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1

小盆友2鸣儿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黄依梦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懒虫杰

已采纳

6月1日,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但要求学校采取措施,便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等学业信息。 规定颁布的初衷,是为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减少攀比、避免歧视,缓解应试压力。 但是家长们却不怎么买账,纷纷调侃: 可见,这种方式被并不看好,成绩的分量在中国现在教育体制下,依旧占比很重。 本来想要引导少关注成绩,却有了欲盖弥彰的效果,让家长的焦虑更加严重。 既然在家长心中成绩那么重要,那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呢?韩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姜弦植,在《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一书中,提到三个与孩子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学习心理学、赞扬心理学、唠叨心理学。 从源头上了解与学习相关的底层逻辑,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提升成绩的误区,找到正确提升孩子成绩的方法。 《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者。 这句话除了警示我们针对学问,要实事求是;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智者,要分清自己哪些知道,哪些不知道。 你知道的那些知识,已经存在于你的脑海中,成为你的东西,而不知道的那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的。《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做: 元认知 。 为什么要学、该学什么、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不知道的又该怎么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 元认知可以说是学习的钥匙,而元认知的核心就是“ 明确自己不知道什么 。” 如何发现自己的不知道?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种颠覆性的学习方法: 翻转课堂。 这样的学习过程,把老师主导的灌溉式学习,变为学生主导的讨论式学习,是一种启发了元认知的学习。 韩国的一个初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实验了一个学期,有85%的学生大幅提高了考试成绩。 翻转课堂的为何如此有效?它其实是符合学习的金字塔原理的。它把学习从“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变为了“小组讨论、教别人”的主动学习,学习吸收率最高可达90%,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也成为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所以下次孩子再说“不会”的时候,先别急着帮他讲解,不妨运用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孩子先讲一下他的思路,再和他一起探讨学习。 希望“元认知”这个心理学概念,可以帮助孩子们“越学越会,越来越爱学习”。 新时代的父母几乎都赞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育儿理念。 殊不知,夸孩子,也可能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 夸孩子,本意是想让孩子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没想到却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寻求认可上瘾”的人,变成了一个害怕失败的人。那该怎么办呢?《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的作者提出: 如果希望对方做得更出色,就应该把赞扬的焦点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 比如,故事中女孩的爸爸可以说:“考了100分,爸爸很为你感到高兴,爸爸看到你最近笔记做得特别工整,写作业也都特别认真,这是你努力的结果。” 这种赞扬过程的方式,其实算是鼓励的一种,重点就是: 看见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认可孩子原本的样子。 当孩子被看见,就能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他会自发地向上生长。 正如作者所说,赞扬可以让海豚在狭小的水族馆里表演,而鼓励却可以让海豚遨游大海。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做咨询的一个案例,我看完很是震撼。 儿子的行为,其实并不是突发的,这种想要揍父亲一顿的想法,估计已经在心中预演了很多次。 年幼时,正需要父母关爱,而母亲卧病在床,父亲既需要照顾母亲又要上班。父亲担心儿子,想要教育好他,但是却用了打骂和唠叨的方式,孩子肯定不理解。 而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有力量了,父亲还要不停地唠叨,就激发了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 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唠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会产生超限效应,而且唠叨也逃不过 “自证预言”,即孩子会形成一种“限制性信念”,朝着你描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唠叨,发现孩子越来越抵触,成绩也没见提升,也是这个原因。 作者提出, 如果真心希望孩子好,就不要唠叨,用“没关系”取而代之。 一句“没关系”,让孩子在失败的时候,情绪更加平稳,也更能主动面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负起责任。 孩子,我爱你,所以“没关系”,爸爸妈妈相信你,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一生。《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亲子关系,还涉及到了亲密关系和自我关系,其实不仅适合妈妈们读,也同样适用于爸爸群体。 爸爸和妈妈,组成了一个团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着合力。 正如莫言所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 父母懂一点心理学的知识,会更加了解孩子,做到“对症下药”,而不是“盲人摸象”。 否则,到最后,很可能, 父母亲手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让我们做一个懂点心理学的父母,做孩子飞向梦想天空的过程中,可以借势的那一缕风。

