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rsea2005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Don't let your children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是这几十年父母们的 育儿 话题。
在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去香港生孩子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我们身边中,总有那么几位认识的人,孩子是在香港生的,拥有香港户口。这样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形容词:双非儿童(爸爸妈妈都非香港户口)。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人都想方设法去到香港那边产子,可见那边的教育质量很高。但是,真的都是好的吗?就当家长们为下一代的比拼而忧心忡忡时,TVB一部名为《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原来,在祖国东南隅的香港特区,也有一群被压力裹挟着前进的家长与孩子。相比之下,内地父母的焦虑与纠结,也许还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01
“我要让女儿赢在子宫里”
纪录片开始,37岁的白领妈妈Sharoni对镜头这样说道,神情举止之间,是满满的诚恳。 如果在香港不做这两件事,你可以活得很潇洒:一不要房子,二不要生孩子。
听上去似乎有点夸张,但在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香港,这番话可谓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纪录片第一集,一位二胎妈妈lrene,在大儿子出生后一度非常“佛系”。她和老公秉持着“快乐童年”原则,放任儿子自由玩耍,直到被心仪幼儿园发了拒信。
这下lrene慌神了,她不得不跟上催促,逼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争取能被有名的幼儿园录取”的家长脚步。所以这次,她要让自己还在肚子的女儿 “赢在子宫里”, 也就是说,孩子的竞争从没出生就开始了。
“赢在子宫里”,这话听上去没头没脑,却是Irene在大儿子入学失败后的肺腑之言。更有甚者,赢在子宫里还不行,要赢在“造人”前,这是一个由想要的结果推导出来的结论。
一个孩子能不能进入所谓的好学校,不仅和小孩子的水平相关,可能在娘胎里就决定了,这够新鲜吗?Irene说有些出了名竞争激烈的好学校, 一年只收10个孩子,并且还得是1月份生的。 所以,要上这些学校,能从A唱到几不重要,什么时候受孕,什么时候出生才都是硬条件啊!
“赢在子宫里”算什么,能“赢在射精前”,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02
“不进步就是退步”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座右铭
“不进步就是退步”,这是一句励志的鸡汤,但这句话从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嘴里说出来呢?80、90、00后一代都曾遭受过或正在遭受补习班、兴趣班的摧残,但是和这部纪录片里的香港幼儿园小朋友相比,我们在初中、高中所经历的远不如他们生活来得痛苦。
节目组请来两位香港艺人分别在两个真实虎爸虎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天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体验结束,两个人都累到不行,在震撼之余,只有对孩子们深深的同情。
一天连上两个幼儿园; 吃面包的时间被妈妈督促学词语;走在路上,任何一个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问答;为了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幼儿园放学立马连赶几个兴趣班;终于回到家,发现萨克斯老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待了。
一天24个小时,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可能比互联网公司的时间安排更紧凑。而这位妈妈说, 小朋友一天上两个幼儿园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
如今在上学时期获得再多的荣誉,对于面试官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在香港的幼升小过程中,家长们信奉的一点是,才艺多,获奖多,你的简历才好看,才更容易获得名校的青睐。
因此,各类打着“兴趣”名号的课外补习班层出不穷,比如为了能在校长面试时有更好的表现而上的“面试课”,为了满足爸妈对孩子出去吃饭能乖一点的想法开的“礼仪课”。
看似每天课余学乐器、游泳、舞蹈、武术等等,多么丰富多彩,其实目的都是一个—— 为了让简历更好看。
光学习就够了吗?也不够,学业要和别人学的不一样才有竞争力。学多少才够?别人学10个,你就要学20个。
学到什么级别才够?8级别人也能学到,上小学就要拿到表演级。
学什么乐器比较好?普通的乐器别人也能想到,要学就学冷门的没人学的乐器,才好拿得出手。
幼儿园不仅规定小朋友在学校里只能说普通话和英文,还开设各类外文课,更夸张的是 连编程也已经变成了常规课程, 上课随时拿出个电路板让小朋友连接。参与体验的艺人都感叹:这是我大学才学的东西,他们五岁就要学,那大学里还学什么啊?
这样“丧心病狂”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香港的幼儿教育的一个潜在“ 游戏 规则”,在这种“执念”之下,所谓的 起跑线也越来越提前 。
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小朋友累,但是一切“为了你好”的行为,都可以被自我原谅。那么小朋友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
片子中有一个可能连成年人都不敢说不优秀的小朋友,叫Tessa,成绩拔尖、会滑冰、会舞剑、会乐器,甚至在美国夏令营千人选拔中进了前50。全能吗?对一个几岁的小朋友来说,真的够优秀了。
然而,她自己却觉得,这还不够,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压力,因为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不进步就是退步了。从这个小孩子言语里,我们读到的更多是一种心疼,原本天真浪漫的年纪,却承受着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
03
孩子们真的快乐吗?
