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5

PK从来没赢过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解创伤学的书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葉落罒無痕

已采纳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朵拉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作者:朵拉陈

豆瓣评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0-1

页数:260

内容简介:童年遭遇就像套在心里的枷锁,让我总以为自己不如他人、不值得被爱,我该怎样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与迷茫?面对伤害过我的父母,我既愤怒又恐惧,已经成年的我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真的会毁掉我的一生吗?

童年的不幸经历使你常常错误地以为,成年以后的自己也是弱小的、没有力量的,甚至不相信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权的,你永远都是糟糕的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事实上,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我愈合和重新成长的能力。这些力量将会推动你走出“永恒的受害者”模式,重新找回内心的智慧与韧性。你有权利,也有能力,改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本书从心理学中创伤研究和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原生家庭对成年子女的影响、家庭成长周期的变化、家庭中权力结构的变化等,为你剖析原生家庭创伤的根源。同时,通过阐述愈合原生家庭之伤的过程,告诉你:

怎样走出原生家庭创伤,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怎样理解家庭中的边界,探索最合适的相处模式;怎样找到一个亲密伴侣,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怎样成为更好的父母,为孩子创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作者简介:朵拉陈

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方向:精神健康),美国加州执业心理咨询师,临床咨询时数超过4200小时。专注于成长创伤、情绪管理以及个人成长等临床心理话题,曾在知乎、三联生活周刊、KnowYourself等平台开设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情绪管理等热门大众心理课程/讲座。

“从成长到长成,怎样与父母更好地相处”“教你直面成长创伤中的自卑感”等有关原生家庭的课程和文章曾引爆互联网各大社区。

心理咨询师讲解创伤学的书

286 评论(15)

呼啦啦达人

文|白素心 睡梦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半睁着眼睛按下接听键,耳边立刻传来闺蜜小云的哭泣声。 “大半夜的你嚎什么?难道老公又出轨了?” “你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看见了?你快告诉我,那个狐狸精是谁?我认不认识?他们在一起多久了?……” 我无奈地举手投降,“对不起,我错了,你冷静一点好不好?我什么都没看见,我什么也不知道,只是我太了解你了而已。” 小云一直都是一个自卑、敏感、多疑的女人,只要老公回家晚了,或是稍有一些异于平常的举动,立刻就会被她怀疑“出轨”,而她之所以长成这样的性格,与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从她记事开始,父亲就一直家暴母亲,在外面鬼混不回家,可是母亲一方面为了她死活不肯离婚,另一方面却又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她身上。 施琪嘉说,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小云就是因为不幸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导致自己的内在小孩变成了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这个内在小孩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当它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它就会一直蹲在角落哭泣,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 它会变成你失控的情绪,变成你那根脆弱敏感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要压抑的性格部分。 假如你的心中也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不妨和我一起翻开这本《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这本书是心理学家施琪嘉编著的关于心理健康的一本书。作者施琪嘉,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她曾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后来又长期从事对严重人格障碍治疗的工作。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  看见·与我的内在小孩对话 第二章  疗愈·照顾我的内在小孩 第三章  整合·活出爱与新生的自 通过这三个章节,作者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5种情绪(恐惧、羞耻、被抛弃、空虚、哀伤)、5个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压抑、怀疑),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要学会辨别自己的内在小孩,只有知道自己的内在小孩属于什么类型,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受伤。 施琪嘉把内在小孩分成两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上帝”意象的内在小孩 。这样的内在小孩就是一个小王子或者小公主,藐视一切、贬低一切,把周围的人全都看作是他的仆人。 第二个类型是“恶魔”意象的内在小孩。 比如,一个经常生病的孩子或经常哭闹的孩子,经常把父母纠缠的睡不着觉的孩子,他就有可能是一个“恶魔”般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会在这两种类型之间转换。 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就会看到孩子的这种两面性。如果把他照顾得很好,那么就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心有某种天使般的东西。比如睡觉的时候会带着甜蜜的笑容,很少生病,很愿意跟人接触,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在小孩——“上帝”的意象就形成了。反之就会形成“恶魔”的意象。而且这个“恶魔”的内在小孩很可能会一直躲在人的内心里,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 这也给我们已经为人父母的读者们提了个醒, 我们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这个不是溺爱,而是在为内在小孩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 内在小孩有5大需要: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可能内心是一个非常贪婪的“恶魔”,可能对于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欲。 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会出现黏滞型依恋关系或者害怕型依恋关系。前者会特别黏人,害怕分离,对皮肤接触渴求。后者则会特别“作”,内心渴望更亲密的关系,表面上做的事情却是要把关系破坏掉。 缺乏夸奖的内在小孩可能内心会特别自卑。 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成年之后就容易成为直男,人际关系糟糕。 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会出现诉讼型人格障碍,好像全天下的人都欠了他似的。而且还从父母那里学会一招,就是死不认错。 内在小孩有5种情绪:恐惧、羞耻、被抛弃、空虚和哀伤。 具有恐惧的内在小孩动不动就哭闹,感到害怕,好像天要塌下来,或者好像周围有鬼一样。成年以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惶惶不可终日,总感觉有灾难要发生。 羞耻的内在小孩缺乏自信,胆小怕事,低自尊,自我价值感弱,常常悲观厌世,甚至抑郁自杀,有时候还会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行为,比如躁狂。 有被抛弃感的内在小孩,内心中常常有一种自己要抛弃别人和自己被别人抛弃的声音。 空虚的内在小孩最大的问题是常识的缺失。其中最缺乏的就是生活常识。 哀伤的内在小孩有四种情况,第一类情况是因为婴儿的高敏感度,第二类情况是他的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存在焦虑感,第三类情况,孩子的哭声里有特别多的委屈,第四类情况就是哀伤,害怕分离。无论哪种情况,哭闹的孩子最终的诉求是父母的爱。 内在小孩有5个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自我压抑和自我怀疑。 “我不行”的内在小孩通常来自父母的贬低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特别严苛的父母,通常自己也曾被父母羞辱过,所以潜意识中会以同样的方式羞辱自己的孩子。 “我不配”的内在小孩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蔑视。可以用关系治疗关系,用好的关系覆盖坏的关系进行疗愈。 “我不好”的内在小孩可能因为父母的潜意识中不希望孩子好。这类内在小孩长大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自残。疗愈的方法,首先一定要有一个环境,比如父母变老以后向你认错等。其次主动建立具有滋养功能的新的关系。 压抑自己的内在小孩要学会自我释放。释放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言语的释放。不过需要注意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因此自我释放的时候不能张扬到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受到伤害。 怀疑自己的内在小孩要学习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主要有三种,生理上的性别认同,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上的自我认同。你的自我认同在哪个级别取决于你的眼界和你的见识,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多看世界,多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可能我们在小时候,父母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孵化环境,导致我们的内在小孩受伤。但是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我们可以通过探索自我,产生对人世的新看法。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明白身体隐藏的含义,和内在的自己对话,阅读哲学书籍,冥想,记录梦,解释梦等整合的方法,把受伤的内在小孩和更好的自己融为一体。 荣格说: “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生命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受伤的内在小孩在作祟。只有内在小孩被看见、被疗愈,并且与我们一同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成长,真正感到快乐。施琪嘉老师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正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内在小孩的书,通过重新养育受伤的内在小孩,深度抚平童年创伤,不再伤在童年。

26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