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1

孫冭冭1229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刘梅儿童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樱子2200

已采纳

小学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以下内容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小学儿童心理问题案例,欢迎参考!

小学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因此对于孩子的重视程度在每一个家庭都是摆在第一位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身体上的疾病容易被发现和及时治疗,但是心理问题却很难及时发现,这就需要家长更加的放心思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培养上,下面举一个儿童心理案例进行讲解。

案例 小学三年级男生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明(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玩(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

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1.需要从生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进行治疗,目前国内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参与“感觉统合训练,最好在14岁之前进行训练治疗。这种治疗训练方式一般只有大城市才有的。 据研究表明,采用这种办法治疗这类病情的孩子,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2.家长、教师和同伴给预孩子更多的关爱,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接纳孩子。渐渐恢复他的自尊和自信。尤其是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予孩子合理的爱。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5、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①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②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6、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拓展】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爱咬指甲

这大概是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率最高的一种。

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出现过。初次出现是在孩子上幼儿园中班。当时是因为我在家全职照顾了她一段时间之后去上班了,就请了一位保姆来照顾她。结果没过多久,就发现她有啃指甲的习惯。最初因发现她这个“不洁”的坏习惯而训斥过她,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反倒是越训斥越严重。于是我开始反思,发现这个行为跟我去上班有直接关系,于是才开始从孩子的心理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这个行为就消失了。

原因

其实孩子啃指甲是因为紧张和焦虑所致。就拿我孩子啃指甲为例来说,由于我突然去上班,早上和下午放学都是由陌生的保姆接送,这对她来说是一种不小的生活变化。四岁的小孩,对妈妈的依恋还是很强烈,一下子换人来带,她会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一种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就会控制她,同时情绪又需要有一个出口,于是就通过啃指甲来获得释放。

支招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啃指甲的行为时,千万不要看成是坏习惯,而是需要从心理层面去关注和调适,要找找原因。在孩子出现啃指甲行为之初,家庭有没有发生什么变故,照顾者是否有变化,在孩子身上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比如生病,住院,入托,上学等等。有必要的话,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尿床

曾经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儿,四岁,突然爱晚上睡到半夜起来,蹲在床上尿尿。有时候白天也会突然拉掉裤子蹲在地上尿尿。

我还见到过一个男孩,7岁了,晚上会遗尿,白天上学裤子也是湿湿的,会控制不住地遗尿。

原因

前面那个四岁的女孩,后来找出原因,是因为性器期的发展,她通过小便来体验性器官给她带来的快感。3-6岁,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主要兴趣放在生殖器上,喜欢抚摸、摩擦、显露性器官等,并有性幻想。儿童出现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通常不需要干预,当这个阶段的性心理发展充分后,行为会自行消退。这个小女孩后来没有进行任何人为的干预,几个星期以后尿床的行为就自然消失了。

那个七岁的男孩,尿床的行为背后是因为紧张、焦虑、恐惧所致。因为他的母亲是个非常严厉而没有耐心的人,经常会因为儿子的胆小懦弱而训斥他,骂他窝囊没用。因为他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欺负,爱哭鼻子。后来通过与其母亲的沟通,改变了教育方式和方法,孩子的遗尿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

支招

首先,与孩子做一些温和的沟通,尤其是对于男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尿床,就一味地批评教育孩子。尝试让孩子解除“自己这么大还尿床”这样的心理负担。

另外遗尿除了心理因素外,还与某些器质性疾病有关。如神经系统调节系统的发育延迟和膀胱功能的发育延迟等,都会导致遗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遗尿现象,一定要引起关注,并尽早寻求专业的帮助。否则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3、肚子痛

“孩子总说肚子痛”

这可能是让所有粑粑麻麻们最捉摸不透和焦虑不安的了。有时候去医院检查,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所以很让粑粑麻麻们头大。如果忽略不管,又担心孩子身体真有什么问题,真是煎熬。如何拿捏呢?我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母亲和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师,在日常经验中得出了一些经验。

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有一个8岁的男孩,他经常说肚子痛,可每次去医院检查,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每次从医院检查完后,他的肚子痛会奇迹般地好一段时间。但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痛。通过对他成长过程的了解,发现他在5岁的时候腹部动过一次手术,之后,大概一年左右,他开始经常说肚子痛。我终于找到了他肚子痛的原因了。因那次手术,给他带来了心理阴影,总觉得身体会出现什么毛病,内心有恐惧和不安,由于情绪压力转换成了躯体症状。只要每次检查没什么事,他就会放下心来,肚子痛的毛病自然就消失了。但时间一久,又会担心,于是肚痛又来了。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每次只要他说肚子痛,帮助他缓解情绪,并向他保证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打消他的担心就好了。

