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61

会逃跑的桃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巨婴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兜兜里有糖布布

已采纳

不得不说,中国现在有些老一辈还秉承着一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也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想结婚的时候也就是看重对方的门第人品这些,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对要结婚的对象有一个了解,就来一句“我是你爸(妈),我这么辛苦把你拉扯大,你听我的,我不会害你!”还别说,我周围还真有这种人,单亲家庭把一个孩子拉扯长大不容易,你要说你反驳吧,你还成了不孝子女,估计在别人眼里也就成了妈宝男、妈宝女这样,可谁苦谁知道…不过还真有一种就是“凡事我都要听我妈的”这么一种有巨婴思想的人。这种可不同于上面那种情况,这种人连在谈恋爱的很多时候都张口闭口离不开“我妈……”有时候正怀疑你在跟谁谈恋爱?有时候养成这种思想也都是被家庭给惯出来的。某些男生在家里就是被娇生惯养的,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做的,然后产生对妈妈的一种依赖感。男生做饭就被觉得要死要活,如果将来他娶了媳妇,媳妇如果让他做菜的话,这种婆婆也会来一句你怎么能让男人做这种事情!而在这种时候,你老公也不一定帮你说话,因为他觉得我妈妈是对的,即使你受了委屈,那也暂且忍着。这就是很多女生不愿意找那种什么事情都是听妈妈的男生,因为这样将来自己会过的很憋屈。有时候家长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小日子是人家小夫妻自己过出来的,你干预得了一时,难不成还要干预一辈子?孩子,还是要从小培育自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好。

心理咨询师巨婴症

298 评论(12)

修普诺斯0907

没有病。估计这是平时他妈妈跟他相处时没有充分尊重,没有注意到从12岁开始,人已逐步形成独立人格。人与人相处应该注意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不要老是打着“爱”,然后絮絮叨叨,要求这要求那,从来没有彼此尊重,甚至到后来长辈被小一辈的感情绑架,把一个好好的孩子养成白眼狼。

316 评论(12)

Christybeauty

有病而且病的很重,不懂得尊老不懂得礼貌。这种人没有教养,怪父母没有教育好。一点点事就对父母大吼大叫,应该塞进粪坑溺死,靠,这什么人啊。哪里可以这样对自己的父母

172 评论(13)

江南Andy

成年人在中国的含义实在是难以确定,从一般的生理角度来说,男人和女人十八岁以后就是成年男子和女子了,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人三十四十岁都依旧咋依附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类人一般心态依旧不成熟,甚至很多行为,也不是很出,这就是一种现在中国的巨婴心理,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病态,也是社会的一种畸形产物。现在有人开始热议这件事情,女子不独立的话,似乎有情可原,所以没有人议论,但是大家把这类不成熟男人叫做妈宝男,同时这类那行十分多,在社会的比重很大,我们叫做巨婴心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来说教育方式是决定此类事情出现的一个诱因。中国的教育制度现在逐步在改革,但是前几十年里面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问题,孩子从婴儿时代开始就被父母照顾,一直到上大学都离不开父母的资助,当上班以后大部分人的年纪已经接近26岁左右,然后要面临的是结婚的问题,可是中国的结婚代价很大,要想独立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妈宝男就越来越多。中国的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十分关注, 特别是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达到无微不至的境地。这样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是父母的照顾和溺爱,他自然会习惯这样的节奏,所以成年以后依旧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照顾很好,不需要作出任何的改变,妈宝男因此越来越多。妈宝男的产生跟中国社会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里面就有照顾孩子和爱护孩子的一些文化。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就会越来越多,社会自然会妈宝男越来越多。上面这些原因是产生妈宝男的社会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巨婴心理就是产生出来,这就是社会的影响,也是中国社会背景对巨婴心理产生起到的温床效应。

214 评论(10)

伊月寒水20

一个人的发型是很重要的,现在20多岁是叛逆期,如果换成我们给我们理的不好看,一照镜子就肯定心里会不舒服会烦,因为他没有什么倾诉的对象,所以就把脾气发给最亲近的人,这只是叛逆期,等头发稍微长长就好了,没关系的。

210 评论(14)

LiangJin0727

我觉得武老师的心理咨询理念是很先进的,他对人性的洞察也是很深入的,但是他的咨询方法和技术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许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但是武老师的咨询理念是非常好的。武志红老师的书我也看过,但是我觉得他的咨询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他的咨询方法和咨询技术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咨询师。我觉得武老师的咨询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他的理论也是很先进的,我觉得他的理论是非常好的,但是他的咨询方式和技术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咨询师。

319 评论(11)

小雨后哒晴天

三个基本点:1. 思考“它”。把面前的问题想清楚,甚至看透,使劲思考可以启动理智,唤醒潜意识,让自己内在和外在碰撞,而不是瘫痪于外界信息,树立自我意识与外界的隔离墙。我想书写是很好的激发理智的过程。随便记录也是有思考取舍过程的。 2. 寻找确定性。比如家里的食物能吃多久,我们房子很牢固,门窗都没有问题,我们有电有水有煤气有网络等。 3. 注意力转移。“心理的问题其实都是注意力的问题!” 比如曾老师隔离几天开始感觉自己有点抑郁和烦躁,就开始回到校对翻译书籍的工作。琢磨每日三餐做出些花样,使注意力不要一直停留在疫情上。 分析了那些不顾一切要出门的人的心理特征: 1. 死亡焦虑被激发。有些人潜意识里因为无法承受坐等死亡降临在身上的心理压力,太难受太焦虑了,选在“主动制造死亡”,好像潜意识里在说“是我找你病毒,不是你病毒找我的!“ 2. 逞强,自恋行为的放大。胆小的人往往会通过不戴口罩出门的行为表现自己的强大。所以我想如果身边有人这样做,要肯定他的强大,提醒他能够为他人着想的英雄主义精神,而不是批评揭穿他刺激他造成进一步坚持借机展现自己。 在此讲了一个在心理学上有意义的笑话:一位父亲疫情期间想出门钓鱼,女儿拦不住,坚持要去。收拾好东西出了门,过了几分钟就转头回来敲门。女儿问怎么不去了,答:“哎呀,吹个牛舒服多了!“随即进门。 假装了一回强大,心理上过了一把瘾。 3. 巨婴症。希望自己的需求立刻被无条件满足。成人能克制自己做出衡量,而婴儿式的思考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要干什么时立刻就要干。 曾老师做自我分析:封城开始有轻度抑郁,无力,产生内疚感。对于抑郁无力先观看它,让它自由流动,感受它,接受它。内疚感的产生是由于看到同类不幸,自己却还好。于是有些人通过拼命工作,或者不敢高兴好好生活,刷悲痛的信息来自虐式陪伴,得以缓解内疚感。 对于社会上想要助人的心理分析三点: 1. 单纯助人 2. 缓解自我潜意识的内疚感。 3. 某些人本身有创伤经验在此刻被唤醒,需要释放。 鉴于以上提出注意:”不求助,不帮忙“,”不劝人求助“,”不暗示“。 相信疫情过后自然的痊愈能力很强! 咨询师少做老天应该做的事情!人类集体潜意识有强大的自愈力! 武志红老师针对于过于淡定人群提醒:情绪完全被头脑关闭,不太好! 激烈的情绪是有价值的!在这种危机情况下,一定程度的失常行为(比如发很多条朋友圈或微博)是正常的!但要觉知,控制情绪。 曾老师谈过度敏感人群:有意识的和某些信息保持距离。了解自己敏感,所以有意识的不让那些自己知道会扰乱自己的东西影响自己!当然面对近距离,比如家人,很难!

18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