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5

袜子飞了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冰千里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思得不瑞奥

已采纳

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我最近经历的死亡 疫情爆发前半年,我就在经历周围人的死亡。 有个亲戚在床上躺了多年,最终没捱过这个冬天,他的葬礼很隆重,完全按照我们老家风俗进行,在子女的悲恸中,这位父亲走的体面而庄严,这让生死之别变得足够完整。 还有个亲戚却走得很突然,中午还在做饭,下午就倒在了床上,再也没能起来。我是傍晚赶到的,种种原因她至亲的人没能来,大概有30分钟,我独自和她在一起。 老太太像是睡着了,我摸了摸她的手,依旧很软,一阵巨大悲悯升起,我随手摘下手上的佛珠,一边转动,一边安静的望着她,我什么都没想,只想在她走后那短短片刻,能有人陪伴。 仅仅过了几周,我又再次和每个人一起,经历着病毒带来的死亡焦虑。 我知道,每个死亡数字都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以及原本完整的家。 倘若平常,将死之人可选择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方式,比如倾诉未了心愿,有亲人守护身边,选择继续在医院还是回到故乡,如何安排后事等等。 临终陪护者也同等重要,他们耗竭的精力,虚弱的体力,悲伤的心情,以及一切的无助、愧疚和委屈,都应该充分表达。好让他们内心为亲人死亡做最后准备。 然而,特殊时期的死亡,简化了所有仪式,生者没有足够时间哀悼亡者,也没法充分悲伤。有人甚至都不能见逝者最后一面。 这其实是一种创伤,会在以后日子里慢慢浮现。 事实上,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考死亡,而不是刻意回避。 于我而言,每当耳闻目睹与死亡相关的一切时,都会陷入长久思索,在哲人各种书籍中,在以往很多文字中,在与来访的探讨中,在与体验师或各类小组的交谈中。 我确信:对死亡思索本身,会让你更重视自己有限的人生。 比如,重视“在一起” 《超时空恋旅人》影片结尾,主人公只能很短暂的回到过去,回到和父亲在一起的某个时刻,那时父亲还没走。 他回去了。一场球赛、一次散步、一个拥抱、一个吻,都那么刻骨铭心,那么恋恋不舍。 而之前漫长的一生,却都因司空见惯而毫不在意。 看完影片已深夜,我去女儿房间习惯性给她盖被子,女儿出了好多汗,我用手轻轻擦拭她额头的刹那,突然发现每天和她一起玩耍的我,竟好久不这么用心看过她了。 儿子房间灯依然亮着,透过门缝,望着他复习功课的背影,我的眼泪唰一下掉下来。就像多年前我从护士手中接过他的那个时刻。 是的,我天天同他们在一起,但我并没有真的和他们在一起。 许多陪伴都是这样,当你坐在孩子课桌旁、当你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毛巾,当你习惯了枕边人熄灯睡觉,你可能并没意识到,终有一天,几十年如一日的这一切,都会被死神夺走。 若现在你正和某个人在一起,请悄悄停下手中任何事,用心打量你面前这个人吧,你会发现,或许也好久不这样了。 而且我保证,许多感慨会涌上心头,感受这些感受吧,这才是真正的“相遇”、真正的“在一起”。比如,重视“分离” 太多美好的在一起,最终却草草结束、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就这么莫名的消散在人海,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太不重视分离了,或许因为它过于感伤,让人不能直面。但临终之时,都会再次回忆起那些人、那些事。 相聚需要仪式,分离则更需要。 特别喜欢电影《非常勿扰》中的两个情节,一个是离婚典礼、一个是提前给自己举办葬礼。 透过诙谐的台词我看到了睿智与深刻,既然结婚需要仪式,为何离婚不需要呢?既然新生需要仪式,为何死亡不需要呢? 我常常想,有朝一日知道了死亡期限,我一定要亲手操办自己的葬礼,邀请想见的人参加,哪怕对方拒绝。 我要在活着的时候,听到每一个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对我最真实的情感,前提是,你要好好活,死在我后面。 如果有谁把这当做一个笑话,那就错了,从我们降生那刻起,分离便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直至死亡。 诸多创伤不是因为没能好好在一起,恰恰是由于没能好好别离。 这就是灾难过后创伤持续多年的原因,特别是突然死亡,比如地震、海啸、车祸、还有当下弥漫全球的传染病。 逝者去矣,活着的人若缺失了道别的机会,那些无尽的思念和愧疚会如影随形,应激反应过后,大量哀伤就浮出水面。 这就是心理治疗必须要有“分离阶段”的原因,让咨询师与来访者尽情讨论分离的点点滴滴,即便充斥着种种不舍。 这也正是毕业典礼、葬礼、月台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的心理含义。 好的分离,是另一种形式的在一起,学会告别,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比如,重视“梦想” 曾几何时,梦想被无情碾压在了琐碎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只能在歌词中抒发惆怅,而环顾当下,最要紧的就是还房贷,还谈什么理想。 有意义的是,当我一次次思考死亡时,物质与金钱都变得一文不值,浮现最多的除了那些在一起的、分离的关系外,就是: 我是否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你也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你对当下的人生,还满意吗? 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吗,还是不得不喜欢? 你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吗,还是觉得那只是个讽刺的笑话? 身边有人让你羡慕吗,觉得自己也会如此吗?还是仅仅只是羡慕?或演变成双重攻击的嫉恨? 你冒险过吗?无论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恋?还是只能在电影中、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泪水? 