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25

漂萍过客12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讨论会文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厦门小鱼网

已采纳

想表达好情绪,我们首先先得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想好想让对方知道什么,用恰当的方式实现。

1 心平气和。我们不能自己先急躁的不得了,咱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和一个急赤白脸的人说话嘛?肯定不行啊。咱先平静好,然后才能理性的思考,逻辑清晰,最起码能组织一段清晰的话吧。

2 情绪定位。你平静了,然后去想你想让他(她)了解的情绪是什么?我对你的那件事我很介意,我有点不开心,我特别讨厌等等这些情绪你定位好,表达的时候才不会自乱阵脚,不会被别人牵着走,不会讲不明白。

3 方式恰当。咱们表达的时候不要一脸冷漠,或者无所谓的,又或者满脸无语。咱们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你可以温和地说,对方如果已经不耐烦了,那你就等他安静下来后,委婉地说。咱不能白说啊,对不对?咱得起码保证他听见了,听全了。方式很重要。

总之,我们要瞅准时机,冷静地传输我们的情绪。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心理咨询师讨论会文案

247 评论(12)

夏哲藤1

看见|清心心理问答 小芹: 你好。如果你想半路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这完全是可能的,这要庆幸我们生在中国,但我国对于这个行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是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原因。 因为你提出的不是生活中的心理困惑,这个问答我可以大胆给你建议,而且可以在给建议后,分享一下这个职业可能面临的压力,希望可以帮助你对这个职业有多角度的认识。 先分享三点现实的建议: 1. 为了顺应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建议你完成一个心理相关的专业学习,并获得学位证,本科,硕士或博士都可以,毕竟心理咨询是一个讲专业的工作,以后还是会看学历专业背景的。这种苗头已经在呈现,比如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对于注册心理师的申请有个硬性指标就是要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的学位。 另外,因为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研读一个相关学位,也是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个敲门砖。既然打算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尽量选读心理学专业,更贴近实际应用。 这就涉及到考试了,如果你对考试有不太好的感觉,建议你先处理一下自己这个课题,也许会让你更了解自己,看看阻抗的背后是什么。 2. 完成一个一年或两年以上的连续性专业系统培训,很多机构在招募咨询师时,还是很在意咨询师的系统专业学习背景的。 武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类课程较多一些,这个行业打飞机去上课是很普遍的事,课程的老师和质量更为重要。推荐简单心理、壹心理、糖心理、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德瑞姆心理,以及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课程,都不错。如果你喜欢荣格方向,那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是个不错的选择。 3. 坚持阅读学习,做个人体验(成为来访者),多积累咨询量(这是从业硬指标,可以从公益咨询做起来积累经验),以及坚持案例督导。这点后面会分享更多。 我也是半路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当时我们考证班有近十位小伙伴关系不错,有几个月,我们每周聚一次,读书学习,共同成长,彼此鼓励,大家都隐隐期待着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两年过去了,只有我成为了全职心理咨询师,还有一位开始兼职零星做起了个案,其他小伙伴都在中途放弃了。 说实话,这条路确实很不容易,太多人在前期投入很多金钱和时间后,最终都没能真正迈进这个行业。这其中的缘由有很多,我个人感觉主要有三方面的压力。 行业里有个说法,心理咨询师从业前三年别指望收支平衡,这话一点都不假。从业前三年,还不包括学习期,在接第一个个案咨询前,至少要有一整年的系统基础学习期。 首先这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走进来你会发现学费支出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这是一个很考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最初几年,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你总会忍不住再去充点电。这很正常,就算咱们真是学习型人格障碍患者,后期恶补的知识和技能厚度,跟欧美国家对心理咨询师从业者的专业要求标准比较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个行业的培训费真不便宜,随便几天工作坊就几千上万。当你积累到一定水平,总算可以达到中德班中美班或某某精神分析学院这样高标准培训的入学门槛了,你激动地填简历申请报名通过面试后,几万块钱又出去了。 学费这个无底洞,比起每周要交的个人体验费与督导费,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必须接受个人体验,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人格更完善。人格更完善,你才能在咨询工作中不被拖入泥潭,才能不在咨询工作中,跟来访者互相伤害。 督导费像个人体验费一样重要,曾奇峰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称不上真正的心理咨询。