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啦阿妹
案例: 来访者是一个妈妈,她说自己的孩子现在七岁,她告诉我:现在孩子不想上学。即使连哄带骗去了学校,每天都需要妈妈送过去。即使在学校了,每天不是头痛,就是肚子痛,可是送医院检查一点问题都没有,班主任总是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接孩子,说孩子又说不舒服了,老师让我找心理咨询师,我就找到你了。妈妈告诉我一个情况,孩子从小由奶奶带,从小奶奶非常溺爱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可以上学也可以不上学。孩子是分离焦虑的状态,您会如何更好的支持到这个孩子呢?丁当说:我认为这个个案需要做的工作分为以下这几个部分:一、孩子部分:对于孩子咨询师要首先与孩子建立连接,运用沙盘,情绪脸谱等技术打开孩子心门。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认可。让孩子重新找回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并与孩子约定下次见面前的小练习巩固咨询结果。二、妈妈部分,妈妈要做的工作非常多。第一关于妈妈自己。妈妈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做到稳稳的接住孩子的任何状况。区分一下自己情绪的根源是对孩子失望,还是对自己在孩子问题上的无力。妈妈要理解接纳孩子现状,明白这些状况背后的原因,以及应对方法。从小没有在一起生活,没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依恋。所以现在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修复弥补这部分。妈妈要做到不责备,不放弃。与孩子一起共同度过这个孩子成长的瓶颈期。第二关于孩子。首先妈妈能接住孩子的情绪,帮孩子分析情绪背后的正向意图,给出更好的表达情绪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的接纳。尽可能的随时随地任何事情都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正向意图。不断重建修复巩固亲子关系。跟孩子一起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压力,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第二关于学校老师方面。需要妈妈尽可能为孩子争取一些特权。比如允许孩子短时间不去学校。比如跟老师沟通达成一致在孩子复学后能多多肯定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融入同学之中。渣渣说:我看到的:1.孩子和奶奶在一起是随自己意思就行,上小学了,时间上有限制,不习惯!还是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彻底被隔离的感觉!应该也没有沟通!太陌生了,也有不安全感!2.孩子上学,在 情感 需求上有断层!奶奶离开换成妈妈。改善方法:1.妈妈爸爸应该多多拥抱孩子,去表达爱!让孩子多多和奶奶联系,打电话,视屏每天说说学校的新鲜事,每天的心情,让孩子有个 情感 过度!不要一下子和奶奶失联!2.和老师沟通,给孩子一些小工作,帮助收个作业啦啥的!让孩子有存在的价值,也能和其他孩子展开交流!老师说:焦虑是什么?焦虑的本质在于对于未来的担忧。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失去了掌控感,就会产生很多得担心。往往越不确定或越不在意得时候,焦虑感就会越强。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不愉快的情绪。 小学生分离焦虑会体现为:不愿意上学,不愿意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现意外,担心自己出事。成人也有分离焦虑,表现为:对被拒绝很敏感,不断需要被人支持,自我感觉和价值比较负面担心失去伴侣,觉得伴侣不可靠。 如何缓解幼儿上学的焦虑?(1:环境预热:提前熟悉学校的环境。2:渐进式分离:第一天接的时间早一点,一点一点的缩短。3:带上东西:带上毛绒玩具去幼儿园。4:诱导:在幼儿园有很多的好玩的,未来将会学习到很多好玩的,可以画画,跳舞等。成人缓解焦虑的七种方法:1:把思考的问题写下来。2: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面对最坏的结果如何更好的调整?3:做的事情反复的做4:肌肉放松。5:适度运动.6:深度呼吸 7:阅读。 心理咨询个案如何做? 1: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和话题,让孩子在咨询之前彻底放松。 2:尊重孩子的特别性(保持原则)。 3:对于孩子分离焦虑进行具体分析,看分离焦虑源于离开父母,还是对陌生环境不熟悉,还是和小朋友没办法建立联系,分析清楚才能更好的支持孩子。 4: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打分,看焦虑的程度是多少分,然后找到放松的方式。 5:布置功课,提出要求。(家庭里每周必须有一到两次的户外家庭活动,家长们必须放下对孩子的溺爱,跟学校老师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的本周在学校的情况。)