那么现在,当你知道了死亡期限,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犹豫不决呢? 理想,就是这样丢失的:就是你觉得生活就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就是你觉得时间漫长岁月静好的假象。 而我想告诉你的是:敢思考死亡,就敢面对内心最真的梦,迈出第一步吧,一切流言蜚语只不过是蚊蝇之音。 况且,梦想与年龄无关。 比如,重视“原谅” 《相约星期二》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讲述的是临终的莫里老人和他的学生(作者),相约每周二见面的故事。 在他们相约的第十二个星期二,莫里含着泪说道:“临死前要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两周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世间有最大的牵绊,那就是“无法原谅”。 你无法原谅伤害过你的人,甚至无数次咒骂他,是他带给了你难以磨灭的痛苦,是他让你无法从容面对现在。 是的,之前我很多文章都去安慰你,要接纳自己的不原谅,原谅之前要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原谅。 但是今天我还要告诉你, 看似你无法原谅的那个人,其实是无法接纳不能原谅他的那个自己。 不是你不能原谅那个人,而是不能原谅“当时懦弱的自己”。 事实当时你就是懦弱无助,就是受尽折磨,难道你不应该走进那个自己吗?别吝啬你的怀抱,特别在弥留之际。 除了“弱”,还有人到死都无法原谅自己的“恶”。 或许你曾经伤害过孩子、伤害过父母、伤害过爱过你的人、伤害过无辜之人、伤害过可怜的小动物。 但大限到来之前,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有足够的时间去道歉。正如你一直渴望有人发自肺腑的和你说声“对不起,我错了”。 而这一切,有时不需要语言,即便那个人走了,你依然会在他人身上找到熟悉的影子、味道、感觉,你依然有机会。 有机会去爱别人、有机会被别人爱,也有机会原谅。 对自己道歉、对他人道歉,便是和解的开始,宽恕不同时期的自己,是对死亡最大的抚慰。比如,重视“帮助他人” 在你过去的生命里,有没有发自内心、不计报酬的帮助过陌生人,而你给的帮助,恰恰是他需要的? 我有过许多。其中有3次挽救了别人的性命,一次是小时候救了落水的同伴、一次是救了快被冻死的异乡人、一次是救了躺在马路中央的醉酒之人。我庆幸自己有那样的机会。 如同我的工作,帮别人摆脱痛苦,但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伟大,因为我也以此谋生,并得到了物质上的酬劳。 但我喜欢被需要的感觉,那让我本人充满价值感,每一个50分钟,人性深处交融碰触的悲悯都让我深深迷恋,这是我活着的意义之一。 你也一样,照顾好自己的时候,去帮助更多的人,有些无形的气息和能量,会在彼此身体中交相辉映,洗涤你的灵魂。 有人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 而各种形式的助人就像涟漪延绵不断,无限延伸,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去了,还有记得他的那些人,再把某种无形的东西传递。 在我看来,所有的爱都是互相的,所有的帮助也是双向的,只不过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埋藏心底。比如,重视大自然 很喜欢《蓝色星球》《人与自然》这类纪录片,有时我会被动物和植物的智慧感动到无可名状,他们与我们是如此相似,在这颗星球上一起进化了几十亿年的所有种族,本是同根生。 每天我几乎都要去工作室楼下小公园散步,去看那些植物随季节变化而流动,会涌上诸多感动。 我大都记得它们的名字和花期,我会在它们绽放的时候凝望,也会在它们凋零的时候陪伴,那些往复轮回,就在我把手心放在树干上的时光里上演,像极了人生。 我很多思考都是在那里完成,很多焦虑也都是在那里缓解。我觉得我的一部分就属于那里。 在此,我也无力吐槽所有“相煎何太急”的同类们,因为死亡终究会让一切物种殊途同归。 一个漠视生命的人,可怜大过可恨,无论这些生命是否是你的同族。 我的遗嘱 正是对以上的反复体验,让我敢面对死亡,至少让我敢思考死亡,而思考死亡,就会更加重体验深度,这是良性循环。 是的,我不会放弃这些探索,即便我可能只是多维空间的一位舞台剧演员,即便我整个人生就像楚门的世界,或是像海上钢琴师那艘永不靠岸的船,或是永无天日的禁闭岛,或是某种克隆体。 我依然会努力演好属于“我”的这个角色,不是为了给另一个我有个什么交代,而是这个角色本就是我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我又一次郑重其事的思考了死亡,然后,如同《遗愿清单》那两位临终老人一般,我列出了自己的“清单”。 我一定要给自己举办葬礼; 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死去; 我会参与所有和身后之事有关的任何决定; 我要好好和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别离; 我要宽恕任何时期的自己; 我要原谅伤害过我的人; 我一有机会就会和我伤害过的人说“对不起”; 我要拿出单独的时间来怀念离开我的人; 更关键的: 我要重视还没失去的一切:包括正和我在一起的人,包括我自己的任何情绪、梦想、愿望,以及一日三餐。 若你也同我一样思考死亡,并郑重的写出遗愿清单,那种感受有可能前所未有。 当然,真正的“遗嘱”、“遗愿清单”越具体越好,内容一定要详实、情感一定要真挚,不能像我上面那样写,要这样写:我觉得我伤害过的人是***,我想对他说“……”,然后你要给自己机会真的对他讲。 私密不可公开,但你一个人的时候,完全自由。 我决定隔段时间就写一份遗嘱,列一份遗愿清单,并写下任何一切,愿你也能如此,这会让你不断去思索变化着的自我。 也建议你留着这些“遗嘱”,等真正弥留之际会派上用场的,这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这样的准备越长,你就越放得开,就越重视自己。 谁也不晓得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所以,拿出本子和笔,开始吧!欢迎留言分享你认为可以分享的。 (END),版权归原作者 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

