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8

柠檬心的颜色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刘敬心理咨询师南京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中国式话

已采纳

1、齐桓公求管仲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馁:饥饿B.治国不失其柄 柄:把柄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D.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为其君动也 则必长为鲁国忧矣B.则其管夷吾乎 欲用其政也C.若必治国家者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D.则是君之赐也 则予我矣3、下列加横线字与例句中加横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犹未得请也,请生之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越国以鄙远4、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以滨于死 ②齐使受之以退③桓公自莒反于齐 ④欲以戮之于群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5、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B.鲍叔有知人能让,举荐贤能的高风亮节。C.鲍叔一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打动了齐桓公。D.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有着博大的胸怀。6、翻译下列句子。(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2)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2、晏子辞千金 1、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晏子方食A、今齐地方千里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吾长见矣于大方之家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A、而摩厉之于义 B、臣诚恐见欺于王 C、赵氏求救于齐 D、且贰于楚也3、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是为宰藏也A、忠臣不为也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4、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终再拜而辞A、停数日,辞去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归去来兮辞 D、不辞劳苦5、与例子加点字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例句:是臣代君君民也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C、填然鼓之 D、籍吏民,封府库6、翻译下列句子(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2)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3、晏子使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王曰,何坐? 置之坐上。 但坐观罗敷。B、 期年之后。 祭祀必祝之。 齐之习辞者也。C、寡人反取病焉。 勿使反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D、所以然者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将军之高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王好战,请以战喻。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B、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C、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5、翻译(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2)圣人非所与熙(熙,通“戏”)也,寡人反取病焉。4、重耳之亡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①重耳不可 可:可以 ②有人而校 校:较量、抵抗③将适齐 适:适合 ④皆足以相国 相:辅佐⑤乃馈盘飧 馈:馈赠、赠送 ⑥离外之患 离:离别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天其或者将建诸? ③吾其奔也! ④君其礼焉!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倚仗君父的天命而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人民的拥护。B.行也,怀与安,实败名!——(你)走吧,如果贪恋享乐,安于现状,那么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C.子盍蚤自贰焉?——您为什么不早点表示您和曹国人有所不同呢?D.普,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晋国和郑国都是姬姓国家,他们的子弟即使犯了过错,本应以礼相待;更何况是上天赞助的人呢?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 因内动乱,重耳逃到蒲城,晋国人攻打蒲城,重耳积极应战,失败后逃到狄。B.重耳逃到狄,狄人把俘获的两个女子交给重耳,重耳娶其中一个为妻,并生下两个儿子。C.重耳逃到卫,饥饿难忍,向原野上的农民乞讨,农民却给他土块。重耳很愤怒,想鞭打农民,子犯劝说,重耳欣然接受了土块。D.重耳逃到曹,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说,重耳日后极有可能返回晋国,称霸于诸侯,讨伐曾经对他无礼的国家,那么曹国一定首当其冲。5、翻译(1)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2)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5、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 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D、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4、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6、翻译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练习答案:齐桓公求管仲 1、B(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2、D(A替;成为;B表测度的语气;代词他;C如果;比得上)3、C(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B意动用法;D形容词作名词)4、C(①因;②表承接,相当于“而”;③到;④在)5、C(“一再”不对)6、①他是为了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来,他也会对你忠心效力的。②我们国君想亲眼看着杀掉他,如果不能让他活着回国在群臣面前(将他)杀掉,这就没有达到我们请求的目的,请使他活着。晏子辞千金 1、C 2、D 3、C 4、B 5、A晏子使楚 1.D(A项一“坐”作“犯罪”讲,二“坐”作“座位”讲,三“坐”作“因为”;B项一“之”音节助词,二“之”代词,三“之”结构助词;C项一“反”作“反而”讲,二“反”作“返回”讲,三“反”作“背叛”讲)2.C(A项省略介词“于”;B项“旦日”后省略主语,“为”后省略了介词宾语;D项“敢”前省略主语,“以”后省略介词宾语)3.C(A项“方”应讲作“将要”,B项“为”应讲作“在”,D项“民”此处专指上文提到的“齐人”。)4.D(根本不是“严肃”不严肃的问题,这是涉及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大问题)重耳之亡 1.A(①可:许可,允许。③适:到……去。⑥离:通“罹”,遭遇。)2.B(①诸:之于。②诸:之乎。③④其:表希望、劝告语气。)3.D(“过”是“经过”,“子弟”指重耳。)4.A(重耳不允许蒲城人应战,并非失败后逃到狄。) .荆轲刺秦王 1、C(谢:谢罪) 2、D(A、“见”通“现”,B、“卒”通“猝”,C“有”通“亿”) 3、A(A、名词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动用法) 4、B(①、②定语后置;③被:遭受,不是被动句;④“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5、B、应是悲壮的气氛。 6、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并。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千,上亦赐金百千,由此重都。济南z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z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一、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陛下纵自轻 纵;放纵B、 余皆股栗 股;大腿C、 都迁为中尉 迁:升官D、 独先严酷 先:把……放在先二、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上目都{ 侧目而视 居岁余{ 丞相条候至贵居也A、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不同B、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也相同C、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相同D、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也不同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不发私书 发:拆阅B、 问遗无所受 问遗:赠送C、 请寄无所听 请寄:私人请托D、 郡中不拾遗 拾遗:古代一种官职四、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天下所少宁姬等邪?(2)致行法不避贵戚。A、(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B、(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C、(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D、(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五、“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 (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B、(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C、(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D、(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得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B、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C、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不取媚丞相条候,执法公正。D、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他为官公正清廉,不放过显贵高官,得“苍鹰”绰号。7、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其走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余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数万,而诸候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袅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铁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七、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军:驻扎B、 而诸候并起滋益多 滋:更加C、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从:跟随,跟从D、 愿将军孰计之 孰:同“熟”仔细地八、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今将军为秦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A、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也相同。B、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也不同。C、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相同。D、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不同。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让:责备B、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请事:请求事情。C、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多内隙:在朝廷里有许多敌人D、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还兵:回师向西答案:一、A二、D三、D四、C五、C六、B七、C八、B九、B

