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肖肖肖肖雪*
《来电狂响》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稍显得还不错的外国经典电影改编的国产电影。但不要对这部电影,有着过高的期待。虽然但凡写贴子的都会重复一篇,但不得不说,《来电狂晌》的原作,2016年意大利的经典电影《完美陌生人》。大家都知道,能卖遍全世界的商业大片,基本只有美国大片。但是这几年,欧洲涌现出几部神作,比如2017年上映的那部西班牙悬疑神作,《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完美陌生人》,感觉取名的方式都很相似。这两部电影确实也非常类似,以极小的成本,开拓的类型,完美的故事架构,完善的逻辑叙事,再到演员丰富的表演,和隐射现实的细节。再加上悬疑片,观影过程当中,牢牢把抓住了观众的眼睛。但意大利的《完美陌生人》,还是比《看不见的客人》要厉害一些,毕竟翻拍的国家太多了嘛。而《完美陌生人》经典在哪里,无非就是提出一个议题,从现代人的手机,因为一个放下手机的游戏,从而延伸出社会现实事件,当中夹杂参与者和代表社会大众的人性,和浓郁的悬疑风格。这个游戏虽然有趣,但对于中国电影并不新鲜。冯小刚虽然口碑不好,但他拍的《手机》,讲的也是这个事情。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身体的延伸。所谓公开手机,就是公开自己的隐私。而每个人的隐私,多多少少是不能与外人说的。原作有多经典不提,《来电狂响》既然已经改编成中国版本,那么自然要本土化。很多例子证明,照搬别人也是会水土不服的,毕竟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小群angela
先科普一下,这部电影改编自2016年的一部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原作因为剧本巧妙,早已名声在外。希腊、西班牙、土耳其、法国、韩国、墨西哥多个国家都翻拍过。
《来电狂响》保留了原作的核心内容:七个好友聚餐,有人提议玩一个游戏——与在场所有人分享当晚收到的每一条信息、微信和通话内容,由此引发了各种夫妻之间的猜忌,最后闹到不欢而散。
作为看过原作的人,对影片中悬疑的部分已经了然于胸。所以寻找两部影片的差异之处,成为了另一种乐趣。
总体来看,《来电狂想》对原作的深度做了很大的阉割。
原作中的男同性恋佩佩,在影片中变成性取向正常的韩笑,可能是同性恋的话题在国内比较敏感,主创故意避开不涉及。
人物性格的改变也使得一些剧情逻辑上不合理,原作中的女主人心理医生是个腹黑心狠的女人,因为她的情夫就在面前,所以才敢贼喊捉贼提议玩这个游戏。
《来电狂响》的心理医生戴戴是一个柔弱无力的人,看不出她会想害什么人,由她提议来玩这个游戏,就变得很怪异了。
原作中对于人性丑陋的探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来电狂想》就像隔靴挠痒,避重就轻,不敢去撩拨人性最深处的黑暗。
电影大部分场景都在房子里,没什么变化,这很像传统的舞台剧,很考验演员的演技。《来电狂响》演员的演技实在是很尬,动不动就大吵大闹,强行“耍狠”。什么是“耍狠”?就是黑帮片那一套,我总结了“耍狠”的三板斧:一是叫嚣,二是放狠话,三是砸酒瓶。
《完美陌生人》探讨人性,人是主要的,手机只是配角。而《来电狂想》中用了很多的内容去渲染手机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显然是把手机当成了主角。
手机只是一个工具,造成的结果的好坏,是取决于使用者的本质的。忠诚的人有了手机,依然会是忠诚的,想偷腥的人没有手机,还是会有办法偷腥的。把所有都原罪都推给手机,这样的观点显得很幼稚很片面。
除了对原作中一些东西进行本土化,电影的主创们还夹杂了很多“私货”,例如外卖小哥因摔倒导致超时被辱骂,女主播镜头前强颜欢笑其实是因为有个残疾弟弟,小护士深夜值班与大洋彼岸的男友视频……看得出主创们想塞太多的东西到电影里。作为一部喜剧片,麻烦你纯粹一点,讲好一个故事已经很不错了,观众真的需要这些“廉价的人文关怀”吗?没有深化主题而是一味地堆砌内容,只会弱化情感,让电影流于肤浅。
说了那么多槽点,那么这部电影有亮点吗?也还是有的。
电影里的聚餐以一场婚礼的举办开始,以一场婚礼的被砸结束,这个设定也很有意思,表达了婚姻的脆弱。跟原作的以月食事件始终相比,少了一些魔幻主义色彩,但显得比较接地气。
原作的全职主妇的“不穿内裤”改编成“不穿内衣”,虽然没有李楠脱掉内衣的镜头,但是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李楠走出厕所后,内衣的带子不见了。后面李楠为了掩饰自己没穿内衣,耍了一个小心机,准备掀起裙子让吴小江看内裤,还好被吴小江死死按住两只手,才没有出现马赛克画面。这个地方改编点比较出彩。
心理医生戴戴一番亲密关系的C-P理论,也引发了贾迪,小江,文伯三个男人的集体自嘲,他们一个有颜值,一个有钱,一个有地位,却在这个“田园女权”盛行的社会里都混成了一个屁(P)。
虽然说电影的剧情很狗血,但这不都是从新闻上扒下来的故事吗?上司侵犯下属、穷小子傍上富家千金、出轨女闺蜜、女主播与金主私下进行色情交易……这不就是现实社会的众生像吗?现实社会可能比这个还狗血。
傻白甜娇娇前半场一直装疯买傻,傻到贾迪的老友们都在暗示贾迪是有心扎她车胎都看不出来。后面却仅凭闺蜜朋友圈一张照片,就发现贾迪出轨了。印证了那句老话——女人在发现老公出轨这件事上,智商不亚于福尔摩斯。
