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法咯
初识毕淑敏老师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读她的《昆仑殇》被深深震撼到了。她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在艰苦的环境下,驻守在边疆的战士们为了更好的保卫家园进行的一系列残酷训练。当中有日常生活的欢笑、有战友牺牲的悲伤,也有对人性的沉重思考。 通过《昆仑殇》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浩瀚残酷的昆仑山相比,我们生活的地方简直就是天堂;和驻守在边疆的战士们相比,我们现在经历的困难不值一提。当时就特别佩服作者,作为到西藏阿里部队的第一批的五个女兵之一,肯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 后来又拜读了她的很多作品,像《雪山的少女们》、《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 柴福善说毕淑敏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是的,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带给我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指导着我的生活方向,是我的精神指引。读《红处方》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深夜,我守着一盏残灯,坚持要把这本书读完。我想看看那些染上毒瘾的瘾君子们,最终是不是获得救赎;想看看简方宁的新药方是不是有效;想看看庄羽最终是什么样的结局。结果越看越心惊,心惊的同时内心无比的绝望:军医专业的简方宁院长有着冰清玉洁的灵魂,处处想把染上毒瘾的瘾君子们从泥潭里拉上来,结果却被自己救治的病人暗设机关也染上了毒瘾,这是怎样的一种阴暗心理,人性竟如此之变态丑陋;纵然深知毒品之害,有着专业知识的简方宁院长在染上毒瘾之后,竟也陷溺毒品而无法戒除,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去殉神圣的事业,毒品究竟是一种多么可怖的东西,让人沉沦,永世不得翻身。 《女心理师》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因为它让我迷上心理学这个神秘而又科学的领域,最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破除了少年时贫穷造就的那颗敏感、自卑的心,成就了我以后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除了文字的力量,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同样深深地影响着我。毕淑敏老师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在从事了医学工作20年后,毕淑敏老师又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然而到1998年,在毕淑敏老师46岁时,又突然把写作放下了,去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硕士。没有强大的人生信念怎会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只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才会造就出那样发人深省的文字吧! 王蒙这样说她——“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鸿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确,她就是这样一位热情而悲悯的人,用她的文字,用她的每一部作品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开出心灵处方,直到现在她说的“爱自己的能力,加上爱生命和爱他人的能力,并且完全接受人是不能永远存活于世的这一事实,这就是幸福的基础。”一直被我奉为人生信条。她说的“一个自尊的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他在人际交往中是自然的,开放的,坦诚的,透明的。”一直指导着我如何跟他人交往。 感谢您,毕淑敏老师!
NDSGGS南都
在收到老师要组建“精神动力学小组”的通知之前,我们开发区的学员已经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而且已经进行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只是我们小组还没有那么规范。也许是出于想组建一只专业团队的想法,老师公开招募小组成员,只收8到10人,而且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每两个周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周都要整理国内精神分析大咖的录音,读《精神分析动力学疗法》这本书,从书中自己出题,并且每两个周考试一次。招生要求可谓是严格的,最终,报名的有三十多人,我就是其中一名。 有几点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当时想报名的人很多,因为当时报名参加李老师研修生的费用已经上万了,很多研修生想要上这个课的,结果李老师一道命令,研修生和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不用再参加。很多同学接到这个通知后,就没有报名。万幸的是,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因此报名表里就多了一个我。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李老师举办这次课程的意义。因为李老师是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副会长,老师就要为协会做贡献,因此,本次活动,他上报了协会,由协会的人参与监督审查,因此,在面试的时候,协会的好几位大咖参与了进来。最后的结果没有让每个人失望。本来打算从三十几个人当中挑选出10个人,结果看大家那么想参与,李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收纳了,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把我们分为了三个组,很荣幸,我被分到了1组,据说,一组学生的学历还行,基本都是研究生,当然有一名医学博士,也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让我们小组蓬荜生辉。这位宿博士,写起文章来,不是一千字,而是每一篇都三千多字,每一篇都像是小论文,从摘要到关键字,从理论到实际,我的那个天哪,活生生一个博士在你面前展示的时候,只有膜拜的份了。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面试之后的第一次会议是分组进行的。那次,我是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的,一个是大学生,我希望通过我的引荐,能够把她带到心理学的领域,另外两个是小学生,我希望让她们感受一下成人对于学习是多么渴望。开会完毕,我带领着她们去青岛大学参观了一圈,并合影留念。 之后,煎熬的日子就开始了。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整理音频资料,还要出题,还要考试,天天忙的呀,晕头转向。当然,有很多善于偷工减料的学生,许多作业是跟不上的,像我这样的,算是认真的了。那个时候,我基本算是得了强迫症,天天写,有时候太累睡着了,半夜三更一骨碌爬起来,接着写。我那个时候的理念是:饭可以不吃,但任务不能不完成。记得有一次去考试,我和一名同学坐在一起。我只顾自己低头答题,题答完了,抬头一看,她一个字没动。她悄悄地问我:你每天都看书写文章吗?我疑惑地回答:对呀。我心想: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结果她笑了笑说:我就是来打酱油的,我的基础太弱了,跟不上。结果怎么着?我们的试卷都交上去了,她硬生生把自己的试卷留下来了。 我那个时候真是佩服她呀,对于老师的规矩置若罔闻,而且还敢报名。当然她也是相当佩服我,从此我俩成了好朋友。(千万别问这是哪位大神,我不告诉你。嘻嘻)那个时候,到了隔周周五下午,有两名同学总是会去旁听,她们就是现在我们群的穆占叶老师和刘丽囡老师,她们两个报了李克富老师的研修生班,没能参加这个小组,相当遗憾,因此只能旁听,下课就跟我们唠两句,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跟两位老师熟悉起来,尤其是刘丽囡老师,我们还是另外一个战壕的战友,更觉亲切。小组进行到快尾声的时候,我们原来的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听说我进了小组后,羡慕地不得了,后悔没有当时不顾老师反对报上名,她们也要求旁听,因此最后几次的学习,我们的队伍中总会多出那么几个人。 参加心理动力学小组的收获还不止这些,我们从这些学员中,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找到了可以互相学习的人,比如:代桂云老师。她有一个公益援助团队,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高,阅历丰富,再加上记者的身份,让我之后一直到今天,都在与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的公益团队的建立,以及很多心理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位同学的帮助。最后一次结业仪式,我邀请了三个好友参加,无奈路上着急,与别的车发生了追尾,没能参加,相当遗憾。年后,我们动力学学小组聚会,难得李老师有时间来参加,那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唱歌很好听的公元,听李老师唱歌,就是那首“无言的结局”,说起来这件事,我还奇怪,刚刚结束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实操培训”活动中,有人专门为李老师点了这首歌,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爱唱这首歌?要么这是李老师的“老粉”,要么李老师太喜欢这首歌,唱的次数太多,同学们都知道了。建议下次李老师换一首别的歌曲,大家都听腻歪啦。 继续说那次聚会,班长定了一个农家宴,我弯弯曲曲从家到酒店,开了大约2个小时的车才找到,酒店是在一个山上,来自农村的我,实在对山没有太大的感觉,除了觉得路难走,菜也没觉得有多好吃,印象中好像这里面的菜特别贵,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见李老师的决心,我和一名来自莱西的女生坐在一起,酒桌上她情真意切,走的时候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从此我们两个也算是相识了。三个月的时间,魔鬼式的训练,对于我来说,收获的太多,挺过来了,其它都不是事,所以这次“思维训练营”,对我来说,强度属于小case。每一次学习,不管是理论上,还是认识的那些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上,已经无法用某一个标准来衡量了。总之,就几个字来总结:参加李老师的课,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