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2

魔戒之love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王彬彬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caminiya

已采纳

怎样判断女孩子有没有男朋友?言语上通常不好判断,如果她是个很淑女型的女孩子,那么她的言行中一定不会吧有无男友作为一个话题。如果是很辣的那种,那么她经应该会常刻意强调自己有或者没有男朋友,其实这些都证明他应该有男朋友。行为上的判断容易的很,比如经常不经常在固定时间段讲电话,发信息。如果经常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就证明一定有,即使不是男朋友,也是非常亲密的异性友人。还有注意平常的言行啊,如果她是非常乐意勾三搭四的,不用说了,就算现在没有,也已经有过好几个了。有几点你可以试一下如何确认女孩有无男友该方法适用于双方关系仅限于打过几次招呼,并不十分亲近的状况。迫切地想知道她有没有男朋友而直接跑去问她……你有男朋友吗?这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可以选择提问的方式来确认她到底有没有男朋友。1.今天不去见男朋友吗?2.这个是男朋友送的吧?3.情侣戒指好漂亮啊。4.你那么漂亮,男朋友一定很宠爱你吧?5.你那么漂亮,你的男朋友也一定很帅气吧?6.今天看你气色不好,是不是跟男朋友吵架了?她有男朋友时的回答是……是……或者是肯定的语气。没有男朋友时的情景时……不是啊,我没有男朋友。对方反问你"现在就交往?"时的对策她已经占据了你内心的全部,虽然只是短短几次相见。因你无法忍受更长的等待,向她表白想要交往的请求时……如果对方回答:我们相识时间还不长,能不能再给一点我们彼此了解的时间?或者惊讶地质问你:你了解我有多少?现在就提出交往是不是太过于心急了?如果遇到这种状况时我可以传授你说服对方的秘技。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这样回答她:虽然我们可以有更长的一段时间彼此了解和认识,如你所说只见过几次面就要求建立恋爱关系的确是有些唐突。但是,我不想为了得到你而戴着伪善的面具。为了能和你在一起而努力地扮演着一个优秀的、不真实的我,从而让你感动并得到你的芳心。如果是那样,那么你我间相处再长的时间都是毫无意义的,我厌恶这样的虚伪与欺骗。我们虽然需要相互了解的时间,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能够慢慢地看清对方。我是认真的,请相信我的真诚,犹如相信你的直觉般。请相信你的直觉和我交往吧。我真的很喜欢你。所以不想以一个虚伪的我与你相处,我仅仅想让你尽快感受到我的真诚与热情,所以提出了交往的请求。请你不要误解我的请求并将它看做是一个即兴的,不负责任的要求。交往过程中如果你无法接受我的心,那么我可以选择离开。我并不是让你轻易地答应我的请求,我只是想让自己能够尽快地成为你的守护天使,去呵护你,关心你。如果你是这样回答对方的……至少对方不会误以为你是一个轻浮的男孩,也许对方会因为你的回答而反问你,如果真的交往了你会好好对我吗?变数:也许她会反问你,你还不了解我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在我们交往过程中你开始嫌弃我了,到时候该怎么办?这时候你要这么回答对方:如果没有这样的自信我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了。交往过程中如果因为对方的一点缺点而嫌弃,那还不如不要求交往。爱情是双方互补的过程,是用真心去呵护对方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王彬彬

160 评论(10)

