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7

一梦三只鸭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著名的私人心理咨询师名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ocolate宸

已采纳

中科院心理所导师如下:李新影,博士生导师;林春,副研究员;沈政,教授;武国城,教授;莫林虎,教授;罗慧兰,教授;张爱卿,博士 、教授;刘蓉晖,心理学系博士;博田宝,博士、 教授;高伯任,讲师;佟乐泉,著名教育专家;李文馥,博士生导师;冯伯麟,教授;潘垚天,博士、副教授;马谋超,博士;裴利芳,博士;汪亚珉,博士;路桑斯(Fied)美国管理学杰出外教;姚舜天,哈佛大学硕士;吴瑞华,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博士导师;仲理峰,博士;赵然,博士;刘善循,教授;张梅玲,博导,研究员;时勘,博士,教授;尹文刚,博士,教授。李新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10月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从事情绪障碍相关脑电特点的研究.2005年10月至今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研究兴趣在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是如何共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遗传-环境交互作用方面的工作取得的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的成果.研究小组针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精心设计并组建了北京市青少年样本库(BeTwiSt)。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培育项目等多项课题.曾参与《追寻记忆的痕迹》、《认知神经科学教程》、《生理心理学》等多部学术专著的翻译或编纂。林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委员会成员。沈政 沈政教授,1936年7月28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辽宁省沈阳市,汉族。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专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完成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生学业。1978以来在心理系从事生理心理学教学和研究。从1986年北京大学跨学科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起,一直承担该实验室的跨学科研究工作。 沈政在北大20年来,总是紧跟国际学术的最新发展潮流,不断扩展新知识,坚持跨学科的高新理论与技术研究,1993年获北京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先后在心理学系和信息中心讲授“脑与计算机”“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新课程。指导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关于知觉、记忆的多层次脑功能研究工作。武国城 担任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组副组长、空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空军心理卫生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等十三项学术职务。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著名的私人心理咨询师名单

207 评论(9)

沁水冰心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类,重点是在处理家庭问题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58 评论(13)

芬达果味十足

萨提亚是美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的名字,她的全名是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1916—1988年)。她创新的家庭治疗流派在当今世界极负盛名,为了纪念这位家庭治疗的先驱,该模式被命名为“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 萨提亚成长模式是一种心灵体验过程。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她帮助我们认识,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萨提亚模式把深邃广博的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座桥梁,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萨提亚温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达致全新的生命境界。 萨提亚是每一个人的幸福学!相关链接: 萨提亚(中国)学习与应用发展中心

213 评论(10)

等等等二爷de22

心理专家张丽珊张丽珊简介:心航路创始人,中国著名心理咨询及心理教育专家,长期担任多家报纸、电视、电台专栏作家、嘉宾主持人及特约评论员。已出版心理专著12本。被业内人士评价为“百科全书”式的心理学者。从1993年至今,张丽珊老师在媒体开设的专栏主要有:《中国青年报》的“从孩子看家庭”;《今晚报》的“揭开原生家庭之谜”;《每日新报》的“九型人格与职场成败”“中层危机”;《城市快报》“丽珊热线”、天津电台生活广播“丽珊青春热线”等。已出版专著:《向丽珊敞开心灵》《成长是首流动的歌》《朋辈交往有规则》《与成人交往有技巧》《花季恋情(上、下)》《特殊的爱给特殊的你》《成功的教师生涯.您这样走过》《成功的学生时代,你应这样度过》《孩子快乐成长,您应这样呵护》《与厌学孩子的心灵对话》等。

26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