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2

巧克力麦乳精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爱情巨婴心理咨询师是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光影碎片

已采纳

“妈宝男”一词其实带有很强的性别歧视,多数人认为男人应该爷们儿一点,能够独立自主,但对于女人来说,“爸宝女”却是很容易被人接受,当然我谈的不是性别歧视,我要说的是巨婴,一种长期跟随父母生活的人,一种放弃了自我捕猎的技能,由父母“赡养”的人。巨婴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参考武志红老师的一些理论,不过武志红老师过度得认为家庭是影响巨婴形成的主要因素。其实我更觉得是社会因素,比如我们的教育,中国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大概就是二十一二岁了,但是学生除了学习,什么屁事都不干,整个社会就是这样,抢占教育资源。整个社会都否定一种东西叫做劳动,最低贱的人莫过于农民,甚至妓女的地位都比农民的地位高,在这种的社会环境下,孩子都变得非常好逸恶劳,未曾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人,会懂得什么叫责任?行为和心理其实都是相互约束形成的,只有让一些人磨练筋骨才能摆脱巨婴心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过武志红老师并未提到过。巨婴心理的形成和其家庭方面有些关系,比如母子的共生关系,很难使得孩子摆脱母亲的影响。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是越来越远离家庭的,因为当他们成年之后都是要独自出去生活的,但是很多家庭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私欲不让孩子出去独立生活,管的太严太死。人最容易形成性格的时候是十六七岁,那时候青春的叛逆,是使得一个人成长的最佳时期,而那个时候,有的人被压在教育下,无力挣扎,活生生得被拖累死了,以至于心智发育晚了很多。巨婴可怕吗?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一样可以改变巨婴心理,不过幸福来得晚一些罢了。

爱情巨婴心理咨询师是谁

283 评论(12)