Angelia8412

第一次听说"危险的13岁"是在全国第四届教育行走活动上。王彬彬老师的形象和她所讲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渴望恋爱的口红女孩""被打了三百个巴掌的女生""性成瘾的女生""犯了强奸罪的男孩"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从美丽大方知性的王彬彬老师口中讲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故事的主角年龄都不大,出事的时候几乎都13岁,一个像被施咒了的年龄,听着让人心疼。 再次听到"危险的13岁",是在2020年国庆节参加张文质写作研修班时。那次研修班活动,我和彬彬正好被分配在一起,成为室友,共处一室。研修活动非常紧凑,每天还要完成写作任务,可以说是高强度的学习。但我们很投缘,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学习之余,两个夜晚都长谈到凌晨时分。聊学习,也聊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在聊天中,我了解到"危险的13岁"背后的故事。为了对这些孩子采访,彬彬有时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事。我听的时候对她有几许担忧,更多的是敬佩。彬彬说,"危险的13岁"已经成书。她承诺,书正式出版后,一定送我签名本。 2021年3月,《危险的13岁》正式出版,彬彬也如约快递了一本签名书给我。 书中用9个典型案例,为家长、老师解读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案例除了有故事,有访谈实录,还加入了彬彬观察分析、给父母的忠告、心理建设意见三个板块进行分析,既分析个中原委,又总结共同特性,让读者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进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此书针对特殊的13岁时期的孩子们敏锐而多元的心理历程,提醒大家把关注重点放在哪里、该怎么做才能协助他们顺利渡劫。看着一个个令人悲伤又愤怒,也让人心疼的故事,听着孩子们接受访谈时说出的事实,或藏在心底的秘密,心里五味杂陈。也许案例中孩子的行为有点极端,但极端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历程,又具有大多数孩子的共性。听到这样的案例,看完彬彬老师的分析,相信普通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受到一些启发,更好地陪伴自己的孩子或学生。 任何时候,预防总比治疗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少。对1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是跟他们接触最多的、也是对他们影响最多的人。所以除了孩子自己,这两类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生命状态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 如何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彬彬观察分析后,除了给父母的忠告,还给教师提了三点建议,其中一点: "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发挥优点,营造合适的环境,用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帮助孩子战胜自卑,积极倡导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级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班里定期举办一些有助于发挥个性特长的活动与竞赛,像歌咏、朗读、作文、书法、绘画等比赛,通过开展此类活动,为这些孩子提供展示自己、找回自尊的舞台。对于具有组织能力的孩子,教师可以让他们去承担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以此来培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P77)彬彬是生命化教育的践行者之一,她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从孩子的生命状态,从有利于孩子的生命成长为视角切入的。特别摘录这一点建议,主要是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宣传、落实的"五项管理"和"双减"活动。 五项管理关注着学生的睡眠与体质,关注着学生的作业与阅读,关注着令家长、老师头疼的手机问题。双减重点在于对作业的管理,对课外辅导的规范。两项活动从国家层面,从源头重视并引导全社会助力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这次两个活动,都不是吹一阵风的事,管理者都下了很大的决心。现在很多线上学科辅导机构发了公告,已经停止了教学活动,并陆续在清退学费。学校也进行了作业的管理,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努力提升作业的精度、作业的质量。利用课后辅导,解决了家长辅导作业,孩子学习到深夜,影响睡眠、影响亲子关系的问题。在课后辅导中,很多学校还开设了非常多的兴趣小组,团体活动。除了日常的歌咏、书法、绘画等,篮球、田径等体育活动,陶笛、非洲鼓等各种乐器班,航模、建筑模型等各种科技团体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孩子们可能成功的途径。 两项活动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可以说已经初见成效。很多家长不再焦虑,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增加了。 刚刚读到一篇推文——《“双减”之后,据说广场舞的C位要换人了……》,里面呈现的孩子,因为作业的减少,因为手机游戏的管制,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大批孩子出现在室外广场与阿姨们一起同台比“舞”。一些小区的孩子,组成了自行车队,一起锻炼。一些孩子,两个一组,三五成群,在一起玩着简单的手指游戏、追逐游戏……活动不同,但孩子们脸上呈现出的笑容,身上焕发出来的活力,隔着屏幕都让人看着心生欢喜。 这两项政策,直接从国家层面,从社会层面,降低了父母的焦虑,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不过因为这两项活动的实施,普通教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一个没有闲暇的老师,一个整天绷紧琴弦的老师,一个充满压力的老师,一个焦虑的老师,幸福感是大打折扣的。一个没有幸福感的老师,是很难带给孩子们真正幸福的。 好消息是,随着课后服务的实施,有的地方,老师已经实行弹性上下班。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让老师更有自由感,有意识地提高工作效率,安排好身边的事。不过,要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幸福感。除了工资待遇的提高,减少或调整一些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一些部门一些活动,喜欢塞到学校,分配给老师。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任务,有关部门是否能谁负责谁处理?还有一些意义不大的会议。能否不让老师舟车劳顿,或放下手中的教学工作前往集合?一些会议要点,一些工作重点,发个群消息,老师看一眼也就几分钟的事。几分钟能解决的事,就不要让老师花上一两节课或者一上午、一天的时间去参与。 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区分一下?新教师刚进来,认真设计,写写详案,无可厚非。很多老教师对教材对要点,都已烂熟于心,他们能否不用专门的教案本,只需在书里简单标识即可?关注他们的水平,每学期只要让他们上交两三篇教学设计详查。 教师每学期上交的教学总结,有几篇领导有认真去看呢?可能有时连翻一下都没有。能否改为领导写的总结给下属看,老师写的教学总结给家长和学生看?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所做的事能被人看见,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感。当事者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也更容易有愉悦感、成就感。在一排书中,扫一眼就能快速找到这本《危险的13岁》,因为书腰带着黄色。这是一种人类特别敏感的颜色,是一种警醒的颜色,是契合本书主题的颜色。这本位列2021年福建新华书店暑期读一本好书推荐书单的书,值得每位家长,每位教师,每位青春期的孩子阅读。 从源头消除"13岁的危险",五项规定和双减是有效的,如果能再关注一下教师,给教师做一下减负,那就更好了。

