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5

越狱兔不越狱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王阳明课堂笔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路要减肥

已采纳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心理咨询师王阳明课堂笔记

306 评论(14)

lincolnsuper

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名言,每天读一遍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我觉得这些经典明年能够激励人们的内心,而且在心理上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这种名言可以被人们所了解。

115 评论(8)

nixiaoyanzz

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扩展资料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324 评论(11)

999966开心

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44 评论(10)

babyfaceonlyme

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阳明一般指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99 评论(14)

Emily147303

王阳明式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知行合一”可能是假的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我想大家并不陌生。知和行,到底谁重要,一直以来是中国哲学家们争辩的重要问题,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辩论仅次于义利之辩。 知和行,到底哪个重要,众说纷纭,孔子认为,知比行重要,不但是孔子,先秦思想家都认为知比行重要。宋明理学也认为知比行重要,而消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则认为,行比知重要。 到底哪个重要呢?我们的很多经历都告诉我们,知比行重要。比如,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学知识,一直到大学,学知识的过程就是知。只有“知”了后,才能去行。没有这些学来的知识,就不可能找到工作。比如,我们要做去挖口井,首先要知道井怎么挖,否则就不可能有挖井这个行为的出现。 我们要想有开车这个行为的出现,就必须先知道怎么开车。这不但说明了知比行重要,还说明了,先知后行,只有先知了,才可能有后面的行。 而主张行比知重要的人,比如曾国藩就说,你若想知道一件事,必须去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行,没有这个行,你就不可能知。比如,你若想知道如何挖井,必须要去挖,才能知道井怎么挖,学了如何挖井的知识,并不能真的挖出井来。你若想知道如何开车,必须要去开,只有在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车怎么开。 曾国藩的意思是,先行后知,只有行了才能知道。 两种理论,听上去都对,知比行重要这个理论,我们就听过“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话,行比知重要这个理论,我们就听过“实践出真知”这样的话,你无法证明哪个是错的,但真理是绝对的,绝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真理存在。所以,有人在知行问题上就采用了折中调和的办法,或者说是和稀泥。这个人就是朱熹的门徒陈澄。 他说,知行同等重要,不分先后,所以知行是合一的。比如,你要有开车的行为出现,应该是在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最后才能行,才能知。知和行是并驾齐驱的。 那么,问题来了,陈澄提知行合一,王阳明也提知行合一,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还是根本就没有区别。 现在,我们就进入王阳明式的知行合一。 1517年,王阳明到江西剿匪,接着在南昌平定朱宸濠叛乱,1527年又到广西剿匪,这三场战争的完美胜利把王阳明推到了圣人的圣坛。而王阳明在这三个战场的胜利,就要归功于他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是知道了就要行动。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倘若知行合一真如此,那王阳明不可能靠它创建那么大的事功,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粉丝也不可能多如牛毛。