刘敬心理咨询师南京

337 评论(12)

bigsunsun001

主要是因为他非常的聪明,在被封为建信侯之后他就发现了匈奴的不对劲,所以经过了细致的调查。

265 评论(13)

babycarolyn

刘敬,齐国人,原名娄敬。他最初是刘邦军中一个推车的兵士,在汉五年随军进驻洛阳以后,为刘邦办了几件大事,被刘邦封为“奉春君”、“建信侯”,并被赐姓为“刘”。西汉政权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结束之际建立的。由于秦王朝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徭役,已经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上接踵而来的六年之久的争战,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致使西汉政权统一全国以后,面临着“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者未起……”(《汉书》卷四十三)的残破局面。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连身为皇帝的刘邦,在外出时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有的大臣和将军们上朝,也只能以牛车代步。面对这样的状况,西汉的文武大臣们却大多沉醉在夺得政权的胜利之中,或争功夺爵,或广置田产,满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在如何建设和巩固西汉政权这个更为艰巨的问题面前,很少有人能够认真地加以考虑,然而,此时身为赶车军士的娄敬却开始脱颖而出,显示出他安邦治国的才能来了。向皇帝贡献的是建都思想,被赐国姓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娄敬随军开赴陕甘一带,途经洛阳,那时他只是军中一个运送辎重的士兵。当他得知刘邦要在洛阳建都的消息后,找到他的同乡虞将军,请他代为转达,要求晋见刘邦。这使虞将军进退两难,如果推辞不管,碍着同乡情面;如果介绍他去晋见刘邦,娄敬一无勇武之名,二无贤德之望,皇上愿见不愿见呢?况且当时统一大业已成,满朝文武踌躇满志,娄敬就是见到了刘邦,又会怎么样呢?但在娄敬的一再请求下,虞将军只好向刘邦转呈了他的请求。然而出人意外,刘邦决定召见娄敬。在召见前,虞将军觉得娄敬的衣着太失体统,赶快派人送去一套上好的服装,但固执的娄敬谢绝了这番好意,仍穿着粗布衣去面见刘邦,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建都洛阳一事切陈利害,大胆地提出不同意见,于是引起了一场争论。娄敬认为:洛阳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太平盛世可以在此称王,一遇战乱就很难控制局面。现在战争刚刚停息,尸骸尚暴露于野外,哭泣之声还沿路可闻,中央政权还不稳固,不宜在洛阳建都。而秦朝经营了几代之久的关中地区,则被山带河,四面都有自然险阻,即便仓促间有个紧急情况,百万之众不难召集,而且那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便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这就像与人格斗,不击其背扼其喉,就不易取胜,而建都关中正是击中了天下之背,扼住了天下的咽喉,是巩固政权的关键。刘邦手下的群臣看到这个粗衣敝履的“小人物”竟然对建都这样的国家大事如此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本来就有一种莫名的反感,加之他们大都不是关中地区的人,对这个建议就更感到不能容忍了。于是,他们纷纷进言,横加指责,在一片反对声中,只有张良一个人支持娄敬。经过反复的利害权衡,刘邦力排众议,决定采纳这个“小人物”的建议,而且“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建都长安后,赐娄敬姓刘,拜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西汉王朝建都长安,是巩固政权具有重要意义的步骤。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全局,颇具政治眼光;在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确也难能可贵。提出和亲政策的第一人,促进了民族融合定都之后,如何解决匈奴问题提上了朝廷的议事日程。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席卷中原的时候,被秦朝大将蒙恬打败而北徙的匈奴人,乘“诸侯畔秦,中国扰乱”之机,又迁回故地并开始不断向外扩张。他们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灭东胡、收河南(今内蒙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在其北部地区的丁零、屈射、浑庾、薪犁等小部落纷纷屈服在匈奴人的武力之下。接连的军事胜利使匈奴势力大增,到楚汉战争末期,冒顿单于拥有精锐骑兵三十余万,兵锋直指现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部地区,屡有问鼎中原之意。匈奴贵族大肆向外扩张的时候,正是整个中原疲惫于兵革之时,当时,不论是从经济力量还是军事实力来看,汉朝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刘邦开始并没有看到这一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驻守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部)的大将韩王信反叛,投降了匈奴。由于他对汉朝的北部边防诸如山形地势、兵力部署、后勤供应等情况都非常熟悉,并多次引匈奴兵南侵,因而对汉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打击匈奴扩张的气焰,刘邦决定统兵亲征。