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herking18
刷起某音,某视频或者是浏览器来的时候,常常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眨眼间几个小时过去了,过去之后虽然会有小小的内疚感。但是再次刷起手机的时候,还是会重复同样的感觉。 所以经常抱怨,是手机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于是手机成了那个浪费时间的替罪羔羊。如果没有手机,是否自己就不会花费时间在没有必要的事情上呢?我们来回想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但是消磨时间的,照样大有人在。那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在手机上消磨的时间也就等于占据了做别的事情的时间,我们通常把这个叫做拖延。但是你知道吗?拖延并不是看似是无意识的行为,其实拖延是有预谋的,它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才用拖延来挑战手头上正在做的工作的。 心理咨询师张沛超在《我的内在无穷大》中说,拖延分好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理由。一个人拖延的越严重,说明其所需要配重的情景越艰难。 《我的内在无穷大》,张沛超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张沛超,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畅销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本书通过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带读者解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生难题。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唯有不断地认识自己。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拖延问题上,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市面上出版的关于解决拖延的书籍也有很多,但是有的书籍只是从行为表面上来解决拖延问题,没有提到意识到内在深处的问题。 而作者认为拖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防御机制,也就是把多种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组合起来。 你看每当我们拖延的时候总是给自己一个理由,其实每个人的拖延都有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是尽管内心深处的复杂盘算得出来的,盘算自己面临着怎样的情景,同时存在着怎样的挑战,目前的资源如何,挑战的胜算如何,通过这一系列的盘算后,会认为自己可以晚些再行动,所以就会选择拖延。 作者认为拖延意味着可以维持当前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会给人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即使有时存在于幻想中,也要尽力去维持。 拖延的一个普遍原因是,害怕成功,因为不拖延有时意味着成功,就意味着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在追求未知的东西的时候,可能会害怕。拖延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害怕成功,而是害怕失败,认为只要我不做,那么就无所谓失败了,也就不会给人留下一个失败者的印象。还有一种拖延是因为被动攻击,被安排的事情内心的基础情绪和抗拒。 这种经过精心算计过的拖延,怎么破呢? 作者认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拖延的事情,反推自己的价值观,当拖延发生的时候,也是一个自我觉知的机会,通过自我觉知,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只有这样才会主动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别人被动行动。 我们的情绪、行为和防御机制等构成了我们庞大且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随时影响着我们的抉择。 一天早上,我送孩子上学,到了学校之后,把车停到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地方,以方便倒车。就在我倒车的时候,突然两个骑电动车的家长把车放在了我的左边,而后又一辆红色的小轿车停在我的右边,就在我为倒车担忧时,旁边开小汽车的女士跟我说,你快开一下车,挡着我的路了。突然我的心里猛地窜出一股无名火,来的比我晚,挡住我的路不说,还在支配我!我觉察到了这股愤怒的情绪,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引起我这么大的愤怒呢?我意识到是他的支配,因为没有人会喜欢被别人控制或者支配。这时候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一件小事很快就化解了。 作者张沛超认为,愤怒的背后是脆弱。当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正视这种情绪,因为每一种情绪都是对过去的自己或者是环境的投射。 当我们比较容易地感知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处在某个情景中的情绪从的判断,就是情商的核心。拥有高智商的人,对自己的情绪都有非常敏锐的了解和觉知,然后逐渐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系统,随后才能对别人的情绪疏导和影响。 情绪是一个光谱,接受了情绪文化,我们的情绪光谱才能变宽。所以作者认为真正的情绪认知能力代表着一种透明的接纳,这种接纳能让人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情绪,关键然后人的情绪才能变得稳定平衡。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其实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处在这个多姿多彩的花园中,只有稳定的情绪才能发现内在或者外在的世界的美好。
吃要吃好的