所以,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没那么简单。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修文创建心学,提出“心即理”的概念。第二年,他到贵阳讲学,所讲的却是“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始终是一以贯之的,王阳明不可能犯这样浅薄的错误。在创建心学的第二年,就提出另外的概念。 所以, 知行合一,应该是来源于心即理。 心即理,直白而言,就是心理合一。 我们的心中有天理,为人处世必须要发自本心,如此,天理才能呈现。不能心中所想和行动分道扬镳,是为心理合一。而知行合一,就是心理合一的另外一种表示:我们的心中有良知,良知真光明者,必有行动,必能呈现出天理。 所以说,知行合一,就是心理合一。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除了王阳明之外的任何人谈知行,即使是陈澄的知行合一,谈的都是知是知,行是行,这都是术的层面。而王阳明谈知行合一,谈的是“道”,因为它来源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心即理,也就是心理合一。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王阳明如何解释“知行合一” 的。 第一: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意思是,知行合一就如同见到美色就会喜欢上它,闻到恶臭就会厌恶上它。见到美色就会立刻喜欢上美色,不是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是喜欢还是厌恶。见到美色,属于知,喜欢上美色,属于行。见到美色和喜欢上美色中间没有间隔,不需要思考。也就是,知和行之间没有间隔,本就是一体。所以,知行就是合一的。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上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和厌恶上恶臭中间没有间隔,不需要思考。没有人会闻到恶臭会思考一下,我是喜欢它还是厌恶它呢,知和行没有任何间隔,本就是一体。如此看来,知行是合一的。一是什么,不是二和三,是一回事。 我们再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被雷劈中,是知,倒地是行。被雷劈中会立刻倒地,没有思考的时间会立刻倒地。从来没有人被雷劈中后,会琢磨一下,我是倒下呢,还是翻个跟头,耍个花枪再倒下。这就是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水这个例子。 水在自然状态下始终向下流,水“知道”自己向下流是“知”,不停向下流是“行”,水一面知一面流,从不停止,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不过,我们都知道,水根本没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再向下流,为什么向下流。 第三种解释,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即是行,念就是知,行就是行,知就是行。 由上述三方面可知,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也不是理论。它是我们的一种本能, 见到美色会立即喜欢上它,说明它是我们爱美之心的本能,闻到恶臭会立刻厌恶上它,说明我们人类天生就有对丑恶食物的厌恶反感。而水不停的向下流,就是水的一种本能。那么,这种本能是什么,它就是我们的良知。它知道美色是美的,知道狗屎是臭的,知道危急时刻,我们该如何快速做出决断。 本能的力量是威力无比的,是人类最厉害的力量。吃饭,人人都自动自发的吃,爱美,人人都发自真诚的去爱美,这就是本能的力量,不需要外力。阳明心学,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把遮蔽的良知这一本能恢复,创建伟大事功的一门行动哲学。 而“知行合一”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人生在世,如果每个念头,做的每件事,都听命良知。那最终,我们就能成为无所不能的圣人。最后,我们要说的是, 王阳明式知行合一,就是依凭良知的判定去行动。 良知:良知不等同于良心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灵魂,王阳明一直拿良知说事,那么,王阳明对良知的解释是什么呢? 王阳明对良知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第一,王阳明说,良知是个好恶之心。 这句话太重要了,能否理解这句话,是理解阳明心学的关键。良知是个好恶之心,简单而言就是,我们的喜欢和厌恶就是良知,所以说,良知就是个好恶之心。