结尾时,黑化后(放下头发)的娇娇对贾迪做出最后通告,只要你以后一心一意对我(做我奴隶),前面的事情可以一笔勾销。这个场景像是编剧在自嘲,“剧本写得再烂(不出来)没关系,(我们可以改编别人的),爸爸投钱给你拍。”贾迪之所以选择闺蜜,因为在她面前自己可以不用装,当他放弃坐跑车而选择去被围殴时,他已经完成了一个编剧的人格升华,贾(假)迪变成真迪。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从剧本上来看,改编别人的9分剧本,就是改垮了也不会跨到哪里去。从成本上来看,这部没什么外景、没什么特效的电影,简直是太省成本了,肯定是稳赚不赔。
原作《完美陌生人》在今年5月被引进国内,虽然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但因为水土不服,只创下了五千多万票房的成绩。模仿者《来电狂想》两天就超越了这个成绩,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戏码在此上演。
咋看之下,《来电狂想》的商业模式跟国内某互联网巨头很是相似啊,看别人的东西好,就拿过来改一改自己用。一直在模仿,从未亏过钱。
好的电影就像一剂苦口良药,品尝时会让你不好受,但却能让你得到某种治愈。但国内的观众就像一个还不成熟的孩子,没法接受那些苦口良药式的悲剧电影。
小托0207
作为一个80后的妈妈,又有两个孩子,除了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在 育儿 。当我们开始为 育儿 种种事情头疼的时候,我们首先会看各种各样的 育儿 书,可是 育儿 书也是众多,选择什么样的 育儿 书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开始接触 育儿 书籍的时候,你会被很多畅销书所吸引,在书中又发现一些经典、历久弥新的 育儿 书。实际上畅销的 育儿 书,也是很多爸爸妈妈在自己 育儿 的过程中,看经典 育儿 书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书籍。但很多这样的书籍终究是个案,也就是“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照搬照抄实在会大错特错。 孩子渐渐大了,你的 育儿 经历越来越丰富后,你才会发现,跟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每一次的斗智斗勇都是一场心理博弈。所以做一个懂心理学的妈妈,或许我们会更加擅长 育儿 。孩子那点小心思,他们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情?只有懂了孩子的心理,才能更有信心做好 育儿 这件事。 韩国畅销书作者、知名心理咨询师、演讲家姜弦植写得这本《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像一场及时雨,可以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学习心理学,做一个懂心理学的妈妈。 姜弦植认为妈妈们的苦恼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是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夫妻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三是自身的问题。 每个人结婚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与另一半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之间的问题,还有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妈妈会苦恼?因为有了孩子,绝大多数妈妈的重心都会在养育孩子身上,从而忽视与丈夫的关系,甚至放弃自我,迷失自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校学,在补习班学,回家妈妈还教,却仍然越来越差?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就涉及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问题,过去我们80后的学习不会像现在的孩子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想要什么资源,很多都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呢?我们那个时候并不会如此,所以或许我们更想学习,因为学习本身也来之不易。 现在的孩子一切都来得太容易,父母在做早期教育,给孩子读书,给孩子报班,最终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没有学习的兴趣,他不想学习,你再怎么给他提供资源,陪伴学习都是没有用的。 作者姜弦植提出了一个词“元认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开发元认知,在任何一个领域有出色表现的人,有开创性贡献的人都会有非常出色的元认知。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只有“你想学”才会真的学好。 如何开发一个人的元认知呢?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原因和目的,另外要停止单向学习,可以向知道的人请教,第三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 书中谈到“翻转课堂”,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方法。 我认为“元认知”实际上就类似孩子对所学东西的兴趣,他要有兴趣,才会去做,从而才有做得更好的机会。 