紫色super
6号性格:忠诚的怀疑论者。6号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问题,往往是在他们感觉到权威人士不再偏爱自己时,社会人际关系,都可映射在家庭亲密关系中,在里面找到答案。比如我的来访者小A总是在工作中寻找权威讨好权威,在她看来她是依靠权威而工作顺畅的,而非靠自己的能力。她会很敏感,能够发现不公平待遇。而在她的原生家庭中母亲就从来没有认可过她本身,这是是她多么需要的呀!母亲只在她替母亲干活时夸过她乖懂事,她40年以来就一直用这个模式应对人际关系的,常常不安,焦虑,自信心不高,不知道自己长得美有才华,不知道自己多么好,值得被人无条的接纳和爱。聊到第60分钟的时候 说到成长途径是培养自己内心深处的确认感,我说你妈妈是爱你的,只是她的方法不对。她马上反驳了我 "我妈并不爱我,我爸不爱我,我姐不爱我,全家都不爱我。"这个方法行不通。第75分钟的时候,我们又换一个思路和方法去寻找确认感。深度陪伴自己,这个方向探讨怎么做就变得顺畅了,她受到启发说:职场的人际关系可以打破原生家庭的投射,以此变得顺畅。我说你太棒了!第80分钟的时候,我们探讨了具体的方法,甚至在与丈夫的亲密关系中,疗愈内在小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玩游戏。我观察到此刻来访者情绪由最开始的委屈无力转为可爱,好玩,积极,她已由3号压力位置,转化成9号安全位置。
I小蘑菇I
2022年4月7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938天。专业伦理课第四讲:多重关系与专业界线 大纲 一、多重关系的伦理问题 二、专业界线的跨越与违反 三、劳物交换咨询 四、收受个案礼物 五、咨询中的性吸引与肢体接触 六、与个案的性关系 多重关系的伦理问题 多重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和个案在专业关系之外,还发展或维持其他关系或角色,有时又称为双重关系或非专业关系。 在权力不对等的咨询关系中,任何透过多重关系来占个案的便宜或剥削个案的行为,都有违反伦理的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心理师要清楚地了解多重关系(例如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展家庭、社交、经济、商业或其他密切的个人关系)对专业判断可能造成不影响及损害寻求专业服务者福祉的潜在危险,尽可能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多重关系。 在多重关系不可避免时,应采取专业措施预防可能的不利影响,例如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多重关系可能的风险、寻求专业督导、做好相关记录,以确保多重关系不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判断,并且不会对寻求专业服务者造成危害。 心理师不得与当前寻求专业服务者或其家庭成员发生任何形式的性或亲密关系,包括当面和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的性或亲密沟通与交往。 心理师不得给与自己有过性或亲密关系者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一旦关系超越了专业界限(例如开始性和亲密关系),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寻求督导或同行建议),并终止专业关系。 心理师在与寻求专业服务者结束心理咨询或治疗关系后至少三年内,不得与该寻求专业服务者或其家庭成员发生任何形式的性或亲密关系,包括当面和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的性或亲密的沟通与交往。 三年后如果发展此类关系,要仔细考察该关系的性质,确保此关系不存在任何剥削、控制和利用的可能性,同时要有可查证的书 面记录。 当心理师和寻求专业服务者存在除了性或亲密关系以外的其他非专业关系,如果可能对寻求专业服务者造成伤害,心理师应当避免与其建立专业关系。 例如,因无法保持客观、中立,心理师不得与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建立专业关系。 多重关系的伦理问题 审慎的评估多重关系是否会造成利益冲突、失去客观性,以及破坏治疗关系。 当多重关系或界线跨越是无法避免的时候,心理咨询师更要留意自己的行为动机和意图。 当我们把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在个案的利益和需求之上时,便是偏离专业伦理的迹象。