318 评论(15)

我许你一世安好

徐树铮:现实中的“荆生”?——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同舟共进 2010/06作为学者的何满子 当代文坛 2010/03《红旗谱》:每一页都是虚假和拙劣的——“十七年文学”艺术分析之一 当代作家评论 2010/03漫议顾彬 读书 2010/04关于“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0/02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文艺研究 2010/03“十七年文学”中的汪曾祺 文学评论 2010/01《野草》修辞艺术细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01文学批评的语文品格——以一篇文章为例 文艺争鸣 2009/11《钟山》创刊三十年感言 小说评论 2009/05《八一宣言》、“新启蒙运动”与“左翼”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 报刊荟萃 2009/07“新启蒙运动”与“左翼”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河北学刊 2009/04鲁敏小说论 文学评论 2009/03汪精卫见溥仪:“木偶奇遇记” 文史博览 2009/06当代文艺中的“阶级情”与“骨肉情”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3中国现代大学与现代文学的相互哺育 社会科学 2009/04我所理解的顾彬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鲁迅年谱》增订本亟待再次修订 文艺研究 2009/03“群英荟萃”还是“萝卜开会”——漫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名作欣赏 2009/03“新左派”与鲁迅的中国 东岳论丛 2009/01禁欲时代的情色——“红色电影”中的女特务形象 雨花 2009/02两个瞿秋白与一部《子夜》——从一个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歧途 南方文坛 2009/01鲁迅与中国托派的恩怨 南方文坛 2008/05鲁迅对鹤见祐辅《思想·山水·人物》的翻译 天津社会科学 2008/03钱钟书两篇论文中的三个小问题 文艺研究 2008/03孙犁的意义 文学评论 2008/0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 文艺争鸣 2008/01毕飞宇小说中的“性话语” 当代作家评论 2008/01当代作家的可持续写作问题 扬子江评论 2007/01郭沫若:毛泽东诗词解说者的尴尬 同舟共进 2007/10心中的先生 杂文选刊(上半月版) 2007/10略议墨子的和谐观及其时代价值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7/04“全维罗纳响起了晚祷的钟声”——由《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想到的 文艺争鸣 2007/08作家的工匠化 文艺争鸣 2007/04以伪乱真和化真为伪——刘禾《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中的问题意识 文艺研究 2007/04学者之怒与诗人之忧——说说何满子与邵燕祥 杂文选刊(上半月版) 2006/04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 文学评论 2006/06我的老师潘旭澜先生 美文(上半月) 2006/11花拳绣腿的实践——评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的语言问题 文艺研究 2006/10关于胡与鲁之比较的读书研究计划 杂文选刊(上半月版) 2005/02不成问题的问题——鲁迅与胡适比较中的问题之一 当代作家评论 2005/04胡搅蛮缠的比较——驳王德威《从“头”谈起》 南方文坛 2005/02鲁迅笔下的无赖儿郎——也谈鲁迅对流氓文化的批判 江汉论坛 2005/01读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 文学评论 2005/01在爱国名义下的一记耳光 杂文选刊(上半月版) 2004/09读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 文艺争鸣 2004/04被遮蔽的与被误解的——读《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小说评论 