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6

Cherry615112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访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睿智杭州

已采纳

(一):初始访谈最初的3-4次的咨询,为初始访谈。初始访谈主要有两个内容。初步了解:初始访谈期间,如果你愿意,可以比较详细的讨论困扰你的情况,程度,以及梳理对你成长经历,你人生中对你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这个过程,你和我一起了解你的成长概况以及当前主要困扰的问题。是否匹配:初始访谈是你与我的最初接触,你可能对咨询以及咨询师有一些疑问和期待,你希望通过咨询如何帮到自己,这些都可以在这期间充分交流,得到解答和澄清。过程中,你也可以感受体验一下我的风格是不是你能接受的,以及我与你的接触是否让你感到可以信任。我也将评估我的受训背景,工作方式,经验能力是否适合你,还是需要转介给合适你的咨询师。我们会在评估时,充分讨论这一部分。 (二):评估与咨询目标经过信息收集与专业评估,在第四次或者第五次咨询时,我将会把我对于你的初步理解,包括成长经历,成长环境,父母养育方式对你的人格塑造可能的影响,你当前困扰的情况反馈给你,也会与你讨论咨询目标是什么,以及你对咨询的感受。不同的咨询目标会决定咨询时间的长短,短期咨询在20-30次左右,一般来访者会感到症状有所缓解,对自己困扰的情绪问题,行为方式或关系模式有一定感悟和理解。中长程的咨询为30以上,50次以上为长程咨询。一般中长程咨询,会与咨询师在内在层面进行更深的 探索 ,包括过去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和塑造自己人格的一些部分,以及如何在情绪方面,行为方式和关系模式中体现和作用的。过程中,会感到从内心到外在逐渐有所改变。这一切都是在与咨询师的关系逐渐建立,稳定,信任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与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你可能会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人际互动。 (三):咨询过程每一次的咨询会谈中,你可以谈任何你想要探讨的内容,自己的痛苦困扰,成长的经历,当下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己的情绪的影响;你的性格,爱好,习惯,秘密和梦。也可以谈咨询和咨询师给你的印象与感受,与咨询师互动让你想到了什么等等。咨询师会全身心的倾听,尝试去理解你,回应你的感受,和你一起 探索 经验感受背后的深层涵义。 (四):评估与结案在任何阶段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暂停或结束咨询,建议你在暂停和结束前与我一起充分讨论这部分。我不会干涉你的决定,我可能会对暂停或结束咨询对你的可能的影响做评估,并反馈给你。 (五):结束理想的结束是,如果你与我都感觉你已经可以独立支持自己。之前困扰你的人与事也许依然存在,但你对这些关系以及事件的体验和感受却已经发生改变,类似的状况已经不再困扰你,或者是你可以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可能会找到新的应对方式。你感到更加自我肯定,自我尊重,自我欣赏,能信任自己可以面对生活的各种状况,能建立更好的关系。那也许是我们告别的时候了。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结束。很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咨询过程都能以这样理想的方式结束的。如果咨询中,你感到我无法更有效的帮助到你,或者我感到我的能力无法帮你更多,而你还继续需要咨询的帮助,那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转介。

心理咨询师的访谈

104 评论(11)

