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7

垚垚姐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城口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蝎工科男

已采纳

1皇帝称老婆叫梓童;2宰相称老婆叫夫人;3文人称老婆叫拙荆(谦称,非直接对妻子使用);4雅士叫执帚(谦称,非直接对妻子使用);5 商贾称贱内;6 士人叫妻子;7 秀才才称娘子;(吴语区沿用)8庄稼汉叫婆姨(婆娘);9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10有文化的人称老婆叫老婆;11 北方人喊媳妇儿【注意:普通话中媳妇是儿子的妻子】;12老头子叫老伴儿;13 没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14 北方人称孩儿他娘;15 东北人称老蒯((lao kuai) 老了以后)(称别人老婆也有称对象的);16 湖湘人称伢他妈;17大陆上称爱人;18台湾叫内子;19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Darling);20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21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儿;22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儿;23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儿;24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25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26湖南人称老婆则叫堂客;27湖北江汉地区称老婆为姑娘;28四川人称老婆为婆娘、老妮儿;29 安徽安庆人称老婆为烧锅的。30 看过《老婆大人》的,称老婆为大人。31 有称内人32 新新人类称家里领导或LD33重庆人叫老婆为婆娘、堂客。34陕西关中人口中的老婆是曾祖母,而媳妇、婆姨等除老婆之外的才是妻子的口头称呼。笑看你把媳妇叫老婆而不言时别在意,因为老婆的辈分比妻子高太多了。*v* ,对应的,把曾祖父叫老爷。35 山西人称老婆为屋里的。36 江浙沪吴语区一带称老婆、娘子、家主婆、内堂等。37 重庆万州、云阳、开县、奉节、巫山、城口、巫溪以及湖北的利川、恩施一带等地方称老婆为“右客”。38内人,朝鲜王朝宫廷中最低一等的内命妇。在朝鲜宫廷中,宫女入宫8至10年之后可以参加“内人试”,合格后就成为内人,属于9品官阶。成为内人后,经过一定年限的试练后,可以参加尚宫考试,合格之后会被授予牒纸与假髻。尚宫是正五品官阶,但也还不是正式的嫔妃。

城口心理咨询师

274 评论(11)

小苏果果

“妻”是从古至今对妻子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爱妻”、“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内人”、“荆妻”、“夫人”、“娘子”、“浑家”、、“老婆”、“婆娘”、“太太”、“贱内”、“新妇”、“婆姨”、“媳妇”等来称呼。

详细解析如下:

1、古代皇帝的妻子被称为“皇后”。

2、古代诸侯,明清时的一、二品官的妻子,称为“夫人”。

3、旧时为了表示自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语出“金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朴素的服饰。

4、为表示是原配,称自己的妻子为“发妻”。

5、为表示曾经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6、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

7、丈夫因家庭事务均为妻子操持,所以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贤内助”或“贤妻”。旧时丈夫为表示对自己妻子的尊敬,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

8、旧社全—般人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势的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

9、早期白话小说中丈夫对自己的妻子称为“浑家”。

10、旧时丈夫称在家掌权的妻子为“内掌柜”或者是“内当家”。

11、古代称诸侯的妻子为“小君”或“细君”。

12、江南一些地区称妻子为“堂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妻

91 评论(10)

