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1

  • 浏览数

    162

mercury21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评论性别歧视

11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伊斯忐忑

已采纳

作为女性,最不能接受的是“女人就该做家务活”这种观点,或者“不会做家务就嫁不出去”,每次看到这种观点我都会深刻的觉得中国思想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做不做家务,是我的自由,如果我嫁人之后,就要理所当然的承担起做家务的责任,那我结婚干嘛?我要另一半做什么?看着开心?家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是我和他的事情,如果我的另一半躺着什么都不做,那我宁愿不要,毕竟我要的是一个陪伴者,不是一个“巨婴”,没结婚前靠父母,结婚后还要靠我,我的智力没有底下到要给自己原本快乐的生活增加负担的程度,当然,女孩子学会做家务也是有必要的,但!我学会做家务是为了让我自己的生活更好!不是去给别人家当保姆!!!

心理咨询师评论性别歧视

161 评论(8)

盖世在在

一、社会学: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学者有力地揭示了性别歧视的根源及危害。“性别歧视虽然源于原初两性的自然分工,却深深地根植于男权文化之中,并被男性统治的法律不断地发挥至极并予以制度化。

同时,男性统治的法律理论也不断地极尽其‘科学’想象之能事,掩盖社会性别,为法律披上了性别公正与性别中立的外衣,致使社会性别得以不断的强化。”

对两性不平等的现状的揭示,有助于正确认识性别歧视的严重性及其解决的必要性、紧迫性。一些现行法律条文中,没有加入性别意识,存在明显的“性别盲点”。

二、心理学

以婚姻法为例,首先,该法规定了某些严重的性别歧视内容。例如,关于结婚年龄,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这种规定,肯定了传统的“男大女小”婚配习俗,现实生活中男性可以与比自己小几岁、十几岁、几十岁的女性结婚,而女性往往只能选择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结婚,使男女两性形成了结婚对象的资源分配不平等。

三、法学: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考察妇女权益保障法,发现该法存在着缺乏救济途径的歧视。例如,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女性在就业、劳动待遇、保健等权益受到侵害时,“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

四、教育学:

公民在私人领域中的个人权利之一的隐私权保护,与公共领域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的平等权保护,往往会发生冲突。

前者严格限制公权力的介入,后者则要求充分发挥公权力的作用。在公共领域当中,法律主体的地位平等成为公民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而在私人领域中,面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法律似乎应该退避三舍。

扩展资料

重要性: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女性权益也通过各种制度和法律的完善而得到更多保障,但在公民个人层面,则更需要对这一国策的践行。

而践行的前提,离不开自始至终、正确全面的教育和引导。如果没有系统全面的性别平等教育,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对性别关系的认知和对性别平等的期待,也会对孩子们在未来处理婚姻家庭乃至社会关系方面产生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性别平等教育“从娃娃抓起”极具先导意义

229 评论(12)

一吉一吉

建议你借一本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看看就知道了,里面写得很清楚,也很负荷实际。

359 评论(14)

偶是透明哒

性别歧视这个话题又是老生常谈,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男女性别差异造成的职业分工不同,和历史过程中的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等等,这都让大家对双性的不平衡和差异感产生了好奇心。根据一项涉及调查12万个工作机会的新研究显示,技术人员就业市场当中,女性和男性工资差距越来越大。Hired的数据显示,63%的女性薪水比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男性低,白人女性薪水比公司平均薪水低4%,而在最极端的例子中,女性薪水水平甚至低了50%。另外,公司提供给白人男性的薪水水平比提供给女性的薪水高出20%。虽然在新世纪的工作中,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已经在慢慢减少,但生活中还是或多或少的会接触到一些因为性别差异带来的工作差异。 就业的相关专业中,不出意外地一些工科类专业是性别歧视的重灾区。而且已经蔓延到管理类的专业,即便是同职位,男生工资也会更高一些,女生的晋升通道相对封闭,大多数女生工作几年还在基层摸爬滚打,基本没有被重用的可能,可悲可叹!就连很多985学校的理工科专业女生也不能幸免。竞争同一个岗位要比男生优秀一大截才有面试可能,有的甚至连简历都递不上前。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工作环境差,怕女生吃不消,再有就是结婚生育的家庭原因。先说第一点,很多女生都很能吃苦,不比男生差,但是很多企业就这么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难道男生就都是能吃苦不贪图安逸的么,女生就没有想拼搏想奋斗能吃苦的么,难道事业心和雄心抱负是男生的专利?再说到家庭问题,就因为女生未来面临着生育和照顾家庭的责任,那些好的资源就要这样粗暴的被掠夺?敲代码不是男生的专利,同样,吃苦耐劳也不是男生的标签,小编一直觉得程序员是能改变世界的存在,会编程的女孩子好棒,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和一众男程序员PK智力、耐力、体力,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佩服的不要不要的。性别歧视只是人们心理所感知的,如果你拥有和职位匹配的能力和技术,这些只不过是危言耸听而已,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自己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样所谓的“歧视”反而是我们更好的“优势”,能够让我们的工作更优秀,未来更美好!!!

