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月亮
一、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意义是什么?1.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是两个不同的人,双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双方关系如何,是否能够相互接纳,互相理解和信任,决定了咨询关系是否能够存在。 2.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咨询关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受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 1.心理咨询师的咨询理念,咨询态度,个性特征等对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咨询态度不仅仅是单纯的方法,而是心理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 2.求助者的咨询动机,合作的态度,期望程度,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咨询关系及咨询效果。 所以,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任务。 三、建立咨询关系 (一)尊重 尊重是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罗杰斯认为咨询师应该“无条件尊重求助者”,并将其列为是求助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心理咨询师尊重求助者,求助者能体验和感受到咨询师的尊重。给求助者创造了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敞开心扉最大限度的表达自己,也是咨询师可以完整的把握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尊重可以使求助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被理解的,被接纳的,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尊重本身就会产生明显的助人效果。尊重还可以使求助者对咨询师产生信任感,强化咨询动机,端正合作态度,增加咨询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可以激发求助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求助者的潜能是指具有改变自我的力量。 (二)热情 在初诊接待阶段打好热情的基础。大多数求助者可能对心理咨询似懂非懂,既迫切希望得到帮助,希望咨询是有效的,咨询师是出色的,还会担心咨询师的态度,担心咨询师是否会批评指责自己,怀疑其帮助自己的能力。所以求助者可能表现出不安,疑惑,紧张,犹豫等,咨询师的热情友好温暖可以有效消除求助者的不安与紧张,可以使求助者感到自己是被接纳,受欢迎的。 在初诊接待阶段咨询师可以关切而简单的询问求助者以前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是否了解心理咨询,是否需要介绍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等,这些充满热情关切的询问会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师的热情温暖和可敬,有利于良好咨询的开始。但开场白一般应以几分钟为宜,时间久了可能会使求助者觉得咨询师并不关心他来咨询的目的,也可能会使一些急于解决问题的求助者认为咨询师故意耽误时间产生紧张感。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适度的运用倾听技巧,对求助者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倾听,而同时也要关注求助者非言语行为的表达,目光关注求助者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都表达出对求助者的关心和热情,热情本身就具有助人的效果。 有些求助者可能缺乏逻辑性,在表达上思路不清,语无伦次,有些可能文化水平较低,让咨询师不知所云,有些可能过于紧张,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可能心存顾虑,顾左右而言他。咨询师应根据求助者难以表达的原因,循循善诱,细致耐心的梳理,如果求助者缺乏逻辑性,咨询师应善于整理归纳,帮助求助者建立理性逻辑,如果求助者文化水平低,咨询师可以帮助求助者叙述,主动澄清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过程等。如果求助者过于紧张,咨询师可以重新阐述保密原则,说明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的来安定求助者的情绪,如果求助者摸不着头脑,不知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先讲什么或后讲什么,咨询师可以多启发适当多提一些问题,指出明确的谈话方向和范围,如果求助者主次不清,表达杂乱,咨询师应耐心倾听,从中归纳总结出其重点和一般问题帮助发现关键所在。 咨询结束时咨询师应该感谢求助者的密切配合,可以通过咨询小结布置作业告知注意事项,对求助者适当鼓励,促使求助者回去后继续进行自我探索和改变,以巩固咨询效果。咨询师可以热情的询问何时进行下次咨询师求助者,感受到他是受欢迎的,从而促成咨询的期待。 (三)真诚 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着咨询专家的假面具。 真诚可以为咨询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使求助者感到可以向咨询师敞开心扉,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坦诚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包括软弱,失败,过错,隐私而无所顾虑,同时感到自己是被接纳,被信任,被爱护的。 咨询师的真诚为求助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榜样学习,求助者学会真实地与咨询师交流,坦然的表露和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并可能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我,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促进自我探索和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减少会谈过程中的模糊不清和误解,使双方沟通清晰和准确。 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表达真诚时重要的是真实和诚恳,但真诚不是简单的不掩饰,不虚伪,不说假话。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应遵循既对求助者负责,又有利于求助者成长的原则。那些可能伤害求助者或破坏咨询关系的话,不能实话实说,但应该以真诚表达。真诚的描述比实话实说更准确,避免了贴标签或过分概括化,绝对化的印象。 真诚应该实事求是。咨询师应真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更容易被求助者接受,因为求助者更愿意接受真诚的咨询师。 真诚不是自我发泄。表达真诚应该适度。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咨询师应如实相告自己的教育背景,从事咨询的时间,擅长与不擅长的咨询内容。 真诚是咨询师内心的真情流露,不是靠技巧获得的,真诚应该建立在正确的职业理念下,建立在对求助者乐观的看法,信任的态度,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咨询师接纳自己,充满自信的基础上。 (四)共情 咨询师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理解及体验就是共情。共情叫做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 罗金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咨询师应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应设身处地置身于求助者的处境,体验他的内心世界,越是如此就越能深刻准确的理解求助者,共情的层次也就越高。为此咨询师应该不断提醒审视自己,是否站在了求助者的角度上看求助者的问题,是否设身处地的理解了求助者,是否真正做到了共情。 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共情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准确的理解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因此咨询师对不同的求助者在不同咨询阶段表达共情时应有所区别,咨询中那些迫切希望得到理解,迫切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求助者,更需要共情。一般来说情绪反应强烈的比情绪稳定的,表达混乱的比表达清楚的,需要理解愿望强的比理解愿望一般的,应给予前者更多贡献。 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当求助者表达出其内心世界时,咨询师不必急于表达共情,不能在求助者表达中随意插入,这样反而可能使求助者对咨询师急于表达产生误解,也容易破坏求助者的情绪,一般应该在求助者对某一问题及其对应情绪完整表达后,再进行共情。