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你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你会不会在孩子做完一件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后,对他拍手、鼓掌,并竖起大拇指,鼓励他说:“宝宝好棒!” 你有没有说过,“这次你要是做好这件事,我就给你买一个礼物。” …… 我觉得这是我们陪伴孩子的常态,孩子不想做的时候,给孩子应该自己做好的事情进行赞扬,给一些应尽应分的事情给予不必要的激励。最后孩子就动不动觉得你要夸他,然后一直觉得自己很棒,可是做自己应分的事到底是棒呢?还是我们错误地在引导孩子,给孩子很多跟我们讨价还价的理由,很多事情还没做,就已经要了礼物,不给就不做。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错误的事情。作者姜弦植就说“赞扬能让鲸鱼起舞,激励却会让鲸鱼回归大海”。 书中也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莱普用幼儿园孩子做测试对象的有关动机的心理学实验。 首先让孩子用彩笔画画。预先告诉第一组孩子画画可以得到“好孩子奖”,然后画完如约给他们奖励。第二组孩子预先不知道奖励,等画完再发奖。第三组孩子则没有任何奖励。 两周后,心理学家们再回幼儿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他们自由活动都在做什么。在这个时间孩子是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那三组孩子谁更喜欢画画呢? 这时候因为没有奖励,主动选择画画的孩子只剩下一半,第二组获得意外之奖的孩子,它的比例跟第三组差不多,而第一组最少。研究数据是第一组9%、第二组17%、第三组18%。也许你会认为应该第一组更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 所以孩子到底爱不爱画画,只有不给奖励或者有意外奖励时,才看得更真实,一味地用奖励来引导孩子,孩子真的在没有奖励时,他甚至是不想画画的。 也就是我们要看孩子的内在动机,作者也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的更出色,即使我们想赞扬,赞扬的也是过程并不是结果。 或许没有妈妈不唠叨孩子,或许不该绝对的这么说。但是我们确实经常会唠叨,我们也不想唠叨,可是我们不得不唠叨,不然孩子怎么知道呢,怎么记得住呢?不过可笑的是,结果是我们的话就像空气,根本没有任何作业,甚至还会起反效果。 否定生否定,肯定生肯定。作者姜弦植再次举例俄狄浦斯的悲剧,在这个故事里,一直被预言的王子最后真的弑父娶母。而罗森塔尔的喜剧,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一个校长做了一个实验,先给学生做智力测试,最后给一组名单说那些是有出众潜力的孩子,结果那些看到名单的学生在8个月后,成绩平均提高24分。但实际上,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 过度的唠叨就像是命运的枷锁,出于好心的唠叨,非但没有爱,还会伤害对方。作者指出三个原因: 第一:唠叨会刺激人的恐惧和焦虑等焦虑情绪; 第二,唠叨会无意间强化人的错误行为; 第三,唠叨会让人变得被动、缺乏责任感。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还是放弃我们的唠叨吧,多说一些好话,就正如吸引力法则,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情绪,终究会让我们拥有我们真正想拥有的一切。 读完关于亲子关系的问题,书中还有亲密关系篇和自我关系篇。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最终都导向人们如何建构自我,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要虚度,我们作为妈妈也要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要在漫漫 育儿 路上迷途知返。 阅读完本书我们不一定就能更好地 育儿 或是驾驭婚姻,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重新认识我们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做一个真正懂心理学的妈妈。
Luck丶美人蕉
作为父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打击教育、贬低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乎,家长们都转为使劲儿夸,希望以此来激励孩子。原本家长的初衷是好的,可结果却往往有时不尽人意。事实上,“赞扬能让人做得更好,但同时也有可能毁掉对方”。这个观点,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里提到的。这是一本写给妈妈们的问题指南。作为妈妈,只有懂心理学,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理清亲密关系中冲突的本质,才能了解自己内心焦虑、恐惧的根源。这本书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自我关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分析了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棘手和关切的问题,提出妈妈们的苦恼应该从“与谁的关系”的角度去切入,只要聚焦于“关系”,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本书适合每一个想要收获幸福的妈妈。