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5

糊糊101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谈人的一生感悟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晶莹剔透0702

已采纳

这两天看了在心理学界很火的一本书《意念力》.对人的命运和人生状态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核心其实是在讲一件事: 世界上存在的任何物质都是有能量的,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想法和意念.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应的能量值,它跟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一)意念力:能量值是你命运的体现 具体能量值分级如下图,能量值由低到高,从0-1000,每一层对应不同的人生状态,能量值越高,人生状态越好,境界也越高. 正向积极和负面消极的情绪是以200为分界线,大部分人一般是处在200以下;能量值达到200,整个人的人生状态比较顺遂,基本是吃穿不愁,小康水平;300以上基本就是在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富二代也处在300-350分这个层级;我们历史上能影响到世界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甘地、耶稣能量值在499;700分以上的人目前整个世界也不超过10个,1000分左右的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 (二)如何感知一个人的能量值:能量值是实际存在的吗 在人濒临死亡的时候,能量值很低,在20以下,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冰冷,没有任何温度.从20-100这个能量级整体是非常灰暗.100-175之间虽然也是非常负面,但是开始有一些能量出现.就像我们在咨询中经常说的,欲望和愤怒也是有力量的,虽然它是破坏性的.从200开始,人的情绪状态和生活状态会越来越好,包含了勇气、安全、乐观、幸福等等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所以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高能量的人都会觉得他们很温和、温暖让人感觉很舒服,如沐春风,而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作奸犯科或者生命垂危、严重抑郁症的人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阴冷.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这本书并非是唯心主义或者玄学,里面涉及到了非常多的心理学实验,说服力很强.里面有具体的小测试,简单易行,能量的显现也非常形象直观.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接触了很多类型的来访者,我自己对于每个人的状态感知也非常敏锐.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状态,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大家感兴趣的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进行解读. (三)如何增加自己的能量值,改变人生的命运? 前面的内容属于科普系列,让大家针对能量值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但我想大家看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都有一个疑问是,如何增加自己的能量值? 先说一个有点残酷的事实: 绝大部分的人能量值一生中的波动就是在10以内(-5,5),看似能量值好像差距很大,但是每个人想要突破10的增幅还是非常难的,增加10的能量值就相当于改变命运了. 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如何去突破,提升自己的能量,进而改写人生的命运呢? 其实途径只有一个: 改变我们的意识/思维,坚持去做能增加自己能量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意识?做什么事能增加我们的能量值呢?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坚持做一件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能给自己带来积极改变的事情,然后坚持下去. 从哪里开始呢? 答案其实就是蕴含在 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念头和每一个行动里. 在此刻扭转你的负面思想哪怕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在此刻决定去做一件对自己有积极作用的事情,哪怕这件事事情再小,我们也要着手开始做. 在心理学中,我们会说思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然我们的行动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情绪状态.两者之间会相互影响,而这中间实现改变的开关就是: 立刻行动~ 比如我们厌恶自己的肥胖,那就从现在的这一顿饭开始,注意清淡饮食,从今天开始坚持锻炼;如果我们一直想学习一门语言/画画/钢琴……那就不要犹豫从现在开始去找一个课程/报个班,现在就行动起来,然后坚持下去.用这样的信念和行动去把每一天填满. 在津巴多写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我觉得特别适合用在这里. “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  ——来自希腊哲学家 你会发现,人生的真理其实朴素又简单~ 下面这段话可以让你立刻行动,而不是被负面情绪和思维所束缚: “ 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灵感或者顿悟.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开始去写那篇论文,去打那个电话,去见那个人—尽管我们非常不情愿那么做.那些有雄心壮志的作家,即使苦思冥想令自己无法理清头绪,那还是要拿起笔来进行写作.” 曾经有一话比较流行: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陷在自己的圈子里,无法突破.那些能量高的人其实就是一直在行动一直在坚持而已.很多人并不是天才,也会懈怠,也会抵触,但是改变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时刻,逼自己一把——开始去做,哪怕再细微的一些小事,只要一个开始,然后每天去重复. 从坚持一点小的改变开始,然后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升华,能量逐渐增加,潜移默化中就改写了命运~ 所以此刻,立即行动起来吧,我们一起改变!

