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1

Bulabula789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谈中国孩子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aerman163

已采纳

首先,很多时候,父母会忍不住 诱导孩子的依赖 。

“衡量好父母的标准,应该看他们不希望为孩子做什么。”相信很多中国父母看到这句话,都会觉得很吃惊。这在说什么呀?我愿意为孩子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能表达我对孩子的爱。

——如果我不在拼写测验前帮助孩子复习,他可能会分数很低;

——如果我不在坏天气时送孩子去上学,他们会着凉;

——我要帮孩子穿衣服,这样可以剩下时间让他们多温习一会儿功课;

这难道不是父母的责任吗——帮助和保护孩子?

或许没错,但是孩子也有自理的需要,这却是我们盲目的爱中常常忽略的部分。

请看自理的定义: 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听从内心和独立 。

如果你持续不断地提醒和贬低孩子, 指出他们的弱点 ,他们可就会变得无助和无能。

——不要去碰那个东西,你还太小,还不懂;

——让妈妈帮你洗吧,我想你自己洗不干净;

——你看每次让你做事情都做成这样!真是不让人省心!

——不要骑车子,那很危险!

这样,孩子们不仅会为被禁止做的事情而垂头丧气,而且还认定了,依赖父母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要有能力 拒绝孩子的依赖 。

除了你不要主动诱导,也要有意识地 拒绝孩子对你的诱导 。比如,不要在孩子每次提问时,都立刻回答。你应该把问题踢回给孩子。下面是一些示范。

——妈妈,我应该穿哪件衣服?

回答:想穿哪件就穿哪件。

——妈妈,我的玩具在哪里?

回答:自己去找一找。

——妈妈,给你。(饼干外包装)

回答:你自己拿着,等看到垃圾桶再丢。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是给孩子 自由安排 的时间。

这一点是最,最,最困难的,也是最,最,最重要的。

尤其对于一个已经上了小学的学生,时间几乎是安排满的。这是困难所在。但是因为这件事情实在太重要了——小到自理能力(连自己的时间都没有,还谈什么自理?),大到孩子的身心 健康 和未来的幸福感,父母一定要挤出时间给孩子自由安排。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的作者说: 不要抢劫了孩子的时间 。

但,我作为中国父母的体验是,中国孩子的时间几乎天然就是满的,不用刻意去抢。所以,父母要非常努力地 创造孩子的自由时间 。

最后的最后是文中的一句话: 不要带走希望,不要为失望做准备 。这是你面对孩子时应有的态度。

深圳红树林首席咨询师

深心协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香港认证精神危机急救员

1.读完文章,是否感觉意犹未尽,点击链接,到红树林参加沙龙,当面跟咨询师 学习心理学知识 :

点击链接,了解**心理沙龙**

2.这篇文章的作者,也就是我们红树林的首席咨询师,正在招募一个成长小组,如果你有心理困扰,或者有 成长性的需要 ,可以点击链接了解:

点击链接,了解**成长小组**

3.如果你想单独跟老师会面,又无法预约时间,可以选择有咨询师值班的时间空降哦,还有 香浓现磨咖啡 赠送:

点击链接,了解**心灵咖啡馆**

【亲子教育沙龙】家有高中生 | ta在想什么?

(拥有教师证的老师有资格免费报名参加,快一起来涨点心理学技能吧!)

心理咨询师谈中国孩子

311 评论(11)

灵魂尽头z

和很多吝惜时间的父亲不同,“狼爸”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家庭的价值、父亲的价值被高举。对比萧百佑式的父亲,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在家庭中除了提供经济来源,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殊不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父亲的缺席甚至猛于狼爸的“苛政”。

案例聚焦:父亲不知孩子上中学还是小学

在很多中国孩子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模糊的影子——早晨眼睛没睁开,爸爸就出门工作了,夜晚已经进入梦乡,爸爸还没回来。学校的各类活动中更是鲜见爸爸的影子。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影星成龙坦诚自己对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成长教育“操心”不多。他回忆,有一次好不容易有空去学校接儿子放学,在校门口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打电话问儿子,才发现儿子早就上中学了,自己却是在小学门口等。

事实上,身边也不乏如此“粗心大意”的父亲。说到父亲在成长路上的缺席,去年刚大学毕业的沈凌对记者说,“我就是个典型例子,我爸从来不管我,家长会几乎从来没去过。只有一次去了,还忘了我是几年级几班的。”

前不久,上海的一所小学在全校推行一项特别的“爸爸教育”,明确规定活动的参与者只能是每名学生的爸爸。校方表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注意到,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父亲教育“缺席”的状况。在很多爸爸看来,赚钱养家,给孩子买玩具,就是爸爸的作用。但在更多孩子的眼里,其实,爸爸的陪伴比爸爸的玩具更重要。

“忙碌”让父亲缺席?

近日,疯狂英语创办人李阳的离婚案正在审理中,从视讯中可看到:当李阳滔滔不绝辩解时,他的妻子忍不住质问他究竟对家庭、孩子付出过多少?为什么几个月都不回家看女儿?面对李阳所谓“太忙”,其实很“爱”孩子的辩解,她禁不住问:“大女儿今天下午学校刚好有活动,你可以来吗?”李阳支吾称下午已有安排……

生活中不乏李阳这样在家庭中处于缺席位置的父亲。“忙”永远是他们没时间陪伴孩子的“正当”理由。广州市慧苑心理咨询首席心理咨询师张功和认为,不少中国家庭中,父亲的缺席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关系密切。“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男性主要负责赚钱、养家,维持家庭开支,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内部事务。”张功和表示。这种模式当然有合理性,但是如果父亲经常处于缺席的状态,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和其他环境因素相比,“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无疑更大。”张功和说,“一个结构完整、教育合理、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助于培养出品格健全的孩子。”在他看来,比起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管不问的父亲,以“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为人所知的“狼爸”萧百佑也许更值得赞许。

懦弱、逞强皆源自缺席的父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父亲的教养态度及方式对孩子尤其是男孩的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张功和发现父亲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人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缺乏阳刚之气,一种则是表面上好强、勇敢,实则外强中干。这两个极端其实都体现了一种安全感的缺失。

张功和告诉本报记者,很多以“忙碌”为借口缺席的父亲,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避免了教养的麻烦,但是未来也许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专家视点:父爱应与现实发展同步

导演李安的电影《喜宴》、《推手》、《饮食男女》被称为父亲三部曲,其中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代表着最传统最典型的中国父亲。他们含蓄、厚重,感情不外露,然而对孩子的爱却是沉甸甸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对于子女教养而言,这样威严而充满距离感的父亲形象已然不够。

张功和解释说,今天的孩子和过去几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过去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且是熟人社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父亲,还会从兄弟、叔叔伯伯、邻里邻居等亲戚朋友身上获得来自男性的影响。相比之下,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同伴影响缺失。而且,很多人都是离开生长地在异地打拼,组建家庭,缺乏过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和地缘联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影响缺失,对孩子影响最深的男性角色更多来自父亲。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今天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比以往更加关键。因此,对今天的父亲而言,“不能光沿用传统,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父亲的角色上付出更多努力。”张功和说。

编者按:编者并不认同父亲可以以“狼爸式教育”对待孩子,毕竟,“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也可能变成“三天一顿打,孩子进病院”。但以忙为借口,在孩子的人生路途上始终缺席,那就勿怪孩子对你寡情了。

27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