原因

从身心角度来讲,据调查近80%以上的疾病都跟情绪有关,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因此,可以说消化系统疾病是情绪的晴雨表。抱着这样一种准则,当孩子说肚子痛时,我平常会特别关注自己孩子的情绪。在给儿童做咨询的过程中,也会特别关注对方的情绪。

支招

对于儿童来说,大多数时候的肚子痛是情绪导致的,只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了解是否有生活事件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比如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家庭发生变故、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面临其它压力等等。如果有,就帮助孩子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看看肚子痛是否会缓解或消除。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当排除这些原因后,如果孩子总说肚子痛,就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了,可能存在生理疾病。

4、散漫、多动、攻击性强

这种情况在进入小学阶段的男孩身上最常见,很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头痛。

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男孩,上课时毫无组织纪律观念,不是惹周围同学说话,就是坐或躺地上打滚。并且易激惹,动不动就打人。为了维持必要的课堂纪律,及其他学生的安全,学校不得不要求家长到学校陪读。

原因

上面例子提到的小男孩,后来经了解,这个孩子在家里经常被父亲惩罚跳楼梯。只要他有一丁点不如父亲的意,就罚他跳楼梯,每次都要跳半个小时以上。孩子对父亲十分恐惧,不得不压抑住所有的愤怒。这种情绪只有到了学校才能得到释放,于是就出现各种破坏、不守规则、打人等不良行为。

类似这种案例中,孩子一般是因为在家庭中缺少必要的关爱,被忽略或经受过家庭暴力。孩子从小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不安中。因缺少安全感,内心没法建立一个稳定的中心,在学校会像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惹是生非。最容易被老师贴上品行不好,或多动症的标签。我接触过的被贴上多动或行为问题的孩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原因导致的。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离异、家庭暴力等。

支招

当发现孩子出现自由散漫、好动、攻击他人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以便及时调整。如有必要,需寻找专业的心理辅导。

5、身体不自主地抽动或做鬼脸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抽动肚子、肩部、摇头、眨眼,或者皱眉、挤眼、撅嘴、呲牙、咬嘴唇等做鬼脸。有些还会伴随着发声,比如频繁地清嗓子、咳嗽、发出轻微的哼哼声。或者莫名其妙地大声喊,发出动物样吼叫,或者重复地发出污言秽语。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要引起注意了,说明孩子可能存在抽动障碍,或抽动发声障碍。

原因

有些抽动障碍可能跟情绪和心理压力有关,只要调适心理,舒缓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或消除。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女孩,肚子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抽动。做身体检查,没有任何问题。后来了解下来,这个孩子因为刚刚转到一所新学校,特别焦虑紧张。

支招

对于上述例子中的小女孩,在找到原因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沙盘游戏治疗,抽动症状就消失了。但是有些抽动障碍可能是生理性的,要配合药物及行为训练,一定要及时去寻求专业的帮助。

刘梅儿童心理咨询师

156 评论(9)

倒数第一丑

家长要抽时间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接触各种事物

家长要抽时间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接触各种事物,孩子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很大,未来的好坏,取决于孩子现阶段的成长,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是很多孩子的发展目标,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家长要抽时间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接触各种事物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第一招、家长要挤时间尽量多的和孩子在一起触碰各种各样事情

如今的社会发展,工作中市场竞争压力太大,但不可以因而让孩子听之任之,每日工作之余,家长必须抽出来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主题活动,如:一起读书和一起讨论,一起逛街购物,一起与盆友沟通交流。要为孩子出示各式各样亲身经历的机遇,要尽量的让孩子触碰到各种各样事情。这样一来,能够拓展孩子的视线,丰富多彩他的专业知识,使他在之后的人生路途中,更有可能挑选最合适的发展趋势室内空间,不仅出示了孩子向家长学习培训的机遇,也让家长还有机会掌握孩子,有利于推动家庭主要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

第二招、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无私和不求回报的关怀

进到初中,孩子的生理学和心理状态都产生着明显地转变,必须家长大量的关注和爱。“吃穿住行”上自然应尽量多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关注他、爱她。但更关键的是,不管孩子犯了如何比较严重的不正确,家长必须对孩子有一颗包容的心,使他一样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孩子在成才,就必须试着,而试着,就防止不上犯错误。在指责孩子时不应用损害感情的言谈举止,比如“你怎么总不如你的同学们。”“你开水,我从此不肯见你一面。”“假如你没法做到,就别来见我。”体罚、罚跪、罚禁止用餐、罚禁止外出、罚禁止通电话等。家长能给与孩子的最有使用价值的礼品是“关怀”——无私和不求回报的关怀。

