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银行的小怪兽
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吗?你知道该如何与身边的抑郁症患者相处吗?如果你觉得在面对他们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里有一些小tips,希望可以帮到你。
1、清楚表明你想帮助他们:只倾听不判断,并主动提供支持。
2、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的情况。
3、如可能,鼓励患者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主动陪患者一起赴约。
4、如果规定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按处方服药。务必耐心,一般需要几个星期才会有好转。
5、帮助患者履行日常任务,采取规律的饮食和睡眠模式。
6、鼓励患者经常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
7、如果患者有自残念头,或已经故意伤害了自己,不要将他们单独留下,想急救服务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寻求进一步帮助。同时,拿走药物和尖锐器具等物品。
其实抑郁症患者是否能康复并不是我们能直接决定的,但我们要给他们指引方向,他们已经陷入了黑暗无法抽身,我们要尽量拉他们一把,他们不害怕死亡,反而更需要活下去的勇气。
以上就是关于抑郁症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习习谷风
一定是她感受到了抑郁的情绪,希望被人看到被救赎的时候,才会和你说,而且在选择说的对象时也是千挑万选的,直到找到了你。但通常因为我们对这个病症的不了解,就会很大意的去回应,觉得对方在开玩笑,甚至觉得对方太过矫情。抑郁作为一种病症,很多人不了解,就会觉得你是大题小做,因为看起来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很多抑郁的人在人前也都是乐观开朗,笑容满面。但是她们的精神世界确实无法言喻的痛苦。只是她们通常掩饰的很好,不会轻易的被你发现。当你遇到有人和你说起自己抑郁的话时,你一定要重视起来,第一时间和她探讨一下目前的状态,问问她现在感受如何?为何感觉自己抑郁了?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陪伴她支持她,相信她。可以和她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当抑郁症患者来找你说话时,是她们在自救的行为方式,如果你直接怼了回去,她们就真的把门关上了。这个时候就是非常危险的时候,要么靠自己,要么找专业的人员救助。但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到了严重的程度时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你不用担心要做什么,该说什么话,你只要感同身受的接纳她,知道她正处在痛苦的挣扎中,感受她的情绪,陪伴她,逐步的带着她培养兴趣爱好,打开心扉。她就可能会因为你的陪伴而重生,相当与救人一命。这个功德胜造七级浮屠。
珍妮爱美食
您的朋友得抑郁症和夫妻关系不和谐关系很大,夫妻关系和好对他的抑郁症好转确实非常有帮助,但是让他去主动和好基本上行不通。因为如果他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愿意去和妻子和好,绝对不会患上抑郁症。他能够主动告诉您,说明对您比较信任,您可以利用他的信任来开解和帮助他,相信对他会有很大帮助。另外,他的情况最好还是做一下心理咨询,毕竟心理咨询师比较专业,解决问题会更具有针对性。
笑靥的梦魇
匡桂芳老师的督导给了我们答案。“很多咨询师在跟病人谈论自杀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逃避行为,哪怕病人表露出有自杀倾向,咨询师也会担心谈论自杀会加重病人的这一行为。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从病人的角度来看,和咨询师全面讨论自己关心的内容,就是被理解,被接纳。” 这是匡桂芳老师督导会上说的。匡老师这一席话,消除了很多老师心中的疑虑。原来面对抑郁症患者,跟他们充分讨论病情,讨论病人关心的话题,才是对他们的关心。 是呀,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跟别人吐露心声的时候,如果对方不敢和我们真诚讨论,反而刻意转换话题,这就意味着对方把我们想表达的欲望给斩断了,我们还会不会觉得这个人有能力帮助我们呢?当然不能。就好像是一个特别害怕离婚的女人,在听说了好友离婚后,却对此只字不提,她的理由是:提了这样的事情会让好友不开心。而实际上却是自己不敢去面对“离婚”这种状况。这是一种很明显的逃避行为,是自己内心没有力量的表现。 咨询师内心力量的强大,敢于去面对任何人的伤痛,包括死亡的威胁,是需要勇气的。匡老师不但提到了咨询师面对死亡的勇气与力量,还提到了如何去面对。比如:当我们面前坐着一位抑郁症患者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和他讨论以下三个问题: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了解自杀未遂的情况。 1 您最早是什么时候想到要自杀的? 2 您最近一次想自杀是什么时候? 3 您最近有自杀的打算吗? 4 加入您真的不想活了,您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5 您采取过自杀的行为吗?采取过几次? 6 是什么原因让您没有自杀成功? 了解这些,就是对病人的自杀状况进行评估,看他自杀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一个人曾经采取过自杀行为,那么他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有自杀意念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实施自杀计划之前,却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比如病人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如果一个人觉得割腕太疼,跳楼怕死不了残废,车祸和溺水怕死的太痛苦,那么这个人的自杀风险就没有那么高。 当评估到来访者的自杀风险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必要和病人来深入讨论自杀的问题了。可是对于那些自杀风险很高的人呢?我们该怎么办?别着急,匡老师也给了我们答案。 1 和病人签订“不自杀协议” 病人能够找到我们,说明她们的求生欲望还是很高的。因此,在实施治疗前,一定要和病人签订不自杀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对方有一天真的想要自杀,一定要和咨询师联系,让咨询师成为她们心中最后一个牵挂。 另外,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反生,需要病人提供除了咨询师之外5个人的电话号码,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一点上,有个事情需要特别指出:很多求助者,在写下的可以联系的亲人中,并没有父母的名字,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是他的支持力量了。不知道如果父母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反应。 签订协议之后,咨询师就要不断挖掘求助者的社会支持力量。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好友都是咨询师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对于自杀没有成功的来访者,和他们讨论自杀之前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或许就是寻找他们支持力量的方法之一。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患了抑郁症之后想自杀,到学校教学楼的平台上考察了好几次,有一次,他很想跳下去,但是想到父母把他拉扯大不容易,就犹豫了。 当咨询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开始挖掘父母的支持力量。“你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令你特别开心的事情?”“那个时候,是什么事情让你觉得特别有希望?”“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得到你父母的帮助,征求他们的意见,哪些事情是你希望我和你父母谈的?” 如果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系良好,这些问题讨论的越深入,咨询师获得的信息越多,挖掘的资源就会越多,求助者得到的帮助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匡老师还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了人在危机发生时,脑部的各种变化。脑干部分被激活,没有办法理性思考,而植物神经系统中,负责和交感神经拮抗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有一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失去了与交感神经拮抗的能力。 咨询师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寻找来访者的资源,把来访者的副交感神经调动起来,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平衡身体的各种机能。匡老师给我们解释了创伤治疗的三个阶段:稳定化阶段,创伤处理阶段,融入到新生活的阶段。倾诉、宣泄是情绪稳化阶段,而寻找资源是融入到新生活阶段。至于创伤处理阶段,匡老师建议我们去学习一些与创伤有关的知识,这是每一位咨询师必须要掌握的。不得不提的是,咨询的保密原则,有几种情况是保密例外: 1、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 2、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 3、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 4、心理咨询中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虐待儿童、老人等; 5、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 6、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怎么样,看到这儿,是不是感觉督导会上干货多多,尽情羡慕我吧。哈哈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