黄依梦心理咨询师

271 评论(10)

夏日风清凉

4月17日,《爱上你治愈我》(以下简称《治愈我》)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上线。初听剧名,本以为这仅是一个虐心又温暖的爱情故事,看后才知道,《治愈我》远不止如此,这更是一部气质独特又矛盾的剧作,它带有冷峻的善意与温柔的理性。

《治愈我》是由曹盾、程樯执导,窦骁、苗苗、彭冠英、王思思、金士杰、潘虹等主演的都市心理剧,这也是近年来唯一一部以精神科、心理治疗为创作素材的职场情感剧。该剧讲述了精神科医生颜书仁(窦骁饰)与心理医生孙树(苗苗饰)从8年前的意外分手到重逢、复合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翻看各大视频网站的剧集类型,从爱情到校园,从玄幻到悬疑,而《治愈我》的上线,终于让心理剧这一类型从此有了代表。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在纷扰喧嚣中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但在忙碌的同时,可能也常常忘了对垃圾情绪进行清理,对精神状态进行纠偏。

而《治愈我》,则通过对20多个真实事件的改编,将尖锐的社会问题全面呈现,对陷于现实边缘困境中的人们进行心灵的疗愈。

现实的嶙峋:受伤的鸵鸟低头不再有沙子

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子里,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对鸵鸟的误解,但在生活中,却不乏拥有“鸵鸟心态”的人。

现实生活为我们织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我们常常要面临或大或小的生存压力与尊严挑战,为了能够支撑自己继续前进,于是形成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比照着生活该有的轨迹,以免被这张网压得喘不过气。

但有一群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执着地做某一件事情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或者他们在编织着自己的网却是与现实的大网背道而驰的。当他们的轨迹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交织时,往往会受挫,在质疑现实的同时,他们自己织的网已经七零八落了,他们的精神认知被这个世界抛弃。没人懂他们,大家都在为生活忙碌,大家只会问你,为什么不赶快跟上?没人知道,你其实是生病了。

《治愈我》所关注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群。

王玲珑(高叶饰)是创业失败的老板,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剧中,她拿着关于“共享经济”的融资计划书,身无分文,到街上找她的自行车,看到有人破坏她的单车,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她痛惜地说,“这些曾经像是我的孩子,现在竟是这个城市的废品了。这些公共的东西,他们就想占为已有,占不成己有,就把它们毁掉……我一开始想的不是这样的,我想的是能够给大家提供便利……”

从小到大都很优秀,但一直得不到外界肯定的王玲珑,被这次的创业失败彻底击垮。她无数次将眼泪生生憋回去,因为妈妈说,那是无能的人才有的,所以她即便伤心,也不能表现出丝毫的软弱。她曾经得到融资几十个亿,但有过的荣耀与成就转眼就被忘记,摆在现实的只有两个字“失败”。

这不仅仅是对王玲珑心理的剖析与疗愈,也是对大众的警醒与拷问,在每个受伤心灵的背后,都有着冷冽的现实。

郑贤宇(刘潺饰)是一名直播网红,他患有躯体变形障碍。他“靠脸吃饭”,也靠脸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为了整容不惜让妈妈卖掉房子,但还不够,他无限放大自己身上的小缺点,觉得自己无比丑陋,一离开镜子就会变得恐慌……

郑贤宇自卑,他没有打通除了颜值变得更高以外,可以与世界产生联结的方向,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除了把脸变得更好,他无处可去了。但无论他再如何想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都逃不过直播时网友的一句吐槽,“整容还这么丑”。

剧中还有更多的案例,在父亲拳头教育下、受尽暴力思维灌输的杨飞(石云鹏饰);受到家暴对母亲诉苦,却被母亲责骂一定是自己犯了错,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文娟(李沁恩饰);自己的理想坚守与社会浮躁风气格格不入,而患上酒精成瘾障碍的梁啸天(林鹏饰)……

颜书仁与孙树的甜虐爱情与偶尔诙谐幽默的情节片段,并没有影响《治愈我》的剧情节奏,《治愈我》以高密度的情节输出,将这场个人诉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撕扯,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后剧情还将出现诸如偶像明星患抑郁症自杀、暴力倾向少年犯罪等有真实社会事件影子的故事。

当受伤的鸵鸟低头时,再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沙子,这些在精神上脱离大众的边缘人物再也找不到欺骗自己的理由,他们该如何生存?当这些掩埋的社会问题终于在阳光下件件摊开,裹挟我们生活的大网能不能变得松一些?

