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力力力力
这个你可以做一个参考 时间比较久了 现在的这两个地方的也不太清楚了。像我们这边的都是全国统一的考试,没有那么多的其他分别。以下为摘抄关于上海、北京两个版本心理咨询证的使用规则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在上海一直有一个“特殊的待遇”,这一点历来是引起争议的话题。因为上海地区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拥有一套独立的标准,培训和鉴定内容与全国版证书也大相径庭。这两套证书该如何协调、使用上有何区别。上海市劳动局方面的官方明确答复如下:首先,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凡非上海市劳动局签发的,必须要经过1+X的加试换发上海版本的证书方可在本地使用,这当中也包括北京劳动部证书鉴定司签发的职业资格证,否则不能直接通用,视同无证上岗。上海1+X标准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包括四、三、二、一级,共四个等级(分别为四级的心理咨询员、三级的助理心理咨询师、二级的心理咨询师和一级的高级心理咨询师),目前在认证中的是三级的“助理心理咨询师”(考试方式:上机理论题、影视片断分析+简答论述题笔试、文字案例分析题)和二级的“心理咨询师”(考试方式:上机理论题、影视片断分析+简答论述题笔试、现场由专业模特对话的咨询情景模拟口试+考官提问)。 其中二级心理咨询师考题形式: 一、理论题单选、多选、是非(在电脑上直接操作完成,由电脑自动随机生成题库,每位考生题目不同) 二、情景模拟分析 2段影视片断分析(每个播放2遍;开考15分钟后开始播放;每题25分;共50分) 文字案例分析题(25分 ) 简答论述题 三、专家面试(现场由专业模特对话的咨询情景模拟口试并回答考官提问) 由于北京全国标准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实际内容每一个级比上海1+X标准都低了相应的一个等级(全国三级相当于上海四级的内容、全国二级只相当于上海三级的内容),相当一部分课程如团体心理咨询、家庭治疗四大流派、自杀危机干预、人格障碍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森田心理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哀伤辅导、职业指导和职场生涯规划、人格心理学、性别差异心理学、性心理学、影视分析等课程都不属于鉴定范畴,对于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也不够全面,一些关键性的诊断尚且在使用老版本的诊断手册(如癔症躯体性和精神性障碍、抑郁发作和神经症的诊断)。而且北京标准二、三级在学习内容上没有区别,仅是难度上有差异,再加上部分地区的劳动鉴定部门与培训机构管理混乱、多以网上函授等方式进行培训,更未经过120个学时以上的临床实习训练,因此就上海地区的特殊要求而言难以适应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要求,必须要加试1+X的全部课程方可换发上海版本的国家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北京的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包括三、二、一级,共三个等级,目前在认证中的是三级的“心理咨询员”(考试方式:理论题笔试、文字案例+简答论述题笔试)和二级的“心理咨询师”(考试方式:理论题笔试、文字案例+简答论述题笔试、案例分析报告论文+答辩)。不过,上海劳动局方面同时承认,由于上海1+X标准的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认证都需要先进行“入门考试”(三级入门考主要考普通心理学,而二级入门考则是三级的全部主干课程),凡持有北京全国标准相同级别的证书,视同获得低一个等级的上海1+X标准心理咨询证书,即北京的二级=上海的三级、北京的三级=上海的二级(应该是四级吧?写错了?),因此按照规定可以免予参加入门考试,直接进行正式的鉴定(仅在参加考试时有效,不作为可以上岗的依据)。另外,上海本地签发任何一个级别的国家心理咨询培训证书,国家劳动部完全认可视同于全国证书,在上海市范围之外享有与国家劳动部证书鉴定司直接签发的证书同等效力。只是在证书样式上略有差异,北京标准二、三级证书封面均为颜色深浅有异的红色(三级为大红色、二级为棕红色),而上海1+X标准证书封面一律为浅蓝色。最后,关于两地标准的合并问题:上海和北京的全国标准并存只是暂时现象,终有一天会合二为一。当初国家劳动部也认同上海可以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更专业化鉴定的试验地区,将来会逐渐向全国推广。但鉴于许多地区尚缺乏影视断分析、上机理论随机生成题库并由服务器统一回收、现场模拟咨询面试等考试形式的实现条件,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另外,上海标准进一步增加难度,从原先的应试考核转向能力考核。上海标准的学费也普遍比北京标准高出许多,一般三级心理咨询师为7800元左右,二级心理咨询基本为9200元左右。上海标准与北京标准不同的是,上海地区在北京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1+X标准,所谓X即上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增加的内容。北京标准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即“心理咨询员”,而上海三级师即“助理心理咨询师”。在三级这个层面上,上海标准的课程为: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性别差异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与伦理道德法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统计与测量,以及案例分析(心理诊断)、影视片断分析等等。三级考试内容分为三部分,一、理论题(单选、多选、是非)在电脑上直接操作完成,由电脑自动生成题库,每位考生的题目均是随机不同;二、情景模拟分析:影视片断分析和简答、论述通过纸笔完成;三、案例分析通过纸笔完成。三门成绩均为合格方可算通过上海标准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包括以下课程:人格心理学、性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心理测量和常用量表应用、团体心理咨询、自杀与危机干预、职业心理咨询与指导、心理治疗(含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认知四大块,以及森田、现实等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伦理道德法规、案例分析、影视片断分析等等。