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詞濫雕
近日,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在视频中讲述这样的一件事情:
圣诞节在他们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日子,等同于女儿圆圆的另一个“儿童节”,每一年,他们都会以圣诞老人的名义,为女儿精心准备她想要的礼物。
尹建莉老师告诉女儿,每年的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可爱的老爷爷,会给小圆圆送礼物。
女儿还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我想要的礼物,圣诞老人就知道,还恰好给我送来这个(礼物)呢?”
尹建莉老师笑着告诉女儿:“你跟爸爸妈妈说这个愿望的时候,让圣诞老人给听到了,所以他就正好给你送来了这个(礼物)。”
在女儿圆圆上小学前后,她就已经知道这个(礼物),不是圣诞老人送的,而是爸爸妈妈送的,但是她也愿意配合我们这个“ 游戏 ”。
孩子总要长大童话总要消失。圣诞老人虽然和童年一起慢慢远去,但父母愿意用爱延续这份快乐。
而这份爱,让女儿圆圆愈来愈优秀:学习成绩优异,曾连跳两级,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
16岁时参加高考,语文分数高达140分,更以超清华录取线22分的成绩同时被内地和香港的两所名校录取,后从美国常青藤盟校硕士毕业。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育出来的人,往往都是有缺陷的人。”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有一个长期卧病在床的妹妹,正因为如此,在松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给了妹妹。
可怜的松子从童年时就一直被忽视,缺少关爱。所以,在她小的时候,就学会扮鬼脸逗父亲,也是从那时起,松子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她的一生都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寻找爱和接纳,哪怕是被虐待、被欺骗,也不愿意离开对方,最终孤老终生。
曾经看到一句这样的话:童年时缺爱的孩子,将终其一生在各种关系中寻找爱,弥补过去的创伤。
松子把几乎全部的能量都用来寻找爱和自我怀疑上,总是会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内在的消耗过多。
于是,她用了自己的一生,来找寻童年失去的爱,而忘记用足够的精力和能量去 探索 和成长。
著名心理咨询师说过:“小时候被好好地爱过,用爱养大的孩子,是很幸福的。”
前段时间,河南郑州的一名小女孩羡煞了无数网友,原来在她的生日,爸爸为了给他一个惊喜,在 汽车 的后备箱准备了一份仪式感的生日礼物。
他在里面拉了横幅,放满了气球、蜡烛以及准备好的鲜花和生日礼物。爸爸化身为王子,很绅士地打开后备箱,单手拿出一束鲜花,在女儿面前鞠了一个超大的躬,送给女儿。
看到爸爸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女儿幸福极了,开心地给了爸爸一个吻,随后在爸爸怀中傻笑。
很多网友看到这一幕,羡慕不已,纷纷表示:好浪漫的爸爸,羡慕。更有网友说:被爱养大的孩子,太幸福了。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用爱教育孩子。”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首先,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是他们需要的全部,而且他们所有 情感 的萌芽也都始于父母。 所以,不管多忙,都要留些时间给孩子,停下忙碌的脚步。
最近,泰国有个视频广告非常火,一对父母带着5岁的孩子去买IPA,售货员却说:“IPA适合12岁以上的孩童使用,他年纪还小,应该跟您享受家庭时光,好好的去了解温柔与爱,享受父母的陪伴,在他变得太冷漠之前。”
陪伴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多少言语,哪怕是静静地陪着孩子,他们就能体会到父母的爱。
其次,让孩子生活得有仪式感
村上春树说:“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仪式感带给孩子的是父母满满的爱,在仪式感的瞬间孩子的内心无比的笃定自信。仪式感,是对孩子精神的富养。
朋友马姐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儿子也是活泼开朗。每次下班、放学的时候他们都会对家人说声“我回来了”;遇到各种节日、生日时,没有特殊的情况,全家都会一起过节,或出去游玩、也会相互送礼物。
