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duanhua
人际边界不清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关系,通常发生在亲子之间,恋人/伴侣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朋友之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社交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人际边界不清的八种表现
人际边界不清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关系,通常发生在亲子之间,恋人/伴侣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朋友之间。亲子之间关系的界限不清,对于孩子的人格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解决婚恋关系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许多伴侣生活在一起恩恩怨怨,活了大半辈子都生活在痛苦和纠结当中无法解脱,很大程度是缺乏看清心理学层面矛盾的视角的高度和深度,其实也就是原生家庭造就双方的人格特点,依恋关系,安全感等问题。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了解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从而对于解决婚姻问题和孩子教育问题上,让自己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认识。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三、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四、讨好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
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五、猜心
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
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偏执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偶尔会有这种症状,如果非常明显,那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
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
六、敏感
猜心和敏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很难说清楚。知道了别人的心思,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敏感;因为敏感,所以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变化,这就叫猜心。
敏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共情,或者共鸣。双方的情绪相同。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人喜亦喜,人悲亦悲。这种情况也叫“感染”。有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看肥皂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这种人心软,耳根也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
第二种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有联系,是对应的,例如,别人想打我(愤怒),我感到害怕(恐惧),或者别人在哭(悲伤),我觉得烦(愤怒)。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语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些也是对抗性的。
一般认为,共情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敏感主要表现在“对抗”。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感染,但容易受影响。其实,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是对抗性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影响。
七、另一个自我
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人心隔肚皮,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渴望被人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八、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这种人很黏、很纠缠,象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
1. 社交技巧:人际交往的24黄金法则
2. 人际交往的社交技巧
3. 人际交往的六种思维方式技巧
4. 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5. 提升自己情商的20条社交技巧
爱啃狼的木头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总是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可换来的却是周围人的漠视,不关心,甚至是攻击。 使你感觉到很累、委屈、憋屈,想抱怨又不知向谁倾诉,想逃离似乎又没有勇气。总是陷入这种循环中无法自拔。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 ,请读完这篇文章,判断一下自己在关系里,是不是陷入了“拯救者”角色。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一些熟悉的情境: 情境一 :一个女孩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爱上同一类型的渣男,即便最开始不是同一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似乎还是变成了相似的类型。在每段感情中,女孩都付出很多,最后却是伤痕累累。 情境二 :面对丈夫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不管是家庭生活中的鸡零狗碎,还是上升到原则性问题(背叛),妻子总是以宽容的姿态,来对待这些事。 总是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来维护这个家庭,也相信对方在某一天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动,从而做出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妻子除了感动了自己,还徒增了很多委屈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情境三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母亲,总是感觉很焦虑,如果第一时间不去帮忙,会感到有一种不安和内疚,总是觉得如果没有母亲的帮助,孩子一个人是不行的。 不提醒孩子多穿衣服、多喝水,孩子会生病,不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会做错题,成绩会下降。可真正这么做的时候,孩子似乎很反感,但没有母亲的帮助和提醒,孩子似乎又无法自觉。孩子和母亲都处在这种消耗的关系中。 情境四 :作为闺蜜的朋友,当闺蜜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总是会一次又一次给朋友打电话诉说。 朋友刚开始还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可聊天的时长从一次半小时到三四个小时,朋友感到疲惫不堪,朋友因帮不了闺蜜产生了内疚,又因无力感产生了厌烦,可又不好意思拒绝。 情境五 :在职场上,总是无法拒绝同事们的要求,即便知道别人提出的是无理要求,也会甘愿牺牲自己的时间,竭尽全力去完成。可真的等到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却无人帮自己,陷入委屈和愤怒中。 情景六 :作为老板,总是觉得自己的员工,没有自己的指导,会把事情搞砸,每天的时间都用来耐心指导每一位员工。 