wangjue0512

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拥有固定的咨询量,不仅可以带来咨询技术的稳步提升,同时也可以利用赚取的咨询费,投入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所以,许多刚刚入门的新手咨询师会在如何“留住”来访者这个问题上,费尽心力,挖空心思。但是实际上, 正如手中的沙子,抓的越紧流失的越快。新手咨询师会发现,在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中,往往越用力反而越被动。 那么在新手咨询师初期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在执业初期,可能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而其中不乏下述的几种。1, 讨价还价的来访者 由于网络的发达,目前很多的咨询师都利用互联开展工作,直接和来访者就费用以及咨询时间展开讨论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而这个讨论的开始,就已经是来访者既往关系的重现了。很多咨询师都会遇到,还没有开始咨询便和自己讨价还价的来访者。假如是基于现实因素,比如来访者真的无法负担咨询费用,希望略有调整,那么在经过讨论之后,咨询师是可以灵活处理。 但是, 有一类的来访者,在讨价还价中,充满了对咨询师的贬低、不信任,同时还会不停地提出新的要求,这个时候,咨询师是降价留住来访者,还是顺其自然呢? 实际上,这类的来访者,很多时候现实问题已经非常紧张和糟糕,自己的精神状态也非常的不理想,但是他往往并不能意识到,或者干脆否认这一点,甚至将所有的问题推到外界。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也无意地上演了这一幕。 和咨询师讨价还价,意味着,首先他对关系充满了控制,希望别人能够无条件的满足他。同时在关系里他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向他人,潜台词有——我们的咨询无法开展,是因为你没有满足我,你没有为我们的关系而努力。以及,你不值得这个价,你是低价值的,所以我可以随意的对待你。 这样的来访者,可能有内在匮乏、自身价值感低、喜欢控制、与他人的关系是廉价的、他人是可以被随意对待的等诸多模式,只是他将这些投射到了咨询师身上,如果咨询师满足了他, 通过自己的低价值,来配合来访者的话,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欢而散。因为这无非是来访者既往关系的又一次重现。一个可以被随意对待的咨询师,来访者是不会重视,更会随意抛弃。 曾经在案例督导中,我们曾遇到过类似的个案, 督导师表示,当遇到这种讨价还价的来访者时,他是不会满足,而且越还价越不满足。 因为来访者潜意识一直在寻找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客体,比如高价值、稳定、有原则但不怀敌意等等,假如你还象来访者身边那些人的话,和他去玩这种“猫捉老鼠”的低档游戏,那么来访者永远学不会好好对待自己以及他人、更不会认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值钱的、高价值的,也不会好好感受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在我的咨询早期,也碰到过类似的来访者,由于是网络预约,当我满足了他的降低费用以及调整时间诸多要求之后,最后结果是——他爽约了。而等待其付费以及咨询的时间里,我有愤怒、被愚弄、被贬低等诸多感受。我曾想即使这个咨询能开展,我也会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无法好好工作。所以,还是要牢牢记住那句话, 咨询师,不需要通过让自己不舒服的方式去讨好来访者。这对两个人关系的呈现没有任何益处。 2、 不要把来访者视为“衣食父母” 在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克曼的《101个咨询难题》中就提到,很多治疗师无意识把接受他们治疗的人,当成了“食物”,--------因为,,在咨询师内心有这样的担忧,假如没有来访者,或者来访者不够的话,咨询师将不会有那么多收入,同时无法更好地生活。 然而在这样的关系里,来访者是可以很敏感的察觉到的。他们会认为咨询师在依赖他们为生,咨询师是因为他们才可以过上好日子。抱着这样的信念,来访者很难觉察自己对他人依赖的那部分,而认为是咨询师依赖了他们,是咨询师需要他们喂养。 这样的咨询即使能够展开,所发生的困境也非常多, 比如,来访者会通过停止咨询来反抗你,或者是频繁改变约谈时间来向你施加影响力。 而咨询师如果不能处理好这部分的话,无疑,在咨询中,不再单纯是讨论来访者的问题,而将咨询师自己的一部分问题也带进了咨询中。 布莱克曼表示,最好你有咨询外的其他收入,可以补偿这部分,或者如果有必要的话,去做个有工作收入的兼职。假如你在经济上不介意他们是否退出咨询,那么你在处理他们威胁的时候,会更加心平气和。也会中和来访者自己的贪婪对你的投射。3、 不要暗示来访者他们的治疗是重要的或者是强制的 基于治疗的框架,可能有不少咨询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告诉来访者,你的情况有多重有多重,我们的咨询是长程的,一定会开展多少次多少次。 实际上,在治疗前期的一两次,咨询师不可能对来访者的情况了如指掌, 所有关于来访者的病理性评估都要在4到5次的访谈之后,才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即使咨询师做出了评估,也不可能,如此直言不讳地给来访者贴上病理性的标签, 因为,做出诊断这不是咨询师的工作,而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所以作为咨询师,大多时候,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来访者一起讨论自己症状的意义,让来访者成为自己人生问题的专家,去更多地发现自己。