第三招、家长务必在孩子眼前树立权威

家长在教导孩子时要保持一致,那样能够为孩子创建起统一的个人行为规范,还可以塑造起家长彼此的公信力。假如妈妈说能够混好一件事,而母亲说不能,那样会搞得孩子手足无措,或从这当中钻空子。即便家长对孩子文化教育有矛盾,也最好孩子不在场时,再开展探讨,决不要在孩子眼前争执。

除此之外,声传闻教,以身作则,好的言谈举止也是有益于家长在孩子眼前树立权威的。因而家长不能让孩子去做连自身都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自身做一套,让孩子另做一套。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平常,我们要给孩子充足的随意,可是,当孩子将会要犯不正确,大家迫不得已开展教导时,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了解你是严肃认真的,并且你提的规定是将伴随处罚或奖励的。假如家长埋怨管不住自身的孩子,那么就表明你一直在平常教导孩子的情况下,没有非常好地创建起自身的权威性,不管孩子听没听你的话,你都没开展相对的奖赏和处罚,长期下来,使孩子感觉家长得话,听不听一个样,那样就不好了。合理地限定孩子,能够塑造孩子的组织纪律性意识。自然,对孩子的教导务必是承担责任的,并且要告知孩子你所提出要求的缘故。管教孩子是对他说个人行为的规范,即哪些的事儿能够去做,哪些的事不可以做。

必须留意的是:不必处罚过多,处罚并不可以树立权威。很多家长都是有一套奖罚对策协助她们贯彻落实对孩子的教导。在孩子做的好时,开展奖赏,只能在迫不得已处罚时才去处罚孩子。对孩子而言,奖赏比处罚更有实际效果。因此,切勿从生理学上和心理状态上去凌虐孩子,生疏、轻视、操纵、惩罚,必须尽量减少。要把孩子管住,最上上策便是夸奖他的发展,并开展奖赏。

第四招、家长应留有一点自身的时间和空间

家长关怀孩子,但不可以变成孩子的家庭保姆,幼儿园接送专车接送,孩子去看书,自身陪考,一切围住孩子转,让孩子造成依赖感。家长应当积极地找寻一点时间和空间,暂把孩子放到一边。这不是无论孩子,仅仅为孩子造就更强的心理状态自然环境。养育孩子并不代表家长要舍弃本人的必须和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运用这一点空余,夫妻之间多有效的沟通,夫妻感情的和睦对家中平稳尤为重要。许多 家中,更是由于家庭不和,整天争吵,乃至闹离异,使孩子遭受巨大的损害,家长品牌形象影响力在孩子心中中受到非常大影响,它是应勤奋防止的。

此外,家长必须这一点空闲时间做些自身喜爱的事儿,杜绝繁杂的家务活和工作中,调节一下自身的情绪,放松一下焦虑不安的神经系统。要有一点幽默风趣,不必给自己的一点点不正确懊悔不已。坚信自己是一位好家长。擅于工作中,擅于歇息,才可以更擅于修养孩子。

第五招、家长要放下架子,聆听孩子的心里话

家长根据听孩子讲话来掌握她们的体会,是十分关键的一种方法。不必斤斤计较孩子讲话是不是有些道理,是不是有使用价值。学会放下家长的铁架子,无论你多忙,马上去聆听他得话,不必等着你拥有空余再聊。如习惯性的要等到你空余那一刻,孩子将已不与你积极谈话内容。与孩子谈话内容,为大家出示了一次掌握教育孩子的机遇。马上聆听孩子的谈话内容,孩子就不容易心寒,有利于获得孩子的信赖,那样孩子才想要把全部的事都对你说。掌握孩子大脑里想的是啥,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能使他感受到他针对家长是多么的的关键,他也便会大量的把心声告知家长。

第六招、家长要重视塑造孩子的自觉性,维护保养孩子的自尊心

伴随着孩子的成才,来到初中,给他们愈来愈多的随意和管理自己的支配权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最先在一些不值一提的琐事上给孩子作决策的随意。随后再将她们将会决策的.事儿范畴不断发展。伴随着孩子年纪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家长能够使他进行更难的每日任务,进而使孩子有达到目标的骄傲感,更为信心和自我约束。给孩子一定的随意,说明家长信赖和重视孩子,孩子也会因而更为尊重家长。诸事都包办代替的家长,显而易见并不是好家长。做为中小学生,他有自身的大脑、观念和情感。不必抵毁孩子,信赖他,对他所做的十分关心。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第七招、家长要常常走访调查孩子的教师,和老师心有灵犀相互配合

