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酥酥Jessica
在收到老师要组建“精神动力学小组”的通知之前,我们开发区的学员已经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而且已经进行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只是我们小组还没有那么规范。也许是出于想组建一只专业团队的想法,老师公开招募小组成员,只收8到10人,而且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每两个周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周都要整理国内精神分析大咖的录音,读《精神分析动力学疗法》这本书,从书中自己出题,并且每两个周考试一次。招生要求可谓是严格的,最终,报名的有三十多人,我就是其中一名。 有几点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当时想报名的人很多,因为当时报名参加李老师研修生的费用已经上万了,很多研修生想要上这个课的,结果李老师一道命令,研修生和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不用再参加。很多同学接到这个通知后,就没有报名。万幸的是,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因此报名表里就多了一个我。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李老师举办这次课程的意义。因为李老师是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副会长,老师就要为协会做贡献,因此,本次活动,他上报了协会,由协会的人参与监督审查,因此,在面试的时候,协会的好几位大咖参与了进来。最后的结果没有让每个人失望。本来打算从三十几个人当中挑选出10个人,结果看大家那么想参与,李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收纳了,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把我们分为了三个组,很荣幸,我被分到了1组,据说,一组学生的学历还行,基本都是研究生,当然有一名医学博士,也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让我们小组蓬荜生辉。这位宿博士,写起文章来,不是一千字,而是每一篇都三千多字,每一篇都像是小论文,从摘要到关键字,从理论到实际,我的那个天哪,活生生一个博士在你面前展示的时候,只有膜拜的份了。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面试之后的第一次会议是分组进行的。那次,我是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的,一个是大学生,我希望通过我的引荐,能够把她带到心理学的领域,另外两个是小学生,我希望让她们感受一下成人对于学习是多么渴望。开会完毕,我带领着她们去青岛大学参观了一圈,并合影留念。 之后,煎熬的日子就开始了。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整理音频资料,还要出题,还要考试,天天忙的呀,晕头转向。当然,有很多善于偷工减料的学生,许多作业是跟不上的,像我这样的,算是认真的了。那个时候,我基本算是得了强迫症,天天写,有时候太累睡着了,半夜三更一骨碌爬起来,接着写。我那个时候的理念是:饭可以不吃,但任务不能不完成。记得有一次去考试,我和一名同学坐在一起。我只顾自己低头答题,题答完了,抬头一看,她一个字没动。她悄悄地问我:你每天都看书写文章吗?我疑惑地回答:对呀。我心想: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结果她笑了笑说:我就是来打酱油的,我的基础太弱了,跟不上。结果怎么着?我们的试卷都交上去了,她硬生生把自己的试卷留下来了。 我那个时候真是佩服她呀,对于老师的规矩置若罔闻,而且还敢报名。当然她也是相当佩服我,从此我俩成了好朋友。(千万别问这是哪位大神,我不告诉你。嘻嘻)那个时候,到了隔周周五下午,有两名同学总是会去旁听,她们就是现在我们群的穆占叶老师和刘丽囡老师,她们两个报了李克富老师的研修生班,没能参加这个小组,相当遗憾,因此只能旁听,下课就跟我们唠两句,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跟两位老师熟悉起来,尤其是刘丽囡老师,我们还是另外一个战壕的战友,更觉亲切。小组进行到快尾声的时候,我们原来的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听说我进了小组后,羡慕地不得了,后悔没有当时不顾老师反对报上名,她们也要求旁听,因此最后几次的学习,我们的队伍中总会多出那么几个人。 参加心理动力学小组的收获还不止这些,我们从这些学员中,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找到了可以互相学习的人,比如:代桂云老师。她有一个公益援助团队,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高,阅历丰富,再加上记者的身份,让我之后一直到今天,都在与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的公益团队的建立,以及很多心理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位同学的帮助。最后一次结业仪式,我邀请了三个好友参加,无奈路上着急,与别的车发生了追尾,没能参加,相当遗憾。年后,我们动力学学小组聚会,难得李老师有时间来参加,那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唱歌很好听的公元,听李老师唱歌,就是那首“无言的结局”,说起来这件事,我还奇怪,刚刚结束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实操培训”活动中,有人专门为李老师点了这首歌,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爱唱这首歌?要么这是李老师的“老粉”,要么李老师太喜欢这首歌,唱的次数太多,同学们都知道了。建议下次李老师换一首别的歌曲,大家都听腻歪啦。 继续说那次聚会,班长定了一个农家宴,我弯弯曲曲从家到酒店,开了大约2个小时的车才找到,酒店是在一个山上,来自农村的我,实在对山没有太大的感觉,除了觉得路难走,菜也没觉得有多好吃,印象中好像这里面的菜特别贵,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见李老师的决心,我和一名来自莱西的女生坐在一起,酒桌上她情真意切,走的时候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从此我们两个也算是相识了。三个月的时间,魔鬼式的训练,对于我来说,收获的太多,挺过来了,其它都不是事,所以这次“思维训练营”,对我来说,强度属于小case。每一次学习,不管是理论上,还是认识的那些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上,已经无法用某一个标准来衡量了。总之,就几个字来总结:参加李老师的课,好!
luclmars明尼苏达
该剧讲述了一个女性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她在不断治愈他人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康复的故事。《女心理师》张海宇这个角色太厉害了,实在被低估,小编觉的原因如下:
1、张海宇,一个强大的演员,在这次的单元故事中扮演得很好,他塑造的角色非常精准,有心理缺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海宇饰演的莫宇是一个典型的病人,性格开朗,不拒绝别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无法拒绝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他总是担心被拒绝后会发生坏事,担心别人对他的评价不好。但总是取悦他人的莫却深陷职场欺凌,总是焦虑不安。
2、在这方面,张海宇的演技将角色本身演绎到了极致。无论是躲闪谄媚的眼神,还是迫不及待的嘴角假笑,再加上无意识的挑手动作的细节,观众都深深感受到了莫角色的无奈和痛苦。甚至有很多网民也参与了这出戏。
3、该剧播出后,他们发文表达了对莫宇的愤慨,甚至还组织了一个团体,用海宇张的社会口实慰问“小莫”,让人哭笑不得。我想说张海宇在这里疯了,因为他的演技绝对值得。在剧中,他扮演一个具有“奉承个性”的职员。在日常生活中,小莫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在工作中,他是一个受委屈的大头,一个好人,大家都找他,平静地接受了小莫带来的便利,但没有人真正考虑他的感受,甚至在公司聚会上都不打电话给他。他的价值观是基于对他人的评价。换句话说,他觉得自己的价值只是“使用价值”。
4、该剧层层推开,探究了小莫的过去和他不幸的童年。这一个接一个是非常典型的,正好击中了观众的痛处。张海宇出演后,很多网友说自己也有过小莫的经历,不知道怎么拒绝,被同事恶意挤压欺负。他们整天都很小心,活得很累,担心如果不小心,会得罪同事。他出现的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们看到了害怕被孤立的身影,他的眼睛、肢体语言和微观动作。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