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8一美食家
我曾经多次讲过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是经常根据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影响对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于某件事物进行单独判断需要花很长时间(回忆一下自己面临抉择时候就会发现),所以大脑就选择了一个捷径,就是看看周围人是怎么想的,他们认为什么是对的,进而去把这些采信为最好的选择。越多人认同的东西,我们也会下意识的认同,从众效应也是基于此。这之中有两个方面是我需要强调的,一个是人数问题,一个是影响源问题。我们大脑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可是这个大多数人到底是“多少人”?我们似乎无从判断,我们不知道一个观点到底是被阐述了很多次,还是被很多人阐述。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采信信息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观点被阐述了多少次,而不是多少人在阐述,对我们的大脑来说,一个观点被一个人说50次和被50个人说一次,效果是一样的。就好比广告一样,打广告的人就是一个机构,但是广告打的多了,我们就会形成很多人都在复述这个观点的感觉,进而形成广告效应。所以,如果你想要群体照着某种形式去做,完全凭借一个人就可以做到,你只需要不断去通过文字和语言等各种呈现形式去反复陈述,尽可能多的陈述某个观点。当然为了避免你的说辞太单一和支离破碎,你可以变换不同的概念来陈述,形成系统体系。只要他们听你说了很多次,他们就会误认为是大多数人都赞成的说法,而不会意识到所谓的“大多数人”,其实只有你自己。一旦大家都开始认同了,那么即便一些人没有赞同,也会开始保留起自己的意见,以免尴尬。如果你有研究过培训界的大咖们,其实都有走这一套路线,不断陈述自己的观点思想,形成体系,影响众人。OK,那么我要讲的另一方面是【影响源】,我们会采信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这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去分辨影响源,也就是说我们很少会去分辨某些信息到底是哪些人传出来的。假如我们想要试着养生,去采信一些医生的信息这是没事的,但是万一采纳的是一些不懂装懂的假专家就危险了。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我们往往是不太会挑拣信息来源的,对我们的潜意识观点形成来说,我们对信息的认知比信息的来源更重要。那么,我今天讲的这个呢,希望你能够彻底领悟,一旦你掌握了这些,完全可以凭借一人之力就来影响到别人的认知,搅弄风云,当然,我最好的建议是,当大家都开始认同你所传递的信息后,记得隐退江湖,隐身起来。
李吉吉jjj
你打开这篇文章,这意味着你可能在生活中有着操控别人或者被操控的对象,你想要了解更多,或者免于被操控。这很好,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当你看完这些,可能大呼:艹,没错,我就是这么被操控的!首先我们先认出「六种心理操控策略」,这会有助于你对生活中试图操控你的人提高警觉。 当然我这里希望你一边读,一边思考一下,你曾用过哪几个呢?又有哪几招是其他人曾用在你身上的?为了让你顺从他们的心意,得以唆使你采取某项行动或取消某项计画,心理操控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策略,但通常不是多管齐下。真要这样,就太明显了。他们往往先试行一个策略,如果失败,再改采其他策略。心理操控者运用的策略五花八门,视你和操控者的关系本质而定。举例来说, 你的配偶用的策略很可能和你的主管不同;家庭成员使用的策略也有别于朋友或同僚 。心理学家巴斯(David M. Buss)和他的同事曾进行一项研究,从中辨识出交往中男女常用来试图唆使或终止另一半行为的策略。研究人员共找出六种主要策略。有一点很重要,且值得注意,研究人员并非以此做为临床诊断操控是否已成为问题的标准。相反的,他们想试图了解,这几对配偶坦承企图用来影响或操控另一半行为的主要方法。研究结果相当有趣,他们找出了六种常被用在许多不同类型关系的重要策略。认出下述六种心理操控策略,有助于你对生活中试图操控你的人提高警觉。你曾用过哪几个呢?又有哪几招是其他人曾用在你身上的?施展魅力第一种策略是「施展魅力」。包括:我称赞他,他就会去做(或不会再犯)。我装可爱,他就会去做(或不会再犯)。当有求于他,我会特别表现出充满爱意、浪漫多情的模样。我告诉他,如果他去做(或不再犯),我就会帮他。冷战第二种策略是「冷战」。包括:等他去做了(或不再犯了),我才会理他。我忽视他,直到他去做(或停止做)。在他同意做(或停止做)之前,我拒绝跟他说话。我拒绝做他喜欢的事,除非他动手去做(或停止做)。施压第三种策略是「施压」。包括:我要求他去做(或不再犯)。我怒斥他,直到他去做(或不再犯)。他没做(或明知故犯),我就指责他。我咒骂他,直到他去做(或不再犯)。他不做(或再犯),我就要胁他。说教第四种策略是「说教」。包括:我给他应该去做(或不要再犯)的理由。我质问他为何不做(或不停止)。我指出动手去做(或不再犯)将带来的所有好处。我向他解释为何我希望他去做(或不再犯)的理由。我向他表明,我很愿意帮他做,但没办法这么做的原因。闹情绪第五种策略是「闹情绪」。包括:我摆臭脸,直到他去做(或不再犯)。我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直到他采取行动(或不再犯)。以退为进第六种由巴斯和他的同事共同定义的策略是「以退为进」。例如:为了让他采取行动(或不再犯),我不惜贬低自己。为了让他采取行动(或不再犯),我放下身段。为了让他采取行动(或不再犯),我行止谦卑。这六种心理操控策略,不仅限于交往中的男女。事实上,在你所处的关系中,可能遇上其中几项,甚至全部。然而,也有些操控招数常被用在某些特定关系。例如,在工作关系中,存在一条权力的界线,处于你和上司之间,以及你和部属之间;此时,权力可能被用来当作操控工具。像是直接被告知或受命/遵照指示去做(或停止做)某件事。而在家庭关系中,引发罪恶感 是常见的策略,这项策略一般可归为施压的类别。在此提及的理由,是因为有太多人特别容易屈服于家人以罪恶感做为操控策略。哪怕只是某种音调或叹息,就能引发罪恶感,因为担心这个音调会转变为直接命令,届时会更加让人感到罪恶深重。「哎呀!我们全都期盼你能回家和家人过节,而不是跟你的朋友一起过。」这段由母亲说的话,只要用对音调,充满感情,足以变成排山倒海而来的罪恶感。像在繁忙的机场等待起飞的班机,各种操控策略也蓄势待发。如果魅力攻势无效,冷战或施压可能派上用场;万一说教没用,就可能使出魅力,继而以退为进。然而,采联合策略并不常见,因为会互相抵触。想想你周遭的人,试着将他们让你去做或停止做某事时,所用的策略加以分类。什么时候最脆弱?在你的一生中,随时都可能处于操控关系,但最易受伤害的阶段,莫过于下列时期:转型期:例如从儿童到青春期;从青春期到成年。人生重大转折:例如成家、为人父母、晋升,或是失业。考虑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人生:例如离婚或离职。因重大损失而深受其苦。这些时期涉及重新定义自我,有着更大的压力和焦虑,也令人更患得患失。基于这些理由,预期得失的操控力更强大。这意谓着, 当你处于这些脆弱时期,特别应该对操控者提高警觉 。真正高竿的操控者像秃鹰一样,可以嗅出正处于脆弱时期的猎物。例如,职场新鲜人或公司新人冀望升迁、主管的认同,以及同事的接纳,这些需要,加上自身缺乏经验,很可能让你成为主管或同事的操控目标。事实上,操控者最有可能以你最想得到或最怕失去的事物,引你上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