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mioamy
问题来自悟空问答:一见钟情是怎么发生的?
从意象对话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有不同的子人格,通过意象对话中级班拆分子人格的规律来看,一个内在的子人格的数量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上百个。每个人内在子人格之间也有相应的关系,有的互相讨厌,有的相互喜欢;有的彼此认识,有的彼此陌生;有的我认识你,你却不认我。有的你喜欢我,但我不喜欢你。有的以强欺弱,有的讨好巴结……。也就是说,我其实是不是一个我,而是一个子人格的团体。内在的关系非常丰富和复杂。当我内在有一对子人格,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彼此欣赏和喜欢时,在生活中遇到另外一个人,他内在有和我相类的子人格。我们之间就会非常有感觉,当这种感觉是喜欢和爱时,一见钟情就这样发生了。
通常来说,我们的子人格中有一部分是内化了父母形象,当生活中某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别像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彼此间就有可能发生一见钟情。另外,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内化亲朋好友的性格特点,当你特别喜欢这个特点时,当生活中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出现时,一见钟情也会发生。还有我们也会内化小说、影视剧里面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可能成为自己子人格的一部分。如果人们受同样的文化熏陶,形成的子人格也会很相似,这也就是说,同一个阶层的人,发生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因为他们成长经历更相似,所形成的子人格相似度也会更高一些,发生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更大。
作者简介
李菊红
壹心理最佳专栏作者心理栏目特约撰稿人心际空间心理讲师
暖心理最佳心理咨询师壹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我愿意和你在人性深处相遇,一起面对心中的伤痛,找回自己的力量。
心理咨询/span>
月光下的芙蓉
曾经在一个团体中聊到梦,很奇妙的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会梦见过自己或者被追杀,或者从悬崖掉落,或者曾经在迷宫中找不到出口······可以说那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内在小孩”,在通过梦的方式与我们对话,你心中的内在小孩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说内在小孩代表着每个人内心的脆弱,你可能不同意,那我们玩一个对号入座的游戏吧,请看下面的图片按图索骥衡量一下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否健康吧,如果没有受伤内在小孩的表现,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如果你还在,那说明图中某个表现戳中你了,你的内在小孩可能被好好地安放在内心的某个安全角落,可它时不时地会在某些时刻趁虚而入,让你忍不住落泪、感到委屈、孤独、沮丧、伤感······有时候会让你感到困扰,因为它总让你身不由己地做一些委屈求全的事,你感到自己被困住了又不知道如何脱困,那要如何认识它,试着好好照顾它,不再被它困住,给生活增添一点掌控感?如果这是你想的,那么《看懂自己的脆弱》就是为你而写。 这本书作者冰千里是心理学大v、畅销心理学图书作家、知名心理咨询师,曾任壹心理等多家自媒体签约作者、文章影响力广泛,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解锁亲密关系:爱为何会伤人》《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心灵书写:让写作通往疗愈》。 这本书中内在小孩的成长路径是这样的;认识内在小孩--重塑内在小孩--滋养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特指人们内心的脆弱与创伤。它常常包含了我们的创伤性体验···内心某些敏感、无助、脆弱、幼稚、痛苦的部分···它与我们外在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功能性自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 也许,在这里你可以停下,给自己的内在小孩画一幅画像··· 看着这副画像,也许你会想,内在小孩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形成有四个影响因素:先天具有的特质(包括家族遗传什么的)、家族的人格表现(就是家族中传统的处世方式、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社会文化背景、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大家可以看出,前面三个因素都是无法选择和调整的,除了顺应,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最后一个,可以通过认识它而寻求改变,获得成长。 我必须要说,去认识原生家庭养育环境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小孩,是为了帮助自己得到改变,从而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人生的意义吧,并不是为了要去怪罪原生家庭。我相信,每一对父母是爱孩子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尽力了,只是可能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 那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认识内在小孩呢?你可以通过亲密关系觉察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感受认识它,而文章开头提到的梦则是一个直接与内在小孩对话的方式,而有时候,飘过你脑海中的念头、想法,甚至身体的感觉都是你的内在小孩在与你交流,不要忽略它们。 当你认识了内在小孩,要怎么重塑它呢? 既然称为内在小孩,也就意味着,它的成长被卡在了某个地方,所以首先需要知道它被卡在什么地方了?然后才能将它解救出来,重新养育它,让它长大,直至成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内在小孩往往代表着内心脆弱的部分,通常它所引起的情绪感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想面对的,一般性的做法都是逃避,但当有一天,你发现逃避没有用的时候,也许就是疗愈的开始。因为内在小孩的伤痛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它时不时地会跑出来侵扰你,而你会陷入一种“强迫性重复”中,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趋于退缩,总是需要先顾虑他人的感受,不敢提出要求···,而解决的方式有且仅有一种---那就是面对它、认识它,进而反抗它,最终整合它,我知道这需要多么勇敢,也许你会说我现在还不能面对,好的,没关系,等你什么时候积蓄够了力量再来吧。 打破-重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它值得,它能为你的生命插上自由的翅膀。 经过艰难的重塑过程,破茧而出的内在小孩在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它还很稚嫩,需要细心的呵护,让它慢慢地茁壮成长,直至足以抵御狂风暴雨。 被滋养后的内在小孩,是平和的、从容的、坚定的、如同风尘仆仆归来的游子,于万家灯火处,一眼就瞥见了自家那盏温馨又明亮的灯,暖流瞬间涌上心头。 那要如何滋养内在小孩呢? 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时刻:面对现实,自己好象无法活出自己理想的状态,总是倍受打击而感到沮丧、失望、无力、无助···你的另一半给不了你期待的“无条件的爱”,即使有也很短暂,感到内心的某种需求无法被满足、总是感到孤独··· 这样的时刻出现的时候就表明,你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自在的做自己,既现实又可以任意想象的空间,让情绪得以缓冲,让内心开始反思,去找到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而不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来回摆荡,让自己处于不安和焦虑中。 没有什么比建立深度关系更能有效地照见、坦露、磨炼甚至滋养我们的内在小孩。 人是关系的动物,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创伤都可以在关系中被疗愈,而前提是这段关系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套用一句电影《无问西东》中梅贻琦的台词:“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治愈?那么哪四种关系适宜建立深度关系呢:真实的人、虚拟但真实的人(比如某个可以信任的网友)、植物、动物。真实的关系带来放松、带来接纳、带来自如,在这样的关系中想不被治愈都难~ 自己可以给予自己最深的关照,观察自己、记录自己、进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满足自己,其实就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满足自己“被看见”的需求, 看见即是疗愈。 看看周围,焦虑弥漫着,人人都行色匆匆,总觉得停下来就意味着落后他人,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总得做点什么让自己安心,而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让人更加焦虑,于是需要做得更多···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 让自己慢下来,就是慢慢与焦虑相处的过程,慢慢地提高对焦虑的耐受度的过程,而你会发现,即使慢一点也并没有发生想象中可怕的情景,慢一点也是可以的。 到这里,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以上的一切,你的内在小孩应该会是另一番模样了吧。 愿你我都拥有一个自由自如真实的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