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2

zhinaltl33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陈志恒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健健康康。

已采纳

有着来者不拒的心理的渣男,就算不爱你,也不主动提分手,会一直吊着你的胃口,要趁早远离这种男人。

心理咨询师陈志恒

171 评论(9)

小耳朵累了

犯罪者与动机,目前在欧美和港台地区有售,在大陆地区目前没有,而且网上目前也没有详细的文本,假使你在网上找到关于马丁·格文的书我相信也是是假的,我现在始终在关注这本书的动态,相信不会太久的。

236 评论(11)

甜甜起司wasabi

[最佳答案] 谷歌都搜不到马丁格文这个人更没有这本书,关于这本书都是百度百科 百度知道 豆瓣的信息。你确定有这本书有这个人?国内正规渠道是没有实体书卖的,只有电子书 至于电子书,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346 评论(14)

注定孤独终X

在他心里感觉只要有你在他身边就会觉得他自己的魅力还是很大的,他感觉爱不爱你都无所谓只是觉得去说分手太麻烦,分不分手并不是重要也不能影响到他自己。

195 评论(9)

江南装饰

我们常听到“接受自己”这个概念,即接受自己的完美与不完美,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好或坏的所有事情。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接受自己光明美好的一面很容易,接受自己阴暗丑陋的一面却难如登天。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曾接待过许多困惑的咨询者,他们在与我讨论自己的困境时,最后往往得出如此的结论:“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完完全全是一个失败的人!”如果你告诉他们得先接受自己,他们会气急败坏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一个如此糟糕的自己?”道理都懂,但是??很多励志书都告诉我们,接受是改变的开始。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自己目前的困境,接受自己能力的极限,接受自己就是无能为力,接受自己就是不如人,接受自己是如何讨厌自己的??“接受”,就代表有了“觉察”,而不是视而不见、避之不谈;有了接受,便不会再花费大量力气去排斥这些方面不够好的自己。但,为什么有时候“接受”这件事如此困难?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误以为“接受”就是“认同”,从而导致人生卡关。“认同”与“接受”有何不同?“认同”是带有评价的,有是非、对错、好坏之别,符合我们信念/价值观的便容易认同,格格不入的便敬而远之。“接受”,则是不带评价,如实承认某些事物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没有好坏的区隔,没有高尚与低劣的差异。接受,是我们给出了一个空间,“允许”某些状态的发生,无论好坏。举个例子:你可以不认同与你意见相左的人的观点,但你却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确实存在;你可以不认同某些法律的精神,但你却可以接受这些法律在你身上确实发生了影响。所以,认同和接受是有着不一样的含义的。明白了这点,我们便会发现接受的力量。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长期为失眠所苦,想方设法要自己一夜好眠,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越是想着如何能睡着,越是清醒得很。但往往在放弃了设法入睡的企图,同时承认自己就是难以睡着时,失眠的困扰却奇迹似的消失了。

你要知道,负面情绪其实是件“好事”面对情绪,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内在有无限的智能,许多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其实是一些信号,想对我们传达某种信息。当你愿意接受这份痛苦,承认这份痛苦的存在,并允许这份痛苦有存在的空间,你便能客观、中立且不带评价地观察这份痛苦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从这些信息中读取出意义。比如自卑,它是要提醒我们,与他人相比,自己尚有不足之处,激励我们去追求自我突破,获取更多知识、技能与资源,同时也让我们有自知之明,不做无谓的冒险与挑战,知难而退。比如委屈,它告诉我们,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被亏待,权利受到损害,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贬低、被误解,应该采取行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待遇。比如愤怒,它往往发生在我们面临威胁、受到冒犯或伤害时,调动起身心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有能力去反击、抵御自己不想要的,或者获取我们想要的,包括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再比如忧郁,它向头脑亮起红灯:注意!注意!你此时能量不足,请进入省电模式,及时充电。请放慢节奏,修养身心,修复内心创伤,直到充电完毕,再重新出发。每一种令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负面情绪,背后都隐藏着它们的良苦用心:或者提示我们做出改变,以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状况;或者唤起我们的内在潜能,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威胁与挑战。

不妨对自己“同理心”一把然而,很多人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将负面情绪认定为你死我活的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要么被情绪所操纵,感情用事,不可靠;要么就竭尽所能地消灭、压制、化解负面情绪,力求每天正能量满满积极向上。前者自然不为人所乐见,后者听上去很美,但实践起来也是一个坑,耗时耗力不说,还得防备它的反扑。类似天天乐观向上的人突然抑郁自杀,或者老好人暴起伤人的例子,谁不曾听过那么一个两个?负面情绪并不是天生来给我们人生拆台的。它是敌是友,取决于你怎么来对待它。你若视它为敌人,那它也会回报以各种捣乱。而若是我们换一种态度,给负面情绪一个存在的空间,或许就可能将其变成学习与成长的契机。这里,我可以介绍一个方法,“将同理心用在自己身上”。同理心是心理助人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技巧,即是在充分理解对方处境的前提下,主动将对方的情绪感受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这种法子用于情绪低落、沮丧的人时,往往有相当大的杀伤力。而用在自己身上,也是效果卓然。下次,当负面情绪袭来时,别急着告诉自己“冷静”,或者“这种情绪不对,我得克服”,先找个地方,沉下心来,静静地感受下自己的内心状态,低声对自己说出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告诉自己:“我知道我正在生气/委屈/自卑??谢谢你用这种方式让我知道我的感觉。”不要批判、否定,就只是简简单单地描述,就只是平心静气地接受。短短几句话,可能你就会发现,情绪已经平稳了许多。被冲动赶走的理智也重新上线了,你可以冷静地去思考,除了听凭情绪驱使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安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遇到别人言语上的冒犯,盛怒中的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大发雷霆,口不择言,但如果有这一个“自我同理心”的缓冲,他冷静下来或许会发现,其实那并非别人有意,只是自己过于敏感。这时,不言而喻,他的处理方式会截然不同。这,或许才是最省力、最高效的情绪管理方法。作者简介:陈志恒,台湾地区知名心理咨询师,学校辅导教师,情绪调适专家。

图文摘自陈志恒新书《与情绪温柔相处》。一本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绝佳入门书,高效实用的心理自助手册。重新看待我们深恶痛绝的负面情绪:你知道你错过了多少次成长学习的机会吗?

28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