虽然相信他们有一天会独立完成一些事,但还是会跟随着他们,一步步往下走,一旦发现他们不如预期的那样成长,会有不满和抱怨,甚至不停的换新员工。 如果你正在经历以上的场景或者类似的场景,说明你或你生活中的人,正在扮演一个拯救者角色。 根据心理学家卡普曼的戏剧三角模型,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拯救者、受害者和迫害者三个角色中进行戏剧性的转换。 戏剧三角的每个顶点,都代表着一个人可能扮演的角色,而把其他人放在另外两个位置上,或者自己同时扮演几种角色。(如下图) 拯救者 认为别人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如果不站出来帮助别人,会有内疚。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痛苦消失,让我们生活在没有痛苦的完美世界中。拯救者很容易变成受害者。 受害者 是弱者心态,认为自己不好,无法靠自己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别人造成的,容易抱怨。受害者容易变成迫害者。 迫害者 习惯贬低别人,常生活在愤怒和苛责中,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三个角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只不过当我们感觉到疲累或者委屈时,我们要看看是不是因为陷入了某一种角色中,无法自拔,从而影响了他人被动成为另一种角色,从而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比如说上面的情境中,母亲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才安心,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有一种依赖心理。 孩子慢慢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通过母亲的帮助,自己才能实现目标。即便失败,也会原谅自己,因为孩子的 归因 是母亲没有提供有效的帮助。 母亲的这种拯救者角色,让孩子被迫成为受害者,所以他们的关系才会继续消耗下去。 如果关系再继续发展, 母亲会变成受害者角 色 ,开始抱怨孩子,母亲就会有很累、委屈愤怒、无力感等。 母亲如果能放下自己的拯救者角色 ,相信孩子可以独立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这样双方才会解脱出来。 所以,通常是我们自己的拯救者角色,使对方变成了另外一种角色,就像情境一的女孩,她的男友在她的共同参与下,变成了相似的类型。类似于强迫性重复。 引起拯救者情结的原因及改变方法 一、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心理医生苍鹭通过人生坐标来找到蛤蟆先生的心理问题。(坐标轴如下图) 这个人生坐标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我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我好吗? 二是我是怎么看待别人的,别人好吗? 有拯救者情结的人一般处在“ 我好,你不好 ”的思维模式中,他们通常还有自恋倾向,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人,他们是会失败,痛苦的。 改变方法: 最健康的思维模式是“我好,你也好”,所以,有拯救者情结的人,可以去试着相信别人的能力。 二、原生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我们 在生活中常常发现在原生家庭中排行“老大”的人 ,走向社会以后,还会继续自己的拯救者角色,因为他在原生家庭中一直肩负着责任,他会把这种角色泛化到所有的人际关系中。 还有一种情况是 心中有一个榜 样 ,这个榜样可能是原生家庭及周围环境,或者是电视上、书上的人,刚好这个榜样就是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就像小孩子会去模仿父母、美国队长、奥特曼等人。 改变方法: 试着从别人的问题中抽离出来,观察别人的情况。 比如说上述情境中的老板,可以试着不再指导员工,给员工成长的空间,如果发现没有自己的帮助,员工似乎成长的更快了,他才能慢慢的“去中心化”。 三、自卑导致的拯救者情结 因为过去的成长经历和创伤,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所以通过拯救他人来获得别人的认同,消除自己的内心冲突。 就像爱的艺术中提到 忘我的本质可能是自私 ,因为是在强迫别人来信服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价值感和被需要的感觉。 改变方法: 把关注点拉回到自身,聆听自己的脆弱和无助,然后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如果自己无法解决,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四、对“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需要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过“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就是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无条件的关注你和爱你的标准是,你和这个人在一起,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哪怕是他不喜欢的,他也都会包容你和认同你。 他能给你很多安慰和支持,他关注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的附加条件或者是你做了什么事情。 如果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身上没有得到过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那么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就会认为只有我们给他人带来价值,我们才能得到爱和关注,所以我们总是会做一个“ 过分热心肠 ”的人。 改变方法: 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建立“即便自己没有给别人带来帮助,别人也会喜欢自己”的信念。 如何面对有“拯救者情结”的重要他人 一、 要让他觉得他的付出被看见了,认同他的付出。 二、 也要表达感受,让他理解没有他的帮助,自己也能处理和面对。 三、 让他觉得即便他什么都不做,你依然会喜欢他。 四、 引导他关注自身的需要。 拯救者心态并不总是给我们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选择医生,警察,心理咨询师行业的人,以及疫情中的志愿者,他们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拯救者情结。只要这个心态不过度,不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没有影响到关系中的人,就不需要处理。
异次元2015
人际边界清晰,就是清楚地知道每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界限,知道我和你是不一样的,这些情感是属于我的,那些情感是属于你的。我不把我的愿望、喜好、恐惧、担忧、价值观强加于你,我也保护自己不受强加于我的东西的侵犯;我能够倾听你的表达,承认你的情感,我也尊重我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清楚我必须为自己负责,我也知道我无法替你做主,更无法为你的生命负责。人们经常以“爱”的名义,打破这个边界,费尽心思去“拯救”身边的人。殊不知,这个拯救者情结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渴望被拯救的自己。
有天深夜,一个朋友忽然在QQ上找我,急切地想让我帮忙分析分析她朋友的事情。不容我分说,她已经在窗口哔哔哔地发了好几大段文字,“我有个朋友,她在XX的时候遇到了个男生……后来那个男生@#¥%……&我那个朋友又觉得……”她从她朋友怎么认识另外一个男生的,到中间的纠纠缠缠的感情发展史、出现的各种状况、男生与她那个朋友的对话,说到两个人之间僵持的状态,整件事情都与她无关。最后她问:“你能帮我分析分析这个男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吗?”我被她这个朋友纠纠缠缠的感情故事弄得晕乎乎,唯独能感觉到冲屏而出的焦急,她对她朋友的恋爱格外地担忧,对她朋友的那个男朋友格外地愤怒,似乎恨不得冲过去一把她那朋友拽出泥潭,顺便替朋友踹那个男生一脚。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担忧和愤怒,她说:“因为我当初就是因为被一个男人伤害才……的,我不想她像我那样啊,我得帮她!”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