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1

Pistachio陆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不能诊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开运潇潇

已采纳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但是与现实中的情况不符,如果来访者真的发生了自杀行为,那么绝大部分的责任会在咨询师以及机构这边。首先,心理咨询师是没有处方权的,也无法诊断。那么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的第一件事,咨询师就会给来访者做一个初步的评估过程,会询问来访者的躯体状况、社会功能的情况、平时的人际关系、既往病史等,会用20-30分钟的时间详细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假如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抑郁情绪十分严重,评估以后发现问题已超出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咨询师会跟来访者解释,你的问题已经泛化,我们无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你的问题,建议你先去医院检查看看,排除躯体方面的疾病以后,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困扰我们才来进行咨询。其次,要是来访者强烈要求咨询师做咨询,打死不愿意去医院看,非得要看心理咨询,此时心理咨询师该怎么办呢?一般会采取折中的方式,通过心理测量给来访者再次评估,做完以后跟来访者说,我们会通过你的问卷再次客观评价你的情况,如果通过专业的心理测量发现问题还是十分严重,那我们只能寻求转介。如此一来,来访者也没有理由强迫咨询师给他做咨询了,心理咨询师也就避免了类似抑郁症这样问题的来访者出现自杀的行为,转介给医生以后能够寻求更加专业地治疗。通常情况之下,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师是不接的,强迫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比较困难的问题咨询师也不会接,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职责,只限于心理问题的范畴,比如失恋、工作被辞退、人际关系困扰等方面的问题,这种的话咨询才能起到一定效果。不过,有一种情况咨询师会接待抑郁症的来访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协助精神科医生的前提之下,双方配合开展工作,有具体的方案和计划开展治疗,在专业的指导下开展。要是抑郁症的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后要自杀, 通常可能会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咨询师咨询的时候技术使用不当,在过程当中出现过失,来访者情绪难以接受而寻短见;二是咨询师设置不当,事先没有做评估,也没有做好干预工作,明知来访者问题已超出自己的工作范畴,还要强行咨询,继而诱发抑郁症患者自杀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会有其他原因,比如咨询师和来访者咨询做得很好,但是咨询完了以后,来访者受到家里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并伴有虐待,一时痛苦之下,做出了自杀的决定,这时就要看心理咨询与来访者的自杀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咨询当中医生或者咨询师是否犯有过错

心理咨询师不能诊断

262 评论(10)

Jacksperoll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应进行的工作是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七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或者营业执照:

(一)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

(二)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的;

(三)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的;

(四)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的。

心理咨询人员、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中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336 评论(15)