现在流行培养“抗挫商”,尤其是培养孩子的抗挫商,但是在这样的高强度压力之下,原本无邪童真的小朋友多少都会被训练出超出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和担忧吧。来自香港小童群益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儿童的快乐指数和8年前相比,由73%大幅度降至57%。
孩子们这样学习快乐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孩子可能在对事情产生基本认知理解之前就已经被迫加入了父母所设定的规划中,为什么要学这个?他们或许只知道我需要学而已。
不快乐的情绪并非完全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能忽视的还有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纪录片里的一个小男孩,在钢琴比赛里因为失误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在台下偷偷的拿纸巾抹眼泪,而旁边的妈妈只是看了他一眼,摇摇头,没有任何表情。
小男孩强忍着泪水瞥了一眼妈妈的眼神叫人心疼,可能是害怕妈妈的责怪,可能是自责自己的失误。可是,当一个人脆弱的时候,哪怕是一个细微的触碰都能温暖人心,何况这是一对血浓于水的母子。
孩子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那么拼,很多时候,努力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而父母往往只看到结果,却忽视了过程。
以快乐为代价,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们,最后,就一定能赢在终点线了吗?
是人都有攀比心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成为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小孩”。
当有人提出“小孩子学习这么辛苦,好可怜”的时候,家长的心里不得不思考, 如果你的小孩没有学校要是不是更可怜? 当别人提出“很多所谓的补习班可能只是为了赚父母的钱”的时候,家长也纠结 这钱不花,孩子以后输给别人怎么办?
04
虽不能遗世独立,也请尽量保持清醒
这部纪录片所说的教育情况虽然出现在香港,可也反映出,在这个“高质量的教育是孩子通往成功道路的唯一途径”这一认知占据大多数父母头脑的 社会 大环境中,滋生出一种近乎病态的错误逻辑:想要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想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想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学;想要上好小学,那就必须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甚至从子宫开始。
当然,父母所做的一切无关对错,出发点肯定是希望孩子好。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也是为了未来的某一天,父母能够对着别人自豪的说上一番“我的孩子如何如何”,并且为自己现在所做的选择划上一个合理的勾吗?
不少从事教育的专家学者在很早就提出了给孩子“减负”的概念,告诉家长们学校其实不堪通过这样的培训训练出来的东西,但效果却微乎其微。
为了保险起见,他们更愿意跟随 社会 大流,盲目跟从别人的脚步。既然别人都在走这条路,为何我要另辟蹊径?既然走了同一条路,那我为什么要比你走得慢?
现在的家长是不理智的,就像片子里受采访的这位爸爸说的, 现在很多家长被逼成了为了资源东抢西抢的“疯子”,很多时候并非自愿,而是身在其中,做不到遗世独立,久而久之,也就不能保持清新了。
最让人无奈的,不是这个现象,而是现实中的家长本意想让孩子能够在占据比别人更好的资源,让人生走得更轻松,而不想成为孩子的枷锁,让他越走越累。
学习没有错,只是不要剥夺了孩子该有的天性和权利。其实,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 不同背景的孩子,彼此的起跑线本就不一致, 个体的差异也导致了起跑线的不一样。
央视家庭 情感 教育纪录片《镜子》中的心理咨询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特别讨厌那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不知道这句话害了多少人,特别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句话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它设定出来人生只有一条路,你必须按这条路去走,似乎这个地方才是终点,真是这样的吗?”
但是孩子人生竞赛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晚一点没什么大不了,在人生这条长长的跑道上,对节奏的把控以及培养持久的耐力才是制胜法宝。
版权归家长口袋所有
鼠weakorz
心理学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既能帮助自己了解内在的自我,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分析他人行为了解他人的心理。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人格特质的要求比较高,并不是学过心理学的人都可以做咨询师。下面由帮考网简单讲一下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哪些步骤。1、如果你要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必须获得从业的资格证书,详细来说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因为心理咨询师是持证上岗,只有拿到这个证书,才有资格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后参加培训要知道一个道理: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并不等于可以独立做心理咨询,接下来就是要参加一系列的培训。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心理咨询的培训,其中大多是理论技术方面的培训,但是对于刚入门的零基础学员来说,应该先从技能训练开始学习,一定要去参加一个系统的、正规的心理学培训课程。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选择培训方面,一定要循序渐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流派,系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切忌贪多求快。建议各位在接受培训的同时,可以自己偶尔找机会实践一下。3、实习:实习必须是有人指导的,并不是指自己实践。4、承接案例,并且接受督导,继续成长:唉,可能说到这里那些自信满满的朋友可能不高兴了,但这就是真相。你需要保证你并没选错培训项目,又要保证你学到的东西是最正宗的,还要保证你一直坚持下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