2004/04鸟比驴好,也比狐好——关于《绝唱》 长城 2003/02其实汪曾祺也善写恶人——说《鸡毛》 长城 2003/01胡适的“最低限度” 海燕 2003/03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之四 对昆德拉的接受与拒绝 小说评论 2003/05中国文艺美学如何与时俱进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在文学的名利场上——漫说批评 南方文坛 2003/05瞿秋白的“名誉” 南方文坛 2003/03花·雨·狐——朱文颖小说印象 南方文坛 2003/01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之五——比喻砌成的《围城》——钱钟书对比喻的研究与运用 小说评论 2003/06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之三 《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 小说评论 2003/04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之二——“城市文学的消亡与再生”——从《我们夫妇之间》到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之一——我喜欢汪曾祺,但不太喜欢《受戒》 小说评论 2003/02从瞿秋白到韦君宜——两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之一 文艺争鸣 2003/01用一生的时间吐尽狼奶(外一则) 文学自由谈 2003/04亟需确立通俗文学批评标准 章回小说 2002/02唐德刚笔下的胡适 书屋 2002/02林道静、刘世吾、江玫与露沙——当代文学对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叙述 文艺争鸣 2002/02开放、敏锐而又切实的“问题意识”——读《多维视野中的鲁迅》 文学评论 2002/05批评金庸:对“五四”精神的捍卫 粤海风 2001/01许广平在改写鲁迅中的作用与苦衷 文艺争鸣 2001/01中国流氓文化之王朔正传 粤海风 2000/05钱钟书旧事:谁是被侮辱被损害者 粤海风 2000/02鲁迅的脑袋和自由主义的帽子 鲁迅研究月刊 2000/11在鲁迅止步的地方——关于鲁迅和鲁迅研究的几点想法 鲁迅研究月刊 2000/07何谓“思想家” 鲁迅研究月刊 2000/06等待与寻找 党政论坛 2000/06小说还剩下什么 雨花 1999/04被延迟了的伤痛(名家评点) 雨花 1999/04随笔、文学、经济学及其他 书屋 1999/06[岂好辩哉]之五——一个乡下人对“知青”的记忆 书屋 1999/05[岂好辩哉]之四——批判传统文化仍是当务之急 书屋 1999/04[岂好辩哉]之三 平凡的能力与非常的影响——说说张铁生 书屋 1999/03[岂好辩哉]之二——为一九八九年版《辞海》送行 书屋 1999/02[岂好辩哉]之一——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书屋 1999/01“职业批评家”的消失 南方文坛 1999/06文艺战线——兼谈文艺用语的军事化问题 南方文坛 1999/05鲁迅的临终情怀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9/03学术讨论中的“假相倚”现象 天涯 1998/01中国式的“为学术而学术” 文艺评论 1998/03客观之幌下的肆意歪曲——对一本《梁实秋传》的几点订正 书屋 1998/04另几种亵渎 鲁迅研究月刊 1998/04读书札记:关于自由主义 天涯 1997/02鲁迅晚年的“姑活”心态 东方艺术 1997/06“给每日以生命”──关于文化批判的方式 东方艺术 1997/05“对不起!中国大得过分了!” 东方艺术 1997/01蔡元培的“兼”与“偏” 文学自由谈 1997/05所谓“文革语言” 文学自由谈 1997/02多少话,欲说还休关于鲁迅的“顾忌” 鲁迅研究月刊 1997/03为“道德评价”一辩 长城 1996/05命蹇运滞的现实主义 时代文学 1996/06一个沉重的话题——关于民粹主义的读书札记 上海文学 1996/09“高调”与“危害”及其他 文艺评论 1996/03平凡与平庸 文艺评论 1996/01把农民当笑料的背后——从一个角度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书屋 1996/02冷眼看“张热”——张爱玲的当前文坛的启示 书屋 1996/01当前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文艺争鸣 1996/06两种不同质地的文化──略论“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差别 