案例7-1当案主是学辅中心的工读生时 柯老师是大学辅导中心的心理师,小芳是柯老师的个案,同时也是学辅中心的工读生,因此,平时他们都在学辅中心工作。小芳身为工读生的职责,是协助想要接受个别咨询的学生们登记晤谈时间,并介绍该中心的辅导老师之专长或特质,且要负责帮中心的老师们做影印、买便当等事项。此外,柯老师也要负责训练及督促工读生的工作状况。因此,除了晤谈时间外,柯老师仍会有许多时间与小芳互动及接触,让柯老师对于他们的咨询关系及界线感到困专业界线的跨越和违反 界线跨越是心理咨询师偏离一般执业标准的行为界线违反是心理咨询师严重偏离执业标准,并导致个案受到伤害的行为。咨询设置通常包括时间、空间和关系的界线。我们便是透过咨询设置和专业界线来和个案工作,来帮助个案增进自我了解和改善他们的问 贝。滑坡现象: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界线跨越行为没有觉察,从一些无伤大雅的界线跨越行为,逐渐滑落到界线违反的地步。 我们和个案之间的人际界线,是属于一种专业关系,也是一种流动的状态。评估多重关系是否违反伦理的标准有三个: 1、剥削个案的风险程度。 2、心理咨询师失去客观性的程度。 3、对专业关系伤害的程度。案例7-2咨询可以在咨询室外进行吗? 文林是大二女生,曾被诊断有轻微躁郁症。她的学业表现非常优秀,日文和英文都很流利,对文学很有兴趣。但在生活表现上,情绪变化较大,有时沮丧、失落,有时兴奋、多话。来到学辅中心的主诉问题是人际困扰,生活中几乎没有可以和她作伴、亲近的朋友。因为只要进一步认识,她多话、强势、不能聆听的特质便会使人回避。 文林有一次对心理师说:「从来就没有人像你这样关心我,我也很喜欢跟你谈话。可是,我不喜欢这种很制式化的会面方式,让我觉得你是高高在上的。尤其,在这种狭小的房间里谈话,让我感觉很不自在。我们可不可以出去在校园里走一走,边走边聊?或是在学校里的露天咖啡座?我觉得这样我会更想谈,对我比较有帮助!此时,心理师该如何回应案例7-3当事人向心理师借钱时 赵心理师在医院任职,该医院与地方法院签约提供受保护管束青少年的心理咨商。赵心理师的当事人小宝因偷窃被裁定保护管束而接受心理咨商。 在第一次晤谈时,赵心理师即告知小宝咨商保密的限制,在会谈期间,小宝有任何违法行为,赵心理师有责任要告观护 两个月之后,小宝开始信任心理师,且比较愿意吐露更多自己的心事,咨商关系愈变愈好。在晤谈过程中,小宝告诉心理师自己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常常一天只吃一餐,当初会偷窃的原因也是因为偷钱给妈妈买菜才被抓。 在第十次咨商时,小宝跟心理师说自己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想向心理师借钱买便当吃,心理师听了于心不忍,便借了五十元给小宝。而之后的每一次咨商,小宝都会提出同样的请 求,让心理师觉得相当困扰。劳物交换咨询 劳物交换( batering )是指个案因为经济困难,选择以劳务或物品的方式,替代金钱支付咨询费用 劳务交换很容易因为价换算的不对等而伤害咨询关系。 其他的替代方式:暂停心理咨询、降低咨询费用,或者转介个案到免费或低收费的咨询机构。案例7-4以助理薪资折抵咨询费用 谢小姐是一位35岁女性,因失恋的困扰求助于某心理咨商所的张心理师。在第一次晤谈时,张心理师请谢小姐签署知后同意书,并谈妥咨询费。 第一次至第五次晤谈后,谢小姐皆依约定付费。后来因为工作不稳定,收入减少,财务显得捉襟见肘。谢小姐觉得已经渐渐从失恋中走出,但目前仍需要持续的心理咨询,因此征询张心理师是否能以其他方式取代金钱收费。 张心理师考虑谢小姐的处境,及咨商所助理近期将离职,因此答应谢小姐以担任咨商所助理的薪资折抵咨询费用。收受个案礼物的评估 1.礼物的价值是多少? 2.接受或拒绝礼物的临床涵义是什么? 3.个案在什么时候送礼? 4.你接受或拒绝礼物的动机是什么? 5.收受礼物的文化涵义为何?案例7-5心理师收送个案礼物 自强,男性,15岁,因为自我认同的困扰,由母亲陪同求助于小区咨询中心的李心理师。由于自强每次晤谈都由母亲接送,所以李心理师也会有机会与母亲讨论自强的状况,母亲对自强的状况相当烦恼,也对心理师表示非常感谢。 某日,母亲一如往常带自强来晤谈,在晤谈结束后,拿出一大盒水果礼盒要送给李心理师,李心理师表示不方便收礼,但母亲很坚持并拜托李心理师收下。李心理师拗不过案母的坚持而收下礼物。隔一个星期,李心理师想回送案母一些礼物,他准备了一串佛珠、两包牛肉干与一本亲子教育的书送给案母,其出发点是希望对案母有帮助。咨询中的肢体接触 心理师是否可以肢体接触个案,要考虑: 2)心理师的咨询取向与理论学派。 3)个案的年龄。 4)个案的功能程度。与个案的性关系 与个案发生性关系是一件严重违反伦理的行为。有九成的个案和咨询师发生性关系的后果是有伤害的。而且,性的多重关系对个案所造成的伤害会持续很久。 案例7-13在健身中心巧遇个案 A 小姐是某心理咨商所 B 心理师的个案,每周晤谈一次,持续两个月之后的某个周末晚上, B 心理师去住家附近的健身中心参加有氧韵律课程,跳完一节后オ发现个案 A 小姐也在班上,两人皆有些惊讶的看到对方。在下次晤谈时, B 心理师才知道原来 A 小姐也是健身中心的会员。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