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7

孩子的笑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圣母型人格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晴whisper

已采纳

具有以下一种外在表现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圣母型人格: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到自己的需求的前面。这个别人不仅仅包括朋友、同事、家人还包括父母、子女和配偶。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表现,或是疏于满足亲近人(家庭)的需求,更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和外部关系维护;或者内外部关系都要兼顾,疲于奔命,时常徘徊于崩溃的边缘。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面对强势的人(父母、老师、上司老板),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很少甚至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不敢做任何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总是同情朋友,并单方面补偿对方。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到自己的需求的前面。这个别人不仅仅包括朋友、同事、家人还包括父母、子女和配偶。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表现,或是疏于满足亲近人(家庭)的需求,更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和外部关系维护;或者内外部关系都要兼顾,疲于奔命,时常徘徊于崩溃的边缘。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面对强势的人(父母、老师、上司老板),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很少甚至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不敢做任何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总是同情朋友,并单方面补偿对方。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那么,圣母型人格主要有哪些群体?以上的行为和观念会带来那些行为后果,以及不良情绪?造成这样的后果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友善待人不对吗?难道抱有同情心不对吗?难道先人后己不对吗?为什么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不仅得不到应用的回报,反倒会伤害我们?让我们处于不良情绪困扰中难以解脱,甚至疲惫至极,引发心理问题那?圣母型人格群体主要是哪些?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写了这本《可爱的诅咒》,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人,他 (她)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可爱的诅咒”。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具有圣母型人格的人,有一个非常突出标签:可爱。这里所指的可爱与相貌无关,是指行为上的可爱,即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让别人感到舒服自在,并会由衷的称赞你可爱。这个群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女性和青年,还包括男性和成年人。这样的可爱不好吗?当然不是,可爱肯定是一个积极正向的人格品质,而不是自私冷漠。但圣母型人格的可爱表现为:始终有礼貌、有涵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趣、能别人与你相处愉悦、努力不让别人失望、很少甚至从来说NO、防止冲突及时常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主。简而言之,圣母型人格的可爱是指向那些把友善待人(如和蔼慈悲、讨人喜欢、令人欢迎等)当作自己第一甚至唯一的行为准则却因此受尽委屈的群体。如果你也时常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社会活动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人际交往时,常常把友善待人作为第一或者唯一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其他的思维、交流和行为方式选择时,那么你就有或者多多少少有圣母型人格。

圣母型人格心理咨询师

310 评论(10)