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来访者的确有比较严重的精神性疾病。这个时候,我们最好直接告诉来访者到专业精神科进行治疗。 假如咨询师在治疗刚开始,就急于告诉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以及病得多重, 一方面,这可能是咨询师自身的恐惧,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另一方面,这样的谈话会对来访者造成新的伤害,让来访者陷入害怕担心忧虑中。还有,也有可能这是咨询师想让来访者留在咨询中,而做出的论断。 但其实就算咨询师在刚开始的时候硬性告诉来访者,需要多少次咨询,到后期,也会因为彼此关系的不信任,无法建立治疗联盟,而导致来访者的脱落。可能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在对来访者做出评估后,建议来访者先和你开展一个20次内的中短程咨询,后续通过咨询效果和来访者的成长动力再做讨论。业内比较资深的咨询师研究过,一般情况下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可能是在16次到18次。如果来访者在一个中短程咨询后并不想待在这段关系里的话,那么就顺其自然好了。 4, 把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的来访者 曾经碰到过,来访者把我和别的咨询师进行比较,比如,你为什么不能调价,为什么时间方面要准时?而别的咨询师可以灵活变动。当碰到这类来访者的时候,无疑,他在质疑你,并且希望得到更多。 我的一位督导师——美国精神分析师KIM女士,也曾经表示,遭遇过来访者的挑战。比如来访者会对于咨询师时间、费用,专业度的质疑,比如还会把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认为你不能满足他的,但是别的咨询师可以满足他等等情况。KIM女士表示,这个时候,来访者如果无法留下,那么就让他走好了。过几年,他一定会回来找你的,你只需做好自己的专业,无需讨好来访者,因为你专业你靠谱, 而来访者往往比我们想象得聪明的多,他们自然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咨询师。就好像我们得了比较重的病的时候往往找的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而不是方便的、便宜的、随叫随到的医生。 在咨询中,咨询师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费用、时间等治疗框架的设置心无旁骛进行心理咨询,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框架,好比盛装你与来访者关系的容器,即使咨询中发生什么的情况,只要这个边界不会破坏,那么一切都有继续下去的可能。而关于咨询的框架设置,据说,一些老牌的咨询师会花数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其作用和功效。 曾经听说过,网络上,有一位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24小时拨打电话,随叫随到。这仿佛是个天方夜谭的奇迹,而这样的结果,无非是将来访者变成了随时喂养的巨婴,将自己的全能幻想释放出来。最后的这段关系,咨询师无法承受自己的反移情,要求来访者提高费用,导致了来访者的不信任和愤怒,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 所以,不必担心来访者将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咨询师本身稳定的人格就是工作的工具。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又如何可以成为来访者稳定的客体呢。 5、 一些中途要离开咨询的来访者 一些欣然同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最后可能并不会如约而至,因为答应的太轻松了,服从不过是为了回避自己的罪疚感。不过对于已经来和你进行第一次访谈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有必要在第一次访谈的时候,和他谈谈关于对心理咨询的一些负面看法。比如他对心理咨询怎么看?他担心在咨询中出现哪些问题?当你看到来访者正在勉强与你开展工作,及时的和他们去讨论这些,那么他们会放下心中的疑虑,而不是选择下次不再出现。 另外,由于咨询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会逐渐接近来访者问题潜藏的真相,而这势必给来访者带来痛苦,他们会想逃离真相,想结束咨询,而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表达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 让来访者把自己的担心忧虑表达出来,而不是急于给来访者施加压力,让他们继续留在治疗中。也许困扰的情绪得到表达之后,你们的咨询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面对着偌大的新兴的咨询市场与喧嚣的、仿佛处处皆是机遇的网络,新手咨询师在执业初期很容易迷失方向,用力过度。但是如果能用几年的时间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和成长,随着专业能力的提升你的来访者终将会发现你。所以请放下“留住”来访者的期待。 (作者   周弗逸   心理咨询师  自由撰稿人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布莱克曼《101个咨询难题》,同时感谢周爱咨询案例督导组小伙伴的精彩分享)

22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