武汉碧海蓝天

武老师的作品我看过三本《为何家会伤人》、《JYG》、《你就是答案》。 武志红老师的观点和对知识的传播,我个人认为, 社会 积极意义是更大的。 相当于,是对 社会 的一个启蒙。尤其是那些,比较无知,落后,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地方,有这样的心理学的普及。 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事情。武老师,是科班出身,本身具有科班的底子,加上,自己特别能写。 我相信,他也是在不断的让自己成长,越来越好。可能前期武老师,在公号的文章,包括书籍。 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甚至是有一些纰漏的。但总体而言,能够启迪大众对心理学的兴趣,能够引起 社会 的一些反思,那就是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种影响力,我相信还能保持下去,如果武老师还能不断的继续精进,那么读者,将会越来越尊重他。之前的书籍,比如我看的基本,都是比较好的。 多多少少都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但有些观点,未见得一定说的对,但至少,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来使用他。总体而言,武老师就是一个当今很有良知的作家,心理学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为 社会 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但这个贡献尽管还不够好,但还在继续改善中。支持。相信,也会有更厉害的牛人,取代他,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也说不一定。 以下是网络评论的两派观点: 对于《巨婴国》这本书,读者的态度基本上是两边倒。一边是对它的喜爱和认同,觉得真是写到自己心里去了。 @ 啦母:看完《巨婴国》,有种轻松自在的豁然开朗。整本书阅读过程心绪颇有共鸣,家庭政治纷争的根本,孝道压抑的个人本性。也有部分一针见血的观点几度让我情绪焦虑,我所有的全能自恋,用表面完整逃避内心破碎,以为切断与外在的联系就能铲除内心的恶。我们都是巨婴,为别人活得太久了,该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不逃避,有活力,让所有好的坏的都流经我的心。@ 沈:写出了中国人心理的共性,也写出了如今 社会 和家庭存在种种问题的心理学原因。而我也在阅读中反思了自己现在的性格和做法,真的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都是巨婴,我们活在巨婴国。 @ 千:拒绝做老好人,做真实的人。好人在中国如此普遍,也是中国的伴侣关系质量差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切记这一点:对别人好,可以赢得认可与尊重;但若想赢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 rach:估计这是我2016年最爱的书了,最认同的一句话“皇帝梦,极权梦,都是巨婴梦”,我们都是巨婴。 @ 赫恩:“集体主义的真相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是破碎的,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自我中。”看一本都是实话的书,真的让人一边流汗,一边脊背发凉啊…… @ 尘埃:巨婴现象不仅仅中国有,只是中国最严重,这和中国自古的很多观念有关,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这些观念有多可怕。 @ 养乐:一边看一边起鸡皮疙瘩,似乎说的句句都是自己。想要从中找到解脱的方法,同时也因为看见更真实的本质的自己而感到恐惧。原来我是这样的…… @ 而已:恨不得每一句都划重点,这本书让我的心,一点一点的,变柔软,有好几次我特别想我妈,刚读到460多页的时候,忽然就哭了,想起我妈妈那么爱我的几个片段,特别感动。与此同时,在知乎、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出了批判的声音。 @ 琳: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本最近很火的《巨婴国》简介,就被里面的观点冲击得有点无语。 首先“口欲期”“肛门期”这些被淘汰了几十年,在精神病界几乎无人再提及的精神分析概念,在书中竟然被大张旗鼓地拿出来诟病国人“爱吃”“爱群吃”。 其次,集体主义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是 历史 悠久的根本文化,来自于延续几千年的固定居住农耕背景,怎么也能被扯到“长不大”上。中国人或者亚洲人的人际边界不清,和欧 美文 化的独立、人际边界清晰有明显差异,书中认为人际边界不清就是“大婴儿”,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和人际边界清晰“共生”的自我中心,拒绝牺牲自身利益的价值观,要是放在亚洲人眼中,又何尝不是一种“幼稚”?与其说谁更幼稚,只能说文化背景不同而已。 第三,书中提到“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女人多有皇太后梦,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是巨婴的表现,“追求不到权力就装孙子”也是巨婴的表现,然而权力欲难道仅仅是中国人有?对权力的追求不要说广泛存在于人类不同文化族群,动物界中只要是群居的物种,对权力的追求都大有动物在,比如猴王,比如狼首领。能硬生生把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拿来扣在中国人身上举观点,服了作者的写作功底。 社会 分层结构,“装孙子”,这也是在有点 历史 的 社会 文化族群中就会有的现象,不光在中国有,在亚洲有,在 历史 悠久的欧洲、英国都是如此。 这本书能火,我觉得不是因为中国人是“巨婴”,而是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 @燃烧吧小宇宙:今天收到一篇巨婴国下架的推送。