有人说仪式感高大上、假大空,其实不然,仪式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仪式感其实无处不在。比如早起说“早安”,睡前到“晚安”,出门前给彼此大大的拥抱,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辜负美好的每一天。
第三,多引导、多鼓励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父母要做的是多引导、多鼓励,允许他们慢慢成大,慢慢进步。
一个叫大熊的男孩,成绩十分优异,美中不足的是他有点口吃。因为口吃,大熊很少在课堂举手发言,妈妈更是担心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这点缺陷,自信心受到打击。
于是,妈妈每天陪伴大熊练习,在朗读或者对话的过程中,即使儿子有意扳着,但还是磕磕巴巴,而她丝毫没有表现出愤怒,依然耐心地鼓励儿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熊的口吃改变了好多,也敢于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了。
有这样的一句话:“只有爱才能培养孩子 ”,正是大熊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加上耐心的引导与鼓励,让大熊重新找到了自信。
《圣经》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儿女与父母之间的一切都是为了彼此成全,使彼此成为更懂爱、更有爱,更会爱,更善于传播爱的人。”
前一阵,是等等10岁的生日,孙俪晒了给等等庆生的照片,并感慨地表达了对等等的感谢。孙俪写到:谢谢你等等。
看完孙俪的微博,让我明白,原来在有了等等的这些年,不仅让她感受到为人母的喜悦,更是在等等身上看到了爱。
等等在意父母的 健康 ,为妈妈泡茶,还用零花钱给妈妈买礼物,并时常赞美妈妈。这些都让妈妈感受到了爱和温暖。
这样一个有爱的孩子,令人羡慕不已,但其实能养出这样的孩子,邓超夫妇功不可没。他们经常陪着等等,陪他打篮球,陪他画画,冬天陪等等去滑雪,周末带等等去看图片展。
正是因为父母用爱养育着等等,等等才会成为一个更有爱的孩子。正如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抚养。”
而心灵上的抚养,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而这样的爱才是有营养的爱,才能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有爱。
写在最后,我想告诉每一位父母,请不要吝啬于对孩子表达爱,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的爱,
搁小浅671
"溺爱"可以说是很多家长在教育道路上很怕碰见的一个词,也是许多 育儿 文章里经常出现的父母错误之一。
对儿子的教育,我一开始是采取比较自由的方式,只要孩子的要求不过分,我就都会满足他。但孩子的爷爷奶奶却埋怨我过于溺爱孩子。
孩子每次哭闹发脾气,老人就会说:"都是你从小给孩子惯的。"我一度以为自己过于宠溺孩子,所以慢慢把控好自己的爱,生怕孩子因宠溺变坏。
儿子哭的时候,我选择让他等待,不像之前一哭就马上过去抱起他;儿子3岁的时候经常想要妈妈抱抱,我也选择残忍拒绝他。
当看到孩子眼泪汪汪却不得不把手中的玩具放回商场的原位时,我心里不由得产生怀疑:因为担心溺爱孩子,这样做会不会太冷血了?
直到前段时间看到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圆桌派》的分享,我才知道溺爱孩子包含着多少的误区。他在节目中坚定地说道:"溺爱是中国父母发明的最大的谎言,完全没有溺爱这回事,孩子更是不可能会因为父母的爱而堕落。"
中国家长总是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逻辑: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做错了,都是因为我太爱孩子了。但其实这是一种懒惰且极其不负责的行为。
父母的爱是浇灌孩子成长的"肥料",对孩子来说是多多益善。而一直以来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则是因为家长对溺爱孩子陷入了误区。
首先,"溺爱"并不等于"爱得太多"
从字面意思看,"溺爱"似乎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太多,以至于孩子喘不过气,所以不溺爱孩子就是要少爱孩子一些。但其实这样的说明是毫无逻辑的。设想,你会因为担心伴侣太过爱你,就让他少爱你一些吗?
这便是人们对"溺爱"的第一个误区:"溺爱"伤害孩子是因为"溺爱"根本就不是爱。 那么,溺爱和爱的区别是什么呢?
