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萝卜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的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 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学识涉猎文、史、哲、艺、政、经等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泰戈尔[1]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但人们一致认为他是印度人。因为泰老在逝世前孟加拉还是印度的一个省。泰老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据说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话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的。然而他的诗是在他自己把它们译成英文之后才获得了世界性的赞扬。他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集用英文出版的大致有:Gardener(园丁集)Jitanjali(吉檀枷利)CrescentMoon(新月集) Fruit-gathering(采果集)StrayBird(飞鸟集)Lover‘sGiftandCrossing(爱者之赠与歧路)。而用孟加拉文写的则还有许多。如:SandhvaSangit;Sishn ;Probhat;Sangit;Kahini;Kanika 等等许多。而英文诗只是选了其中的一小部而已.例如《飞鸟集》就大部来自 Kanika。泰戈尔的诗早在“五·四”之前就零零星星地被译成中文。最初是陈独秀的四 首五言古体译文《赞歌》选自《吉檀枷利》。之后是刘半农的白话译文四首选自《新月集》。而第一部中文诗集则是西蒂译的《飞鸟集》。作有剧本《春之循环》《邮局》《红夹竹桃》。此后各种翻译,介绍, 和评述泰戈尔的作品不断出现,尤其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前后。自从《飞鸟集》出版之后,中国诗坛上一种表现随感的短诗就流行了起来。如冰心作的《繁星》,《春水》等。其中许多带有哲理,晶莹清丽的小诗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碾转模仿的很多。几乎影响了一代诗风。泰戈尔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做歌曲《人们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诗作《野花》(1875)《林花》(叙事诗)《诗人的故事》(1913)诗集《暮歌集》《晨歌集》《帕努辛赫诗抄》(1884)《画与歌集》(1884)《刚与柔集》(1886)《心声集》《金帆船集》《缤纷集》《吉德拉星集》《收获集》《尘埃集》《幻想集》《刹那集》(《瞬息集》)《微思集》《故事诗集》(1900)《叙事诗集》《祭品集》(1901)《回忆》(《怀念集》)《儿童集》《渡口集》(1906)《吉檀迦利》(1910)《献歌集》《献祭集》《歌之花环集》《妙曲集》《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园丁集》《童年的湿婆集》(1922)《普尔比集》(1925)《随感集》(1926)《穆胡亚集》(1929)《森林之声集》(1931)《通俗读物集》(1931)《总结集》(1932)《再次集》(1932)《五彩集》(1933)《最后的星期天集》(1935)《小径集》(1935)《黑牛集》(1936)《叶盘集》(1936)《错位集》(1937)《儿歌之画集》(1937)《边沿集》(1937)《晚祭集》(1938)《戏谑集》(1939)《天灯集》(1939)《新生集》(1940)《唢呐集》(1940)《病榻集》(1940)《康复集》(1941)《生辰集》(1941)《儿歌集》(1941)《最后的作品集》(1941)短篇小说《女乞丐》《邮政局长》《河边的台阶》《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小说《科鲁娜》(1877,未完稿)《四个人》(1916)《两姐妹》(1933)《人生四幕》(1934)《花圃》(1934)长篇小说《王后市场》《贤哲王》《眼中沙》《沉船》(1906)《天赐良缘》《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小沙子》剧作《蚁垤的天才》《破碎的心》(诗剧)《愤怒的湿婆》(歌剧)《死神的狩猎》(歌剧)《虚幻的游戏》(诗剧》《根本错误》《离别时的诅咒》《马丽妮》《拜贡特的巨著》《滑稽剧本集》(1907)《秋天的节日》(1908)《国王与王后》《牺牲》《国王》《邮局》《顽固堡垒》(《坚定寺院》)(1911)《法尔衮月》《古鲁》《无形珠宝》(1919)《还债》《摩克多塔拉》(1922)《春天》(1923)《迁居》(1925)《独身者协会》(1926)《舞女的膜拜》(1926)《报复心理》(1926)《南迪妮》(1926)《最后一场雨》(1926)《人红夹竹桃》(1926)《舞王》(1927)《最后的拯救》(1928)《太阳女》(1929)《新颖》(1930)《禳解诅咒》(1931)《时代之旅》(1932)《昌打尔姑娘》(1933)《纸牌王国》(1933)《邦苏莉》(1933)《斯拉万月之剧》(1934)《花钏女》(舞剧,1936)《昌打尔姑娘歌舞剧》(1938)《萨玛》(1939)演讲《诗人的宗教》(1933)《普及教育》(1933)《韵律》(1933)讲话《罗摩·摩罕·罗易——印度的先驱》(1933)《中国和印度》(1937)论文和论文集《古代文学》(1907)《民间文学》(1907)《文学》(1907)《现代文学》(1907)《词学》《宗教》《文学的道路》(1936)《韵律》(1936)《孟加拉语》(1938)《路上的积蓄》(1939)杂文集《幽默》(1907)散文集《死亡的贸易》(1881)《杂谈》《自己的力量》(1905)《五彩缤纷》(1907)《膜拜品德》(1907)《国王与平民》(1908)《繁多》(1908)《祖国》(1908)《社会》(1908)《教育》(1908)《孟加拉掠影》(书信集)《积蓄》《身份》《照主人的意志办事》《访日散记》(随笔,1919)《随想》(1922)《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瀛洲纪行》(游记,1936)《划时代》(1936)《世界的真相》(1936)《他》(1936)《学院的形式与发展》(1941)
