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的故事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又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从核磁发现到MRI技术的70年时间里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6次诺贝尔奖,足以说明此领域及其衍生技术的重要性。 物理原理原理概述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超导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故常将这门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H+运动产生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 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
好难瘦小姐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人是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
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宣布,因为保罗·劳特布尔和菲尔德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贡献。
扩展资料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流程:
1978 年底,第一套磁共振系统在位于德国埃尔兰根的西门子研究基地的一个小木屋中诞生。 1979 年底,当系统终于可以工作时,它的第一件作品是辣椒的图像。第一张人脑影像于 1980年 3 月获得,当时的数据采集时间为 8 分钟。
1983 年,西门子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成功安装了第一台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借助这台油 冷式、场强 特斯拉的磁共振设备,HeinzHundeshagen 教授和他的同事为 800 多位患者进行了成像诊断。当时,完成一次检查需要一个半小时。
同年,首台超导磁体在美国圣路易斯的Mallinckrodt 学院成功安装。超导磁体技术的问世,在加快图像生成速度、简化安装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然 而,第一台超导磁体重达 8 吨、长达 米。交付时,随同磁体还有 12 个装满了电子器件的机柜,用于对系统进行控制和将采集的数据重建为图像。
场强 特斯拉的西门子 MagnetomSonata 或者 MagnetomSymphony 磁共振系统只有 3 个计算机柜,占地面积仅 为 30 平米。1993 年 MagnetomOpen 产品的问世,标志着西门子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生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制造商。
使患有幽闭症的患者同样可以受益于磁共振技术。1999 年,西门子推出可自动进床的 MagnetomHarmony 和 Symphony 系统,为磁共振技术带来新的突破。从此,对大型人体器官/部位(例如脊椎)进行全面检查时再也无需对病人进行重新定位。
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帮助下,BOLD(血氧依赖水平)效应可用于获取人脑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这使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可深入了解脑部功能甚至代谢过程。
另外,由于磁共振图像能够显示人脑的健康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退化脑组织的功能,因此使中风患者获得新的康复疗法。针对超高场强磁共振应用,西门子推出了两款场强 3 特斯拉的扫描设备——可对病人进行从头到脚全身检查的 MagnetomTrio 系统和专用于人脑检查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曼斯菲尔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罗·劳特布尔
ly的天空
那个也太复杂了吧,简单说,本来原子核的自转方向是不同的,核磁共振使得它们向同样的方向转,发出电磁波.再经过处理,人体不同地方的氢原子数量不同,根据电磁波强度集成的像.
小小米珠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人是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
1985年至今,保罗·劳特布尔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年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彼得·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自旋,有角动量。由于核带电荷,它们的自旋就产生磁矩。当原子核置于静磁场中,本来是随机取向的双极磁体受磁场力的作用,与磁场作同一取向。
以质子即氢的主要同位素为例,它只能有两种基本状态:取向“平行”和“反向平行”,他们分别对应于低能和高能状态。精确分析证明,自旋并不完全与磁场趋向一致,而是倾斜一个角度θ。这样,双极磁体开始环绕磁场进动。
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拉莫尔关系:ω0=γB0,即进动角频率ω0是磁场强度B0与磁旋比γ的积。γ是每种核素的一个基本物理常数。氢的主要同位素,质子,在人体中丰度大,而且它的磁矩便于检测,因此最适合从它得到核磁共振图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美英科学家分享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磁共振成像 (核成像技术)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