遥遥望沙飞

毕淑敏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但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见到“老好人”式的人物,他们总是有求必应,从不与人发生争执,甚至常常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更别说拒绝了。其实在心理学的角度,大多老好人不是不愿意拒绝,而是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迎合别人才能获得认可,而拒绝别人通常会让他们产生莫名的负疚感。这类人被称为 “圣母型人格”, 他们最明显的特质是,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 这里的“圣母”是指行为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圣母们一味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行为是很被动的。举个例子,我也是圣母型人格的人,我很讨厌吵闹,但还是常常被朋友叫去人多的地方玩(他们并没有强迫我),我总是行尸走肉般的逛完街后筋疲力尽的回到家,心情还是乱糟糟的。 所以很多事圣母并不是喜欢做,而只是不擅长拒绝,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中付出很多,但也最痛苦。 雅基·马森 在 《可爱的诅咒》 中给出了很多方法来解救我们这群受尽委屈的圣母们。雅基·马森 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拥有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曾在伦敦知名的霍洛威监狱及圣托马斯医院从事心理学临床工作,现在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但她原来也是个“圣母型人格”的人,曾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开车陪家人去划船,受伤十天后才到医院就诊,所以她对“圣母”们的心理非常了解。《可爱的诅咒》从心理学方面说明了“圣母型人格”的源头,并给出具体的方法教你走出心理的束缚,雅基·马森也在书中写出了她部分患者的治疗过程,让你知道“圣母”是可以被治愈的。 这本书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心理方面,你要知道自己的圣母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并接受它;其次是行为方面,具体怎么做才能摆脱“圣母型人格”的控制。我有一个朋友,不开灯就睡不着觉,稍微黑一点的地方是绝对不敢去的,她说这是小时候留下的阴影。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很早就出门工作,只把她一个人反锁在家里,所以她常常凌晨醒来时发现黑漆漆的房间一个人都没有,总是哭着等爸爸妈妈回来。她对黑暗的恐惧就源自那个时候,她潜意识里认为黑暗代表自己要被抛弃,这种心理暗示一直延续到成年。 “圣母型人格”通常也形成于童年时期,《可爱的诅咒》中说, 七八岁的孩子是没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别人的行为和世界,当他们感到恐惧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形成一些死板的个人规则 ,比如我那位怕黑的朋友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不关灯,爸爸妈妈就不会离开我。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指责,潜意识里可能认为,只要我不犯错,就不会受到批评,别人就会爱我。这种思维延续到成年就会形成我们今天说的“圣母型人格”。 其实我想跟你说两点 , 首先 ,“圣母型人格”是长期的成长环境慢慢塑造出来的,虽然它常常让你很痛苦,但它不是一种缺陷,是你个性中的一部分,不要因此感觉懊恼,圣母们往往更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其次 ,你对很多事情的恐惧通常来自于童年时期,雅基马森把它叫做 “学步幼童恐惧” ,大脑保留了孩童时代的记忆,但事实上它无法对你造成任何实际的伤害。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圣母型人格主要源于我奶奶,在小学和初中这段重要的性格成型期我是和她一起度过的,那时候她很严肃,对我总是无穷无尽的批评,所以我在成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极度不自信,很怕犯错,脑海里总是有个声音跟我说“你不行”,但很多事我不仅做了而且做的很不错。 所以你要打心眼里认可自己,爱自己,这句话不是鸡汤。 “圣母型人格”评判自己的标准不是自己的能力、行为、成就,而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己的评价是“内源”,别人的评价是“外源”,圣母们的外源往往比内源强势许多,也就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强化内源就能改善很多问题,而认可自己是最好的强化内源的方式,因为几乎所有的强大都是源自内心的。 不用怕,多为自己着想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会有人跳出来指着你鼻子骂你。当然,我也不是让你放弃对别人好,而是建议你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别被“别人的观点”所绑架。 虽然内在的强大很重要,但我们生活中难免和人打交道,“圣母型人格”泛滥时,靠盘腿打坐修炼心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雅基·马森给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我应该照顾所有人的感受”和“我可以照顾所有人的感受”是不是区别很大?为他人着想是件好事,但当它变成一种束缚后就很痛苦了,“应该”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义务,但“可以”代表你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当你再出现牺牲自己服务别人的想法时,尝试把“应该”变成“可以”。日记的格式是:事件+个人品质。 比如,今天去打羽毛球了。我是个健康、富有活力的人。 即使再小的事都值得你写下来,虽然频率不限,但建议你一天三次规律性的记录。 这有什么好处呢?“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缺点,其实这很好理解,就拿我的内向型性格来说,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变得外向都比不上天生外向的人,还不如发挥我性格中的优势。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说,你往往会成为自己认为的样子,如果你过分关注缺点,就会永远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我们前面说过,内心的恐惧源自童年,但这个恐惧无法对成年的你造成实际的伤害,所以你可以把恐惧看成一个胆小孩子,每当面对让你恐惧的事,你可以跟他说: 这是个实际有效的方法,通过心理暗示, 把你的“学步幼童恐惧”和成年理性分开,你能更理智的处理问题 。“圣母”们通常在拒绝别人时有很强的负疚感,觉得辜负了别人的期待,但 “辜负别人”和“令人失望”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我们约好见面,但我因为不可控的突发事件不得不取消约会,你可能会失望,但我并没有辜负你,如果我丝毫没把这个约会放在心上才是辜负。 强迫自己去迎合别人往往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如果你确定自己的拒绝是合理的,但对方却因此不开心,那是他的问题与你无关。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所以要习惯让别人失望。笑是好的,但在表达想法或命令时就需要严肃点。而且在真正发脾气之前假装你很生气,会让你对自己有更多的掌控力。你只需要冷静平稳地说出想说的话,不要微笑,告诉对方你的态度就可以。圣母们请求帮助时总觉得是在麻烦别人,因此说话拐弯抹角,微信聊天时还习惯加很多没用的表情,这些行为多少有些讨好的意味,其实有事说事,事情会简单很多,你永远想象不到清晰表达有多重要。“拒绝”对圣母们而言真的是件很难的事,卡壳唱片技巧能帮助你清晰传达自己的想法,顾名思义,就是 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表明立场 ,只需要记住自己真正的想法就不会被别人说的话带偏。 不断重复一句话听起来有些傻,所以这里有 个格式:我听得出你很心烦/压力很大/只做老板交代的事……,但是…… (插入你要重复的信息)。 以上都是非常简单实用的技巧,其实圣母们最重要的加强内源,当你真正明白每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个体,并且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时,才能真正摆脱“圣母型人格”的束缚。 雅基·马森也是一个“圣母”,所以《可爱的诅咒》并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研究或调查,而是她本人的经验总结,再加上雅基·马森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本书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圣母型人格”自救指南。她具体分析了“圣母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114 评论(8)

天天有阳光

那么就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认为自己对别人好,那么可能就是对他帮助,但是并不是这样的,有可能你对他好,可能是害了他哟,同时也害了自己。

虽然我们平时常见的就是圣母,他们特别喜欢帮助别人,这个不能说明有什么不好,但是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地去帮助别人,就算是你帮助了他,那么接受帮助的这个人,他也可能是不会感激你的,甚至很反感你的帮助,就像那种老好人,他们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81 评论(14)