无敌小肉
为何爱会伤人讲的是什么,其实人对于恋爱中的爱和恨做事一线之差,因为有了爱情才会存在有恨。爱本身是不会伤人的,但是会用爱来捆绑某些事情来伤到别人。比如说两个情侣之间意见不合发生争吵而且有很大的矛盾。这就是爱带来的一些伤害了。这个需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爱也可以让人快乐开心,但是也可以让人伤心欲决。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性的。不过我们所说的爱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Loli心的怪蜀黎
二十多岁的这个年纪,正是少年羽翼逐渐丰满,等待远翔的时候;二十多岁的这个年纪,也是少年迷失于丛林,找不到出口的时候。 长辈对我们寄予厚望,七大姑八大姨齐上阵,“咱家小吖毕业了去银行工作吧,金融业一直都蛮挣钱的”,“去当大学老师吧,女孩子在体制内好,清闲,以后也好找对象”,“我有个同学说华为对小语种专业学生的需求蛮大的,待遇也挺好,但是好像会被派去非洲”,“我说呀,小吖去xxx最好”······ 前些天去了第八届法国中国电影节开幕式,远远地见着了几位中法电影界的名人,包括刘烨。刘烨一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真实的有能力的社长,可爱的诺一和妮娜,还有刘烨的妻子安娜。同为语言专业的学生,个人是非常佩服安娜的。 开幕式现场放映了《无问西东》,虽然是第二次看了,依旧忍不住泪目。 电影里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片段,这一段最戳中我,这是吴岭澜(陈楚生 饰)在和同学们讲课时说的话,这段话影响了沈光耀(王力宏 饰)的选择:心怀国家大义的沈光耀,毅然决然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为保家卫国献上了自己最绚烂的青春。 泰戈尔演讲时,陪同在他身边的,都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每次去听讲座或者参加活动时,我都只能远远地看着大师们和明星们,而站在他们身边的都是和他们同水平同层次的人。 每日乘坐地铁通勤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发起呆,看着地铁里上上下下的人群,想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际遇和故事,便会觉得,世界很大,人很渺小。而我呢,我是谁? 最近我又在不断地问自己,硕士毕业之后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去读博吗?还是找工作呢?找工作的话是去银行,去华为还是去传媒行业呢?平时还在上课的时候,大脑被每天的课业占据,被考试占据,不会去纠结未来的方向。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可能便是: 吴岭澜(陈楚生 饰)在清华读书时英文国语都是满分,物理却不及格。校长梅贻琦问他为什么不选择读文科,他说“成绩好的都学实科(理科)”,“每天把自己埋在书本里,便觉得踏实”。校长笑着告诉他,这种繁忙带来的踏实不是真实的,并鼓励他追求心灵深处的平和与喜悦,寻找本真。 那什么是真实呢? 朝九晚五回到家的你,瘫倒在沙发上,你能感受得到喜悦吗?选了不喜欢的专业,对所学的课业不感兴趣,你能感受到喜悦吗?更别提平和了。 这大概不是真实。 小学时,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小区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跳房子”,跟风学校里的流行玩意儿,有时玩火影忍者的卡片,有时掷玻璃珠,有时耍溜溜球,那是一段纯粹而快乐的时光。回忆起来的都是一张张咧嘴的笑脸和一双双弯成月牙的眼睛。 这便是真实了。 其实吴岭澜的事例并不是个例,放在今天也不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科,奥赛班创新班的尖子生基本都选择了理科,因为理科是大流。似乎所有的尖子生都应该去读理科,去读文科的都是理科学不下去了的。于是乎,明明高一下学期物理就开始展现不及格趋势的我依然踏上了理科的船,费尽心力地进了理科奥赛班。 后来,我的物理就再也没及过格;后来,因为数学和理综越来越差,原本还挺好的语文英语成绩也没有高一的时候好了;后来,进大学后我还是由化学专业转到了法语。 每每家里人问起我:“你以后到底是怎么计划的?”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人们都说“做你喜欢的”,可找到喜欢的那件事并不是那么的容易。 有的小伙伴说,研究生毕业后会去读博,她特别喜欢社会语言学这个领域;有的小伙伴在电商行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学习成长;有的小伙伴不惜多花几年的时间来弥补之前落下的差距,只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和这些小伙伴聊天时,我都是羡慕的。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要做什么的人,挺幸福的。而我呢,还在不断尝试的阶段。 迷路不可怕,用光,一点点照亮就好。
小宇宙88888888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1861-1941)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和诗人,家庭成员中有不少思想进步、学有成就的爱国者。泰戈尔在童年时即开始写诗,14岁时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1878年赴英国学习法律,1880年回国。1881年,泰戈尔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之歌》,引起文坛注目。