而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姜弦植,他曾出版过多本亲子关系的心理学畅销书,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采访和报道活动,举行过很多大众心理演讲,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他将自己在演讲时妈妈们咨询过的问题归纳总结成本书,目的就是彻底解决妈妈们的苦恼和疑问。相信身为妈妈的你看完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本书时最为触动我的一点。正如文首提到的,作者在提到赞扬时,指出有时赞扬可能会起反作用。我们习惯性以为,赞扬会人对方更有动力去积极行事,但其实不然,赞扬有时会让人表现得更差,事与愿违。大多数时候,赞扬就意味着比较,它是相对于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其他小伙伴或周围的人而言的。比如,有时称赞孩子表现好时,我们会说:“你是最棒(快)的,你比其他的小朋友要棒多了…”,这种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拿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比较。而这种赞扬,会让孩子觉得“我必须要超越他人”,才能得到夸奖。如果孩子很想得到这种夸奖,或者说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就会陷入“我必须要更努力,要表现的得更好”的焦虑中。那这种由于评价而产生的焦虑就会影响孩子,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慢慢地,这种赞扬会变成一种负担,影响孩子的执行力,让孩子变得消极。我们之所以会做一件事,一定是出于某种动机的。比如,一个学生,他好好学习,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他想学习,他喜欢学习,而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这里,“为了热爱而学习”属于内部动机,“为了得到表扬而学习”属于外部动机。而如果一个学生他的内部动机不够强烈,而仅仅为了外部动机而学习时,可能短期内赞扬会让他更努力的学习,但这种状况并不会持久。赞扬一旦成了行动的原因,那么当没人赞扬时,做事的兴趣和热情就会骤降,行动就失去了动机,即赞扬损害了内部动机。当我们赞扬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时,往往只会赞扬我们所看到的结果。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孩子为了得到大人的赞扬而说谎、欺骗朋友的情况发生。孩子可能会制造出大人所期望的结果的表象,赞扬会让他们觉得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于是乎他们撒谎、舞弊,这种结果就与原本赞扬所期望的效果相悖了。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童年的一段经历,那是父亲在得知他考试成绩后的意外反应,父亲的话影响了作者一生。书中父亲的做法值得所有家长学习。那是上小学后第一次拿成绩通知单的日子,作者忐忑地拿着有排名和等级的通知单给妈妈,妈妈却没有任何反应。这让他更加害怕,原本他想通过妈妈的反应来预测爸爸的反应,但结果不如他愿。当爸爸看到成绩,问了一句话“弦植啊,这一学期,你尽力了吗?”。这句话让作者意外,也让他学会了反思。这句话伴随了他一生,这个问题被他内化了,之后他时常问自己尽力了吗。这件事让作者明白,重要的不是成绩、结果或者他人的认可和评价,而是有没有尽力。赞扬结果,往往寄托的是希望做到最好的期望,而赞扬过程则关乎是否尽全力。当拿到孩子的成绩单时,问“尽力了吗?做的很好”而不是“拿第一了,拔尖儿了,做的好”;当孩子某种能力超群时,说“真努力了啊,为你骄傲”而不是“能力超群啊,好棒”...赞扬过程,是在肯定对方的付出,而赞扬结果,往往会给人一种“你只在乎结果”的误解,无形中给对方压力。赞扬,往往是基于某种期望的结果之上的,是有条件的爱。而比赞扬更能给人力量的,恰恰是激励。激励,是帮助孩子唤醒原本就存于内心的勇气,是鼓励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标准行事。在书中,作者用鲸鱼很好地形容了这两者的不同。“赞扬让鲸鱼硬着头皮跳舞,但激励却鲸鱼选择权,让鲸鱼回归大海”。激励,就是无条件的爱,是用爱默默守护,不管结果如何,我永远都在。而这种激励,则会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无懈可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除了以上提到的关于赞扬的心理学外,书中还有其他大量的关乎亲子、夫妻之间、自我的心理学问题,作者结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可以说,一些常见的困扰和疑问,我们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身为女人,我们既是妻子,也是母亲,但更是自己。怎么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怎么跟自我相处,这些都是学问,而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愿,身为女性的你,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wangqinglin0