《治愈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大众心理进行剖析,对社会话题进行撒网,挖掘出这一件件无人关注却又深埋已久的典型案例。让需要治愈的人们面对自我,也通过社会现象反思自我。

心理咨询师的温情:不做权威而做倾听者

心理疾病不像其他的病症,慢慢吃药就会变好。心理疗愈的过程更像是把自己的伤口亲手一次次撕开,再一次次试着缝合的过程。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这个过程中,唯一的伙伴。

《治愈我》的女主孙树就是一个“伙伴型”的心理咨询师。她面对患者时,不是教导与传授,不是命令与权威,告诉患者怎样是正确的选择,而是倾听与共情。

当郑贤宇笃定地说,“我这是前期的投资,没有前期的投资怎么会有后期的回报呢……你懂这个世界没有粉丝会有多失败吗?”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有自己执着相信的东西,他需要与这个世界对抗,所以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巩固新的逻辑链条。

这时孙树没有否定他的价值观,她也并不认为他的说法就一定是错误的,她只是问他,“你喜欢你自己吗?”郑贤宇沉默了。孙树继续说,“你可以追求你梦寐以求的成功,但消耗的是你的痛苦,换来别人的短暂围观,你认为这样值得吗……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的话,不会有任何一个(整容)医生会让你满意的”。

孙树作为心理咨询师,她是默默倾听对方的诉求,引导对方去看清真实的自己,不要追寻虚幻的假象,自我麻醉。而不是否定对方的行为,让对方走向别人认为正确的道路。

这是女主角孙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理性,这也是《治愈我》对大众的温柔。

《治愈我》给了每个人发言的权利,给了每个人打开自己内心的渠道。我们会听到郑贤宇说,“我的满意并不是说,我要整成什么样,而是我身边能有一群跟我一样的人,当我说到整容的时候,有人追问我的感受和细节,而不是像你们那样不理解不接受新鲜事物。”

《治愈我》也从来不给每一个心理问题的成因下定义,给任何一方面给予否定。当孙树认为王玲珑性格的成因与其病症的根源,来自于她强势的妈妈带给她的生长环境时,颜书仁立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躁郁症就只是原生家庭的错吗……王玲珑一直也放大了她母亲对她的影响。”孙树认为,这个影响在于幼儿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失败,导致的人格不独立。颜书仁则试着分析,是否会存在更复杂的原因。

《治愈我》中的观点往往对立存在,它提出每种可能性,不会全盘否定某种观点。《治愈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极为克制,是一种理性的写实风格,将社会问题与个人心理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可见,其对心理学的尊重,对挣扎在痛苦情绪中的人群的善意。

我们看到剧中的每位患者都有自己的心灵坚守,有自己的无奈,在自己的价值观上也有可取之处,情节密度虽然高,但并未妨碍每个角色都有着立体饱满的人性。同时,剧情也并没有利用大众对心理学的好奇,让每个故事走向滥情、狗血,都在心理咨询师帮助每位心理患者打开心扉后,恰到好处收尾。

这也让观众看清,不需对心理疾病产生偏见,也不用对自己的心理困惑产生抗拒,视为猛兽。你可以继续在现实里披荆斩棘,也请允许自己寻求帮助暂时抽离,重新看清自己的诉求。

同时,《治愈我》为每个专业名词都进行了字幕解析,如“束缚衣”“自知力”“家庭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躁狂症”“物质使用障碍”“习得性无助”等,为观众认真地科普了心理学。剧中人物的妆容服饰、场景风格、影像色调等也都以写实、理性为主,不以华丽或者压抑取胜,以免不必要的光环埋没表达的初衷。