我非常同意,在更专业的从业者指导下开展咨询工作,这是对来访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督导师不但会帮你在专业性方面指导你,还会无形中帮你分担很多工作压力。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按国内行业的收费标准,每周要交的个人体验费和督导费加起来差不多要1000元,最低也要800元,否则质量很难保证。有同行曾写文说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路上,要准备一套三四线的房子,我觉得没那么夸张,但准备个十几二十万,还是很需要的。 每周有个人体验和督导的加持,你的工作压力会少很多,但并不代表一点压力都没有了。心理咨询是一个尊重专业的工作,同时还是一个非常看人的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压力与职场上的压力不同,职场上的压力再大,但还不至于让你当场气脉散乱。我见过一个同行刚从咨询室出来,被来访者攻击得拿杯子的手颤抖了很久,我也经历过在结束一个咨询后,僵在沙发上整整五分钟动弹不得。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份工作最大的魅力,也在于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工作压力,只有灵魂与灵魂真正的碰触,才会让你体会到这种消耗。你以为自己被耗得七荤八素后会恨你的来访者么?不不,等你精神一恢复,你依然会爱他们,而且随着工作深入,你会觉得他们越来越可爱。 为什么被来访者虐千百遍,依然爱他们呢?有一部分原因,肯定是由于这是你的工作,你收了钱,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另外的原因,我觉得是--- 当灵魂与灵魂发生深入的触碰、信任与链接时,这当然会激发出爱。 比如,当有一个人如此信任你,把在他/她看来最羞耻最隐秘的心声告诉你,你很难不想尽全力让他/她更轻松快乐幸福。即使你表面上要克制,要无为,但当那个人更成长了一些,你内心就是会感动得稀里哗啦。 当然,你也是一个正常人,如果你恨的时间有点长,你发现自己惧怕见那个来访者,或者在那个咨询中,你有强烈的无力感。这时候,出于对来访者和你自己的负责,你要尽快跟你的体验师聊聊,看看情绪的背后是什么,看看你哪些情结被勾出来了,趁机你再完善一下自己的人格。所以,有时候,真的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在一起成长。 随着你人格越来越完善,经验越来越丰富,功力越来越深,你感到的消耗会越来越少,这是一条虽漫长却很美妙的路。 当你工作进入正轨,你会发现这是一份挺忙碌的工作,更是一份很孤独的工作。 你忙着做咨询,忙着写记录,忙着打逐字稿,忙着见体验师,忙着见督导师,忙着上各种课,忙着大量阅读,还可能忙着写作……最后你发现, 你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人,不是你的来访者,就是你的体验师或者督导师,而且都是一对一的见。 这与办公室环境是相当不同的,办公室的关系不管有多少虚假和浮华,但人来人往啊。有时候,咨询师喜欢上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多啊,热闹啊, 平时哪有机会见那么多人 ! 另外,你会跟你的来访者有很深的链接,也会跟体验师有更深的链接,但这些关系很微妙,比现实的关系显得更真实,却又绝不能成为现实的关系。有段时间你可能会很迷茫,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是,当来访者一次次深层次触动你,体验师一次次海纳百川地接纳你时,你很容易感觉生活中的关系有太多虚假和伪装,感觉社交质量愈加低下。 于是,你宁愿形单影只也不愿意沉迷“虚假”。人的烦恼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你渴望遇到可以深度交流的友谊,怎么去遇到呢?同行应该更谈得来吧,毕竟有太多相似之处。首先督导师是没时间跟你交朋友的,其他同行呢?你热情满满约见了几位,然后你发现很多同行早已孤独成仙,对你发出的友谊发展信号毫无反应。这时候你也不要气馁,这不怪你,只是他们早已不擅长交结朋友了而已。 咨询师与咨询师做朋友,表现在:严肃时,微信群里讨论一下防御机制与存在主义,然后再总结一下新的领悟;轻松时,微信群里互相攻击,互相抱持一下,然后再谈一下自我觉察。 还有一些连群都不冒泡的咨询师们,偶尔在彼此文章下点个赞,留个言,再赞个赏。这就很温暖。 为什么那么多心理咨询师喜欢写作呢?我想,恐怕没有什么事比写作更加孤独的了,以孤独克孤独,以毒攻毒,不能再有效了。 过两三年你总算打破了自己高逼格的防火墙,心想管它什么真真假假,特么开心就好,这才是人生智慧啊。不过很快你会发现,自己依然回不去曾经的繁花似锦了,因为你也已经孤独成仙了。 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孤独,我觉得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做了心理咨询师变得孤独呢?还是因为一个人原本孤独,才选择了成为心理咨询师呢?我觉得是后者。 李孟潮说,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想成为的职业,而是一个被选择的职业。曾奇峰也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成为心理咨询师,他甚至建议一个人在决定转型成为咨询师前,先去找专业人士做一下评估,看是否适合,要不然花太多时间和金钱也是打水漂。我觉得不至于这么夸张,但如果具备更能适应孤独,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持之以恒,的确会在这个行业走得远一些。 有些孤独不是说能适应就能适应的,之所以很快适应了,那真可能是你本性就如此。 也许前些年你沉浸于喧闹中只是防御孤独的一种方式,最终你总算有了勇气,敢于大大方方的孤独了。 这节小标题我没有写“孤独的压力”,孤独是压力么?不不, 没有一定级别的自恋高度,是达不到一定级别的孤独境界的。 对了,听你说在网上写简历,不知道你是看的是什么样的招聘信息?其实,心理咨询机构很少在招聘网站上招聘全职咨询师,这个行业更偏向合作的方式,另外这个圈子很小,想招募到合适的咨询师,可能转发转发机构的公众号就有效果了。招聘网站上的心理咨询师职位很有可能是这几年时兴的情感咨询师,这与传统的心理咨询是有很大不同的。建议你再多些了解。 以上是我对这个职业的一些认识和感受,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肯定会有很多局限性和偏见,毕竟我从业不久,也许过几年会有新的认识。写下这篇文的标题,我肝颤了很久。 其实啰嗦那么多,都是废话,核心的点就一句话,真爱就 just do it ,不管三七二十一,很多心理咨询师就是这么过来的。 感恩你的信任哈,加油。 清心

