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小王
讲座的内容很多,但无外乎是“心理学”和“性学”两大范畴。很显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性学的兴趣都更加浓厚。性学演讲的主要题目有“当代性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当代性治疗技术——心理行为治疗”、“美国大学的性学课程——人类性学基础”、“美国的性教育——全年龄、全方位”等。每次演讲后,还安排互动和座谈。师生都表示受益匪浅。 然而,在一次演讲后,一位女研究生小方和我交谈,她不知道如何防止导师的性骚扰。她告诉我:“我是今年才入学的研究生。我对我的导师了解甚少,对他的了解大多是从别人口中得知,多数人都说他人品好。所以我很敬仰和信任他。直到前段时间他请我出去吃饭,就我和他两人。吃完饭后他把我叫到他家做客,因为我很信任老师,所以没多想。到他家后才发现他家人都不在,他让我和他坐一起看电视,然后对我动手动脚。我好害怕,吓得我赶快要求回学校。过了一会他就开车把我送回学校了,途中一直说我长得漂亮,还说将来安排工作的问题。以后还要带我出来吃饭、唱歌、外出开会等。我一直沉默,没有回答。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以往开心、无忧的我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好害怕,怕我以后的三年怎样度过?我也不敢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我才入学两个月,在这儿也没有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只好闷在心里。我感到好无助,对研究生的生活充满恐惧。我想过要退学,可是我想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可能还会碰到这样的事,我不想逃避,我想让自己成熟起来,学会正确处理这样的事情。我想到的措施是:1、我必须以我的学习为重,好好学习减少私心杂念,要坚强勇敢;2、以后面对导师要大方,不提之前的事,只把他当老师、父亲般对待,保持距离;3、坚决不和他单独在一起。但这点比较麻烦,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做了。我真的愿意把我的导师当父亲般尊敬,但现在的状况,又不知道如何才好?我自己没有社会经验,我以后怎样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并且不得罪导师?”以前在中国,我在大学执教多年,也带过不少研究生,但从未闻之这类事情。听到小方的倾诉,我感到非常愤慨。研究生导师应该是为人师表,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女学生?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的大学,只要向有关方面举报,肇事者就会受到处理,当事人也会被保护。但在中国,如何实现小方的要求——“我以后怎样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并且不得罪导师?”我还真是没有良策。 在其他大学演讲和座谈时,我有意把这件事提出来,让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讨论。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类事情在中国的大学还不是少数。举例如下: 女研究生小华,在快毕业时遭遇了导师的性骚扰和性侵害。导师威胁她,如果不从,就要告发她的学位论文是抄袭的。因为小华的学位论文中,有一半以上的资料是导师提供的…… 女研究生小文,在研二时遭遇导师的性骚扰。她向学校行政部门举报,并要求换一位导师。但后来行政部门的答复是“查无实据”,不了了之。导师没有换,她却处处受到“刁难”,不得不忍气吞声…… 女研究生小琴,从边远山区考取研究生到了大城市。对未来一片憧憬的她,入校3个月就遭遇导师的性骚扰。这位导师还是学校的领导。小琴无处求助,被迫退学。一个优秀的山区女孩的事业梦,由此破裂…… 女研究生小洁,在读研的过程中,她的老师经常利用授课或探讨学术问题的机会向她实施性骚扰,在数次婉拒无果的情况下,她终于忍无可忍,向学校领导反映了老师的性骚扰行为。此事一被公开,马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本来,小洁寄予的希望是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帮助,使自己从这种受侵害的遭遇下解脱出来。不料,她将事情反映出来后,她的导师矢口否认,反而说她是诽谤和诬陷。为此,小洁遭到了院方的处分,她的研究生学位证被扣发。没有拿到学位证还影响了她的毕业分配…… 一些青年教师对我说,在某些地方,导师和女研究生有“亲密”关系似乎成了潜规则。如果不从,在撰写和发表论文、学位答辩等等方面,都会被“穿小鞋”! 还有几位女研究生对我说,幸亏她们的导师是女性,真是老天保佑。 我越听心情越沉重。中国的这些研究生导师怎么啦?连一点基本的廉耻都不顾了吗? 