冰千里心理咨询师

104 评论(13)

追疯子的风筝

文|冰千里 我打开这座沉寂的城市 想再增添些孤独 就像汽车路两旁的植被 一阵狂风过后 不再眷恋 ----冰千里 是一个怎样的动力,让一个人不停地游走在一间又一间的空房子里? 男主人公泰石,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商很高,动手能力超强,可以维修各种家用电器,也可以打开任何一个上了锁的门。 然后,喝着别人家的茶水、穿着别人家的衣裳、看着别人家的电视、睡着别人家的床。 用一种完全的投入,体验着形形色色的生活,陶醉的迷恋、执着的穿梭。 房间的隐喻乃心房,空房间是空空如也的心房。 现实中很多人就是这样,他们整日劳作、上班下班,却不知道为何如此?不知道赚钱背后的意义,也不知道为何控制权力。 只知道要活着就得赚钱,赚钱才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只知道要去上班,按照领导布置的任务或者工作计划尽心尽力。 只知道生活本就该这样忙碌,不忙怎么可以,不围着孩子围着钱围着职务忙碌,不这样做怎么才叫做生活呢? 直到有天退休了,或者大病了一场,或身边亲人离世,或某个宿醉的夜晚,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是谁?我在做什么?这是我真心想要的生活么?我的人生意义在何方? 当一个人思考活着的状态时候,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否则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活着,心一直空的。 在很小的时候你的意愿可以自由表达么?你的真心需求被人看到过吗?对方回应并接纳你的需求吗?还是忽视、冷漠、打压、讽刺、指责? 当你的意愿年复一年的不被看到,就会永远压在心底,在心海最深处隐藏了许多这样的情绪: 我是不可以的,我是不被接纳的、我的愤怒和喜好是不可表达的、我是没用的、我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表扬我、认可我。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自己的价值,就是过着别人想要我过得生活,别人让我学习我就学习、别人让我不能哭我就不可以哭、别人让我懂事我就很乖…….. 你一直这样做是因为无奈,这个别人是你最亲的人,如此,那个真正的自己就被压抑,就不被允许出来,变现出来的都是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此时你的内心会形成一种泛化的虚空,外在忙碌的、懂事的、勤奋的面具下面,隐藏着一座空城。 当心成为一座空城,就会本能把它填满,用工作、用酒精、用毒品、用忙碌、用孤独、甚至用疾病、用症状。 那时候的你会去寻找一个又一个房间,进行整理、清除、打扫,让自己的心不那么空,只是你的方式依然是借用别人生活和模式。 在影片中,这个人就是善花,我们的女主人公,凄美又自闭的她一如他的孤独,好像她就在某个房间一直等他出现,然后牵手,坐上他的摩托,去天涯。 甚至不用说话和任何的寒暄。因为她等待的也是他等待的。 任何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都是心与心一起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带着曾经的故事跟着另一个人奔向下一个房间,是会缓解虚空的感觉,心是为彼此空出了一个位置。 一旦有了个人看懂了你的心,你就不再空虚,人本能有一种退行到母亲怀抱中的欲望,寻找那种无所不能的幻想,那一刻幻想就是现实。 近两个钟头的影片,他们居然没任何对白,作为后天发展出来的一种工具,语言正在被过度使用,它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在掩饰虚空,在阻断流动。 我们常被谎言欺骗,而超越了语言的在一起,才是真实的。 寻求母亲的看见和懂,是不需要语言的,内心对于这种感觉具有摧毁一切的冲动。 因此心一旦被看见,就会激发儿时的体验,会缓解各类焦虑,包括虚空。 尽管这样的看见只是生命旅程的一段路,也便够了 。 你好,我是冰千里,爱文字、爱电影的执业心理咨询师。

23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