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0002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个标题是一句民谚。其它方言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我不清楚,至少它流行于北京、天津这片。这句话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人生智慧:我们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人,就一定要去同情吗?答案当然是个“不”字。 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他面对的肯定就是“可怜之人”——主动诉说自己痛苦的人。当然,这些人并非都有可恨之处。但以笔者片面的经验所见,咨客咨询的动机本身就常常包含着几种人格问题,也即“可恨之处”。 一类就是过度自恋。高度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就放大了内心的痛苦体验。他们拿到咨询师面前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换成别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另外,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如“希望周围的人都喜欢我”、“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希望大家都真诚待我,对我讲实话”,表面看起来满正常,其实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这些目标谁也不可能实现,于是就陷入痛苦之中。凡因过度自恋而产生的痛苦,都属于自寻烦恼。 过度自恋型的咨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根本不在意咨询师的看法,只是想让咨询师认同他自己的判断。动辄与咨询师争辩,令你头疼不已。对于这种咨客,咨询师能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你认同他的小题大作。 其次就是喜欢推卸责任。这类咨客认为,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人和社会。别人排挤自己,大家合伙陷害自己,领导埋没自己,等等。他们把心理咨询当成信访处,自己的内心痛苦往往只是个引子,通过它要给你唠叨许多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他根本不是想解决心理问题,而得想得到一个认同:我无辜,我占理。既然他认为自己遭到这么多“不公平待遇”,心理咨询师又能作什么呢? 再次就是过度依赖型。他们把咨询师当成依赖的对象。不光长期咨询,甚至不分时间、场合骚扰咨询师。有个咨客半夜打电话给熟悉的咨询师,要她来解决自己和爱人吵架的问题。连起码的作人礼貌都没有,这种可恨之人难道一定要同情他? 有趣的是,遇到这种咨客,开始咨询师往往觉得是个收获:你看,他按时来,经常来,多好的消费者啊。天长日久后你会发现,他会象块膏药一样甩不脱。 笔者这些年遇到过不少心理咨询的过客。什么叫过客呢?就是主观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去心理门诊一两次后,认为自己完全没问题,或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再也不登门。心理咨询业师遇到这类过客,可能会沮丧不已:唉,我又失去了一个顾客。但就其本人来说,极有可能是完全正确选择。(有几个还是笔者推荐去的。推荐的对象还不是江湖诊所,而是吃国家财政的心理卫生中心。他们去了一次后就回来质问我,那地方是不是要骗我钱啊!搞得我灰头土脸。)事实上,笔者见过的这些例子中,没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后来变得更严重。 这并不是说,来心理门诊的人都有“可恨之处”。确实有些咨客,如强迫症患者,有很清晰的症状表现。但由于心理咨询现在的收费模式(按时计费,而不是按件计费,按问题计费,必须要拖长咨客的咨询时间),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性格上,甚至道德上就有缺陷的人,一些喜欢无病呻吟的人汇集到这里。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不仅没有正面作用,甚至是帮倒忙。比如一位“小鸟依人型”的女士,家人和同事都不愿意惯着她,搞得自己很痛苦。如果这样下去,她很有可能明白要自立自强。但她在心理咨询业这里找到了依赖对象。这时候,心理咨询是能解决她的问题,还是恶化她的问题呢?
小铃铛MISS
这话颠来倒去常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前者是说一个人会沦落到凄惨得让所有人不禁生出恻隐之心的地步,必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多半也是他自己造成的。所以,他是自食恶果自作自受,不值得被人同情。这和中国人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关。而后者说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一人会变成一个人见人恨的大大恶人,他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没有人天生就希望自己被别人憎恨,所以他也可能是遭受过打击之后,对他的人生失去了希望,这才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没有天生的恶魔,只有被环境被人造就的魔鬼。所以,他的过去也许会让所有人为之叹息。
jennyzhao701
这个说的太必须化了~~其实可怜之人,亦有人品很好的人,看似家世不好,但素质很高,很有理由的人, 也是有很多,我个人觉得解释这句话,不能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我的解释是这样的...人要时常警戒自己不要做个卑鄙招人恨的小人,就算你最后落泊的可怜样,同样还是有很多人会恨你.... 这是我自己觉得的引申义~~~~ 本意,自然是往往看着可怜的人总有些地方,让人觉得可恨,也应征了一句话人无完人.... 摘自百度知道
常陆院尼美
首先本人转几段鲁哥对这句话的评论:鲁迅! 鲁迅先生评孔乙己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觉得这句话是说可怜的人必然有什么原因使他造成今天的可怜,而这个原因就是他的可恨之处.比如大街上的乞丐为什么会沦为乞丐,一可能是因为懒惰造成的;二可能是没有劳动能力,但一个人不可能一直都没有劳动能力吧,肯定有比他更艰难的人,但别人并没有沦为乞丐;三可能是老无所养,也许是有子女,但不孝,这只能是他教子无方;如果没有子女,那只能说明他无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首先这句话有些唯心,但是从中也包涵了一些思想。我谈一下我个人对此的理解吧。 例如:1.一个嗜酒如命的人,酒后开车肇事自己负伤。 一个可怜的伤者有着可恨的酗酒的恶习。 2.狼来了的故事 一个可怜的失去羊的哭泣的孩子有着无中生有,信口开河的恶习。 多余的话不说了,每个人都能看明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句话是鲁迅评价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是说的. 举个例子: 可怜指阿 他不但身体上有病,而且受到人们歧视,最后还被误杀. 他很可怜. 但他也可恨,他自己并不为他自己生活贫困找自己的原因却怨恨别人.人有怜悯之心,也有恨恶之意.&uot;怜悯&uot;和&uot;狠恶&uot;全是自己对人和事物感觉的反应,可怜与可恨不一定有必然,但有的人见到可怜的人后,开始是怜悯,后来为了平衡自己对可怜者无能为力地心态,就想出点可怜者的可恨之处来,以平衡自己的心理.---------------------------------PS:本人觉得,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不过是相对而言,明白吗?只不过当初第一个人说这句话时,所相对应的场景,所感叹出来的,说得粗俗点,不过是古人的牢骚而已。比如古人说的“知者不言,言之不知”这句,你说现在的社会里,想生存,想发财,想娶老婆,能不说话吗?能不溜须拍马吗?能不为五斗不得不折腰吗?对,你两袖清风,你廉洁自好……但也要有那个资本去装纯去装洁啊是不。咳咳!跑题了,我想说的是,古人言语仅供参考,并不能做为现实生活生存所凭依的。如果LZ对古文感兴趣,我建议读些史料,比如马哥的《史记》。如果LZ对于一些古话存在着一定的偏激的思想,或是想在原材料上想标新立异,我特别建议你还是多看些鲁哥写的文章。(某些篇幅抨击古人那是相当的犀利,相当的经典啊。)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