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496257996
本文告别同感共情,进入洞察分析技术部分,岳晓东认为,心理咨询没有洞察力,就没有了目标与方向。 洞察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判断能力。具有洞察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准确深入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结构与性质。 在这点上,洞察力与直觉、预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直觉、预感偏重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判断,而洞察力则是直逼事物的本质结构。 因此,洞察力的智力层次和适用范围,要比直觉、预感更深入,更广泛。很多洞察力事例,实际上更像是在提出科学假说。 所谓心理咨询洞察力,是指咨询师能够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行为之动机,与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总结、透彻分析、深入探讨的能力。 突出点说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弗洛伊德的话讲,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洞察力就是“开心眼”,需要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野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 我很喜欢看小说,其中有一个门类叫悬疑类的,有一部分是鬼怪类,其中有一种现象叫做阴阳眼。 心理咨询的洞察力,就像小说中的阴阳眼,能看见阴间的事情,也能看见阳间的事情,就相当于多了一个维度和层次,看到更全面更深刻的东西。 我是什么时候体会到,洞察力的深刻与重要呢?是前几天,同事问我一个问题,关于孩子的问题。 我就把最近一次上课的内容,复述下来说给她听。孩子问题80%是家庭问题,所以给青少年做心理咨询,一定是要给父母做咨询的。 孩子出现这种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是什么原因?从认知行为的角度上,是什么原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上是什么原因? 在我滔滔不绝的时候,她在用心用笔把我说的记下来,我就感觉:我好受重视啊,我说的好重要。 然后她夸奖我说:你说的好对,一针见血。看着她的记录,我深深地感觉,心理学很厉害,这种洞察力是经验的积累,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忽略表面上那些繁杂,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心理咨询中的洞察力,源自精神分析理论,泛指咨询师对来访者主诉问题的潜意识或无意识之缘由、关联、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由此洞察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对来访者行为表现的潜在动机,做深入剖析。在此要强调的是: 精神分析中的洞察力与认知心理学中的顿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由客体也就是咨询师完成,后者往往有主体,也就是来访者完成。 在精神理论中,当事人很少具有对自我行为的洞察力,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洞察力是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一个基本功。 可以说心理咨询的技能成长历程,就是一个洞察力不断提高的历程。依照哈佛大学咨询心理学教授佩里的观点,心理咨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洞察力类和行为矫正类。 前者靠启发领悟来解决咨询问题,后者靠行为矫正来解决咨询问题。由此,洞察力也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寻找自我人格和行为表现上的种种问题与盲点,从而加深对自我的了解。 在这当中,咨询师要善于对来访者陈述的问题加以心理学的概念化处理,如谈某种情结,人格状态,防御功能,为咨询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并不断积累自己的心理学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咨询套路和风格。 在最初,我以为洞察力是一种很高深的技能,现在才知道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技能,是都需要练习且具备的基本功。 它决定咨询的方向和目标。有一段时间就是在学习个案概念化的内容。个案概念化,是在来访者描述问题时,问题可能是乱七八糟的,复杂的,需要把这些问题抽象成一个概念,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核心问题。 把一个现象,一种状态,抽象成一个理论,这让我觉得很困扰,因为我这种能力很欠缺。所以在老师说其他咨询师存在这个问题时,我感觉好像在说我。 现在学习洞察力分析的基本功,就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跟着情绪,跟着自己的洞察力走,好像前路也没有那么迷茫,是比较清晰的。 学习有一种关键的能力,就是消除模糊的能力,把原本不清楚的东西弄清楚,没有方向的东西,找到方向和路径。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你的欣赏。
超级好奇诶