比如我们喜欢生,厌恶死,我们喜欢美,厌恶丑,这就是良知,你夺取别人的生命,让人死,这就不是良知。 那么,我们从字面上看,发现良知这个东西特别感性,几乎毫无理性,难道良知就是这么个东西吗?全凭我们的好恶去行动,就是致良知了?我们喜欢金钱,喜欢美女,去追逐这些,就是致良知?我们厌恶工作,厌恶承担社会责任,逃进深山老林,这就是致良知? 绝对不是这样! 若想理解良知就是个好恶之心,必须要先了解王阳明对良知的其他解释。只有把王阳明对良知的其他所有解释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明白“良知是个好恶之心”这句话。 王阳明对良知的第二种理解是:良知能分是非善恶 。即是说,良知知道是非善恶。这样一听,良知这个东西就很神奇,它对真善美和假丑恶都能分辨。而且,这种分辨是刹那之间完成。 这也是王阳明对良知的第三种解释:良知反应神速,无有等待 。这种神速的速度有多块呢?情境一来,你的脑子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良知就给出判定了。从这一点而言,良知似乎很像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和直觉。 良知需不需要我们后天去学习呢?不需要。 因为王阳明对良知的第四种解释是:人皆有良知。它与生俱来,只要你是人,你就有这个东西,良知是人的尺度。 最后一种解释则是,良知是易。易是周易的易,变易的意思 。简单而言,同一种行为,不同的情景下,良知给出的判定,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大致总结下,王阳明所谓的良知到底是什么? 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能判定是非善恶,它反应神速,它对外界的判定是变动的。然后,我们再回到良知是个好恶之心这个概念上。 从以上的论述中就可看出,王阳明所谓的这个“好恶”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好恶,不是我们后天对名利的好恶。比如,人天生就喜欢美色,所以爱美就是良知的判定;人天生就厌恶恶臭,所以讨厌臭就是良知的判定。再比如,人喜欢生,所以爱护生命就是良知的判定,人不喜欢死,所以夺取别人的生命是恶,这就是良知的判定。 我们对这种是非善恶的判定,不需要去外部学,因为良知与生俱来。 所以, 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所谓道德感,就是什么是我应该做的,拯救别人的生命是我应该做的。但是,我们还要有能力做到,这就是判断力,所谓判断力就是,什么事我有能力做到的。道德感固然重要,但判断力更重要。 很多人提到良知时,都认为良知等同于良心,它包括良心,但绝对不仅仅是良心。否则,王阳明和他的粉丝们不可能靠良心就能建立功业。 举个例子,如果你从十层楼下走过,看到一个婴儿掉下来,你会不会去接?大多数人都会去接。因为爱护生命是天理,是良知判定。可如果上面掉下一个250斤的胖子,你还会去接吗?你一定不会。同样是生命,为何你去接婴儿,不去接胖子。因为接胖子,你没有能力做到。虽然这件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可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时,就不会去做。在刹那之间,婴儿和胖子掉下来,你根本来不及思考,就必须要做出决定,接还是不接。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帮你做决策的只有良知,因为它反应神速,能正确做出决策,是我们的本能。 知行合一,是依凭良知去行动。凡是依凭良知去行动的,都叫知行合一。凡是不依凭良知去行动,即使事情做的再完美,也不叫知行合一。 由此可知,知行合一就是自己的事,不管外界的规矩、规则,评价标准,凡事都以我本心的良知作为规矩、规则、评价标准,以自己的良知去应对万事万物,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万事万物就也就具备了天理,内外统一。 有人问王阳明,良知光明者如何? 王阳明说,良知光明者必能行。 也就是说,良知光明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本身就是良知光明。 王阳明的心学,终王阳明一生,都是在围绕着良知转悠,都是让人能知行合一。那么,他为什么要提知行合一呢? 也就是说,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是什么呢? 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把恶念斩草除根 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王阳明一共提到两次。 第一次在《传习录》中,他是这样说的:尔等必须要了解我的立言宗旨。也就是我为什么提知行合一。因为今人的学问,把知与行分作两件事,所以有一个念头发动,即便是不善的,只因为没有去实行,就不去禁止它。我如今说知行合一, 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之处便已经是实行了。