大萌萌Alice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2005年06月01日 02:59:14徐临江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 大捷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同一关系?抑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历史发展的内涵及其本质的大问题。故应正名而求实。 若干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协助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血肉长城》的工作,到太原、忻口、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等战场以及平型关战役前线总指挥部岭口村等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平型关战役亲历者撰写的大量回忆资料,以及山西省特别是太原市和忻州市所藏的文史资料,采访了几十位平型关战役或忻口战役、太原战役的亲历者。现根据采访及考察所得,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战前形势―――日军攻陷大同 1937年初秋,南口前线部队抗击着日军板垣师团的猛攻。与此同时,日军东条纵队也同时猛攻张家口。守军第二十九军刘汝明部不战而退,阎锡山的第61军反攻不力,张家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军下一个矛头所向是第二战区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山西。 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军事上被兵家称之为“华北之锁钥”。所以日军欲统治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或平型关。 但是日军占领南口、张家口后,图晋方向是西北之大同,还是东北之平型关?阎锡山判断,日军为运送部队、军火,展开机械化部队,发挥其优势,必然把锋芒指向大同。据此,他部署了大同会战计划。 然而战况实际发展是: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干河以南,日军于9月13日攻占大同,而敌军主力板垣师团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然后夹击太原。 至此,阎锡山部署的大同会战计划流产。雁门关一带兵力虽多而无用,而平型关一带则兵力空虚,危如累卵。阎锡山被迫立即着手部署平型关会战。 平型关战役部署 1、作战计划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心,把行营(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人员及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会商,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其“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2、平型关战役战斗序列表 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前期),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后期)。 第33军:军长孙楚(前期实际总指挥),下辖73师,师长刘奉滨;独立旅3旅,旅长章拯宇;独立旅1旅,旅长孟宪吉。 第15军:军长刘茂恩,辖64师,师长吴庭麟;65师,刘茂恩兼。 第17军:军长高桂滋,辖21师,师长李仙洲;84师,高桂滋兼。 第35军:军长傅作义,辖211旅,旅长孙呈峰;218旅,旅长董其武。 第61军:军长陈长捷,辖208旅,旅长吕瑞英;217旅,旅长梁春溥;新编第4旅,旅长于镇河。 第2军:军长郭宗汾,辖71师,师长郭宗汾;202旅,旅长陈光斗;214旅,旅长赵晋;新编独立1旅,旅长陈庆华。 第34军:军长杨澄源,辖196旅,旅长姜玉贞;203旅,旅长梁鉴堂(此两旅包括旅长在内几乎全部牺牲)。 第19军:军长王靖国,以三个旅兵力守代县,外加炮兵团附归19军序列,骑兵军以三个骑兵师置于集宁一带。 第8军:115师,师长林彪;129师,师长贺龙。分别于平型关、忻口、原平一带展开。另有刘汝明军驻蔚县一带。 综上所述,投入平型关会战(9月3日作战计划称晋北战役及平型关会战)的兵力共11个军、10余万人。 3、兵力部署 ⑴平型关正面。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在大营前指挥孙楚的第33军和高桂滋的第17军及第73师(73师是孙楚指挥的,布防区域与17军连接),布防于平型关、团城口南北线上,右起五台山东北,排列独立旅3旅、73师、独立旅8旅于平型关正面;北面团城口内并列17军的84师和21师各就已设阵地,掩护雁北各部撤入雁门山、恒山以内,先凭险阻击并消耗敌人,再主动向南转移,分从大营、沙河隐入五台山,为南机动兵,待机出击。 ⑵雁门关北侧。主战场的北侧依恒山、雁门山为屏障,除置刘茂恩第15军于恒山外,以34军第101师和梁鉴堂旅分守北娄口、茹越口间的已设阵地。重点于繁峙北的茹越口,从太原来的姜玉贞旅到繁峙以北地区归入34军序列。 以王靖国19军及方克猷旅到附属山野炮各一团右连接34军扼守五斗山、马兰口、虎峪口至雁门关、阳方口间的已设阵地,保持重点于代县、雁门关间。姜玉贞之独立旅先控制阳明堡,对雁门关重点策应。 ⑶决战地带。沙河及繁峙城间地区为决战地带。以刘潭馥200独立旅附山炮营置于沙河镇东,占广大正面,东连孙楚兵团,北连刘茂恩军,对从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诱至繁峙,使之胶着于繁峙城东的主决战阵地前。以第一、二预备军各附一个山炮营于繁峙城的南北线上,以五台山的北台顶、繁峙城垣、恒山顶为支撑点,构成对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的坚强抵抗阵地。第一预备军在南,保持重点于五台山北麓;第二预备军在北,保持重点在繁峙城,吸引敌人使之胶着于主阵地前,以利于南北机动兵团钳击。 ⑷机动兵团。傅作义指挥31军、15军为北机动兵团,从繁峙展开,孙楚指挥以17军为主力的南机动兵团,从团城口一带出击,以孟宪吉旅及73师抄袭平型关,断敌后方。 阎锡山把这个部署自诩为“口袋阵”。他特别重视口袋底阵地,亲召陈长捷、郭宗汾两军长到岭口行营,面授要领,并命令他们同到繁峙、沙河间周密勘察主阵地,同时派高参到平型关、团城口、恒山等处,向孙楚、刘茂恩、高桂滋等传达指示,又把屡违节制、不肯力战的原61军军长李服膺拘押起来,以肃号令。 战役的主要过程 1、阎锡山、周恩来会商战役计划,国共军队为御外侮协同作战 为了协调各部队行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以及副长官朱德、黄绍�、卫立煌、周恩来、彭德怀等多次会商作战计划。周恩来、彭德怀和阎锡山在岭口村傍山坡一个窑洞里进行长时间会谈。周恩来分析形势,指出目前虽然敌强我弱,但只要动员全民,团结奋斗,就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最后打败日军。阎锡山要求周恩来协助制订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周恩来洞察时局,成竹在胸,只用一天时间就拟定了计划。阎锡山惊佩不已,连叹:“写得这样快,这样好,如能这样打,中国必胜。” 