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分为三部分,理论上机考试和情景模拟分析与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形式相同,但难度要求增高,第三个模块为现场面试,时间30分钟,由心理学系研究生以上学员扮演模特,与咨询师进行约15分钟交谈,然后剩下15分钟由两位考官提问(2007年起变为三位考官)。上海标准的心理培训报考要求目前与北京标准不同:凡大专以上学历者均可参加三级考试;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或持有三级证二年以上者均可直接参加二级考试,专业不限。但上海标准多加了一个“入学考试”,三级的“入学考试”为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二级“入学考试”为三级考试的全部内容,必须通过“入学考试”方可参加正式认证。并且在之前需要进行一个人格测试,以证明具备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另外,上海标准的培训要求三级必须有400学时,其中50学时为实习课,约为4次;二级必须有500学时,其中180学时为实习课,约为12次以上。实习课将学员分为不超过10人的小组,由督导老师逐一通过实践过关。上海标准规定所有的培训必须在课堂进行,不得采用远程等方式,否则学员有权向培训指导中心投诉。
S~夏末微凉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心理咨询师 人格特征。这就如同选拔运动员和电影演员一样, 重要的不是看他是否受到过专业训练, 而是看他具有何种内部资源和潜力, 看他是否具有创造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项助人的事业, 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人赋予多少人性, 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主题, 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对人性的态度和对人性的理解程度。因此心理治疗师应首先是一个善良、坚强的人, 具有爱心的人。爱心是产生人格魅力的根本动力, 而人格魅力又恰恰是影响病人所最需要的内在源泉。心理治疗师应该具备创造性, 具备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形象和逻辑的一种巧妙结合的思维。而这种创造力正是来源于治疗师灵魂深处的特质。创造力的要素不同于模仿, 在治疗过程中是治疗师与病人在其互动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的真实。治疗师还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应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敢于并善于严格地解剖自己, 这是治疗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俗话说: “正人先正己”, 一个不善于作自我分析的人又如何去给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呢?治疗师无疑应是一个学者, 但更应该是一个语言大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语言, 一个不善于运用语言符号的人, 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例如在催眠治疗中, 治疗师要在丰富的想象中铸造出符合规定情景的语言, 又用语言来描绘传达这种想象。这包含着即兴创造的力量。治疗师在治疗中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指导语, 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随机灵活运用。当然, 一个理想的心理治疗师, 严格地说应具有临床心理和医学临床的专业培训, 同时又具有广泛的人文学科的知识。而最重要的还是具有艺术创造的能力%把一切有关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为一体并能运用自如的能力。因为从本质上说, 心理治疗与咨询是一门伟大的综合性艺术。治疗师与病人接触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崭新的创造, 治疗师应该是创造这种瞬间的名符其实的艺术家。 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乃至心理治疗学家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混合而成的人格气质。事实上, 我们能够在我们的周围发现, 有一些人, 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 更没有什么专业方面的训练, 但是他们具有着吸引人的魅力、乐于倾听、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 替他人着想, 能提出中肯而妥贴的建议与意见。故他们有着众多的倾诉者, 愿意向他们倾诉自己情感生活中的苦恼,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纷等等难言之隐。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天生的心理咨询师”, 是成为专业的从业者的好坯子。在经过精心雕琢与反复锻造后,有可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姣姣者。成为一名咨询师与治疗家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需要一定的学历或者说大学本科的学历。除此之外还要有对一般文化知识的掌握。根据我自己的心理分析临床实践, 来接受分析与治疗的人, 其所诉说的问题的内容基本可归纳到童年期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性、爱情与婚姻这样二个主题中。这两个问题也是各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两大基本成因。更一般地说这两大问题实际上又是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和文化内在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而导致的错位与不匹配的表达。