意念发动之处有不善,就要将这个不善的念头克去,需要彻底根除,使得不善之念不能在心中潜伏。这就是我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我想大家已经听明白了,他这个立言宗旨,就是他对知行合一的第三种解释,一念发动即是行。 我们来听个故事。在战国后期,秦国蚕食东方六国,尤以魏国、韩国,两国受祸最大。公元前261年,在秦国的重压下,韩国力屈,割让上党郡给秦国,希望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上党郡地处韩、赵、魏三国交界,居高临下,战略位置相当重要。韩国内部分成两派,一派全力支持韩王的决定,一派死都不给。上党郡司令官属于后者,韩王迅速派大将冯异,去上党郡,要他完成和秦国的交接。 冯异一到上党郡,立即和赵国取得联系,声称把上党郡赠送给赵国。赵国群臣欢天喜地,决定接收上党郡。 赵国大将廉颇极力反对,他说,上党郡是个烫手的山芋,咱们躲还来不及,为何要承接?群臣们纷纷鄙视廉颇说,你老了,胆小如鼠。 后来的历史,已如你所知,赵国接收上党,秦国进攻上党。先是廉颇闭门据守。秦国派间谍到赵国四处宣扬“只有赵括才能击败秦人”,偏偏赵王听信,最后,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全军覆没,再也没有一丝能力和秦国抗衡。 接受上党,赵国为这一念付出了沉惨重代价,从此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最终沉沦直到灭亡。赵国君臣能接收上党,和他们平时的念头有大关系。 当时赵国上下,在秦国的蒸蒸日上面前,惶恐不安又嫉妒愤恨,总想把秦国置之死地,这种念头越积越多,突然有个战略位置相当重要的上党郡送到面前,不可能拒绝。 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来解释这件事,其实就是: 一念发动即是行了。纵然你现在也没有行,如果不扼住这些念头,总有一天你会行。 所以,“一念发动即是行”不仅是个理论,更是一种警告。 他警告那些总产生坏念头的人:不要认为没有将坏念头付诸实践就以为没什么,如果你不对平常的坏念头加以阻止,那积累得多了,你就真的会付诸行动。 大恶皆从小恶来,小恶皆从小恶念出。 若想知行合一,就必须扼杀那些恶念,斩草除根,毫不留情,使其不在心中潜伏。 这个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就是,知就是行。你以为知了没有行,就没事,不是那么回事。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 第二个立言宗旨在他的文章《书林思训卷》中。在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在的时代,功利之说甚嚣尘上,没有人还知道有“明德亲民”之说,更不可能有“明德亲民”之实。读书人都巧文博词以饰诈,虚伪贪利,穿着人的衣服,却是禽兽的心,却仍以为自己在从事圣贤之学。我见此,特别恐惧,才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希望能明了圣贤之学。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告诉我们,当时的人,都是心理不一,内外不一,知行不一的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正如我们常常见到的某些人,穿着居士服、唐装,自诩修行之人,张口感恩慈悲,闭口良知,知行合一。但一遇利益,就像狗见到骨头一样。 这就是王阳明口中的衣冠禽兽。要命的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衣冠禽兽,认为自己在从事圣贤之学。 这的确如王阳明所说,太恐怖了,所以他才提知行合一之说。 我们从知行合一的两个立言宗旨就能发现,知行合一就是心理合一。以西方心理学语境而言,就是把显意识和潜意识合二为一,不能显意识和潜意识各行其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来讲就是,人人都应该内外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将心和外物勾连起来,以本心赋予外物的生长。长此以往,我们就能练就一颗光明心,一双慧眼。如此,我们就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上,快速的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做出精准的判断。 不过遗憾的是,许多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道理,如此简易的行动指南,如此简易的方法论,很多人很难做到呢? 知行难合一:看到小孩在井边,是否要求助 王阳明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只要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善德,讨厌恶臭那样讨厌恶行,便是圣人了。” 