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2

abcdeffggg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游戏成瘾的表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年少无知23

已采纳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亿人,过去5年,手游用户数从9000万增长至亿,而青少年成为游戏主力用户之一。

今年3月3日,湖南初中生小韦(化名)离家出走后投河溺亡,年仅14岁。小韦母亲在朋友圈写道:“孩子们要从电子游戏中走出来,虚拟的世界将会摧毁你们这一代。”沉迷游戏后,小韦变得不想读书,玩得开心了连饭都可以不吃。“就像抽大烟过瘾,打完后就高兴了。”因为成绩下滑,又缺乏现实沟通,沉迷游戏让小韦的压力循环累加,终致轻生。

近年来,类似因成瘾性电子游戏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的案例屡见不鲜。去年,17岁的广东青年小刘窝在宿舍连续玩网游40多个小时罹患脑梗;杭州13岁男孩因玩“王者荣耀”被家长训斥,后跳楼致多处粉碎性骨折,被送医院时还要求登录手游账号;湖南慈利23岁女性被年仅15岁的初三学生残忍杀害,只因后者沉迷于暴力网游,想体验在现实中杀人的快感……

广东一所高校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针对518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网游以暴力题材为主。玩家对暴力网游接触量越大,则越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丑恶的、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时对暴力的赞同度也越高,倾向于采取暴力行为解决矛盾冲突。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受成瘾性电子游戏影响的群体呈现出低龄化、边缘化两大特征。

低龄化——00后甚至05后被称为“数字化原住民”,一些经营者在设计、运营成瘾性电子游戏时倾向于针对低龄群体。江苏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副会长孙紫阳说,业余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往往比专业选手更容易对游戏成瘾,因为缺乏辨别力,游戏的设计能持续给他们以精神刺激,获得巨大快感。

边缘化——成瘾的青少年存在一些共性,如现实世界社交面窄、少有其他获取娱乐的途径等。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陈振宇介绍,临床发现游戏上瘾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存在感,一定程度上这是农村、县域留守儿童成为重灾群体的原因。

复合成瘾、虚拟代入,“电子鸦片”终成社会毒瘤。

成瘾性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巨大杀伤力有两大主因,一是复合成瘾难以断根,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二是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以粗暴甚至错误的规则冲击误导了未成年人三观,埋下严重社会隐患。

——复合成瘾形成恶性循环。湖南省脑科医院酒瘾网瘾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旭辉介绍,游戏成瘾往往伴随交际成瘾、色情成瘾、赌博成瘾等,存在“共病”风险,如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有的甚至潜伏自杀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一些游戏成瘾者交流能力退化,现实沟通出现障碍。随着网瘾加深、沉溺时间变长,退化、障碍愈演愈烈,导致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感更强,形成恶性循环。

受访的一位学者曾长期跟踪一位网瘾患者,因网瘾高中辍学,后通过治疗有所好转,考上大学后又因网瘾逃课、挂科被强制退学,再次戒瘾后又突击考上大学,却第三次因网瘾被退学。

——虚拟世界入侵现实,给社会“埋雷”。例如,一款虚拟恋爱的手游上线一个月下载量突破3000万。将游戏中的虚拟纸片人称为“老公”,不断充值提升亲密度,花钱只为睡前听“老公”语音……这些行为在低龄玩家中并不少见。情感文学作家陆琪认为,通过游戏设计让玩家产生恋爱愉悦存在伦理风险,“尤其是未成年人,如果在虚拟世界获得过高的恋爱情绪满足,代价将会非常沉重”。事实上,以二次元文化发源地日本为例,当下的低婚率与无子化问题已经严重到需要政府出面干涉。

一些游戏虚拟世界推行暴力为王、强者为尊,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典型的丛林法则。有学者指出:“网瘾者将虚拟规则代入现实,一旦情绪失控,会对社会构成重大危害。”

2017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亿元,同比增长23%。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放任游戏产业对青少年精神世界“无底线”入侵,那么,一时的产业利润将无法弥补日后难以估量的社会危害“无底洞”。

心理咨询师游戏成瘾的表现

262 评论(10)

彩衣girl

并没有, 随着大家玩游戏的方式更加便捷和快速。但凡是玩手机或者使用电脑的人几乎都有玩游戏,所以说它低龄化,边缘化和事实不符。

277 评论(8)

华兰欣子

在一个个“手机奴”“游戏迷”诞生的背后,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并应对学生们热衷游戏,甚至沉迷游戏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但不放任自流。回顾互联网游戏不长的发展历史,防止沉溺一直是青少年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命题。有趣的是,当年被父母扭着耳朵从网吧拎回家的少年其实如今已经成年,也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防止孩子沉溺游戏的家长。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也都有属于特定时代的成长烦恼。所以我们不应该选择性遗忘,应该用陪伴者和同路人的眼光去体察孩子,正像我们不应该忘记年轻时自己也曾经有过一段“放浪不羁爱自由”的青春时光。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也会有很多阶段,也有些弯路可能真的避免不了。青春有激情,也有叛逆。如果在孩子玩游戏的问题上一味禁止、打压,往往适得其反,与其屡禁不止,不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当然,顺其自然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这个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痛苦或欢乐,失败或成功。

过度游戏可能影响不了一个人的现在,但是一定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因为人生的时间是公平的,从来没有游戏中那些Save、Load或者Again的机会。每个人在游戏面前,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也都没有后悔的余地。

马斯洛曾说过: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并非常态,它是罕见而艰巨的成就。当一个人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就会不为物所惑、不为情所迷,不被游戏、金钱、名利等外物所羁绊,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笃定前行。当然,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离不开多方努力、共同引导,比如家庭要培养孩子多种兴趣,在大千世界中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学校要营造优良的学风,用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更充实、更有收获;社会要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等。

155 评论(13)

Camillemcc

1.正视游戏,游戏可以让人成长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有些优质的游戏甚至还能加强我们对国防、军事历史的认知与感受。同时,电子游戏也是社交的重要元素。当玩线上对战的时候,游戏ID的后面是人。互相通过游戏来建立社交场景。游戏帮我们打开了社交,建立了社交信心。当然最重要的是,数字化可以培养逻辑性和计划性。

2.父母也需学习,善于利用监管工具

数字化是一个交互享受的过程,父母们也要学习,也要跟着成长。很多家长不了解网络,害怕失去控制,要么就是禁止,要么就是采取强行控制,可是用这样的手段,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反弹”,因此比起制止,家长更可以合理利用一些服务平台去了解孩子和他的游戏。

266 评论(10)

好运大鸟

从游戏中做现实不能做的事啊,给自己做一个时间表,每天少玩半小时,这样玩游戏的时间就控制下来了,还可以找到比玩儿游戏更有意思的事就不会沉迷了,这个就得看个人爱好了。

341 评论(12)

杜佳妮625

暂时还没有被低龄化因为电子竞技包含太多了,像斗地主这些大众都可以玩的游戏也算是电子竞技,但是在电子比赛中选手低龄化是一直存在的,因为年轻人在手速在意识上永远是比他大的选手操作要好很多。

31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