为了充分理解他们的叙说、问题及症状, 尤其是隐藏在叙说、问题与症状背后, 并且支配着它们的被压抑的愿望与动机, 治疗师需要经过适当的哲学训练以便具有良好的分析推理能力, 能够从纷繁的现象中迅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真正症结。同时咨询师与治疗家还需要具备一般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 以及语言学与修辞学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将影响咨询或治疗师对来访者问题的正确判断, 并会影响咨询或治疗的进程及结果。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最后一项, 也许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条件, 当然是接受该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并接受系统的咨询、治疗或分析的训练。 所谓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本身的理论与技术; 另一方面还应包括精神病学的理论与诊断技术。
老李重庆
心理情景剧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而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心理情景剧通过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风子武nandy
情景剧(英文名:Scene play),来自美国的一种轻喜剧。情景剧必须是室内戏,一般不用外景。早期一个人、几个人,在一个小戏园子里演,很多人坐那儿看,边看边笑,边看边演边笑,后来发明了电视,把笑声作为后期添上去,观摩笑声。《我爱我家》则是情景剧在中国最初的实践。 心理剧的发展,可谓一浪又一浪,不同老师,不同的方法,催生出不同的表达形式,心理剧、社会剧,一人一故事,情景剧,戏剧,话剧…… 不同的已知里的未知,完全不同的未知,在不同的目标背景下,整合与创造,呈现出不同的历程…! 情景表演是心理课常用的方式, 但常常遇到如下问题: 选角时无人、演戏时尴尬, 只好匆忙结束这一环节; 还有些心不在焉的观众。 然而当我看见Olivia的朋友圈时, 我惊喜地发现她的课堂学生仿若戏精上身, 特别投入!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并不是戏剧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会演戏,而是运用戏剧手段于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方法(李婴宁,2013)。心理课中的情景表演,可能仅仅作为课堂许多环节中的一部分,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讨论案例,或是为了实践理论。它也不同于为了在舞台上表演的心理剧,教育戏剧是生长在课堂上的戏剧。 在教育戏剧的课堂中,整个40分钟都是围绕着一个故事,让学生从头到尾都可以沉浸体验在故事中。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层层深入的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其实,我目前只是一个教育戏剧应用的初学者。就我所知,教育戏剧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科目的教学中。 教育戏剧课程的设计往往需要一个前文本。这个文本可以来自于童话、寓言、新闻、诗歌、小说,当然也可以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真实发生案例的改编。我认为教育戏剧最打动我的是“沉浸式”氛围的营造,这种营造能创造一种“相信”。在过去,我也在心理课上用过常见的“课堂小剧场”,但同学们往往很难演下去,会笑场,或者觉得很尴尬。 现在想来,这种“尬”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作为课堂的一个小环节,学生仅有几分钟进入角色再走出角色,时间太短;另一方面,这样的小剧场不是全班参与,而是只有几位同学真正走向舞台,这对于几位小演员来说压力就比较大。而教育戏剧,首先它在课程中氛围营造的时间足够长,学生们因此更加投入,更愿意相信和参与故事的发展;其次,教育戏剧是全班参与的,也许不是每个环节都需要大家演,但我会尽可能邀请更多同学用身体姿态(雕塑)、表演、书写等不同的习式参与;或者在不同的教育戏剧课程中用不同的形式,确保更多同学的参与。关于使用教育戏剧的效果。在这个学期中,我有一半的课程是用教育戏剧的方式呈现,我发现学生们对心理课的兴趣度、专注度都提升了。相比老师的一人堂,他们更好奇同学的观点和演绎。 刚开始用戏剧时,学生表现得很害羞。但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不敢举手到主动上台表演,变得更自信、更敢于表达。就像我的戏剧领路人杨阳老师说的那样:“透过故事,让谈论富有深度和温度;透过戏剧,让谈论更有触感和厚度;透过游戏,让谈论保有欢乐和趣味。” 心理情景剧 心理情景剧实际上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文名称 心理情景剧 作用 心理辅导咨询 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 详解 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团体形式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而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心理情景剧通过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主要技术 主要有具象化技术、替身技术、镜子技术与角色互换、角色扮演技术、音乐技术、情绪交通灯技术等。作用分析角色扮演可以提供成员宣泄情感的机会,特别是困扰他的消极情绪。在表演的同时,更可以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增加人际关系敏感程度。当所有的扮演者都觉得无法继续演下去,或指导者认为已达到目的时,随时可以停止表演。指导者要让每个表演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提供意见或建议。最后由观众发表意见。在表演过程中,如果某位成员对某种角色强烈地表现出否定情绪时,可以劝他扮演该角色。这样可以使他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当时的情境,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再者,这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最后,指导者组织团体成员讨论整个活动的体会、感受,互相启发、互相支持。