《治愈我》带着温柔的理性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努力揭露现实,疗愈人心。这份执着与尊重,值得我们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文/申兑兑】

90 评论(12)

小东家1985

埃蒙斯 让人惋惜啊“他应该是太想成功了”、“雅典奥运会的阴影没有摆脱掉”……到今天为止,离美国名将埃蒙斯在男子50米步枪3×40决赛最后一枪打出环,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成绩已经过了将近十天。但心理专家们却在这届奥运会上找到了这个可以长期讨论下去的话题。从埃蒙斯再次将金牌拱手相让起,心理学家们就开始通过博客、评论等形式,纷纷表达自己的分析观点。在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后,对“埃蒙斯魔咒”的讨论依然是热点话题。针对埃蒙斯两次在奥运会决赛的最后关头失手,心理学专家们给出的“会诊”结论是:成就动机过大造成的反效应。实际上,很多普通人也存在这一心理现象,对于成功的渴望和焦虑,是让多数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主要原因。病源剖析“魔咒”源于太想成功雅典奥运会梦游般地脱靶、北京奥运会上离奇的环。看着天才射手埃蒙斯和他美丽的妻子卡特琳娜瞬间被雷傻了的表情,现场的解说员们也只能后知后觉地不断重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时间,网友们幻化出一个“魔咒”,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埃蒙斯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让他总是在奥运会的最后一枪被什么“附体”。各方教练、运动员也在第一时间表达着惋惜、遗憾之意。而在通过自己的博客、接受采访、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会诊”之后,心理专家们得出的统一结论则是:“他太想要这块金牌了”、“正因为太想得到了,埃蒙斯的心理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波动”、“‘心魔’,自己过不去奥运会金牌这道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专家贾丁鑫,曾为羽毛球名将鲍春来做过专门心理辅导,他表示,心理学上称为———成就动机过大。而专家同时提醒,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心态并不是运动员的专有病症。“比如科学家即将完成一项研究了很多年的实验,却在最后一步的时候因为一个极小的错误,功亏一篑。”专家表示,这样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对成功的过分渴望,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心理压力。并不是罕见的心理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个前因后果。在贾丁鑫看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当踌躇满志的埃蒙斯在最后一枪脱靶时,这个“魔咒”就开始埋下了伏笔。所有人都看到了,当时的埃蒙斯甚至把枪栓打开,那是因为他完全不清楚最后一发子弹是怎么就出去了。但谁也没想到,4年前的疑惑会在4年后仍然成为最大的问号。“埃蒙斯因为4年前的一幕,形成心理创伤,这个创伤只是在4年后再次爆发。”贾丁鑫认为,同样是奥运会、同样是男子50米步枪3×40决赛、同样是关键的最后一枪,相同的环境和气氛,使得雅典阴影瞬间充斥埃蒙斯。“这样的错误,上次的卷子都已经出现过了。”几乎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被老师这样批评过。在专家看来,“埃蒙斯魔咒”并不是很罕见的心理问题。“他太想成功、太想战胜同样的环境来证明自己。”贾丁鑫表示,埃蒙斯再次重演4年前的错误,只能说明他无法摆脱当年脱靶带来的心理阴影。而往往在学生考试的时候,面对以前错过的题目,往往也是越想做对,而结果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太想成功造成过度紧张埃蒙斯被公认是当今男子步枪射击界少见的天才,今年才27岁就已经在国际赛事中获得无数世界冠军头衔。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张力为表示,太想成功形成的过度紧张,导致了埃蒙斯的技术变形。“运动员在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中枢神经的工作就会受到干扰,这势必会影响运动员的体能。体能的下降肯定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专家介绍,在运动心理学上对于运动员关键时刻的“反胜为败”的专门研究,叫“choking现象”。“运动员对自己的动作太熟悉了,但由于过度紧张,也会发生执行动作的衰变。”专家表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键时刻“掉链子”。