194 评论(12)

端木青烟

男性,性格刻板确实会对自己带来伤害和困扰,但还有其他的因素也会让自己陷入麻烦。比如太过谨慎。对男人而言,谨慎是好事,代表中着稳重、安定、少犯错误,但太过谨慎就是一种性格缺陷了,久而久之,便会变成因循苟且、得过且过,表现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创新,凡事落在他人后面,甚至抗拒创新,像这样的男人,别人即使想扶,也扶不起来。还有胆怯畏缩。害怕和别人不同,害怕批评,害怕犯错,不敢坚持己见,容易向压力低头,一味压抑自己。总在想为了不可知的未来,牺牲眼前各种利益,值得吗?稍一迟疑和犹豫,机会就会给别人抢夺过去了。最怕犹豫不决。事情已是明明白白,很容易做出决定,但或进或退,或做或不做,仍反复思虑,犹豫不决,始终拿不定主意。这样的男人,即使给他再好的机会,他也会轻易给浪费掉。最后就是太过拘泥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自有其道理,但成大事者不纠结,如果把无关重要的细节放大,错误地夸张了细节的重要性,凡事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大干,那也不可能成大器。

187 评论(14)

浅浅浅浅灰

1、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信仰、价值观等任何因素歧视求助者。

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以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建议,必要时还要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咨询师不得和求助者建立咨询以外的其他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能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5、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医师。

6、心理咨询师要始终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

扩展资料

心理咨询师考试除了资格等级考试以外,还新增加了心理咨询师实务技能考试,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使得心理咨询师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已超越原有标准,存在着职业标准与实际职业要求存在差异,鉴定的内容与职业实际操作的要求还不对应等问题,单一的鉴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师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测试、效果验证等环节最终全面启动了“心理咨询师实务技能等级培训认证”。该认证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阅卷的方式,培训合格者颁发心理咨询师实务技能(三级)的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书。

心理咨询师实务技能等级培训采取网络远程教学配合面授体验性工作坊、远程及落地见习实习、在线督导等先进的培训方式,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能力水平,促进心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双证上岗也逐渐成为心理咨询行业的新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咨询师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咨询师

281 评论(13)

lifang88322

上班时间怎么能出去喝咖啡呢?

267 评论(8)

Cathy傻丫头

我是女性,来说说我最不能接受的性别刻板偏见吧,是在受教育方面(仅代表个人看法)

虽说现在是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但是哪里能真正平等呢!

在很多家庭里,女孩子总是被认为是家里的累赘,家长不让她们上学,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打工挣钱,去供她们的弟弟上学,而他们的家长经常会说“女孩子上学干什么,没用。”这一类的话。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是还是觉得很寒心。

83 评论(14)

小璇璇APPLE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 1 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而歧视求助者 2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起来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特点,这一工作的局限性,以及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3 心理咨询师与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4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树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有其不得对一行有非礼的言行 5 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于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就应对求助者做出明确地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6 心理咨询师应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具体保密措施如下: (1)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保密原则,已经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 (2)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过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师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3)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姆的情况进行保存,不得列入其他资料之中 (4)心理咨询师只有在求助者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可能据以辨认出求助者的有关信息 (5)心理咨询师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记录、开具的诊断、照会或医嘱,应指定适当场所及人员保管,并负有保密义务。 (6)心理咨询师有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作虚伪的陈述或报告。