看了还不到一半,我就直接关掉了。为什么?负能量爆棚+将男人应承担的责任全推给女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推给 历史 传承等等。处处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挑战主流正能量思想是几个意思?颠覆所有人的三观就开心啦?让所有人认识到 社会 教育的失败,这一代,下一代的缺陷,问题就解决啦? @张:心理学是玄学方术,靠近催眠解梦,远离理智思考,根就不正。武志红推荐的套路,更是巨大的忽悠,苗也不红。多么巨大,航空母舰,怎么忽悠,卖拐。《巨婴国》整本书宛若驾驶航空母舰卖拐,炫酷。古人曾言: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判定咱们是橘之国、枳之国,都不准确。那中国有巨婴症吗?当然!拿出来三四亿不成问题。非巨婴症呢?也有!剩下那些全是。判定中国是巨婴国、非巨婴国,都不准确。理智思考尽,玄学方术生,武志红立论之稳固巧妙,大抵在此。《巨婴国》的套路,无法证实,无法证伪,有人拜服,有人笑了。为什么?人和人不一样呀!理论嘛,本来就不是啥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自圆其说罢了。一本书,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多了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横生出一种“原来这些现象还可以这么解释”的感触,这就够了。 ~节选自赵小明著《聚英国》,感兴趣请京东搜索《聚英国》。 栏目心理专家 个人愚见,武志红是一个中年叛逆者。 文化是底色,挑战文化的传承价值,需要勇气,需要力量。在这个方面,《巨婴国》《为何家会伤人》这两本书里有着惊人的爆发力。 然而,从心理学的 探索 和发展而言,西方心理学的模板和范式需要在中国文化的解构和重新建构下,也就是与中国人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从底层心理结构上保持一致性。 我们在咨询工作实践中会有一个感受,有的来访存在的症状本身,是不能快速纠正的,哪怕方法也对,早期建构的咨访关系也较好,但咨询节奏一旦推进的过快,很有可能就会脱落。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来访“保持自我的一致性”这本来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保护。 文化的一致性对于一个人而言是约束,是禁锢,也有可能形成创伤,但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保护,自体的保护。 文化断裂,会形成不可逆的撕裂性创伤。而武志红宣讲的心理学,对中国家文化的负性侧面着色太重,黑化太过,解读有失偏颇。这是武志红作为业界网红的成功之处,却也是他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的失败之处。 心理工作者,固然不是只有温情脉脉,但是爱与慈悲却是不可或缺的。哪怕是大刀砍伐下,家文化依然是每个中国人的底色。类似“父母皆祸害”的信念,除了撕裂自体,滋生仇恨,促发愤怒,还能有更多的疗愈意义么! 当然,我并非认为家文化是没有弊端的。 1、最有钱的心理学家。他一开始工作就是广州的报社,然后又创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公司,在得到APP上开专栏,订阅者将近20万,收入分成有一千来万吧。 仅用自己的知识来赚钱,而不是通过做别的生意发财,他是顶级的了! 2、最神奇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思想非常玄乎,他自己也说他不喜欢科学心理学,他的那些理论能够自成一体,能说得圆,听着却难以让人信服(有些偏激与片面)。他的理论不是科学,无法证伪,缺少论证,多来源于他的反思感悟与个案观察。 3、最勤奋的心理学家。在北大读书就写了很多文章,工作后一直笔耕不缀,出版了十几本书,写了五六百万字。同时他还要讲课,参加各种培训,亲自做心理咨询,等。 4、经历最奇特的心理学。虽然是70后,但至今未婚。读研时还患上了抑郁症。他喜欢给自己及家人做分析,验证心理学知识。当然,他更是遇到过无数神奇的人、奇幻的事,我怎么经历就这么贫乏呢? 我读过他的书,听了他一年的心理学专栏,看过他的直播。了解不算太多,供大家参考! 我觉得他要是好好学点佛法并且能开悟就更好了!武志红老师应该是偏网红多一些吧,他的心理咨询公司在很多城市有分部,各个平台的流量都很大,线上线下都赚的盆满钵满,应该是这个行业里最有钱的人了。看过部分他的书和电视节目,他的选题往往比较通俗,跟时事结合的很紧密,不太在乎学术性,也不怎么参与学派争论,所以说他偏网红多一些。虽然人家不止在网络上红,但是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确实是当年天涯上批判父母的那个帖子。至于他的书的疗愈效果,很多人说不仅没有,甚至还有反作用,也就是原本跟父母有问题的,受到“父母皆祸害”的鼓动后,跟父母关系更坏,精神状况更不稳定了。 所以说武志红老师的各种发表,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学视角的写作,不能将其作为心理学入门和学习,因为他经常是选择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观点往往剑走偏锋,这样才能有流量,有话题。要客观地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过去现在将来,固定地脱离时代背景的看人和事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不提倡不采纳不推崇。 凡事凡人一拿出来评价,就会有两个极端的评价。心理学本来就应该以不下定义不贴标签不评判为原则,更何况针对心理学家。如果你服气,就捡适合自己的道理来精进,不服气,你来成功一个看看。 我觉的武老师为心理心理.对于当下 社会 .生活节奏生活的压力下成长起来捌零后.玖零后成长教育与 社会 现实完全不是回事.造成的迷茫和无助武老师大有用武之地.但其理论只有高中作文水平.还未达到心理学家水平.本人弱见。