出兵前他依次派了十名使者去观察匈奴的动静,使者回报都认为匈奴可击。为了慎重起见,刘邦派刘敬再去一次。刘敬回来报告说,在二国相争的时候,一般都夸张兵力,以求在心理上威慑对方。而臣此次出使,只见老弱羸瘠,匈奴如此不掩饰地暴露弱点,其中必有阴谋,现在不宜发兵。但刘邦没有冷静地分析情况,以为汉军已达三十余万,匈奴将不堪一击,便以扰乱军心之罪逮捕了刘敬,并把他流放到广武(今河南荥阳一带)去了。在这次战争中,刘邦轻敌冒进,平城一战汉军大败,连刘邦本人也被匈奴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后来用重金贿赂匈奴阏氏(王后)才得以脱身。对此次失利,刘邦深感悔恨,这时他才感到刘敬那一番逆耳之言的正确。路过广武时,他亲自释放了刘敬,并加封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刘邦这种知过必改的精神在中国封建帝王中还是不多见的。平城一战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气焰。面对这种日益频繁的侵扰,刘敬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他认为:现在天下初定,战争的创伤尚未复原,民间普遍有一种厌战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宜轻易出兵作战。他建议刘邦把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以示友好。以后每年再派辩士带一些匈奴人日常缺少的物品出使匈奴,宣传汉朝的礼仪和制度,这样可以缓和边患,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刘邦决定采纳这个建议。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吕后听到和亲的消息,找刘邦大闹,声言她唯有一子一女,不能扔到匈奴不管。力克强楚横行天下的刘邦此时对吕后也无可奈何,便以刘氏宗族的女子充作公主送去了。刘敬是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以来,第一个提出和亲政策的人。尽管在主观上他提出和亲不是出于诚意,但在客观上,这个政策促成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匈奴族的进步和发展。在当时,和亲政策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移民政策稳定大汉江山紧接着,刘敬又向刘邦建议迁六国旧贵族后裔到关中。在秦始皇刚统一全国的时候,虽然也下过迁徙令,但有很多人逃亡。如齐国的田假、田儋;魏国的公子咎;韩国的张良;楚国的项梁、项羽等人,他们利用各自强大的宗族势力,私纳党徒,伺机而动。秦末农民大起义给他们提供了良机,于是,他们招兵买马,各树一帜,一时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其中力量最大的项羽,以八千子弟兵起家,所向披靡,击溃秦军主力,自称西楚霸王。由于西汉政权初建,经济凋敝,加之异姓王的不断反叛,使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时还不能完善地建立起来。而有强大宗族势力支持的六国旧贵族后裔,不仅在经济上有力量、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他们一直是西汉政权潜在的威胁。面对这种外患不息、内乱不止的局面,刘敬向刘邦进言说:匈奴人离长安最近的地方只有七百余里,轻骑兵一昼夜就可以到达,现在虽然建都长安了,但北靠匈奴,东受异姓王和六国后裔势力的威胁,一旦发生变乱,整个局面就很难控制。另一方面,关中地区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如果迁六国旧贵族后裔及中原一带势力较大的豪绅大族到关中来,既可以加快关中经济的发展,防备北部边患;又可以在关中有变时作为东伐的力量。刘敬称之为“强本弱末之术实质就是巩固中央政权的一举二得之策。刘邦又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共迁十几万人到关中地区,加强了首都长安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历史对刘敬的评价刘敬在上述三个重大问题上的突出贡献,对西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虽然没有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也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法韬略,然而他能全局在胸,审时度势,提出各种正确的政策,为西汉政权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说明刘敬在一些重大问题方面,别具慧眼,称得上是一位不凡的政治家。在我们追述西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时候,刘敬这个名字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而刘邦能拔刘敬于行伍之中,纳忠言于功成之后也是值得肯定的。

129 评论(15)

snowberry911

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也是能征善战的,对于战场上的一些战略布局非常的有研究,所以看到了一些破绽之后,就识破了对方的诡计。

82 评论(11)

毓毓baby

在当时知道了这些人的计划,但是采用了一些其他的策略来进行了打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将对方处理的非常的失败。

25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