旺泰纺织

以一个冷笑话作开场: C: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我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吧! T:真的要我说出来此刻你心里的想法么? (停顿10秒,眼神交流中) C:算了。。算了。。。 它之所以会成为心理学的调侃,原因有二:一是学了心理学,并不能猜测出你的心里在想什么。人经常都想不清楚自己心里在想什么,别人见你第一面有怎么可能猜出你在想什么,除非这个人是巫师或算命师。二是即便T说出来了,在重视面子的社会中,你也不太可能戳穿他说错了,以造成彼此的尴尬。 其实,存在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自觉地呈现出你的内心想法。 这个方法就是,讲故事。 比如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在公园里遇到一个老同学,这两个人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讲述一下,越详细越好。接下来你可以花2分钟时间想一下,将自己代入情境中,他第一句话会说什么?他们谈话内容关于什么内容?他们接下来有什么计划?你会发现你在描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这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待人礼仪与态度、与老同学交流的内容还反映出了他看重的是什么,等等。这个人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神转折的地方就发生了,你所描述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因为只有你对自己了解最清楚,才会描述出这些细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你不自觉地呈现出了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 人们热衷于反复讲诸如神话、寓言、童话等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又或多或少地增添或减少一些角色,强调或忽略一些情节,调整着事件发展的顺序,甚至会把自己认同做故事中的角色。所以,下次你再遇到一个人问你猜猜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那就让他讲一个故事。 任何故事不会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故事不会凭空被创造出来,故事只能出现于预先已存在社会性的意义环境之中,而意义不能独立于社会生活而存在。也就是,故事不是简单代表我们,或是简单地反映生活事件。故事构成了我们,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及人际关系,即故事起着组织、建构生活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的作用,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经历。故事产生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社交语言和社会互动等媒介进行传递。人们创造意义、联系社会事件和经验的能力是在社会互动中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可能看起来有点绕,对其理解可以稍后回来看。我们就先记住几个关键词: 故事,意义,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经历,社会语言,社会互动。 这几个关键词跟心理咨询的后现代主义的 叙事疗法 有关系(本篇主角)。 叙事疗法根植于社会建构主义,最初源自于家庭疗法,起源于控制论、解释人类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在这种疗法中,通过赋予故事意义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故事本身就源自于社交对话和文化所允许的言论。即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不是将意义交付给逻辑论证和法律规定的格式。在叙事疗法看来,一个人所知觉的现实是由人们所描述的故事建构所组成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因此个人所觉知的现实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依循着许多由人所建立的信念和制度,包括法律、信仰、习俗等所交织而成的文化现实,并在其中确立某种可能的角色和台词,也就是按照某种叙事逻辑来过生活。 可能你还是觉得云里雾绕,那就先记住一句关键句: 一个人所知觉的现实是由人们所描述的故事建构所组成的,人们通过赋予故事意义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接下来看这几句话辅助理解: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不好的妈妈。 我不够聪明,我永远不可能通过考试。 我们总是不擅长交流。 我是如此的失败,我是毫无希望的。 这些话是我们大部分人在处于情绪低落、遭遇失败时经常会说的,它似乎对每个人都具有适用性,比如当我屡次考试都不满意,当我经营的公司入不敷出,当我在人群中变得退缩不敢主动说话。。。我可能就会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认为“我就是如此”、“我是个有问题的人”,才造成了如此的结果。 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在经历过某个生活事件后,当我准备自我审视或将这段经历讲给别人听时,我的头脑中会先对其进行组织,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赋予某种意义,这就是故事。而这个故事,是基于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产生的,是和社会文化相连的某种认同,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影响着我的行为,也塑造着我的生活。 人是某种特定文化传统的产物。假设我们回到没有考试、没有职评、没有房产、没有金融……的远古时代,我们还没有“失败”、“好妈妈”、“擅长交流”这些概念,这些话便不复存在了。 也即是,人总是认为,标准的、美好的、正确的、健康模式似乎是生活指导的方向,或者是生活执行的一个模板,一个标准。这有时会成为我们自己生活的限制,也会成为我们的枷锁,当我们总拿自己和那个模式进行比较,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事业、人际关系都变得问题重重了。在叙事疗法的理念看来,身份认同是一个人与他人、与自己的历史、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构建出来的,它关注社会构建出的身份认同适合一个人的程度。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叙事疗法更多的是倾向于一种叙事实践。严格来说,叙事疗法并非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或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哲学,又或是某种特定治疗情境中的独特对策。David Epston认为,或许叙事疗法可以看做是一种世界观,或许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做事的方法、一种践行、一种生活等。叙事疗法不局限于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法。叙事疗法中的故事,将是怎么展开的?下篇将做介绍。 回应下标题:故事易写,难的是雅俗共赏。其实,讲故事不难,难的是怎么不按社会文化主流价值观讲自己的故事,达到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可。雅俗共赏,是我希望借助叙事实践可以达到的境界——每个人的故事不管是否达到社会期望,所扮演的角色不管是否符合文化标准或常模,都可以被欣赏,而不是只有当你存在了问题故事后,你才被看见和关注,或陷入不利处境。 最后普及一个知识,所谓“心理医生”是中国文化语境下通俗的说法,包括3类:一类是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一类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和处方权。根据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只有医生才具有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处方权。所以如果一个人怀疑自己有病,他需要去医院的精神科挂号。 那问题来了:去精神科挂号,便会得到一个关于某病的诊断。精神障碍存在一个分类和诊断系统、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工具、统一的精神病学词汇的使用。如此科学分类、问题归类……通过描述和解释将其合理化,形成诸如抑郁症、精神分类症、人格障碍等等概念,这些概念其实是话语的产物,是我们创造了它们,把它们创造成了我们所说的样子。那这些话语产物,反过来又会怎样预测和控制我们自身呢?这将在新一篇作讨论。

9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