文艺争鸣 1996/05文人:文与人 作家 1995/12再谈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及其他 文艺争鸣 1995/02走出困境与丧失自身的“纯文学” 文学自由谈 1995/01人类生存的后半夜——《某一年的后半夜》粗解 大家 1994/04往事如烟——《观望》印象 大家 1994/02“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文艺评论 1994/05所谓事业──兼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红楼梦》做一比较(下) 文艺评论 1994/02所谓事业──兼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红楼梦》做一种比较(上) 文艺评论 1994/01一份备忘录——为未来的文学史家而作 文艺争鸣 1994/02偏颇的评析─—论王晓明先生研究鲁迅小说创作心理障碍时的心理障碍 鲁迅研究月刊 1994/03接近于无限透明的人格理想──关于朱苏进的两部中篇新作 当代作家评论 1994/01当一个作家或者不当 文学自由谈 1993/04悲悯与慨叹——重读《古船》与初读《九月寓言》 当代作家评论 1993/01重提小说的认识价值——米兰·昆德拉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启示 文艺评论 1993/05集体主义的价值限度 文艺评论 1993/04偶思长短录 文艺评论 1993/03在功利与唯美之间 文艺评论 1993/02小说的世俗描写与超越意蕴 文艺评论 1993/01李杭育论 文艺争鸣 1992/02“谁缚汝?”——也谈“军事文学”的突破 当代作家评论 1992/06心债的偿还——潘旭澜先生散文读札 当代作家评论 1992/05残雪、余华:“真的恶声”?——残雪、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 当代作家评论 1992/01仿效与创新——毕加索的启示 读书 1991/07人物论: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荣辱兴衰 当代作家评论 1991/03文艺创作中的仿效与创新——大地与天空的对话 文艺争鸣 1991/05为自己辩护——思想与体验之一 文艺评论 1991/03朱苏进小说中的“孟中天精神” 小说评论 1990/03关于几篇情绪化的小说 当代作家评论 1990/01文学艺术中的进化观念与创新识意——大地与天空的对话 文艺争鸣 1990/04“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九 文艺评论 1990/06当代小说中的“做人现象”——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八 文艺评论 1990/05愚昧的正派——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七 文艺评论 1990/04愚弱者的强权——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六 文艺评论 1990/03精神的花朵——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五 文艺评论 1990/02家中的风景——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四 文艺评论 1990/01不名刊物和未名作家——偶读《日晕》的随想 文学自由谈 1989/02余华的疯言疯语 当代作家评论 1989/04“残酷”的意义——关于最近几年的一种小说现象 文艺争鸣 1989/02当代小说中的墨家文化心理——当代小说的文化心理现象之三 文艺评论 1989/06哥哥你走西口——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二 文艺评论 1989/05“人面不知何处去”——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一 文艺评论 1989/04民以食为天——当代小说中饥饿描写的文学意义 文艺评论 1989/01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橄榄》 文学自由谈 1988/04俯瞰和参与——《古船》和《浮躁》比较观 当代作家评论 1988/01从愤世到厌世——三年来的“反文化小说”读札 小说评论 1988/04当代小说中的创伤报复型人物——兼谈“改革者”形象塑造 文艺评论 1988/02

17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