授的心理学课程,为把科学心理学引入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此,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原中科院上海脑生理所所长张香桐院士,已故的原中科院心理所所长潘菽院士。一九五二年全国院校调整时,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心理学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合成为哲学系心理学专业,云集了国内一大批著名心理学家,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心理学研究、教学机构,其中有唐钺教授,孙国华教授,程廼颐教授,周先庚教授,吴天敏教授,沈廼璋教授等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77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恢复心理学,成立了当时国内第一个心理学系,并归入理科,1978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按综合大学规格进行全面的学科建制,从事多方面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涵盖心理学各主要方向。心理学系现有(2002年)在职教学、科研人员3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讲师13人,另有博士后2人,行政、教辅、技术、后勤人员11人。心理学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授予心理学各专业理学或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同时设有心理学成人自学考试点,开设大专和专升本教育,还受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导师简介: 韩世辉 教授、博导 实验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神经心理学 知觉 记忆 记忆 意识 李量 教授、博导 生理心理学 听觉神经生理 感觉运动门控的机制 学习记忆的生理基础 钱铭怡 教授、博导 变态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沈政 教授、博导 认知神经科学 生理心理学 苏彦捷 教授、博导 比较心理学 动物行为 动物认知 王垒 教授、博导 组织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消费行为学 王登峰 教授、博导 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肖健 教授、博导 生物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人力资源 心理神经免疫学 谢晓非 教授 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人力资源管理 周晓林 教授、博导 认知神经科学 脑与语言认知 注意与执行控制 脑功能成像 儿童发展 朱滢 教授、博导 实验心理学 记忆 实验社会心理学 包燕 副教授 认知心理学 注意和记忆 学习与教育心理学 甘怡群 副教授 临床心理学 心理测量 人事测量 耿海燕 副教授 实验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意识 注意 韩昭 副教授 心理统计 实验心理学 侯玉波 副教授 社会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老年研究 孟祥芝 副教授 发展心理学 儿童阅读发展 婴儿语言获得与发展 读写障碍 动作发展 邵枫 副教授 心理神经免疫学 拟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认知障碍及其中枢机制研究 王常生 副教授 神经心理学基于脑成像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 吴艳红 副教授 实验心理学 记忆的机制 张智勇 副教授 社会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 张亚旭 副教授 认知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陈萍 讲师 发展心理学 儿童语言获得 儿童社会发展 何淑嫦 讲师 李靖 讲师 心理治疗 心理测量 健康心理学 人事测量 李同归 讲师 认知心理学 注意的机制 毛利华 讲师 计算机与心理学研究方法 施俊琦 讲师 消费行为学 消费心理学 经济心理学 王莉 讲师 儿童心理学 杨炯炯 讲师 认知神经科学 神经心理学 学习和记忆 钟杰 讲师 心理咨询理论与临床实践 动力性心理治疗

136 评论(10)

卉峰呢喃

很多人爱容易淡忘,恨会永远记得,爱不深刻或者说不刻骨铭心,伤害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难以忘怀,我也是这样的人,恨的人永远都记着,因为没有什么令我愉快的时候可以愉快到令我忘却那些给我带来伤害的人和事情

10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