李克富先生,是我的心理学老师。想写他,是我从初级研修作业时就有的愿望。 迟迟不敢动笔,因为高山仰止于老师的人格、学识、境界和情怀。 如果不是因为要完成作业,恐怕也还是动不了笔,总感觉没准备好。 当明白怕写不好是自恋后,才放过自己。好与不好,老师就在那里,不偏不倚。好与不好,本就不是我来定义。 想通这些,指端便轻松起来。 几年前,跟张鏴女士交流,她这样评价老师:师父是个宝藏。 师父,好生羡慕!宝藏,倾国倾城的财富呀!那时想,如果我能够有机会称老师声“师父”,心里该有多美! 那时的老师是年经事纬罗列出来、被标签了的: “老师是宝藏”这句话,我便牢牢记住了,印象深刻,因为惊奇,就想验证。 当然,记住的是评价,不是我自身的体会。那时只是远远地跟随老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学习零星心理学知识。机缘巧合的是去年十月份,鼓起勇气报名参加老师“2018新阳光初级研修“班,开始跟着老师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三个月结束后,一鼓作气又报名参加目前仍在读的“2019新阳光中级研修”班。 这才有机会时时体会、步步印证“师父是宝藏”这句话。真是越来越清晰,当越来越被坐实时,内心感受到的是震撼。 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人原本是可以成为文学大师的呀!” 在讲心理现象中的感觉—听觉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老师信手拈来苏轼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还告诉我们,早在苏轼之前,唐朝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听嘉陵江声》: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为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 讲到这里,老师并没有满足于专业知识传授,而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琴声美妙与嘈杂既不来自琴本身也不来自弹琴的手指,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 这是老师对“心理是脑的机能”解释,而非说明。解释与说明之区别在于解释是理解之后的个人创造。是 made in,而非made of。 再看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的解读。 老师有位盲人朋友姓丁,多年不见的一天,突接丁老师电话,请老师为其新书作序并声称自己在海南。海南,那可是老师向往的地方,多次要去未果的啊,盲人朋友是怎么去的呢?老师内心感慨,脑海翻腾着彭端淑在《为学》中讲的故事: 老师总结到:不同的世界,同样的精彩。这解释,是不是不按套路出牌?这样的出其不意课堂上比比皆是,比如:“一个人不能理解另一个人只有一个原因”,话音打住、一顿,大家好奇心被吊起,眼光聚焦齐刷刷射向老师,“因为你不是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有没有?有时为了讲课效果,简直语不惊人死不休,随手摘几句:心理咨询,有效大于正确!颠覆常识又有道理。当虔诚的学生拿着这尚方宝剑到处宣扬炫耀时,老师开始敲黑板:注意!注意!这句话的前题是: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别搞错了,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再比如:幸福和快乐是我们所追求的,而痛苦和不幸呢?是幸福和快乐所必需的;地上本没有路,学员刚本能地顺口接下半句,老师却说出“革命的道路是在革命的过程中找到的”!这些“差异”往往将人激的一愣一愣的,愕然的同时,或共鸣、或醍醐灌顶,更多7情景是引起学员思考,这时老师的目的便也达到。所以,每堂课,三小时总也听不够且没过瘾就过去了。所以,泰安的学员,每周日,乘动车从泰安赶来;平度的我跟阿呆同学,每周日,清晨六点多就已经在去往青岛听课的路上,风雨无阻,累而不苦,痛并快乐。只为这三小时的面授、亲耳聆听。正如老师引用过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话说一天老师跟师母聊天,问:有调查说,婚姻中,再怎么好的夫妻一辈子下来都曾有过掐死对方50次、离婚200次的冲动,你怎么看呢?师母是这样回答:岂止50次、200次,是100次,400次!(数字如果有误,是我记不确切),课堂上,老师这样说时,掩饰不住那份“真勇士敢于直面淋漓鲜血”现实的骄傲!这不禁让人想起曾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乔羽老爷子,主持人问夫妻恩爱一辈子,有什么秘诀?乔老答:忍!忍!镜头推进切换,老太太出现,答到:我忍,我忍无可忍!多么有趣又可爱! 当年,青岛电视台情感类节目《情感驿站》,特邀老师做嘉宾。录制现场,一搏杀岛城化妆品商场大战而风生水起的富婆,愣是不接主持人设计好的话题,冷不丁冒出辛辣语言,惊世骇俗,亏得老师的滔滔宏论将其“降服”。结果,翌日,富婆电话打给电视台询问,李老师一小时咨询费怎么个算法。工作人员怕给老师惹麻烦,狠狠地报出高价以阻止富婆纠缠。孰料,富婆毫不犹豫,霸气冲天,竟要“包”老师一天!当然,是心理咨询(此处该有表情包)。 生活中,老师的事业就是他最大的爱好。事业与他已浑然一体,心理学元素流淌在他血液里、嵌进他骨骼中,揉进他肌肉里。他曾描述自己:当年成为一名执业心理医生,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源头的那一刹那是极其激动的,仿佛一个远方流浪游子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精神家园。 他认为神秘是无需解释的,因为神秘源于无知。他喜欢逛寺庙或者道观。但是面对各种泥塑,从来不跪求赦罪免灾,更不会为了前程捐什么香火钱。因为“我心里清楚,自己尽管也干过见不得人的事,甚至坏事,但按照朴素良心衡量,达不到伤天害理程度,至多被老婆骂几句,被领导批评几句,或被同事背后嘀咕几句,就已经抵消我的罪过了。”瞧,有趣又接地气!可是,他又相信玄妙和神秘。他说,神秘是一个假名,它只不过是一种超越我们(当下)能够理解的存在。 在“’猫间’没有车来车往”这篇文章里,老师晨练回来,遇见一只被车撞、且伤势严重的猫,一群人在围观,小猫二个月大小“我知道这么大的猫就像个七、八岁的孩子,是极为好动又不知危险的。口中留着鼻血,边抽搐便有气无力地叫着,大小便都失禁了…,突然,感到内心最柔软部分被人用力戳了一下,我义无反顾蹲下,用手翻翻看,真的奄奄一息了,我的手触及时,它连本能的防卫都没有。