131 评论(10)

Bubble0104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话:人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被情绪左右,一个成熟的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轻易发脾气的。

这些话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想先区分一下:控制和压抑是不同的。

控制情绪的意思是:

一种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接纳情绪、觉察情绪、理解情绪,有疏导方法、逐渐学习的基础上。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非直接压抑情绪,阻断情绪释放的渠道。

压抑情绪的意思是:

回避、抑制自己不能接受的情绪,情绪没有释放的渠道,或者根本不觉得自己有情绪,把情绪压抑到潜意识层面。是一种无意识的保护机制,当时看似平静,但并没有真正消失,最终还是要爆发。

压抑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但经常压抑,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心理疾病。

另外,一个心智真正成熟的人的确是应该具有控制情绪的能力,这话没错,但这个能力不是年龄到了就自然有的。这是一个学习、犯错误、再学习、调整、培养,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

不成熟是成熟的必经之路,但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从家庭开始,再到学校、社会,都没有学习过这门课程,没有培养出管理情绪的能力,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补课,先允许自己的不成熟,再到成熟。

就算你已经心智很成熟了,但也难免会有控制不好情绪的时候,这个也是允许的,因为我们是普通人,还没有修炼到佛的境界,不要用一个完美的标准来苛责自己。

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不表达情绪,认为这是成熟,难道这不是成熟过头了吗?大家还是要适时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表达情绪不是乱发脾气,不顾时间、场合、对象地随便释放情绪。