会发光的欧巴i

——· 关于本书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是一本圣母型人格心理的自救手册,为你展示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别人的认可、欣赏和尊重是吸引来的,而不是乞讨得来的。作者通过分享“圣母们”自我治疗和心灵成长的故事,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阐释怎样才算真正的爱自己。——·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雅基·马森,她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拥有咨询心理学硕士学位和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她还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备受媒体推崇的心理学知识传播者,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提高交流技能、建立信心及进行团队建设。她的文章经常在《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 本书金句 ·——1.作为“圣母”,普遍需要建立起内源,也就是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要想做到真正的爱自己,你需要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2.受了“圣母诅咒”的人,大多是自身能量强大的人,只不过他们把大部分能量用于满足别人的需求、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却没有好好地爱过自己。3.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东西上能够使精神健康得到大大的改善。4.学习好好爱自己的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以更清晰、更自信的方式传递原本觉得难以表述的信息,比如拒绝、抱怨、划清界限等。——·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圣母诅咒”?受了“圣母诅咒”的人有几种类型?受了“圣母诅咒”的人,大多是自身能量强大的人,只不过他们把大部分能量用于满足别人的需求、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却没有好好地爱过自己。这些不会爱自己的人,正是受到了“圣母的诅咒”。受了“圣母诅咒”的人,对外表现为乐观、有爱心、亲切、喜欢照顾别人、助人为乐等,内心却充满了愤怒、怨恨、小气、无聊等负面情绪。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圣母诅咒”,我们把受了“圣母诅咒”的人分为“圣母”型妈妈、“圣母”型伴侣、“圣母”型同事三种类型。1.“圣母”型妈妈“圣母”型妈妈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母亲的身份常常被视为她无条件地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所有时间都围绕着孩子的需求安排,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最终导致内心崩溃、痛苦不已。“圣母”型妈妈普遍认为,自己成为母亲后一定要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后,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否则就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2.“圣母”型伴侣你似乎付出太多,总是退让或安抚别人的情绪。你无处倾诉,没有办法弄清楚你真正想要什么,也不敢说出来。因为那太冒险,容易招致别人的异样眼光,也令你感到恐惧。至于你想要的东西,因人而异,从实在的东西,比如我需要你帮我洗衣服,到更不敢说出口的情感的回应,比如我需要你更多的爱和关注,这都有可能。这样的情况既可能发生在男人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女人身上。3.“圣母”型同事“圣母”型同事的特点就是在职场上很听话、很努力、很安静,不敢表达自己和拒绝别人。长时间加班,却没有加班费,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却得不到认可或支持,不可避免地觉得压力非常大。二、要想摆脱“圣母诅咒”,就要真正的爱自己1.自我肯定法自我肯定法就是明确地表达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并经常把它说给自己听,即便是只在自己一个人时才这么做。自我肯定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树立爱自己的意识。每天早晨,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我爱你。”这听起来就很难,更何况要做到?但是这种方法真的很有效,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2.“一日三好”日记法很多人成年以后会发现,很难想到自己好的方面,严苛和自我批评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写“一日三好”日记,将帮助你更好地善待自已,并形成更有益的思维习惯。重要的一点是,你将开始注意自己好的品质,并给予自己夸奖和肯定。3.划分等级法划分等级法很简单,但是非常有效。你要做的就是把你一天中要完成的每一项任务或活动都列出来,然后按照“消耗级”“精通级”“乐趣级”进行分级,分别用字母“D”“M”“P”逐一进行标记。接下来,想一想你该怎么做才能把某些你觉得属于“消耗级”的任务或活动变成“乐趣级”或“精通级”。三、好好爱自己有哪些技巧?1.利用语言信息好好爱自己第一个技巧是鼓励性的肯定句式。假如你要打一个不好开口的电话,面对一个不好相处的人,或者你发现自己身处困境,这些时候,你会对自己说怎样一句话呢?好好爱自己的人会选择使用鼓励性的肯定句式。第二个技巧是删除冗长的铺垫。我们常常会把明确、直接的表达与生硬和粗鲁混为一谈。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间接式的沟通是一种普遍规范,尤其是女性。我们喜欢暗示、让人内疚及诱惑别人回应我们未说出口的需求,而当对方做不到时,我们便会生闷气、抱怨或挖苦讽刺。通常到最后,我们还是要亲口说出我们真正想说的话。第三个技巧是客气地拒绝。首先,感谢那个请你帮忙的人;其次,礼貌但清晰地表达你的拒绝,简单明了;再次,试着做某种积极的跟进,让事情有个好结局;最后,不要举棋不定而让对方有机会说服你。2.利用非语言信息好好爱自己第一个技巧是姿势。当你站直身体,并看着对方的眼睛时,你会觉得更自信,并且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自信。第二个技巧是语气。这很重要,因为它发出了多元交流信号,这些信号超出了语言本身的表达范围。试着用一种清晰、冷静并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话,坚定地表达出你的意愿,这样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第三个技巧是微表情。当你需要说出某些难以说出口的话时,试着留意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它们可能会传递出与你要说的话不符的信息。试着保持坚定的目光接触,不要坐立不安,不要抓耳挠腮,放缓动作,再做几个深呼吸,这些都会帮助你消除面部、眼部及下巴的紧张感。第四个技巧是有选择地亮出你的微笑。某种程度上,微笑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因此,虽然你美丽的微笑没有错,而且很多人都渴望看到它,但你需要有选择地亮出你的微笑,同时你也需要练习控制它们。

15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