219 评论(11)

瑶瑶瑶姚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是我们根据某个人的性别,对ta所表现出的行为或特征的期待,这种期待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相对来说比较客观。比如,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小男孩就会爱玩摩托车和电动玩具,而女孩子就爱玩芭比娃娃。在我们生活中,更常见的其实是极端的性别印象:性别偏见(sexism)。相较于“男主外,女主内”之类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则充满了负面的评判。什么是性别偏见?《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里给性别偏见的定义是:针对特定性别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态度。在母系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中,最普遍和常见的是对女性的偏见。像男尊女卑、男强女弱、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等,都属于性别偏见。古有红颜祸水,今有荡妇羞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男性掌握着话语权。所以充满性别偏见的言论随处可见。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理解人性》里提到:在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中都充斥着贬低和攻击女人的形象化比喻、奇闻轶事、训诫和笑话。对此,鲁迅认为: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没有出息的男人。而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伤害的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深受其害。比如,一个长相俊美、性格细腻的男性会被人骂“娘娘腔”。男孩子从小被告知“男儿有泪不轻弹”,否则就是“没出息”。男孩子们不得不压抑自己,隔离情绪,假装勇敢,孤独地体会一个人的坚强,长大后也不敢表达真实的内心,活成一个“套子里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环境中,都丧失了或者忽视了彼此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生命力和独特性,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人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性别偏见,所有的偏见都是由文化和社会所塑造的偏见,或许在短时间难以消除,但我们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地意识到:不要再被固有、刻板的标签所束缚了。如何打破这种性别偏见?打破性别偏见,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韩剧《汉谟拉比小姐》中,男性法官对于性骚扰案件无动于衷,甚至认为女生穿着暴露,所以才会遇到骚扰。年轻的男法官也认为哪有那么多性骚扰事件。于是,同是法官的女主角将两位年轻的男法官带进了市场吃饭,荤素不忌的市场大婶对于年轻男性的调戏,让他们感受到,哪怕是言语骚扰都会带来被侵犯感。这些现实中男性用来调侃女性的语句,换个对象,用在男性自己身上,他们才会觉察到不舒服。经历了这些,男法官才更能体会女性对于性骚扰的愤慨和无助。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少有这种互换的体验机会。被广大女性所诟病的“直男癌”为什么广泛存在?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男性都对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和痛苦视而不见,而是站在他们自身性别所处的环境,他们无法对女性所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女人的顾家和包容,都是理所当然;男性所开的玩笑,都是无伤大雅;而女性做出的反抗,则是小题大作。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然的感同身受。一个人的经历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认知。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处一个屋檐下。如果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共情,我们都是无法完完全全地去理解他人。所以误解,争执总是在发生。而男女性别的差异和性别偏见的存在,更是加重了这种矛盾。当我们讨论性别偏见时,我们不是为了批判和对抗,而是希望在对话中沟通,反省,在讨论中寻求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107 评论(14)

济南李大妈

性别不平等,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农业采集狩猎生产模式下妇女采集生产为其群体提供了较多的热量来源。而且,与狩猎相比,采集提供了必要的热量来源,而狩猎活动所捕捉的肉类仅仅是维持生命的补充。因此,两者之间的性别关系是平等的。

妇女大量的时间用于照顾孩子,而较少的机会从事其他农业生产活动,所以男性的权威得以在社会观念中得到加强。

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有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对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与演化也是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

扩展资料:

波西亚普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当前各国之间的男女性别不平等根源于其在前工业社会中农业实践本身。早期人类的农林轮作农业生产方式与大规模犁耕农业生产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劳动组织形式差异。

农林轮作生产方式是以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为基础,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手持工具进行生产,如锄头、锹等。而与之相反,犁耕农业生产方式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主要采用人力或者畜力牵引犁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作业。而且犁耕生产与运用锄头等手持工具不同,犁耕需要更为强壮的上肢力量,不仅需要控制犁的方向,而且还要很好的控制和牵引蓄力。

男性劳动力在犁耕的农业生产方式下相对于女性而言,更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形成了男性主要在户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女性在家庭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格局。而这种农业社会早期的社会分工决定了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同经济社会地位和角色,直至通过观念的深化,影响到当前各国的男女之间性别不平等。

31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