1937年9月11日,日军犯广灵。孙楚的73师被迫退至平型关南翼,阎锡山急调孟宪吉旅抢守平型关。孟旅于19日赶至平型关,与进攻之日军激战两昼夜,日军攻势顿挫,专攻团城口。八路军115师于6月20日迅速越过五台山向灵丘急进,22日从平型关南翼潜出,隐伏于灵丘以南的太白山区,24日在平型关东20里的东河南公路两侧地区部署对敌后的抄击。115师派到大营同孙楚联络的高参袁晓轩把115师进入敌后的进展情况通知孙楚,希望平型关各方面友军和八路军的敌后抄袭适时配合,争取平型关围歼敌人的胜利。 2、团城口激战失守,郭宗汾出击被围 阎锡山得知八路军进展情况后,即派预备军加强平型关北翼的出击力量。孙楚为配合115师抄袭敌后,即令郭宗汾的预备第2军联系团城口高桂滋指挥的84师出击。23日夜,敌人曾对东西跑池高地发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伤亡近两千人,损失惨重。 高桂滋认为八路军配合围歼板垣师团,实际上是一种虚构的空想,同时也认为孙楚师有意牺牲他们以便晋军独占风头。于是他不顾大局,于9月24日擅自放弃团城口阵地,让郭军贸然出击。 郭宗汾军对团城口失守一事一无所知,仍以陈光斗旅附山炮一连向六郎城进击,拟带动21师与挺进大、小寒水岭的115师联合行动,绕击敌侧后。以第2军主力沿迷回村和东西两跑池一线,越过高桂滋84师阵地,攻平型关敌后。 主力纵队接近迷回村时,便向东西两跑池村分进。25日拂晓前,郭军通过涧头、迷回村前进时,突然遭受来自团城口方面工事里机炮火力猛烈袭击,郭部大乱,还以为高桂滋部联络不当。受到更猛烈的打击后,才知高部已悄然撤离。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两跑池一带阵地都被日军占领,郭军主力被压迫于迷回、涧头一侧。 经连续苦战,郭军损失三分之一左右,官兵极度疲惫。幸亏此时115师于平型关敌后的东河南以西地区伏击敌人获得大捷,一部挺进于大、小寒水岭上,使得郭军被隔于六郎城之旅可以依为掎角,相互牵制鹞子涧敌人的行动,保证了郭军主力未被全包围,得于迷回、涧头间占稳了敌人通往后方公路的侧面阵地,钳制了东西跑池之敌,使之不敢直扑大营。 3、平型关大捷 9月14日,115师先头部队进抵大营,派出侦察部队调查平型关地区地理情况和敌情,为平型关歼敌做各种准备。23日,林彪、聂荣臻在上寨召集干部会议,作出初步计划。24日,第二集团军、第六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71师附新编第2师及独立8旅一部配合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 24日晚,林彪在电话上同孙楚说:“萃崖(孙楚字),我师已达目的地,准备明日拂晓出击,请你们派部队协助,先把此股敌人歼灭。”孙楚答:“好极了,我命郭宗汾师长率4个团从平型关左翼出击。” 林彪师长即命令部队25日零时出发。战士们顶着狂风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上。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此时战士们只着单军装,又破又烂,经半夜冒雨急行军,被汗雨湿透。晋北9月下旬夜间气温已很低(9月19日中秋节,平型关、恒山、雁门关一带曾降大雪),战士们又冷又饿,但伏于湿地、山岩上待命,士气高昂。 25日晨5时半左右,敌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聂荣臻传令: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等敌后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进入伏击圈后,115师某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首先向敌冲杀,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退路被截断,于是拼命冲杀,反复争夺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敌人争夺失败,预示着被围歼的灭顶之灾,于是企图冲破独8旅阵地逃命。独8旅把一线配备改为纵深配备,拼死抵抗。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敌人终未能冲破包围,敌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因为敌人死不缴械,千余日军全部被击毙,我军伤亡也很严重。据阮受贤回忆,115师约有900人伤亡,《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我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第5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战斗极为残酷,独8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使已陷入敌围的出击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歼之险厄。 4、团城口反攻战 如前所述,郭宗汾部被围后,阎锡山鉴于杨爱源、孙楚缺乏统御各军的能力(高桂滋擅自弃守团城口,致使郭宗汾部出击被围),遂令傅作义进至大营,负责平型关战役的总指挥,并调陈长捷61军急援平型关。61军到达后(25日),以梁春溥旅程继贤团攻击涧头敌人,程团士气高涨,一气冲上迷回北山,敌两次反扑,均被击退。陈长捷军吕瑞英旅之刘崇义团攻占西泡池,救出困守的郭军一部,又攻东跑池。入夜,敌我双方对峙。 5、鹞子涧激战 26日,日军为阻击陈61军进攻,从鹞子涧和平型关正面抽兵来援(故团城口反攻战实有利于26日115师歼日军500余人的战斗)。占领迷回北山的程团官兵曾屡次上书请战,为国杀敌立功。这次一举攻下迷回北山,连挫敌人反扑之势,不待旅部主力到来,即如脱弦之箭,一举占领鹞子涧。 鹞子涧,位于团城口和迷回村之间,是平型关西路屏障,向西南经迷回、涧头、齐城可达大营、沙河一线,进入山西中北部,构成对繁峙、代县、忻口的威胁,所以敌人必拼死争夺此据点。26日,日军集中优势火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程部反扑,程团长指挥士兵与敌人肉搏拼杀。由于兵力悬殊,敌人冲入村内,程团无一人后退,和敌人逐院争夺。敌援军不断增加,程团弹尽援绝,全团官兵近千人,包括团长程继贤全部壮烈牺牲。程团屡立战功,以未满千人与超过一个联队的强敌拼杀,令敌胆寒,为大部队歼敌赢得了战机,程团长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6、东跑池血战 东跑池位于平型关偏东北,为保平型关正面要点,孙楚33军之独立8旅在此布防,从9月23日到26日,敌我双方反复争夺东跑池,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据当时的一营营长回忆:他亲眼看到山坡上的敌尸累累。27日,孟宪吉旅长亲到阵地督战,看到一营血战5昼夜,原有500多人的一营,只剩148人,遂令622团接防。 7、茹越口失守,全线撤退 我军在部署对平型关之敌的围歼决战,敌东条纵队乘平型关鏖战之机,于9月28日一举突破恒山、雁门关的接合部茹越 口,杨澄源的34军退入繁峙。为保卫平型关战场安全,梁鉴堂旅长亲率仅有的一营人冲杀,企图夺回山口,但是兵力太少,梁旅长和大部分官兵牺牲,王靖国又急命方克猷旅长反攻茹越口,方旅长又被敌冲垮。29日,敌占繁峙城,严重威胁我主战场侧后。9月30日,阎锡山召集前线将领会议,决定全线撤退。10月2日夜,全线开始撤退,平型关撤退,平型关战役结束。 