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剂先生
文|赵晓璃
01
最近这段时间,电视剧《小舍得》的热播让演员蒋欣再度爆火。
在这部电视剧里,蒋欣再次演绎了一个“不那么讨喜”的角色——“鸡娃母亲”田雨岚。
田雨岚出场就给人感觉强势虚荣,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很多人发现她也有不为人知的苦楚。
就像环球人物杂志相关文章的分析那样——
这样的角色,像极了《甄嬛传》里的华妃、《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是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而演员蒋欣在演绎这类角色时更是演技在线,甚至碾压主角让人印象深刻。
但现实中,蒋欣的是出了名的“低情商”,人际关系着实让人堪忧。
例如,在演完《欢乐颂》后,蒋欣和刘涛一度成为了好友。
2016年底,网上有人爆料某女星不雅传闻,就在人们纷纷揣测是不是刘涛的时候,蒋欣突然站了出来发微博说:“伤害我姐妹就是伤害我”。
从此,蒋欣的低情商人尽皆知,和刘涛形同陌路。
后来蒋欣也参加过一些节目,经常怼人于无形,连韩红也公开表态说: “ 娱乐 圈里没人敢潜规则蒋欣,因为她一定会大嘴巴扇过去。”
就是这样一个“耿直”而“情商低”的演员蒋欣,在人际关系中似乎不太讨巧,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塑造角色时的游刃有余。
换句话说,只 要她的实力够硬、演技在线,纵然人际关系有不足,她大可以通过减少综艺节目的出镜率、多拍几部作品等方式,达成自己成为一名令人难忘的演员的夙愿。
02
来访者王华(化名)前来咨询的时候,就在为人际关系苦恼不已。
王华,女,3年前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化工专业背景,本科学历。
按照王华的说法,由于自己在工作中不太懂得维护和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自己似乎无法顺利应对当前工作,以至于挫败感满满。
“晓璃老师,你说我是不是不适合这份工作呢?要不要辞职换一份工作?”咨询的开始,王华颇为苦恼。
王华点了点头。
在我的引导下,王华娓娓道来。
说到这里,王华的语气似乎有些激动。
“哦?新来的老大是只对你这样,还是对其他人也是这样?”我问。
“我还真没留意......不过听其他人说,这个新来的老大之前是在外企做事,要求比较高,也有人吐槽受不了的。”王华说。
03
随着咨询的深入,结合王华给到的信息,我做出了如下分析。
1、王华所在的公司,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复杂。
虽然这家公司不大,但公司里的 “裙带关系” 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在公司内部,很多政策到了执行层面很难推进,导致公司内耗严重,也影响到了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公司效益不佳,决策层试图做些改变。
如果任由公司“裙带关系”发展下去,毫无疑问,只会让公司陷入更大的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不惜高价从人才市场招聘到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旨在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
3、新领导做事雷厉风行,更注重工作的结果和质量。
新上任的部门领导在外企历练多年,做事更注重效率及质量。
和之前王华的“ 情感 派”领导不同,新任领导更是一位“理性派”——他更多的是站在工作任务本身的角度,凡不符合规定的一律退回,并且点到为止,希望下属能够自己动脑思考,进一步优化工作结果,等等。
“晓璃老师,听你这么一分析,结合之前公司发生的事情,好像还真是这样。如此说来,这个新来的领导并不是对我有成见咯?”王华说。
我继续分析。
所谓“判断”特质: 指的是这类人做事很有自己的标准与原则,由于原则和标准较为清晰,因此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们都有着明确的评判依据,如果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也不会啰嗦,而是倾向于直接指出不足,如果对方能够领悟并加以改进,则属于他们眼里的“可塑之才”;如果对方情绪化严重丝毫不知悔改,他们则会考虑对方是否胜任该岗位,从而对之进行调岗、降职及劝退等措施。
04
