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diandian100
整部电影,四个时代,四个故事。 开头让人略感琐碎,直至来自民国时期吴岭澜的故事,虽然朴素,却闪耀着奇异的光辉,成为所有故事转折点的起源。吴岭澜一袭长袍,看着发榜。 英文成绩第一,物理成绩却落在了“无列”。 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却迷茫不决。梅老师问:“你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要学‘实科’?” 他回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当时,我记得电影院里一片哗然。 旁观者清。然而,这又是多少中国学生,好好学习的唯一理由? 读书,仅仅为了做优等生,而已! 梅老师又问:“你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 吴岭澜又是一阵茫然,许久才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天看书,感觉过得踏实。”梅老师说: 吴岭澜疑惑:“真实?什么是真实?” 这是一种面对时代的浪潮,遵从内心,从容而笃定的姿态。梅老师的一席话,让吴岭澜第一次真实地面对、思考自己的人生,直至泰戈尔的演讲会上,他与梅老师穿越人群的眼神交汇,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被梅老师点醒了!后来,故事情节就此发生了连锁反应:吴岭澜的一句: 空军教官的一句: 让沈光耀下定决心,不顾母亲声泪俱下的反对,遵从自己心中所愿、所想,毅然加入了空军队伍。 沈光耀常念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在校执行任务期间,不顾被敌人跟踪追击的危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常驾机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 后来战友们也深受感染,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晃晃” 投食行列。 电影看到这里,是最打动我的,温暖、辉煌时刻! 他们的善举帮助了许多战争中的孤儿,其中有一位叫陈鹏。陈鹏心怀感恩,长大后骨子里也携带有善良和爱的基因。 虽然因为误会,他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王敏佳,奔赴中国的大西北,成为研制核能的科学家,然而当王敏佳在北京因为一封检举信遭受批斗、面临生死考验时,他勇于直面心中深深的爱,及时回到王敏佳身边,成为她的救赎力量。 他救起被人们批斗、拳打脚踢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说出最动人的那句: 收获了爱情! 另一位爱慕王敏佳的青年:李想,本来是与王敏佳共同炮制检举信的人,却怕影响自己的大好前程,没有站出来与王敏佳一起承担后果。 当李想误以为王敏佳已被批斗至死时,懊悔不已。陈鹏虽然对李想关键时刻只求自保、置王敏佳生死于不顾的自私态度,感到愤怒,但最后还是原谅了他,并说: 这关键的一句话,点醒了李想后来的人生。 在西北的沙漠中,他为了救治两位在雪山中因缺水晕厥的医疗队人员,自己却牺牲了。这两位医疗队人员,就是张果果的父母。 张果果,听到了父母谈起当年在雪山上受李叔叔(李想)的救助才活命的故事之后,受到震撼。 当他在父亲对自己说“希望你能做自己喜欢的、开心的事”后,终于直面内心的柔软,最终没有出卖上司David,同时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当他在四胞胎的房间里为窗户装点色彩时,他是快乐的! 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所有的故事,被一种炽热的精神串起: 无论是爱国、助人的“大我”, 还是内心对于爱情,对于理想的“小我”, 每一个“我心所向”都弥足珍贵,值得被尊重! 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活出了无悔的精彩,诠释和演绎了 对自己的“真实”: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很多人说:精神,这种东西,既不是飞机大炮,又不是山珍海味,看不见也摸不着,不能吃又不能住,到底能有什么用? 人生的方向盘,恰恰就握在“精神”中。 没有“精神”,就像是生活在梦里,并没有真正在体验世界,而是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情,却无法活出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 !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去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买车、买房、装修等等,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并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 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 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 由于文化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发问,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 “需要”变成了“想要”。 而“想要”的内容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 明明保证营养就够,但所谓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但装潢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 ...... 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日本人最让我敬佩的就是: 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实现它,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当他们的孩子说:未来想要成为一个美容师、蛋糕师的时候,日本的父母亲,会用一种赞许、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鼓励孩子,而中国的父母却不会,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大多是:更高的学历、更高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至于孩子本身想要成为什么,却很少会顾及。 如此,才有了那么多,如同文章开头那般的吴岭澜。因此, 成年后的我们,更要学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人生法则。 在“一般性生活准则”上,我们依然可以遵循。例如:交通规则、文明约定,没有必要去突破。 但对于真正的大问题,例如:疏离盲目的物质追求,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爱等等,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判断,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潮流来替你作出决定! 智者,从不落入他人的“闹剧”! 生命的精彩,来源于对生命的通透,以及内心爱的充盈。 你,是谁? 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你,想要与他人建立怎样的联结? 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 . . . . . 梅老师,点醒了吴岭澜; 吴岭澜和空军教官,点醒了沈光耀; 沈光耀,点醒了陈鹏; 陈鹏,点醒了李想; 李想,点醒了张果果。 谁,是那个点醒你的人呢? 心理咨询师,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一个 “关注感受,启迪人生” 的温馨港湾。 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会用专业的方法来 聆听您、理解您、接纳您 ,照顾好您的情绪,为您的心灵做一个舒服的SPA。 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会根据各位的情况,进行具体事件的 深入分析 ,给大家提供 崭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 ,从而从根源上解决大家的困扰。 让我们陪伴您一同开启:崭新的智慧人生!