平型关之战历时一个月(从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绵延数百里,我方投入兵力10多万人,达11个军,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据日本军方显然缩小了的资料记载,日军死伤8562人。我方伤亡尚无确切统计,但大大超过日军则无疑。这次战役有作战计划、作战方针,有战略目标及战役目标。据此可断,平型关之战是一中等规模的战役,忽视它作为战役的地位和作用,既不科学,也不公正。 平型关战役迟滞了日军进攻,打乱了敌人侵华计划。战役中,国共军队相互配合,创造了像平型关大捷这样光辉的战例。国民党军队出现了像程继贤团、梁鉴堂旅(茹越口之战)、姜玉贞旅(平远之战)这样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部队,成为我华夏御侮史上的壮丽篇章。 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到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从高桂滋、陈长捷军在平型关正面布阵迎敌,到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从团城口程继贤全团殉国予敌重创,减轻115师压力,到115师派部队迎接郭宗汾军,使之免遭围歼;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115师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体现出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旗帜下,相互取长补短、共谋民族大业的胸怀和气魄,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这篇文章被编入近日出版的《大学人文》。 编者余立人旁白: 曾经读过一些讨论平型关大捷的文章,但从所见论文到所学习的教科书,没有见到过把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联系起来的说法,甚至历史系本科教材也只是提到平型关大捷,而对平型关战役只字不提。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大多数历史系以外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有平型关战役这回事,就是历史系的大多数学生也不知道历史上居然有平型关战役。 我们知道,历史真相往往为我们提供历史智慧,提供经验、警示教训,但被遮蔽的历史却只能导致偏见,导致群体的更加愚昧―――不管是有意遮蔽还是无意遮蔽。读过这篇《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我更加深以为念。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这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性打击,因而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方针的一次辉煌胜利。但这次大捷之得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从更广阔的背景看,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投入总兵力而言,八路军115师投入4个团的兵力,共有大约12000人,大约是平型关战役我方投入总兵力的八分之一;以战略目标而言,这次战斗是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在平型关地区围歼敌军而进行的一次突袭。 综观平型关大战的过程可以知道,没有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形势,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当时全民族抗战全局指导下的华北、西北抗战形势,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第二战区组织平型关战役,没有总共11个军对进攻平型关地区的各路敌军的分路英勇抗击,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阎锡山、周恩来、朱德为首的第二战区司令部的统筹计划和统一部署,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9月23日到9月26日东跑池的孟宪吉旅的浴血奋战,没有9月26日程继贤团全团官兵的壮烈牺牲,没有这些战斗对平型关正面战场的侧翼配合,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总之,平型关大捷的确是全民族抗战取得的一次辉煌战果。诚如作者所说,平型关战役整个过程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战争时期是特殊时期,对历史的描述不可能不受到战争环境条件的制约,这本可以理解。但战役已结束近70年,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层面来总结历史,用更全面、更理性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97 评论(8)

反恐小組

抗日民族英雄 永远的丰碑:杨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 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 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越过山海关,开始侵袭热河省(今并入河 北、辽宁、内蒙古等地),在3月4日攻占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 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军 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敌先头部队击退,在孩 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 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 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 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 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 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 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 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 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 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 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 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 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 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 时年仅39岁。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 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 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 布命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改 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卢沟桥 西道口的赵登禹烈士墓进行了多次修缮。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 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 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 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 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 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 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 甲,回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 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 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 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 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 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战斗力 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从 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 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 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 胆。 在党组织帮助下,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和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考 验中,马本斋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他深深地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 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为打败日本侵略军,为祖国和民族的 解放而奋斗。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 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底,马本斋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 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不久 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出发前,他抱病 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 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不幸病逝,时年42岁。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 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 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 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 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 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 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 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 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 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 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 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 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 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 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 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 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 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 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 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 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 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 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238 评论(14)

玉帝偶吧

老婆在古代有以下称呼:小君细君是最早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皇后就是 皇帝的第一个妻子。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爱人 男女互称。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总的来讲,古代对妻子的称呼就这些。

27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