家长最好是常常走访调查孩子的教师,掌握教师对孩子有什么实际规定,便于立即检查督促。留意防止在孩子眼前乱评教师。向教师掌握的不但是成绩,例如孩子的学习培训自觉性、学习习惯、工作状况、突显的优势和品行主要表现等。家长还要协助教师更全方位、更刻骨铭心地了解和了解孩子,让教师尽快闻悉各种各样“信息内容”,便于教师采取有效对策。家长只能全方位、客观性地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才可以和老师紧密配合,协助孩子在学习方面持续不断进步,观念、品行持续走向成熟、崇高。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你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则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令孩子明白,当遇到有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妈妈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安全感,而安全感便可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得以全面地发挥。

父母多听少说,使亲子沟通的重要的一环。

了解孩子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时,加强你对孩子的内部情蘑的直觉,而这种直觉的建立,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聆听孩子的说话和促使孩子的表达。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孩子投有明说出来的思想感情,要学会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

细心的父母可以发现孩子微妙的变化,弄清孩子没有明说的思想感情。这里所需要的技巧是及时抓住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线索,如同在阅读时注意字里行间的含意所需要的技巧一样。

刘梅曾经是一位苦恼的妈妈。她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有一点时间和刘梅讲话时,态度很不好,比如说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刘梅问她:“你到哪去?怎么晚了一个多钟头?”女儿说:“我和同学一起到张小梅家玩。”刘梅很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以后放学后就回家做功课;不要到处去野!”女儿听了脸色很难看,然后不理刘梅就回房间去了。

开始刘梅认为自己说的话和语气不好,但是刘梅发现自己愈大女儿愈不听话,刘梅担心女儿现在有许多话不跟我说,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于是刘梅去咨询家庭教育专家,专家听了刘梅的情况给她开了一个“药方”:多倾听孩子的诉说。并交给了刘梅许多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

从此刘梅不再对女儿的言行做价值判断;即使当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时,也要承认女儿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权利,并积极做个女儿的倾听者。

比如:一天女儿放学回来说:“妈!我好难过,今天考试考坏了。”刘梅听了,不再是责怪,而是停下手边的工作,坐下来对女儿说:“愿意说给我听吗?”女儿看了看妈妈,把自己考试考坏的情况给刘梅讲了。刘梅听后,和女儿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并合女儿一起制定了相应的补救手段。

听完女儿的诉说,和女儿分析完情况,已经是深夜了。女儿感激地投入刘梅的怀抱说:“妈妈你真好!”那一刻,刘梅的嘴角也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

有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又很想让父母明白他们的意图,这时,他们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父母进行暗示。

对孩子正处在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坏的震动”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只是悄悄地说。如果父母不注意听这种不显着的信号,这种悄悄话将会听不见。

如果父母的注意不灵敏,就应该试着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细微的行为信号。比如,孩子衣服不正常的样子、声调、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孩子讲话时,除了注意他的无言的行为之外,还要倾听他所讲的字里行间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诉我们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凭借着细致与耐心,做到这些都是不困难的。

父母还应特别注意孩子习惯行为的消失,这将是了解孩子内部情感的有价值的线索。明显的表现是孩子不吃、不睡、不玩或精神不如平时集中。发现了许多线索之后,就应该试着去推测,或者去直接感觉孩子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一些什么。

聆听是了解孩子语言所代表的信息的活动过程。

常听有的家庭成员抱怨说:“没有一个人真正听我说话。”孩子对这种情况更有特殊感受。

与接子沟通的关键不在于父母说而是在于父母要学会聆听。

称职的父母,一定要聆听孩子的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说话,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达自己,从而与他们有所交流、有所沟通。在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对孩子感兴趣

如果你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有真实的兴趣。你和孩子之间不但打开了通路,而且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父母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们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父母在一起很亲密。

(2)要给孩子留出接触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或愉快时的心情。应当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无暇听他们说话。

(3)听孩子讲话要专心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饭、烫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和忘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小房间去单独在一起谈谈。”

(4)耐心地鼓励孩子

谈话开始和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 “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5)注意自身的行为语言

行为语言是我们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不用语言的方式。诈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着呢,我感兴趣,我在注意”。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一是正面向孩子;二是与孩子紧挨着坐;三是身体竖直或和孩子倾斜;四是眼睛互相接触;五是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此外,应当避免紧张,并表示兴趣,面部表情和声调都是和葛的。

(6)表示自己有同感

一个好的聆听者,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他人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敏感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

(7)帮助孩子弄明白,并说出自己的经验

聆听,是父母帮助孩子对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的比较深入理解的过程。在聆听过程中,通过你的词语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释时,要多运用词汇,尽可能帮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

(8)准确反映孩子的情感

一个极为有效的聆听技巧,是要使自己成为孩子感情的一面镜子,用语言帮助孩子反映他们的感受,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不会说出他们的感受,不能象成人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母亲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回避评价他或回避压制他的感情时,你可以帮助他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强烈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应作出有意识的努力。

22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