心理咨询师谈人的一生感悟

141 评论(11)

林佳(林巧洳)

一、这个世界,他人,还有我们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理解他人的困难自不消说,即使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也是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人们往往都喜欢相信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感觉和行动,但精神分析却坚持说,我们所想、所感觉、所做的事,有许多时候是我们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它们受着潜意识的指挥和控制。比如(这也是曾老师在讲课中讲到的事例),做父母的拼命督促孩子刻苦学习,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学不好将来没有工作云云,以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更加不好,还产生了诸如强迫等神经症的症状。表面上看,做父母的是希望孩子好,但他们的真实思想是害怕孩子将来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自己没有面子,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是做父母的不愿意承受失败的焦虑,就借督促孩子学习,将这种焦虑推卸给了孩子。这是“虽曰爱之,实则害之”的典型事例。 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文明和社会的要求下,我们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当内心的想法与这些规则冲突时,我们习惯上的做法是将其压抑下去,以致后来连自己也不认识或不承认了。 一个人见了异性脸红,不自在,他(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内心里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位女性,总是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心,虽经过观察、考验并无实据,但却摆脱不了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她自己对某位丈夫以外的男性有强烈的爱慕,内心接受和抵抗两种情感的冲突,投射到了丈夫身上。 一位强迫症患者,是摆脱不了对于童年时代性游戏的内疚。 一对婚姻不和的年轻夫妇,潜意识里,女性总有着男方家庭等各方面条件不如自己而产生对丈夫的轻视,而做丈夫的也总有很强的自卑感,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对妻子全部的征服来摆脱自卑。于是他们总是争吵不断。 一个年轻女孩,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挥之不去。她害怕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她不知道,这是她生活中压力过大而在潜意识里想逃避的象征性的表达。 每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都有许许多多案例,充分说明着这一点。即使心理咨询师自己,有时也不免跌入潜意识的泥淖。我们也必须时时儆醒自己,当对来访者产生了过于强烈的爱恨等情感时,是不是我们将过去对于生活中某人的印象,投射到来访者身上? 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类的自负心理遭受过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创立“进化论”,证明我们人类仅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第三就是精神分析,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二、我们内在精神生活的质量,决定着我们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先从动机方面说。人生的目的在于物质、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但何者为先,何者为重,个个人却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对于物质(除精神分外的东西,包括权势、地位等)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沿着这条道路想找到人生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唯有将精神的追求置于物质之上,沿着追求精神和道德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这条道路,才能领会到人生的真谛。不论你的命运如何、成就大小,就会“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就会活得充实和幸福。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虽与致力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不以说教为自己的工作目的和方法。但却不是不关心人的人生观。它是要将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于潜移默化中,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言语和行动,影响来访者。从这个方面来讲,心理咨询师正是以自己对他人的广大的爱心,发挥着治疗的终极作用。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说过,心理治疗是“一种爱的教育”,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个人更喜欢用“人文主义”来定义心理咨询师的道德操守和对来访者所持的态度。无论你持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但只要尊重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保持着兴趣和谦虚的态度,生活就会幸福。 人的一生,时时处处摆脱不了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与道德标准要求的冲突。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来说,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如何保持平衡的问题。本我代表了人的本能要求,自我代表现实性,超我代表我们内心中良心和道德。在这三者之中,自我是最辛苦的,它要适当地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接受超我严厉的监督,还要衡量现实世界的形势,然后决定采取何种行动。 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是自我产生了问题,它不够坚定,不够宽广,以至在本我或超我,或二者的联合作用下,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不能再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援助自我,使它通过调整,坚强起来,在各种要求和困难面前,勇于发挥主动性和适应性,在生活的诸多种选择中,拣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来走。 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哀莫大于心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会更加认识到精神充实、心理健康在人的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是自己对自己态度的投射。 中国古代的孔子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并不自知何以会常常将自己的想法“投射”于他人。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在人的潜意识中自动发挥着作用的保护自己心理不受过大伤害的措施。 “投射”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分为“外投射”和“内投射”两种。“外投射”指的是当自己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某种欲望、冲动或意念时,就把它投射到别人的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想法。比如一个人自己很迷恋别人的妻子,但是无法接受这样不该有的情欲,心里就(改变)现实认为是某同事有这样想入非非的情形,对同事责骂谴责,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行动来抵御自己内心里无法接受的欲望。 自己的超我过于强大,则对他人也往往不能宽容。