所谓的成熟,不是不表达情绪,是知道对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

如果我们一味地否认、压抑负面情绪,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将渐渐失去体验真实情绪的能力。我们压抑了表达情绪的能力,就阻碍了我们和内心的连接,失去了感受情绪的能力,甚至变得麻木,无法意识到情绪的细微变化,变成一个单调无情绪的人,对别人的情绪反应更是“呆若木鸡”。

有情绪的时候,最好找到发泄的渠道,吃东西、购物、大哭、找人倾诉……还可以把情绪转化为语言、声音、运动等等疏导出去,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我们面临重大丧失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哀伤,出现多层次的情绪,我们越能接纳情绪,表达情绪,就越不会抑郁,最怕的是一声不吭,闷着,忍着。如果你的心理是一个容器,积压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容器迟早会受不了的。强烈建议大家在安全的环境、向安全的人表达情绪。

压抑情绪让我们失去活力、消耗精力,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还是会想办法冒出头来攻击我们的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情绪很容易引起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有的人不善于表达情绪,特别是不愿意表达负面情绪,否认它的存在,还有的人总是不懂得拒绝、过分耐心,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回避冲突、屈从让步等,这种压抑情绪的做法给疾病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例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压抑愤怒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患者中压抑者的比例约为30-50%,不表达情绪还会加速疾病的恶化。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发现,经常压抑情绪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比那些善于表达情绪的人高70%。如果情绪只进不出,人迟早会爆炸。

压抑的情绪向内攻击自己,就会出现自责、抑郁,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向外攻击,就会表现出脾气暴躁、攻击他人,严重的会去攻击社会、攻击无辜的人群。

不表达情绪,并不代表这些情绪消失了。只是由意识层面转移到了潜意识层面。在你意识能力较弱的时候它就会偷偷跑出来活动活动,比如酒后吐真言,比如出现在你的梦里。

或者我们会采用一些伪装的方式来表达压抑的情绪。

在公司里,员工无法表达对老板的不满,他可能会用无精打采的工作态度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在家里,妻子无法用语言表达对老公的不满,她可能会天天上淘宝“败家”来转移情绪。一个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他可能会用生病、打架、早恋、暴饮暴食来向父母示威。

举个例子吧。老公平时工作很忙,这个周末计划带妻子和孩子去滑雪,因为大学同学的突然到访,计划取消。老公抱歉地告诉了妻子,妻子心里咯噔一下:盼了很久的滑雪又泡汤了。心里非常不情愿,很恼火,但马上又恢复了平静,说:同学来了也没有办法,那就不去了吧。周末妻子呆在家,哪里也没去,心里越想越委屈,把原本带孩子去看公婆的计划也取消了,心想:天儿这么冷,我才懒得出门呢。

没有表达的情绪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转移的方式在表达。暂时看是平静的,但对于长期关系是不利的。

表达情绪,也允许别人表达情绪是有必要的,表达是让情绪从水面以下(无意识层面)浮到水面以上(意识层面)的过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坦率地和来访者讨论情绪,允许来访者表达自己的任何情绪,包括表达对心理咨询师的情绪,表达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情绪表达有益于身心健康,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比不表达情绪的人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较少焦虑和内疚,很少有抑郁倾向。爱人之间越能自由表达情绪,遇到的冲突就越少,一些有心理学意识的家庭,允许彼此之间沟通情绪,包括一些负面的情绪,并相互给予尊重和理解,这好比是给家庭这个长期运行的设备添加润滑油,避免生锈。

很多时候,我们表达情绪的能力被这些“想法”限制住了:

我不应该让别人知道我的情绪。

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是不安全的。

如果我表达情绪,别人会笑话/看不起我。

男人不应该表达情绪,那是懦弱/失败/没有风度的表现。

温柔的女人是没有情绪的女人。

一个成熟/优雅/理性.....的人是不应该表达情绪的。

表达负面情绪会让我感觉更糟糕。

表达负面情绪会影响别人的心情。

情绪是不可捉摸的,是说不清楚的。

就算我表达了,别人也不可能理解我。

诸如此类.....