最近读了张沛超老师的《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本书。 张沛超,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拥有跨学科综合型的学术背景。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现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他是一个自在的人,是一个理性天才和感性天才都兼备的人。他说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自在的人。 “自在”和“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其实这两方面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想持续地工作下去,也就意味着要把不自在转化成自在的能力,或者说能够在不自在当中安在的能力。 自在是没有束缚的意思,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可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可指心灵的自由放逸。自在有“大自在”和“小自在”。有一些高僧,当他们圆寂的时候就会有“得大自在”这种说法。大自在,实在太难得了,看起来希望不大。因此,“小自在”我们还是可以追求的。 我们都希望自在,希望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可生活中有多少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如果要确认一下,得好好地盘一盘,其实答案是挺吓人的。我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别人的想法,我们的耳朵里也充满了别人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可能也装了很多别人的情绪。即使我们的生活总在被他人影响,但仍然有活出自在人生的可能性。 如何叫我们自己说了算呢?一个人的想法、价值观、应对生活的态度和风格,其实在他意识到之前,都已经在那儿了。 我们想追求自在,其实是存在思路的: 首先影响我们自在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原先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很多东西的确是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影响了我们的愿望,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把很多从家庭当中习得的东西带到社会当中,带到职场里,带到新的家庭当中来。 重建依恋是修复原生家庭结构并从中获得力量的第一步。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可依恋的对象。因为依恋是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关系,是我们能够生存下来最重要的保障。我们可能会在家庭之外找到人当做我们的“家人”,这是重建依恋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家庭是我们情结的很重要的来源,除了有对于父母的一种依恋的情绪,还有试图介入他们竞争的一种三角关系的情结。种种的情结,再被我们自己的爱和恨所加工。因此就有家庭情结了:“我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我是一个没有家的人,我是一个被他们两个残忍剥削和利用的人┈┈”。 我们应该领悟、修通与原生家庭中的情结,把自己的心软下来,与原生家庭和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他人互动、建立良好关系。慢慢激活内在能量,让自己生活在“完美家庭”中,真正获得能够以四海为家的坚定信心。 其次是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如果我们想不受制于家庭,你可能会想:这样好办,只要我不成家,或者离我的原生家庭尽可能远一点,这样的话,我是不是就能够获得自在呢?结果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离家已经很远了,可能有半个地球那么远,但他仍然生活在很多的冲突里。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由于他内在的情绪部分和欲望部分仍然处于未知当中。我们对自身情绪和欲望未知的程度越高,它们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影响其实就越大。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我们总是为“情”所困,有“喜、怒、哀、惧、嫉、望、无情”等情绪。因此我们面对情绪,发展自己的内心,培养自己承载情绪的能力。能够辨析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规律。 欲望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命的能量,“欲”有“食欲、性欲、权力欲、联结欲、分离欲、无欲”等。我们常常被欲望所折磨,想从欲望中解脱。或许我们可以借着欲望的力量获得自在。欲望其实不是我们的敌人,所有使我们苦的东西,其实也像无尽的宝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欲望了解、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去接触、倾听、认可自己内心“众生”的疾苦。欲望的自由来去,会帮助我们的人格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动态性。 另外是心理困扰与自在。我们在心理问题当中学会自在,求得自在。 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只是因为跟大多数人不同。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也不一定一直都追求跟别人保持一致。一个人遭受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这给了他一个锻炼心智、增加心量的机会。 处理心理问题有三种途径:与问题对抗、与问题对话、消融问题。 与问题对抗致力于消除症状,但是当事人可能潜意识里仍旧保留着这个病,在这种时候,仅仅对抗是很难有真德疗愈效果的。 与问题对话致力于找到症结所在,以及症状要传递的关键信息。这样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真相,引导我们的生活。 消融问题致力于消除问题与正常的二元对立。我们不恐惧问题,也不依恋某种所谓的幸福。这种对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保持欢迎的态度有利于我们获得更透彻的疗愈。当我们从这样的问题中恢复过来、解脱过来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不仅丰富,而且会具有多彩多元的人生。 “体验自己的存在,体验自己存在的方方面面,体验自己更大的存在,体验自己与更大存在的关联”。这是张沛超老师写这本书的愿望,更是我们读者从这本书中应当收获的真谛。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肉体和精神,还包括了与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关联。所有的感知、情绪、欲望、认知都与我们同方方面面的事物联结这一行为密切相关。 愿你得以觉照内心的阴霾,愿你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