而在射击、跳水、体操、击剑等技巧性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在比赛中过于紧张会导致注意范围过小,思维灵活性也会受到影响,会出现大脑的短暂空白。” 张力为表示,这种“掉链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认输”寻找安全感在对埃蒙斯“魔咒”的心理学分析中,以上两种说法被普遍认同。在北京一直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哈佛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教授在自己的博客里,提出了第三种假设思路“情绪表现”。专家举例,一次当埃蒙斯遇到一位对自己有恩的对手(当时并未比赛)时,他脑海里居然升出了主动退让的念头,最终鬼使神差地输给了他。“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则需了解埃蒙斯以往的交往经历,看看他是否对某种人有特殊的情感,导致后来的移情出现。失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埃蒙斯雅典的离奇失败,却让他得到捷克美女卡特琳娜的青睐。北京奥运会的失败,埃蒙斯在美国国内的名头甚至超过了菲尔普斯。有心理学家给他的表现冠名为“失败带来的奖赏”。“如果人生可以再次重复,我甚至宁愿第一枪就脱靶。”婚后的埃蒙斯曾高兴地表示,失去一枚奥运金牌,而得到一个中意的妻子。“埃蒙斯的逻辑,他两次在有绝对优势的情形下将冠军拱手相让,让美女有安慰他的机会,也成了‘无冕之王’,人们都相信他才是最厉害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失败甚至会让埃蒙斯感到安全和满足。有心理咨询师介绍,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学生来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孩子考试前压力很大,睡不着,吃不下。多数情况下,考试的成绩也并不理想。”但令咨询师不太理解的是,成绩不理想,反而会让一部分孩子放松下来。“他们会选择复读。”在咨询师看来,这样的孩子考前,往往呈现出潜意识里主动放弃的心态。解读“魔咒”多数人存在“魔咒”一个平时模拟考试没下过600分的高才生,在高考中却得了不到550分;台下准备得滚瓜烂熟的主持词,一上台却忘得一干二净;和客户签一份重要合同,到了会场秘书才发现,除了合同文本什么都带齐了。心理专家表示,“埃蒙斯魔咒”其实在多数人的生活中都存在。“行为是一种养成习惯。”岳晓东教授认为,人们生活中的失败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又考试时、又登台时、又要签合同时,这种失败的‘习惯’可能就会出现。”这种状态下,埃蒙斯每当在比赛中,他的焦虑程度会与射击环数的上涨成正比,即越是射击准确,心中的焦虑就越高,以致到最后难以自控,所以出现严重失常的表现。“魔咒”也有人享受岳晓东表示,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很享受“埃蒙斯魔咒”。他举例说,自己有一位聪明无比的朋友,中学时从不用努力学习都可以考取班级或年级的第一名,父母和她从此后爱上了这种感觉。“我们家女儿不用努力学习都可以考第一”,这应该比“我们家女儿努力学习才能考第一”的感觉来得更骄傲吧。心理专家认为,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第一名的诱惑力远远没有“美女妻子+无冕之王+无数人的喜爱和同情”的诱惑力大。尽量脱离“失败画面”怎样才能有效摆脱掉“埃蒙斯魔咒”呢?在很多人看来,自己从事的动作已经熟到要烂掉的程度了,技术层面很难有飞跃式的提高。而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必须脱离“失败画面”。所谓的“失败画面”,就是当初的失败情景。“不要给自己过多的暗示,不要什么都往当初造成自己失败的画面中靠。”专家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保护自己。不断重复失败的情景,或刻意寻找与当初失败有哪怕一丝联系的痕迹。“这是在给自己的再次失败打伏笔,也是导致再失败的关键因素。”作为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心理专家组成员,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李安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度的紧张和暗示,很可能导致思维失控,进入所谓的“无意识状态”,就是俗称的发呆。进行正面“自我暗示”“在生活中,我们在发呆终止之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发呆的,事后也想不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呆的。事实上,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发生了偏差,就可以重新控制思维,并及时纠正错误。”李安民说。他认为,在近似于“埃蒙斯魔咒”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做的是回收注意力,是把焦点放在手头的事情上,并多进行正面的自我暗示。

19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