1、爱的本质是给予孩子自由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只要是我所爱之人,我都应该去接受他的原本面目,并非去将他变成我希望的样子。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就是是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足够自由的空间。 一旦失去自由,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即使家长给予他多昂贵的礼物还是衣服,他都不会感到快乐。
爱同样是无条件,且不求回报的。 不管孩子成绩是好是坏,听不听话,家长都会一以贯之地爱自己的孩子。儿童教育家尹建莉表示:真正的自由绝不等于放任,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选择、尝试以及犯错的权利,让孩子能够收获到足够的成长经验。
2、而溺爱的本质则是控制
溺爱指的是不公平的物质感情带来的满足和保护。家长过于包庇孩子,同时妨碍孩子尝试独立成长的努力。意思便是父母过分地爱护孩子,也就演变成了控制。
溺爱是孩子的自由被剥夺后,家长给予的没有原则的爱。 通过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特别是物质上的需求,而缺乏与孩子进行 情感 的沟通和交流。"溺爱孩子"就像是将孩子当作一条宠物来养,以此满足家长自身的 情感 寄托。
心理学家袁荣亲说:溺爱有"包办型"和"纵容型"两种。其中包含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比如: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舍不得让孩子吃一丁点苦,包办孩子的一切等等。
2018年7月27日,内蒙古发生了一起震惊当地的命案。一名老人在家中被砍杀,经调查,嫌疑人正是老人的养子朱某。老人对朱某的爱甚至比对亲生闺女的还要多。只要朱某想要的,老人都会尽量满足他。
而老人无原则的满足让朱某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稍微不顺心的,他就会哭闹撒泼,甚至对养母拳打脚踢。
在去了大城市打拼之后,朱某找了许多工作,但什么都干不长。频繁的辞职让他没有存款,钱很快就花完,他便回了家。
养母对他的归家非常开心,还为他烧了一桌的好菜。出于思子心切,便唠叨了朱某几句,不知道说了什么刺激到了朱某,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就这样,为养子操劳一辈子的养母,被自己的养子活生生地捅死。而当警察问起原因,朱某却回答不上来,还说养母对自己非常好。只要能做的,她都会帮自己做,就连作业也是养母写的。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曾经分析过溺爱的心理:溺爱孩子的父母无视孩子正真的成长需求,反倒是将孩子看成另一个自己,给予他们过度的满足。父母将自己内心的孩子的需要投射在现实的孩子身上。他们无原则地给予孩子,也是在无原则地满足另一个自己。
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小时候吃太多苦,如今有了能力,就不想再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多少父母变成直升机式家长,给孩子包办好一切。
真正的爱是满足孩子所需,而溺爱却更多是满足父母自身的期许和愿望,因而
父母"溺爱"爱的并非是孩子,而是自己。
在了解了爱和溺爱的区别之后,家长们也可以发现:如今的孩子不是太被爱,反而是太缺爱了。
作家艾小羊说:中国父母存在最大的问题便是 情感 倒挂:当孩子年幼,需要父母给予无节制的爱时,父母却早早树立起权威和规矩,与孩子产生距离感。到了中年,父母就会发现自己和孩子是疏远且非常陌生的,这时候父母就会变得慈爱亲切起来,以此补偿孩子。等到老了,会更加重视亲情,对孩子爱这时候就会像泉涌,甚至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父母的爱,应该是由一开始的泛滥再到后来的节制才对 。家长应该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给予符合规律的爱。在三岁之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十岁之前则鼓励和支持孩子自主去爱,十岁之后,给予孩子尊重和空间去爱等等。
为什么说三岁以前的孩童需要被"溺爱"呢?
因为刚出生的孩子总是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爱。除了哭闹发脾气等生理需求需要妈妈的陪伴和爱之外, 孩子可以通过被娇惯、被宠爱感知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反之,若妈妈总是选择无视孩子的请求,孩子就会变得易怒暴躁。
而从小在足够的爱里长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温暖,且更富有爱心,脸上也时常挂着幸福的微笑。那么 等他长大之后就会更加具备爱人的能力 。
所以,家长请在管教之前先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岳母刺字等等强调管教孩子的作用, 家长也因而容易忽视对孩子爱的作用,但爱才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亲子之间的关系,才会有教育的发生。
而如果只有管教却没有爱,就会将亲子转变为管教与被管教的表面关系。孩子也会因而变得疏离和冷漠。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往往不会从心底里认同父母。
世界上本就没有"溺爱"这回事。只要是真心对孩子的爱,那便永远都不会嫌多。这样的爱家长更应该无限供应才是。
我是小A妈妈 育儿 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