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丶小包
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如下:
心理咨询师具体报考条件如下: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取得中等职业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后,从事本职业工作满10年以上;
5、在校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学生允许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参加三级职业技能鉴定,报考职业见专业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监狱学全专业。其他非相关专业的学生需参加培训达到一定学时,并获得结业证书,才能报考。
考试时间:
每年考试两次,分别为5月份和11月份的第三周的周六上午,报名时间一般考前一个月截止报考,比如如果11月考试,那么大约9月中旬开始报名,10月中旬截止报名。
考试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1、基础理论包括:心理学概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咨询概论。
2、操作技能包括:咨询理论、心理评估、咨询基本技能、咨询方法。
满分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单选题共250题,每题分,共计75分;多选题共50题,每题分,共计25分。
报考准备:身份证件、学历证书、纸质报名表(必须由考生本人填写并签好字)
报考流程:(由对接机构协助考生完成)
1.下载纸质考生报名表,打印空白报名表,并亲笔(手写)填写。
报名表如下:
2.填写电子版考生报名表: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考生报名表(电子版)
3.上传报考资料,共5张图片
3-1. 身份证件人像面图片
3-2. 身份证件国徽面图片
3-3. 近期一寸白底免冠照片
3-4. 学历证书图片
3-5. 手写签名的报名表图片
4.查询报考资料是否正确
请您再次仔细核实,保证查询到的电子版报考信息与您填写过的纸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培训综合考试考生报名表》完全一致。
备考方法:
1、拿到教材之后要多看几遍,第一遍了解教材的大致框架结构,第二遍熟悉每一部分的知识梳理,第三遍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串联记忆效果更佳。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只要掌握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学起来会更加轻松。不仅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更要集中精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做笔记,划重点。
3、想要在更短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和做题速度,题海战术首当其选。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来做题,可以选择同一类型的题型反复练习,加深印象,也可以选择套卷练习。
2017年9月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也不再颁发。是由心理所对考试合格者颁发《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

真龙木木
心理咨询师二级报考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扩展资料:
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Mary瑶瑶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