这些想法并非你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这些后天形成的想法是推动了你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是阻碍了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呢?我们可不可以不那么绝对化,灵活一点呢?

比如,

原来的想法:男人不应该表达情绪,那是懦弱的表现。

调整为:男人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找信赖的朋友聊一聊。

原来的想法: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是不安全的。

调整为:我可以尝试去找一个合适的人分享情绪,这样会比较安全。

270 评论(13)

AstrophelandStella

情绪表达指的是人们用来表现情绪的各种方式,其功能就是在纾解情绪水位,使水位下降。

情绪可好可坏,只是一念之差。

语言表达尤其是爱情里的男女对情话的诉说,都特别简单,关键在于是否放下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

在亲密关系中,情绪表达或者表达情绪很容易给对方一份暗示,比如,积极,负面,批评,赞赏,抱怨,督促等等信号,但这又未必是你的初衷,或许你只是想告诉对方一份在乎和疼惜,可是你选择了相反的情绪,这就是不太正确的情绪表达。

真正的情绪表达应该是恰到好处地传递一份信息,让双方毫无误解和遐想,在相处中解决问题,在陪伴中消融遗憾,将简单的缘分经营成浪漫,一场看似渺小的爱意最终却发展为浩瀚的宇宙,包裹了整个人生的幸福。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正确表达情绪,有些办法早就该知道了,比如,表达爱意时,一定要全面,忌讳以偏概全;表达态度时,记得尊重对方,忌讳忘我诠释态度和意见;表达愤怒时,记得心存感激和珍惜,从不丢失恩爱的前提。

情绪实属人之常情,但是它不应该成为男女相处的障碍,而是应该借助于情绪的波澜进而增厚感情基础,起跳于争执而互相了解和熟悉,从而懂得和珍惜。

不打不相识,不磨合就无法真正懂对方。

情绪是附属于人们情感世界里的温度,可冰可暖可烫可寒,唯一的掌舵者是相爱的两个人,双方都是主人,别挥霍了这份珍贵,咽下去的情绪不只是隐忍和委屈,还可以是迁就和疼爱。

87 评论(8)

魔戒之love

你和他分手了却还想要他担心你,很明显,你还没有放下他,想要复合。我觉得他会不会担心主要看他对你是不是还余情未了。如果他对你还有感情,那你就可以发自己分手以后很后悔,觉得特别舍不得他之类的动态,看到你这样子,他估计也会心软。如果他对你已经没有感情了,那你就算发的动态再可怜,他估计也无动于衷。

151 评论(11)

粉嘟嘟的Pinky

既然都已经分手了,为什么还要发朋友圈?让他去担心你呢?我感觉你并没有放下这段感情,如果是放下了就不会这样去想。姐,放下了,你过的好与不好就都以他无关了,既然放不下,为什么还要去分手呢?你想发朋友圈,让她担心你真的说明你放不下他也许当他看到的时候。还是我统一中所以说不要去想太多,今天分手了,那么两个人就不要有固态的交际狗,不要想利用发朋友圈来引起他的注意,那样的话让你更加难堪,而已。

344 评论(8)

meteorakira

这位朋友,你好!

你跟他分手了,是你们两个人谁提出的分手?你似乎还舍不得离开他,如果你真的不希望跟他在一起了,他以后有什么想法你就可以不操心了。你想让他担心你,是什么意思?你希望他找你和好吗?

如果你希望跟他和好,还是跟他在谈谈。如果你已经没有跟他和好的想法了,他是否会担心你,你就不必想了。我是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有什么困惑可以交流。

祝你开心快乐!

97 评论(14)

幽幽百合香sj

先说自己在面临这种状况时,如何打开心结,推己及人,慢慢引导,让对方自然进入情境。最后讲规则可能更好吧。

9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