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7

毛毛球英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产婆是技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ellycai4141

已采纳

2019-01-15 《心理咨询师》(三级)课本第135页,讲到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时,给出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主要方法是苏格拉底辩论术,即所谓的“产婆术(art of midwifery)”式的辩论方式。 当时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并没有仔细考虑,为什么苏格拉底辩论术又叫做“产婆术”呢? 最近在读Judith S. Beck的《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这本书,第241页,提到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矫正信念的时候,又想起了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苏格拉底辩论术又称为“产婆术”呢? 查了查,原因很有意思。苏格拉底辩论术的基本原理是,先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行推理,最后引出你的观点中存在的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认知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这个过程跟苏格拉底的妈妈所做的接生婆的工作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帮助别人生产,结果分别是产生知识结论或者是孩子的出生。这就是,“产婆术”这个概念的由来。 比如说,有的孩子因为种种成长环境中的原因,变得苛求完美,每次考试都要求自己考好,给自己增添了不少的压力,时间久了,当遇到某个事情自己真的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者遇到失败的时候,就会产生很严重的挫败感和负性情绪。如果用苏格拉底辩论术对他进行疏导,可以对他感觉“自己必须成功”的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进行面质,用“按你所说……”“因此……”等各种句式和逻辑推理,最后让他自己发现他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往往是,孩子放下这些不合理信念,放下包袱以后,更能放松的学习和生活,更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苏格拉底辩论术跟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非常类似。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自己一步步发现知识世界中的奥秘,效果比填鸭式的教学要好很多很多。 现在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讲小九九乘法运算规则,让我们自己总结一个个乘法的规律:2*9=18,然后是27、36、45、54……,当小伙伴们自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的时候,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兴奋,当然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了,背诵乘法口诀就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了。 启发式教育之所以让学生印象深刻,是跟学生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好奇心是有关系的,他们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结论,印象就会特别深刻。另外,人都是有一定程度的自恋的,自己发现相比于别人直接告诉你,多了的,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更大的成就感。

心理咨询师产婆是技术

149 评论(10)

成都蜀道装饰

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是恶行。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学生:这是善行。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310 评论(13)

出走的熊猫

产婆术(art of midwifery),亦译“接生术”、“助产术” ,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

是指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

苏格拉底一贯自称无知,但却能帮助别人产生知识,正像他母亲费娜瑞特(Phaenarete)是一个产婆,自己年老不能生育,却能给人接生一样。

苏格拉底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

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128 评论(9)

柴米油盐的爱

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通过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并逐步获得普遍性的知识。宣称这个方法是从其母亲(助产婆)那里受到启发的,故得此名。

在依据这种方法进行谈话时,他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进而求得结论。因此,亚里斯多德把他称为归纳法之父。后来,“启发式”便是由这个方法发展而来的。

提出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神为人“安排了灵魂”,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人一生来就有理性,人的道德概念就隐藏的人性中。这种道德概念的“素质”是以睡眠状态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并有赖于教育来唤醒。教育的作用只能促使“先天素质”暴露,绝不能给予人类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

人们要寻求真理,就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以,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真理;学生的任务不是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而是“认识自己”。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中,总喜欢采用问答法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在他看来,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存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

16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