电影讲述了七个人在聚会期间玩游戏,将手机交出,分享所有来电,短信,微信,甚至广告弹窗,掀开了所有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神秘面纱。看后唏嘘不已,啼笑皆非。这部电影影射了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笑笑(马丽饰)是一位职场女高管,她代表当今中国的独立女性,为人强势做事果敢,所有人都认为她活的很精彩,但在最后大家才了解,她遇到了怪癖男上司马丁,将她灌醉后强奸,并留下照片,她每天都活在上司的威胁下。内心孤独,恐惧,敏感又无助,甚至想轻生一走了之。这反映的是部分职场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一个女性,若想在职场中开辟一番天地,相比男人来说,困难更多。不仅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还有来自家庭,父母老一辈人的旧观念的压力。这种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我想只有体会过的人才懂吧。吴小江(乔杉饰),妻子李楠(霍思燕饰),吴小江在外打拼赚钱,李楠在家中做全职太太,电影讲述了这对夫妻的三个矛盾,第一个矛盾:丈夫回到家沉迷美女主播无法自拔,和妻子沟通交流少。妻子怀疑丈夫出轨,丈夫认为妻子无中生有,不明是非。这里影射的是现实生活中家庭夫妻之间因手机而诞生的信任危机。第二个矛盾:妻子想把婆婆送到养老院,丈夫无法接受,并声称这是做人的底线。这里影射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恶劣,但电影中婆婆又特别理解妻子李楠的苦楚,录像决定死后把仅有的房子留给妻子李楠,在这里又看到了婆婆对于妻子李楠的理解和认可。第三个矛盾:妻子结交游戏好友,并与其玩了一些内容略显刺激的游戏,丈夫知道后大发雷霆,妻子苦苦哀求。这其中可以看到全职太太因生活圈子小,工作内容单一导致内心孤独和对重复枯燥生活的厌倦。文伯(田雨饰)和戴戴(代乐乐饰),丈夫是老师,妻子是心理咨询师。这对夫妻属于拥有高学历,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但婚姻不幸福,离婚原因尚不明白,丈夫为保持家庭和谐美满,事业有成的形象,以及为了照顾孩子,老人的情绪,一直没有公开离婚这件事情。电影讲到这我确实是有些看不懂的,看到电影最后才稍稍有些明朗,丈夫太在乎脸上的面具了,活的很虚伪,不真实。但想到这,其实丈夫也是生活所迫罢了。我也曾经想去向别人展示真实的自己,不戴面具,不虚伪,表达真实的自己。但这个浮躁的社会不可能接受真实的你,因为你不去戴上那个虚伪的面具,别人会去戴,那样,在与别人的竞争中,你会失去很多机会。活的真实的人,其实是幸运的,活的虚伪的人,其实更多的是无奈罢了。贾迪(佟大为饰)和娇娇(奚梦瑶饰)是一对情侣,贾迪是人到中年郁郁不得志的剧本编导,娇娇是一位富二代千金。贾迪为实现阶层跨越,挖空心思去讨娇娇开心,但身体却不诚实地睡了娇娇的闺蜜,后来他说,是因为在娇娇闺蜜面前不用装。后来他面对娇娇的原谅终于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人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打电话给娇娇闺蜜说孩子两个人一起养,然后奔跑着冲向那群拿着棒子要打他的人。他可恨吗?可恨,为谋富贵玩弄感情,沾花惹草。他可悲吗?可悲,三十多岁,眼看朋友同学飞黄腾达,而自己却郁郁不得志,生活颠沛流离。我理解这种悲愤,但却不赞同这种行为。文中还穿插了一段外卖小哥的故事特别感人,外卖小哥深夜送外卖,但途中车子坏掉,因超时被客户骂,后来外卖小哥到达客户所住地,递外卖给客户时,客户给了他一瓶水,他拿着水坐在楼梯上,给老婆打电话,老婆抱着孩子,对他嘘寒问暖,说,等孩子大了,与他一起送外卖。丈夫说努力多赚些钱,租大一些的房子,这一段看完眼角一酸。唉.........,在这个时代,我认为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因没有学历,背景和资源,致使他们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时间甚至尊严去换取金钱,但他们仍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仍在努力地活下去,这群人是可敬的,对于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吧。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环境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共性的难题。但这些难题,如何去解决它呢,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的人选择了逃避,苟且偷生,有的人选择戴上一层层的面具去伪装自己,有的人挖空心思去思考如何走捷径,有的人选择沉溺于手机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有的人........。无论对错,无论成败,活下去吧,活下去就是胜利。作者:路走多了腿会痛链接:来源:简书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