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8

我的大BAB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心灵枯竭的原因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aga1001mary

已采纳

一.走向心理咨询师的动因分析心理学专业是我内心的选择,其实刚开始并不怎么了解这个专业,只是觉得或多或少会对自己有帮助,有利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有利于自己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觉得挺有趣的。之后经过专业课的学习,渐渐地被它吸引,想把它学好学精的想法越来越浓烈,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念头也一直在心中,不可动摇。时间越久,我发现心理学知识对朋友也都很有帮助,我也很乐意成为朋友们的倾诉对象,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准确地说,现在我对催眠和梦都非常感兴趣,“潜意识”是多么神秘又深奥的领域,我深深被它吸引着。第一次翻开《梦的解析》这本书时,并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当我再次拿起它阅读时,顿时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和弗洛伊德的伟大。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欲望的满足,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释梦者往往被披上神秘而又神圣的面纱。但梦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即使那是一种用晦涩的“隐意”来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中我对潜意识有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也更坚定了我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愿望。二.如何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自身条件分析1.咨询师自身素质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良好的品质必不可少。我的待人原则就是真诚大方,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善于倾听,能够替他人着想,有爱心、耐心也有很强的责任心,喜欢帮助别人。我也在不断尝试去接纳每一个人,允许不同的存在,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怨恨,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让自己陷身于各种心理冲突和不良情绪当中,努力提升自己的适应和调节能力。2.咨询师的思维方式我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这也正是心理咨询工作必须遵循的科学性法则。全面、系统、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符合心理咨询工作所要求的普通联系的观点。对于某些非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我持有宽容的态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这也有利于咨询工作的有效进行。我明白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着许多限制,权责利要、感情等问题会对咨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的思维逻辑更加清晰缜密,处事态度更加沉着冷静。(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准备1.专业理论学习毫无疑问,学习并掌握专业理论,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我很珍惜每一堂课,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同样的内容,我喜欢听不同的老师来讲解,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通过课堂中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且结合自己在课前课后的自学和复习,我相信初步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并不太难。但我不会仅仅满足于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我知道要更加努力懂得更多专业理论知识、坚持终身学习才配得上资格证书。2.专业技能训练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是要通过技能的操作体现出来。我认为,通过专业技能部分的理论学习,在熟悉、理解并掌握了心理诊断、咨询及测量技能知识后,跟随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三)如何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咨询师经常接触各种负面信息,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排除不良情绪的能力,那么很可能让自己处于危险的状态。如果自己出现心理问题了,也不能影响到咨询工作,一定不能将负面情绪带入到咨询当中。咨询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发泄消极情绪,当然必要时可以寻求同行或上级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好多人说过心理咨询师总是在倾听着别人的“垃圾”,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我们完全可以回收其中有用的东西,把它当成一种养分,这样我们就会少了很多不需要的烦恼。三.职业期待和目标在中国,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也许会遭到很多人的不理解,他们认为身体不舒服了就去医院啊,根本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咨询。他们往往不明白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学习心理学,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去证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没有人的心灵能一尘不染,尤其身处这复杂的社会,面对那么多的压力,能重视心理健康的人就非常明智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是我们的本性,而不是金钱。”而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存在着许许多多为了追求金钱而失去本性的人,很多人会对他们进行道德评判,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的人更少。不过,我相信今后的心理咨询一定会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和社会,我也会不断学习和强化心理学理论和技能,与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前辈及同事不断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争取为越来越多的人摆脱烦恼与痛苦,帮助更多的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好像已经看见了希望。

心理咨询师心灵枯竭的原因

278 评论(15)

告别了以前

吕鸿雁/文 心理学家李雪的文字细腻富有灵性,让人产生共鸣,有一种疗愈的力量。《招娣》是李雪的自传体小说,深度解读她的原生态家庭。李雪的母亲招娣出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长辈希望起“招娣”的名字招来弟弟,她却招来一个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妹妹。 全家人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她的身上,认为她就是一个克星。 招娣的命运十分悲惨,有一次她肚子痛,痛得直不起来腰,她伸手去拽奶奶让她,带自己去医院。奶奶甩开他的手,恶狠狠地说了一句话,你的妹妹已经让你妈妈操心了,你还来捣乱? 她忍着疼痛,跑出院子。 在她的童年生活里,有的只有是悲伤、痛苦、无助,根本没有体验到什么是快乐和幸福。她是一个灵魂枯萎的人。 招娣结婚以后,生了李雪。 一个从小体验不到一点幸福的人,她也不会给予别人爱。 当她的丈夫疼爱她的时候,她回报的是冷漠。她不敢获得爱,她潜意识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 心灰意冷的丈夫,后来有了外遇。 李雪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在她五岁的时候想自杀。 李雪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非常的无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她的妈妈一边埋怨她,一边去给她买卫生巾。妈妈骂她来月经不是时候,骂她为什么不是个男孩?说她是累赘。 妈妈经常骂她,你怎么不死了呢! 有一次,李雪想从从阳台上跳下去,被爸爸发现了。   李雪重复着,她妈妈童年悲惨的生活。 妈妈一面给李雪吃好的,穿好的。一面用恶毒的语言,摧残她的精神世界。 在亲朋好友的眼里,她的妈妈是一个好人。李雪被亲属认为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李雪刚大学毕业就已经精神崩溃,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后来她接触了心理学,慢慢地凭着自己的力量走出了黑暗的抑郁。 当李雪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她对母亲说出了她童年的感受。她告诉母亲,自己那时候活的很痛苦,经常想自杀。 年老的母亲面对李雪像一个无辜的孩子。她对李雪说,她不知道给李雪造成这么多的伤害。 她想好好的爱女儿,她想弥补自己的过错。可是她心灵是枯萎的,后来她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儿本身没有任何的价值,严重被忽视,想获取一点点生存地位就要勤俭持家,努力干活,无条件的付出,讨好父母。这样的女孩长大成家之后,依然会无意识地不停地干活,非常节俭,拒绝任何享受,哪怕家里经济状况良好,并不需要她如此节俭的生活。 妈妈的内心是绝望的,也会带给孩子绝望的思想,一代又一代命运的复制。我想起了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他一生都想获得爱,可是他却得不到他渴望的爱。他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以他妈妈为原型改写的。他的妈妈心里没有得到爱,对他是非打即骂,他在那样的家庭里生长,后来被一个富有的人收养了,他经过努力成为了著名的童话作家。 他有很多财富,但是精神世界却是匮乏的,贫穷的。他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爱人,也没有寻找到知心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内在的声音是,你不配得到爱。他就会拒绝别人的好意,难以表达对别人爱。 李雪说,我们不必改变对方,只要我们不和对方的控制迎合, 也不和对方形成对立面,而是内心温柔而坚定,我们活出快乐,充盈,我们就能活出幸福的感觉。 任何人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痛苦,只要我们尊重内心的感受,活出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们内心是“枯萎”的,就好比河流,干涸了没有水源。不管原生态家庭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需要自我成长,活出那个最真实,最快乐的自己。365天 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66天

24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