有弟子初次听到这句话时,问,为何说能做到这点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回答,能做到这点就是知行合一。弟子说,这个还不容易,太简单了。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弟子很沮丧的来见王阳明,说,您说的这个,还真是难。 王阳明就问,难在哪里呢? 弟子回答:比如心里的念头虽然知道好善恶恶,就是喜欢善的厌恶恶的,然而不知不觉间就会夹杂别的念头。一旦夹杂了别的念头,就不是如喜欢美色那般喜欢善德、如讨厌恶臭那样讨厌恶行的心了。 王阳明说,你的感悟很让人感慨啊。世间很多人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因为它的确很难。 为什么连王阳明都说知行合一很难呢? 我们再来看下王阳明对 “知行合一”的表述,它的表述是这样的:如好好色。见到美色属于知,喜欢上美色属于行,见到美色会立即喜欢上,见到和喜欢之间没有间隔,是为知行合一。 直白而言,其实喜欢上美色是诚心诚意的,没有外力推动,自动自发、不知不觉。王阳明希望的是,人人在见到美色上如此, 在人生中为善去恶也要如此,真心实意,全力以赴,不知不觉。 如你所知,这不现实。我们喜欢美色,饿了吃饭是发自本能。本能的力量所以强大,就因为它不需要外力加持。只靠自己就可以。可如果我们如喜欢美色那般喜欢善德、讨厌恶臭那样讨厌恶行,就难得多了。 因为很多善德和恶行,都不是我们本能接受和排斥的。明知见义勇为是对的,可见到不义之事就是没有勇气,明知不义之财是错的,可见到不义之财还是想拿过来。 此时,诚意失去威力,败给了私欲。 我们之所以无法知行合一,问题就在这里:在良知做出判定后,我们进行了思考。而人类思考,无非是利害毁誉四个字。譬如见到老太太倒地,良知告诉我们,应该上前救助,但我们的脑子跟上来,会思考一下,救了这老太太会不会被讹诈? 于是,知行分裂。 知行分裂,就是因为我们为善去恶的决心不够,如果决心十足,像喜欢美女厌恶恶臭那样去为善去恶,天地间到处都是知行合一。 决心所以不够,因为我们掺杂进了思考。所以王阳明始终主张:天理不容思想,良知忌转念。 天理不容思想和良知戒转念,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倘若良知给的是善念,那就立即去做,而不是思想和转念。还是那句话,人一旦思想和转念,必然是利害毁誉掺杂进来。我做的这件事会不会得罪别人,会不会遭受不幸,我这样做,会不会收到丰厚利润,利润有多少呢? 长时间,深入的这种思考利害,会让你延迟行动,更会让你在过多思考中丧失良知,最后,这件事可能就泡汤了。 一旦思想和转念,厉害毁誉这种私欲就会溜进知到行的过程中,将知行一分为二。 有人问:看到小孩在井边,是否要救助? 王阳明回答:当然。但这里有个玄机。 这个玄机是什么呢? 王阳明回答:看到小孩在井边,立即救助,这是知行合一;看到小孩在井边,思考了一下,我救助他会不会得到利润。有这种想法,即使你救了小孩,也不是知行合一,因为知(见到小孩在井边)和行(救助)中间掺杂进了私欲(能否得到利润)。这样一来,你救助小孩的行为就有了私欲进来,所以知行就分裂了。 人做事,就是要依凭我们本心的良知,当为所为,不抱任何利害毁誉之想。知行合一是感动自己,而不是感动他人。由此可知,人有私欲,正是知行难以合一的根源所在。 除了这一点外,还有一点也难以让我们知行合一,这就是理障。 东汉时期边疆司令甘延寿、陈汤领兵西征,干掉了不服东汉王朝的匈奴头领,然后把他的头砍下寄回首都,请中央政府允许将其头悬挂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以示天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中央政府进行了讨论,丞相匡衡深思熟虑后,说,“悬挂那颗臭头,不是不可。但有一事需注意。” 皇帝问,何事?匡衡一本正经地说:“《月令》(当时经典之书)上说,春天,是掩埋白骨和腐肉的时候,不适宜悬挂腐臭的人头。”皇帝笑了,众臣也笑了。只有匡衡认为这一点都不好笑,保持着庄严的神态,暗暗叹息,除了皇帝外,全是无知的蠢货。 匡衡,就是那位小时凿壁偷光的人 。经过刻苦攻读,终于做官,而且一直做到宰相,人品可圈可点,是个正人君子。这种人就是王阳明所谓的“高者”,但他却蔽于“见闻”。 所谓蔽于“见闻”,就是被心外的权威、经典所制造的道理绑架,成为外在道理的奴隶。杀死匈奴首领,砍其人头,本是功勋盖世的一件大事,而匡衡却斤斤计较《月令》的记载。 最要命的是,他一本正经,大有我是真理的架势。 大部分人都会被外在的道理所捆绑。比如:科学家说,运动使人健康,大家都去运动;又一天科学家说,静止使人健康,大家就都静坐。再有人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于是大家就都早睡早起。 当我们被外在的看上去很正确的道理所绑架时,我们就失去了自我,毫无分辨力,和匡衡一样,只知道照本宣科,成为一可悲的奴隶。 匡衡显然不是知行合一,或者说是能致良知的人。相信外在权威和所谓真理的人,他根本不会倾听内心最本真的声音,那本真的声音是良知的声音。 所以知行难以合一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的私欲遮蔽了良知;第二,我们良知被读的书(权威)绑架了,所以知行难合一。

31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