至于表演什么样的情境,可以选择成员共同关心的事情,如家庭生活、学业问题、休闲时光、交友等。实际运用 心理情景剧的主要运用形式有选修课即兴表演,以心理剧形式进行心理社团活动,以心理剧形式进行社团心理咨询。事实上,在各大高校中开展的心理情景剧与以上所说用与心理治疗的心理情景剧是有所区别的。它会相应减少咨询师在表演过程中的的介入,着重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通过表演解读自己、解读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的平台。而在表演结束后,咨询师或心理学家会给予适当的点评。心理情景剧表演浓缩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恐惧、自卑、焦虑等现象。大学生可以共同讨论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从而引出各方不同的立场。表演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也可以是某个团体成员个人独特的问题情境,其他人可协助其表演。例如一个学生与同学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可以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他成员扮演那个同学,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此同学时他的不同表现,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总之,心理情景剧就是为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可以在这里重现生活场景、展示心理现象、讨论新异观点。内容、形式多样,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 ——莎士比亚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当中,戏剧与我们日常生活最为贴近,同时它又承载着超越生活的意义。表演者戴上面具在戏剧故事的扮演中,心理和社会的压力一扫而空,在更自由和安全的舞台上产生移情、投射和自由联想,将自身情感和体验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追溯莎翁经典戏剧《哈姆雷特》,发现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推手之“俄狄浦斯情结”,戏剧和心理学的发展总是形影不离,戏剧艺术与个体心理、社会生活的关系被重视,激起大量研究与实践。现代戏剧治疗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整合戏剧表演、心理治疗、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新模式。它以戏剧表演为媒介,藉由个人与团体互动的关系,自发性尝试并探讨生命经验,以达到疏缓情绪、促进认知、疗愈心灵等目的。北美戏剧治疗协会(The North American Drama Therapy Association)将戏剧治疗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经验性的促进改变的方法”,参与者可以通过讲故事、戏剧练习、有目的的即兴表演和表演,反复练习‘曾期待发生的行为’,逐步扩展人际关系,找到生活不同角色之间灵活转变方法,实现他们想要的改变。 相比其他疗愈方法,戏剧疗愈最为接近生活中的那些历史性的时刻,因为它邀请我们重演过往的生命经历,那些真实的戏剧行为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产生实际的影响,带来真实的原谅、和解和勇气。 戏剧治疗为何极具疗愈性? 1. 真实的行为更易触碰内心无意识 戏剧“drama”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dron”一字,有完成事情的意思,“drama”的重心在行为(action)。心理治疗的过程必然会触碰到内心无意识,而理解人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定要懂得非语言交流。有研究称,在会话的情景中,65%的社会意义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在表演中得到的心灵震动、安慰和体悟是日常生活和交谈治疗中难以达到的。戏剧疗愈过程承载了有力量的、通常不可言传的感受、形象和无意识联想,它包含了整个团体的生命,这生命充满各种变化和转换,冲突和危机,伟业和喜悦。 2. 戴上面具,个人体验和情感得到升华 人在要做自己时最不像自己,给他一个面具,他便尽诉真言。—— 奥斯卡•王尔德 我们在生活中的“伪装”远比在戏剧疗愈的舞台上多得多。“面具”在戏剧疗愈中指角色,舞台上我们被邀请进入不同的角色,而背后的真实自我通过角色来说话。在戏剧治疗中,参与者可以无视社会是否接受,也不必担心后果,可以自由选择用几种方式,多长时间来重新面对过往创伤,发泄情绪的同时可以重建内心秩序。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情、没能表达的情感、不一样的选择、新的特质都能在这里被真切地经验到。参与者持有着创伤,进入自我打造的戏剧治疗空间,在表达过程中,他们可以重新探索自己的内在经验,摆脱过往僵化的角色或框架,亦或让身体有能力承受创伤并下意识地重新安置它,真正感受到“我的过去赋予我力量,而不是定义我。” 什么是Galli戏剧治疗?有什么特点? Galli方法起源于“格林童话”的故乡德国,由 Johannes Galli先生 (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创立。德国Galli戏剧方法和其它戏剧治疗流派的区别在于,除了运用戏剧之外,以人格理论/童话神话/小丑等理论框架作为基础。Galli戏剧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点就:我们不停留在问题上,也不停留在问题已经解决上,我们会把所有的这些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尚待解决的问题,都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呈现。Galli戏剧治疗通过表演,通过在真正的舞台上给观众去表演,将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去解决的内在问题,用艺术的方式去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同。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