明明自己总是怀着对他人很强的攻击欲,那么,他(她)也总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攻击。反过来说,当一个人善意地对待同事、朋友时,他(她)也总是得到相同的回报。 “外投射”严重起来就是一种妄想,属于精神病的范畴,当比较轻微时,自己不觉察,就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偏见。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当我们对某人有一种情绪很重的判断时,总应该想一想这是否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投射,而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四、只有保持了恰当的人际距离,才能够拥有和享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孤岛,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群淹没的一员。 这一条是讲与人交往的。包括与亲人、朋友、同事等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把别人作为一个参照,才会发现和调整自我的。这样说,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说一个人不能离群索居,如果不是他精神有问题的话。二是说与人应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失掉自己的独立性。若即若离,不远不近,也可以说这就叫中庸之道。 心理咨询中,常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为不善于与人交往而苦恼,他们缺少朋友,缺少爱情,感到十分寂寞和孤独,可又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局面。 不善于与人交往,有素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过去的生活中,没有向周围的人学到这种技能。比如很可能他们的父母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的性格过于内向和孤僻,容易看到人与人之间具有的竞争的一面,没有或极少看到人们之间的合作,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学得热情好客,广泛交游。他们见了人不知道如何说话,不适应别人与自己在性格、处事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内心里有强烈的对别人的拒绝心理,不愿意接纳别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样朋友只能越来越少。这也用得着上一条忠告,对他人的态度是对自己态度的投射。他们自己就是封闭的,不向别人开放,也不向自己开放。他们也不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尽力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缺点掩盖起来,在幻想中麻醉自己、欺骗自己,而不愿到现实的生活中锻炼成长。 对这样的朋友的劝告是自己要有决心与过去的自我决裂,重新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忍受学习过程的失败和痛苦,一步一步地成长成熟起来。想让别人理解自己、帮助自己、接纳自己,应该先去理解帮助接纳别人,这样才能尽快融入集体中。 另外一方面,人也要有恰当的自信和自知。在原则问题上,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够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越是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人在从众这个问题上,越能有独立自主的判断。应该从众的地方从众,不应该从众的地方就不从众。政治家最需要这种素质。他们的这种坚定性来源于对时局的前瞻性判断,他们能够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各个关键时刻,常常能超出一般人的判断,做出重要的决策。从当时看,可能赞成的人不一定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决策的正确性就显现出来。这虽然与人际交往是不同的范围的事,但用于说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判断和自我的坚定性,还是适合的。 伟大人物的内心常常是孤独的。所以一定程度上的忍受孤独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熟和内心坚定的表现。孤独会令人伤感,但它同时为人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合适的情境。他使人能够远离尘嚣,更加注重自己和他人的精神世界。唯这样才能够将这个世界看的更清楚、更深刻。 五、培养细腻的情感。任何简单的情感都可能会是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情感是发于中而形于外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无比复杂。从心理学上看,没有一种感情是纯而又纯的。多种感情往往互相交叉、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对个人及他人的情感,做一个复杂的估计,才不至于落入简单化的看法中。用曾老师的话来说,情感应该是一个谱系。不能只有两端,更多的是中间的部分。 比如爱这种情感。当我们说着爱、产生爱的时候。首先是内心里调动起了一种激动或力量,它急于得到释放和保证。它必须指向一个对象。我们向对方投射这种能量,我们期望将全部自我都消失在与对方的认同和统一中。这时我们可能失掉了自我。留下的可能就是空虚与无助。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我很难说是坚强了还是软弱了。而且当我们向别人投射着爱的时候,可能还同时具有一种力图控制对方、掌握对方的欲望。“我爱你”背后的潜台词是“我要控制你,你必须属于我”。在听到别人说“我爱你”的时候,我们无疑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压力。这也就是爱为什么常常或说很容易转变成恨的原因吧。 当我们能对一种感情做细腻的把握和理解时,就不再简单地对待它了。看一看人类创造的关于爱的一组词就可以知道它的丰富和复杂了。喜欢、好感、羡慕、爱恋、留恋、爱情、性爱、友谊、友情、吸引、思念、相思、伤感、痛苦、遗憾等。在这些情感面前我们需要思索、辨认、体味、理解、接受或改变。 一个没有细腻情感的人,好象一具只雕出了轮廓的石像,没有精神,没有光泽,没有生气。相反,一个能产生、感受、理解并对他人的情感会做出合适反应的人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一个对人有吸引力的人。 从这个角度说,多愁善感也没有什么不好。当然,感情是一回事,而采取何种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六、活在当下。在时间的坐标上,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好好地活在当下,既可以修复过去,也可以制作美好的将来。 有人说,精神分析是一个哀悼的过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精神分析这种方法注重的是“现在是过去的重现”。它认为一个人现在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乃至心理疾病,都可以从过去的创伤中找到根源。 但精神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让一个人永远沉浸于过去的辉煌或痛苦之中。它是带领人完成过去不曾完成的彻底的哀悼,向过去的情感告别,为生活掀开新的一页。 许多人自认为过去的创伤早已忘记,过去的生活也早已成为过去。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事件已过去,但也许情感并没有消失,还在时时地附着于新近的事物或人物上,让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重演着现在变成过去的戏剧。 精神分析式的心理咨询就是指导人如何分辨在心理的内容中,哪些是过去的东西,哪些地现在的东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说过:精神分析是对人的一种再教育。 只要努力就会改变。精神分析的术语叫“见诸行动”。憧憬、伤感、内疚、谴责、后悔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行动,通过行动去改变自己和他人,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心理咨询与治疗鼓励每一位向它寻求帮助的人,希望总在面前,一切都可以改变,也来得及改变。                                         本文转自网络

33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