站在员工的角度来分析, 由于之前公司“裙带关系”较为严重,导致很多员工“上班摸鱼”,很多事情都无人推进 ——大家能糊弄就糊弄,很少有人真正用心做事,或者说,大家认为用心做事和不用心做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工作积极性自然大受影响。
对于在公司呆了3年的王华而言,公司的改革及转型时期必然会有些“阵痛”。
所以对于目前的王华而言,意气用事般的跳槽大概率只会“自毁前程”。
对于当前的王华而言, 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搞清楚公司的业务状况、提升手头的工作质量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对王华而言,更长远更核心的一步是: 减少自己在职场中的应激反应。
所谓的“应激反应”可以理解为——
例如,在王华资料被新领导打回(事件)之后,王华的反应是:这个领导看我不顺眼、对我有意见(反应)......如果王华没有进行职业咨询,她很可能一时冲动选择跳槽(结果)。
如此一来,她不仅错过了绝好的发展机会,更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到了新的岗位中,旧的问题愈演愈烈,可能会给她造成更大的困扰。
想要改变这种“应激反应”的模式,我们不妨调整下顺序, 按照“事件—结果—反应”这样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如果是希望把工作做好,是不是我提交的资料有问题?再看下领导提出的点自己能否明白;如果不明白的,是否可以考虑和领导沟通下,明确领导的要求,再改进自己的工作,等等。
行文至此,我想说——
以上。
作者简介: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等。 2021年新书《能力突围:职场加速成长的底层逻辑和方法》已上市。
迷茫的前途
树洞提问: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说一位博主的孩子上了半年幼儿园极度不适应,后来跟孩子交流,应该是老师强迫孩子午睡、嫌弃小朋友吃饭慢等情况,这位家长决定转园的同时,也要求幼儿园调取监控把事情查清楚。 网友们都在讨论出主意,比如建议家长要表现得很强势、很不好惹,总之“得理就不能让人”。大概就是电视剧《小舍得》中蒋欣饰演的田雨岚的样子。有句话很触动我:“想要孩子获得尊严,我们首先要放弃尊严”,我当时就在想,是生活逼迫我们成为“泼妇”吗,只有做不好惹的人才会被重视吗?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首先,我反对“想要孩子获得尊严,我们首先要放弃尊严”。夸张笔法也好,煽动情绪也罢,这句话没有任何道理,也不会给家长们任何帮助。它存在至少三个逻辑谬误: 提问者会被这样一句错误的话触动,可能与某时某刻的情绪有关,也可能与思维的狭窄、处事策略的匮乏有关。要知道,除了做“泼妇”,有的是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的感受更轻松愉快。 要获得这些好办法,需要从三方面去尝试: 还原问题本质 家长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孩子 健康 成长,而不是展现“不好惹”的形象。其他情况下也一样,我们应该围绕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人际形象,而不是一味地好勇斗狠。 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用理性重新审视局面,也许会发现更多不确定的点。比如那位博主提到的“极度不适应”的表现是什么?幼儿园对于午睡和吃饭速度的要求是否合理?老师的具体言行是什么?转园是不是唯一解决的渠道?“看监控”之后的诉求是什么?家长的决定对孩子的习惯改善和人格养成有什么作用?只有不被情绪或偏执对立的思维裹挟,事实才会清晰,更多好办法才会出现。 改变弱者认知 用情绪处理问题,是将自身视为“弱者”的典型表现。因为没有足够资源可调用,也没有长久利益可期待,才会“撒泼打滚一时爽”。学会用更多手段解决问题,比如,和老师进行有效会谈、给孩子提供陪伴训练、寻求必要的心理工作支持,等等。总有可做的事,做得多了,就不弱了,也不会总去考虑“强势”不“强势”了。 提升权威性 树洞问题中提到了“被重视”。与“重视”直接相关的心理因素,不是“强势”而是“权威性”。权威性的来源,可能是更多的钱、更高的声望、更扎实的人际关系,也可能是更实用的能力、更优越的思维、更得体的社交形象。一个人具有了足够的权威性,出场就是胜利。 所以,与其搭个虚张声势“不好惹”的空架子,不如想想能从哪方面提升、强化、展示自己。孩子有位真正值得尊重的家长,肯定比有个“泼妇”妈妈强。而孩子在他们的年龄段,就开始学习树立权威,将来必定比家长更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