352 评论(15)

醇香麦芽糖

赵小明:武志红给粉丝的礼物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巨婴》主要涉及了5个方面的问题,原生家庭、中国家族、中国教育、国民性、中国文化等,这些问题的确是近些年大众最关心的热点。“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撕战近年来,我国各界名人在网络上的各种互怼、撕战,是一波又一波,热闹非凡,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发展到心理学界了。2017年初,心理圈三位有名有姓的心理工作者在微博上的撕战——一场关于“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撕战,无论作为业内人士,还是吃瓜群众,当然不会错过看热闹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好事,有争论才会让更多人关注关注心理学。起初,“父母皆祸害”也不是谁提出的观点。“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拥有近两万名成员的豆瓣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该讨论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关于“父母皆祸害”,首先,我们不用去争论这种观点存不存在、有没有,也不用去争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若是辩论这些,不论谁输谁赢,都没有什么意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父母皆祸害”这种社会现象。当然,现象一定会存在。原因非常简单,地球上有七十亿人,阳光底下发生的每件事都不新鲜,七十亿人什么样的怪事都可能发生。的确存在着一些父母,他们确实“祸害”着孩子:他们几乎从未给予过他们的子女分毫的爱,甚至不断地在向子女索取,从精神、肉体上虐待子女。这些父母,根本不值得、也不应该被原谅。而那些极端的归罪于父母的人,他们的确是沉溺在恶性循环,自我伤害的过去中。所以,不得不说,目前争论“父母皆祸害”的两派人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他们所强调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所以无法达成有效的交流。一派在强调:我童年很悲惨。而另一派在强调:你现在可以改变。谁是对的?谁是客观的?谁是正确的?双方看对方阵营都是傻。然而,看似双方产生了冲突,但其实两者并不相关。当后者在强调“过去的都是过去,现在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再受过去的影响”也并无不妥之处,毕竟,极端的归罪于父母也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我们拥有一个多么悲惨的原生家庭,过去都是无法改变的。只是这样的话对于前者,对于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而言,他们都会本能的理解成对他们童年所受创伤的否定。这也可能是很多人拼命去证明“父母皆祸害”,就是因为有太多这种不断的告诉他们“不完全是你父母的错,父母毕竟是爱你的”、“不要太过纠结于过去,现在的你可以好起来的”、“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爱才是答案”的人的存在,所以才会引起那些“受害者们”如此强烈的反抗。就像一个小孩受了一点儿小伤,旁边人不断告诉他:这点儿小伤算什么?你应该对自己负责,这点儿伤你自己一定是可以疗愈的!那么这个孩子不仅会觉得本身受的伤没有得到安慰,还会感觉受到了别人的否定,他的内心必然会是很委屈的——成长太累,还是自虐来得痛快,还是攻击身边至亲来得比较直接。所以,放下过去不是唯一的答案,爱不是唯一的答案,怨恨父母更不是唯一的答案。明确的答案往往是有毒的,越清晰越肯定,越可能是毒药。现在很多心理网红的做法,他们的做法就像是一个老师,不教授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告诉学生:你们遇到选择题就可以选C,我当时就是靠这样的方法成功考上大学的。这样做的坏处,可想而知。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种子发芽都需要一定的光照、气温、水等条件。就像一颗种子,即使在这个人的人生设定里长成了100分的参天大树。但这颗种子丢在别人的人生里,不同的气温、不同的水质,能不能发芽都是个未知数。就你有一个概念和框架,但你却企图直接指导人性、并企图直接应用到千变万化、繁复深奥的人类社会中。这个做法,大概可以比喻为:一个刚刚芭比娃娃的小孩子,试图用他的娃娃模型来给大活人看病。归根结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看一看这个现实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从“理论”与“臆想”中走出来。就好比《巨婴》这本书,它只描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但是几乎忽略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这种分裂会给人造成“父母皆祸害”的假象。童年期的影响当然是存在的,原生家庭对人的人格、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模式都有明显范式作用,婴儿期被错误对待也的确会造成人格的异常,这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力的事实基础。但是一味强调原生家庭的环境有重要影响并不正确,因为很多行为模式与遗传有关,还有些与当下生活相关。家庭并非是所有问题的主导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观察的对象。”很多心理咨询师探讨一个人心理不正常的原因,习惯性的总是问:“他的父母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吹毛求疵下无论如何你总能找到几点可以责难的地方,因为父母不可能什么都做“对”。如果我们一味朝父母身上追究原因,客观地看,忽视了家庭自身的正常功能也无视了社会及文化上对人的负向压力。其结果可能造成“我们将只能获取片面的事实”,失去问题的焦点;“加重来谈者的受害者心态”,让来谈者对原生家庭、对父母积怨更深。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327 评论(13)

赵13先生

链接:

武志红 心理学课程。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研究心理学超过25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0年,累计咨询时间超过6000小时,出版过多部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学书籍。

课程亮点:心理学课围绕“自我意识”的13个大核心主题——命运:怎么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我:怎么正确认识并且坚持你自己?关系:怎么拿到解密一切关系的万能钥匙?动力: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思维:最能帮助你成长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身体:怎么从身体表现观察到心灵的变化?情感:怎么获得爱和付出爱?

课程目录:

无常(共13讲)

自由(共18讲)

现实(共25讲)

创造(共24讲)

空间(共25讲)

觉知(共31讲)

.....

133 评论(10)

开运潇潇

巨婴心理,其实也可以用依恋理论作为解释。当我们处于孩提时代的时候,我们会依恋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开始对于依恋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孩童阶段,后来才慢慢拓展到成人阶段。因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成人阶段依恋心理还是会显露出来,这部分成年人,称之为“巨婴”。巨婴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他们习惯性的脱离现实,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生活,他们习惯性等待别人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习惯性把自己当做“独一无二”、“无所不能”的,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他们也没有办法承受挫折。巨婴心理的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家庭的溺爱因素这个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家里就一个小孩,所以父母亲人都将他捧在手心里,很容易就会让孩子从小有一个意识,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中心,大家都围着自己转,时间久了,很容易就会导致“巨婴病”。家庭的教育问题父母教育不当,也容易导致“巨婴病”。比如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会比较经常“打压”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一切给孩子包办,也很容易养成巨婴病。比如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你不准做……”、“你要做……”如果孩子出现忤逆心理,家长也会想办法打压,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凡是都需要听爸妈的。个体很难独立和自由有些巨婴,其实是很享受这一种状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成本也在增高,比如买房子的时候,还需要家里付首付之类的,孩子还没有办法完全独立、没有办法完全个体自由,他们需要依赖父母来获得一些更好的生存条件。所以一部分巨婴很享受或者有些愧疚的享受着这一切。

29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