泰戈尔早期创作阶段(1880年到90年代末)主要是短篇小说和故事诗。包括《金帆船集》(1894)、《缤纷集》(1896)、《江河集》(1896)、《收获集》(1899)、《梦幻集》(1900)、《瞬息集》(1900)和《故事诗》(1900)等10多部诗集,60多篇短篇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或取材民间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反对殖民主义思想,如《故事诗》中的《戈宾德·辛格》(1886)、《更多的给予》(1900)、《被俘的英雄》(1900);或取材于现实,通过底层苦难妇女悲剧性的故事批判封建婚姻和种姓制度,表达人道主义的情感,如短篇小说《河边的台阶》(1884)、《摩诃摩耶》(1893)、《素芭》(1893)。短篇的代表作《摩诃摩耶》以摩珂摩耶和罗耆波的爱情故事,抨击了印度的封建婚姻制度和罪恶的殉葬习俗。故事诗《两亩地》揭露了封建地主巧取豪夺欺压百姓的罪恶。
20世纪初至1919年,泰戈尔进入了以中长篇小说和哲理性的抒情诗为主的中期创作阶段。这也是泰戈尔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重要阶段。这时期,泰戈尔积极参加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写下了《祖国的土地》、《祝福孟加拉国土》、《战胜自身》等著名诗篇。尽管当时与领导民族自治运动的国大党领袖们的观点存在分歧,泰戈尔颇感苦闷和彷徨,但他的创作却异常丰富。据不完全的统计,这段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其中有《歌之花环》(1914)、《遁逃集》(1916)、《鸿雁集》(1916)等;8部英文诗集,其中有《吉檀迦利》(1912)、《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采果集》(1916)等;另有长篇小说《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和中篇小说《四个人》(1916)等;此外还写有短篇、剧本,以及歌曲集、论文杂文集、回忆录、书信集等。
除哲理性的抒情诗外,中长篇小说是泰戈尔这时期创作的一个亮点。《沉船》写大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哈梅西听从父命回乡成婚,当晚他携妻子坐船回城时却遇到风暴。当他在岸边醒来,把同样是遇到风暴而沉船遇险的纳里纳克夏的新婚妻子当作自己的妻子带回家时,一系列曲折的故事就此展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哈梅西善良的心地、屈从父命的软弱和作者对印度封建习俗的批评。《戈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独立之路的思考。戈拉是一个典型的印度民主主义者,坚信祖国一定会独立。“戈拉就象是渴望自由、愤怒地为反抗自己社会和政治上的奴隶地位而斗争的印度心灵的化身。”但是,戈拉片面地认为,要实现自己奋斗的目标,必须彻底奉行印度教的传统,包括种姓制度等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印度的现实、斗争的实际使他改变了上述观念,尤其是当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婆罗门的后代之后,他终于摆脱了种姓和教派的束缚。戈拉最终明白,要独立,就必须在反对殖民主义的同时反对封建主义。泰戈尔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反殖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两部作品都有错综复杂的情节和充满悬念的布局,但《戈拉》富有激情的论辩性的对话,与《沉船》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诗情画意形成不同风格。
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导致了新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泰戈尔拍案而起。从1920年起,他频繁地出国访问,目光扩大到了世界。晚期(1919年至逝世)的创作以政治抒情诗和剧本为主。他认识了改良主义与非暴力思想的错误,反帝、民族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成为泰戈尔作品的主题。这时期,泰戈尔写有:《摩克多塔拉》(1922)和《红夹竹桃》(1926)等剧本和《随想集》(1922)、《总结集》(1932)、《再次集》(1932),《最后的星期集》(1935)、《叶盘集》(1936)、《黑牛集》(1936)、《边沿集》(1938)、《新生集》(1940)、《病榻集》(1940)、《康复集》(1941)和《生辰集》(1941)等20多部诗集,以及其他作品。这是一些爱憎分明、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他痛斥帝国主义,嘲讽日本士兵,肯定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伟大作用,并对自已作了深刻的剖析。
泰戈尔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30多部散文、12部中长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和30多个剧本,以及其他各类作品。他的作品表现了印度人民在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斗争历程中所走过的道路。他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
凡人帽子11
泰戈尔(1861~1941)Tagore,Rabindranath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创作 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13岁以后 ,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泰戈尔作品集》中译本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一贯强调印中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著作为数很多。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