我捡了个塑料袋,右手提着它,左手提着早餐,回家了………”,最终小猫得以康复,回归自然,与老师“相濡以沫,相眗于湿,莫如相忘于江湖”了。 烟火气离不开吃,这是人活着第一需要。老师尤喜红烧肉,还管不住嘴。前两年,老师专注于“禅修”,每天练一小时“双盘”,有过那么段儿时间,老师的身板硬朗干练了许多,整个面貌神清气爽。而现在呢,肚腩,又见肚腩。 有多么深情温暖就有多么深刻犀利。现摘几句老师语录供读者您“批判”:批判不同于批评,批判—最高程度的尊重;一切的阅读,都是误读;一个人理解不了另一个人,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你不是他;你之所以感觉别人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跪着;失眠,是因为你太想睡;责任,是一种能力!老师曾说,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心理学的父亲。听老师讲课,一句话都不浪费,全是金句。不是心理学知识就是哲学原理,或者人文情怀。仰望星空,脚踩大地,常常“发思古之幽情”,而并不“吟伤今之离恨”。去内蒙讲课,在草原上,他通过“见”古人之所见于今之所“见”的不同,“清晰地看到了正徐徐流淌的时间”。 草原上,老师并没见到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原见牛羊”,也没见到老舍先生眼中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也体会不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但正是透过见前人之所不见,才体会到赫拉克里特的“人是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惟其如此,老师说理解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且坚信孔子与赫拉克利特同样与自己一样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同时,老师便不再认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点:在外部世界中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因为在那里我们看不到物体在时间中的延续,只能看见物体在空间中的伸展;相反,在我们的内在心理世界中,只有时间没有空间……”。 同样说“时间”,儿女情长时老师形容“时间是难以言说的思念”。此话缘起于一位老者的咨询。老人已白发苍苍,每年有一段时间数着天数过,直到女儿回家,与著名心理治疗师罗洛.梅在《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描述两相对比,老人的心理年龄处于什么阶段清晰可见: 1岁孩子生活在当下,3岁孩子认识到一天有规律的时序,4岁的孩子产生了“今天”的概念,5岁的孩子产生了昨天和明天的概念,8岁的时候,儿童开始按星期计算时间,其中每一个似乎都那么漫长。 15岁时候时间单位变成月,在大约20岁时候时间单位是年,而40岁的人则开始按几年和几十年来计算时间。 还是时间,面对一位因失去母亲几欲自杀的姑娘,老师说:时间会改变一切。几年后邂逅,姑娘已经是一位企业白领,重复了老师当年的那句话。姑娘的重复,又让老师感叹看到了时间流逝,并感叹康德的那句“时间是人的感觉的先天形式,人把它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中。”借助于这种投射机制,老师又看到了时间。 是的,又看到了。 “存在就是被感知”、“知识就是权利”、“政治就是权利”等等,这些哲学名言被老师用来解释后现代心理学的“建构”理念,非常精妙,让人豁然开朗。“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建构出来的”,来访者听到这自带疗愈功能的话,立马将心理问题的“原罪”减去大半。 称老师是心理学“家”,我一点不认为自己是在奉承。如果你不理解,那是因为在这点上我的眼光比你看的远。 老师语重心长叮嘱我们:一定要记住,要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所有好了的求助者,都与你无关,所有咨询坏了的都是你的责任;一个好的咨询师从来不说我治疗好了多少有心理问题的人,只说自己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分享过程和经验;咨询师从不知道自己说了正确的话,但永远要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咨询师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比知道该做什么更重要。这是咨询师对自己的要求,一定要记住。 一次参加“催眠分享”会,当马春树博士总结说“大家所说的效果只是催眠的副作用!”老师对此大加赞赏,“此话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把催眠的科学本质说尽了。”“并以现场演示的直观方式扯下了那些哗众取宠者挂着的羊头、揭露出卖着的其实是狗肉。”中级研修即将结束,两届的学习,让我有完满的感觉。老师的授课在东西方文化、哲学、心理学与学员之间,建起了时空上穷碧落的连结。似是一副图画,完美自洽,丰饶而精巧。因其意义宏大、内容广袤令我们仰视。跟着老师,进行着一次次的灵魂洗礼。井底蛙、三季人、朝菌蟪蛄的比喻,无疑也在提醒我们学员“盲人摸象”、“小马过河”现象的存在。也许我们永远脱离不了这思维的陷阱,但不断觉知的本身,就已经走在脱离陷阱的路上,不是么? 局限于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这里只选取了几个维度“解读”老师。老师于我无疑是本字典,内涵浩渺无穷。他讲课的每句话都是科学艺术人文的纵联横联和互联,最终落脚于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读者会发现文中大段大段引用老师原文,没办法,老师语言太精彩,我说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字,只能引用,于我是一遍遍原汁原味的学习,老师还说,学习始于模仿。 我时常遗憾自己年龄,难免会有挫败感,感叹今生不会有机会达到老师水平。然而,更多的时候脑中浮现出的是胡适先生那句话: 管他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