表达共情应适度共情,反应的程度应该与求助者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过度表达共情,容易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从而对咨询师产生误解,但共情表达不足也容易使求助者感觉咨询师不理解自己或理解的不深入。 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咨询师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防止完全受求助者的影响,咨询师体验求助者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就是共情的真谛。 (五)积极关注 求助者尽管表现出各种问题和症状,但其自身仍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潜力、潜能存在,都存在着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求助者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可以生活的比现在更好。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要辩证客观的看待求助者。积极关注能帮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世界,并看到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起信心,激发其前进的内在动力,帮助求助者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其向咨询目标前进。 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的看待求助者,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咨询师应善于发掘求助者身上的闪光点,潜力和价值,帮助求助者多关注自己的积极,光明,正向的方面,这是建立求助者乐观态度的基础,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与潜能开发,达到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也是咨询的最高目标。
小黑君kk
“ 理念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过分强调正确与错误的人将会一事无成,因为事物是不停变化的,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理念,不管什么理念,都要经过实践不断完善,要不断的融合实际情况,融合周围的物质环境,不断地磨砺和完善,才能不断地进步与成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把理念进化,同时也会延伸理念的范围和深刻理念的内涵。” (一) 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生活中我们有许多角色,老师、学生、消费者、医生、病人、父亲、母亲、妻子、丈夫……;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得到快乐,我们要学会区分角色和价值每时每刻的微妙变化。医生处理问题是看到人的病,通过症状诊断出是什么病。心咨师处理问题通过症状看到人的病,也要看到病的人,看到心理生理的变化,看到这个人在家庭、社会的状态。“活生生”的意思就是没有“应该”,别把人物化,人是随时随地变化的。 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咨询师也是活生生的人,觉察无处不在。心理学的对象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人,是具有心理的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各种心理特点和各种能动性,而是人本身,即活动着和进行交往的人。布鲁什林斯基在《主体心理学》中指出:“人和他的心理不是两个系统,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体是所有心理品质和全部能动性的基础。”咨询失败首先思考,是否把求助者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同时,别忘了把自己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人不是神,人就注定不完美。咨询中推进困难时先看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如果是,就停止推进,修复关系。 (二) 信则灵 咨询师与求助者彼此相信,关系建立是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什么是“信”?举例说,有人在凌晨3、4点钟起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您有没有怀疑过:天这么黑,今天的太阳还会出来吗?也许您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这就是相信。好些个父母,嘴上说着,相信孩子,可一到考试,尤其一看到成绩,相信瞬间即逝,各种担心涌上心头。咨询师一定要相信求助者可以发生变化。 宗教强调“相信”,心中有什么,眼中有什么。有个经典的故事,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答道:“居士像佛。”苏东坡十分高兴,接着反问佛印,“大师可知我看您像什么?”佛印摇头说不知,苏东坡大笑道:“我看大师似粪!”佛印只是笑笑。苏东坡回到家中,向苏小妹炫耀。谁知苏小妹却一语道破天机:“佛印心中有佛,观你似佛,你心中有粪,观他似粪,你明明是落了下乘啊!”哲学重在思辩,“存在即是被感知”,漆黑的房间里有一盆花,你没感知到之前,就不知道有花的存在。很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刷存在感,其实就是希望被看到。科学重视“实证”,认为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看不见是因为不够专业。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一个人相信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时,他会因为相信而看到。 关于“相信”的三句话:1.未来是美好的。当你相信你的生命不完美而你的明天会更好时,你的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就有拼搏的力量!2.人是可信任的。墨菲定律发现看似一件事好与坏的几率相同的时候,事情都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生。与其担心不如相信,相信美好而不是担心遭殃。3.我是可爱的。相信自己可爱的人才会张扬,我不完美但我独一无二,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每天路过镜子时,请放慢脚步,看一看那个举世无双的宝贝。 动物园里有两只犀牛在晒太阳,小犀牛不知做了个怎样的白日梦,摔倒了,四只小腿挣扎努力了好一阵子才重新站起来,这个过程,犀牛妈妈动都没动。这就是相信,她从未怀疑过她的孩子站不起来,所以妈妈不需要恐慌和帮忙。相信,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三) 对立统一律每个事物都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所谓的积极阳光的一面,不接受消极黑暗的一面。可是就像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只接纳好的一面,另一面不是不存在,而是被压抑了,结果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作为老师,我长期展现的就是积极、乐观、认真,这没什么错,但我的内在不允许自己消极、悲观、马虎,每当后者浮现出来,就去压抑,去掩饰,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生命力。接受不意味着成为,当我接受我有时积极有时消极,我时而乐观时而悲观,我有的事情特认真有的很马虎,我就和真相邂逅了,我整个人放松下来,变得不那么紧绷绷的。真实让人轻松,并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美好。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处理事物,可以处理它的对立面。比如处理一个孩子懒的问题,可以从处理妈妈太勤快入手。 两个互为极端的事物的相似度,要高于其中任何一端和中间事物的相似度。纯白与纯黑相似度高于它们和灰色的相似度。爱的反义词不是恨,恨是更加强烈的爱。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求助者当作活生生的人;其次是相信,相信之后才能看到;用对立统一律的原则来思考问题。任何咨询受阻,先考虑这三个理念是否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附:咨询师秉持的十大理念 1.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 2. 信则灵:咨询关系大于并先于咨询本身 3.对立统一律4.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5.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6.追求“正确”前提下的“有效” 7.相信时间是个极好的心理医生 8.人人都追求“见果便索因”的心理需求 9.心理咨询师所“卖”的不是知识和技术而只能是时间 10.心理咨询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