格水物獭致知
文/曼熳一个网友发出疑问:“因为近期服用一种药物,身体发胖了,男朋友的感情也变了,这个世上,还有真爱吗?”01 这个世上有真爱,但有错爱的人。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个人是初中同学,相似的“孤儿”命运,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随着三个人长大成人,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中萌芽。王敏佳热情奔放,活泼美丽。陈鹏和李想也都学有所成。陈鹏,心中对王敏佳爱得热烈,他拉着王敏佳的手在校园奔跑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他对王敏佳的爱情,就像地球永远绕着太阳转动般的永恒!但王敏佳爱的天平,倾向了爱穿白衬衫、长相白净的李想。就在陈鹏鼓起勇气想要向王敏佳表白时,他看到了王敏佳对李想爱的热情。于是,他掩藏了对王敏佳的爱,打算成全两个好朋友的爱情。然而,王敏佳迎来了人生的大逆转:由于为老师打抱不平,她被质疑、被审问、被批斗、甚至险些丧命。而在此过程中,李想本可以帮她澄清,帮她说话。但是,离她最近的李想,为了个人的前途,选择了沉默。王敏佳,被殴打后,昏死在地上,无人问津。最后,陈鹏救下了王敏佳,他不在意王敏佳被毁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陈鹏对王敏佳的爱,拖住了向痛苦的深渊坠落的她,唤起了她生的希望……这是电影《无问西东》里面的情节。也正好可以回答“真爱是否存在”这个很多人会发出的疑问。从古至今,真爱不断!从古至今,错爱不绝。王敏佳选择李想,就是爱错了人。王敏佳选择陈鹏,她便遇到了真爱。02 真爱,也会变质。前面提到,王敏佳的人生转折,是因为她为老师打抱不平。这个老师,是她的初中语文老师许伯常。这是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也是一位朴实的男人。王敏佳之所以要为他出头,是因为她的师母——语文老师的爱人淑芬,打他、骂他。许伯常和淑芬,曾经也有过甜蜜的爱情。他们一起弹琴唱歌,许伯常对淑芬说过会永远爱她。许伯常有才,淑芬就赚钱,供他上学。但学业有成后的许伯常,他的爱情变了。他对淑芬的感情变了,他不再爱她了。淑芬无法接受,她拿着刀到许伯常的学校以死相逼,许伯常无耐娶了她。但结婚后,虽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睡觉各睡各的,餐具各用各的。许伯常的茶杯摔碎了,他宁可用碗喝水,也不用妻子的水杯。婚姻中最大的伤害,不是争吵,而是冷漠。许伯常对淑芬的冷,比冰还寒。淑芬却执着于曾经美好的回忆,无法接受许伯常已经不再爱她的事实。对已失去的爱的执着、冰冷的现实,她折磨许伯常,也折磨着自己。最终,她消磨完了对生命的热情,跳井结束生命。让人无限遗憾……许伯常有错吗?就像他的呐喊:“为什么别的东西都能变,感情就不能变?”他曾经爱淑芬是真的,后来不爱淑芬也是真的。只能说,真爱没有保险,可能不变,也可能会变。03 当爱不再,勇于接受,及时止损淑芬的人生,其实不必以悲剧收场。如果当她知道许伯常不爱她之后,能接受现实,不死死地抱着曾经的美好回忆不放,她的人生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比如,她勇于接受现实。“好,你不爱我了,可以。”“但是我供你上学的钱,还有我的精神损失,你要还!”“拿出你工资的一半,还我二十年!”根据许伯常的为人,他会做出补偿。淑芬拿着补偿款,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活得滋滋润润的。再找个爱自己的男人,嫁了。或者,淑芬是个有追求的女性,拿着补偿款投资自己,也来读个书,上个学,用知识改变命运。或者,淑芬用补偿款做个生意,成为了一个女商人……剧中的淑芬,没有了这么多的“或者”。但我们现实中的人,需要告诉自己:真爱万一变质,谨记生命无价。与其留恋过去,不如及时止损。真爱既然存在,还会遇见真爱。你若还是不信,看看这俩女人:赵雅芝2次婚,刘晓庆4次婚。如因一次失恋,不再相信真爱,哪能再遇真爱活成今日精彩!END.我是曼熳,专注婚恋辅导、个人成长的心理咨询师。 愿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丝启发,过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