后来,我收到小方的邮件:“邓老师,您好!……最近导师又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看望他,还要陪他出去应酬,让我练习饮酒之类,我都婉言拒绝了。可是他每打一次电话,我的心里就好害怕,调整几天才能缓过来,我觉得学习都受到影响。我有在网上还有在图书管查一些关于性骚扰的资料,但收获甚少,针对我个人情况的几乎没有。所以非常期望得到您的帮助!最近在同学中间又听到好多女研究生被导师性骚扰的事情(听说这是XX地区研究生中的潜规则),但她们都不愿公开此事,选择默默忍受,就是因为怕得罪导师不能毕业。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我们这样在外求学的弱势学生难道就一直忍耐下去吗?谁会保护我们?怎么保护好自己?本来充满信心和快乐的心态进入研究生生活的我,现在居然有了退学的想法,还没进入社会的我,有些退缩了,好害怕!社会好复杂,潜规则太多,我真不知何去何从,我好希望能将简单快乐的我保持下去,不愿被社会的大染缸污浊!邓老师,真是不好意思打搅您了,我知道您的工作很忙,非常感谢您收看我的信件并愿意帮助我。” 看了小方的信,我的心里很难过。为了帮助小方,也为了帮助更多遭遇或者可能遭遇性骚扰的女研究生,我提出几点措施: 1、在本校找一位可以信赖的女老师,向她倾诉自己的遭遇。这不是举报,而是让第三人知晓。中国的大学里,绝大多数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个中心的女老师,是可以成为一个知晓人的。 2、每个女孩遭受性骚扰的情况不一样。我向她们提供“美国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有关约会暴力的界定与对策”和“美国中学生如何认识和防止性侵害、性攻击、性暴力和性骚扰”两份材料,进行学习参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3、可以委婉地告诉导师,这件事情已经有第三人知晓。也可以把上述两份材料送给导师“学习”。 4、可以匿名建立一个博客,将性骚扰的情况发布在博客上。并将博客的网址告诉导师,请他自爱自尊。 这简单的几条能否有效,希望遭遇导师性骚扰的女研究生随时反馈给我。让我们共同来商定更好的措施,遏止这种恶性行为。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上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均已删去,所提的人名均为化名) 附一:美国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有关约会暴力的界定与对策 一、什么是约会暴力? 约会暴力是指有恋爱关系但不同住的两个人,由一方向另一方施加暴力。这些暴力行为包括性、精神或肉体方面的虐待。虽然这些情况在男性身上也会发生,但至今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情况则较为普遍。 1、性接触:包括非自愿的性行为或性接触;或被迫参与低劣可耻的性行为。 2、肉体虐待: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手推、扼喉、嘴咬、烧伤、扯发、禁闭、用对象击打或武器袭击对方等行为。 3、精神虐待:包括威逼、恐吓、侮辱、取笑、叫骂、施压、破坏对方财物、限制对方行动,使与亲友隔离或其它极端嫉妒的行为。 二、错误的想法! ——以下想法是错误的:*约会暴力是打情骂俏; *嫉妒的表现等于爱情的表示; *拒绝对方的性要求等于不爱对方; *保持一段暴力的关系总比没有约会对象好; *如果女孩子曾经与对方接吻、拥抱或爱抚。那么即使对方对她强暴,也是这个女孩子的错; *对方是因为关心才会要求一方与其朋友或亲人疏远,以免她受别人的伤害; *遭受约会暴力是一件羞耻的事,因为别人会觉得是你自己不谨慎或行为衣着开放,受到暴力 对待是咎由自取。 三、正确的观念 ——正确的观念应当是: *强奸是一种暴力罪,强奸的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控制和操纵欲望; *强奸是一种极不尊重对方的暴力行为; *当你侵犯一个在精神及肉体上没有能力表示反对的人(例如醉酒)的身体时,你便犯了强奸罪; *无论任何情况下,逼迫及其它的言语侵害都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朋友或约会对象之间的控制及有占有欲都是不适当的; *情人之间过份嫉妒常常会引起摆布操纵或侵害的行为; *无论两人之间的关系性质如何,交往时间长短,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利强迫对方进行性行为。 四、如果被侵害,我该怎样做? 对于约会暴力的受害者来说,她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及肉体创伤是非笔墨可以形容的。能有机会去倾诉,已是个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曾经是受害者或正处于一个暴力的关系中,请你打破沉默,跳出受害的框框,重建新的生活。你可以向一个你信任及能帮助支持你的人倾诉,例如你的好朋友、亲戚、社工、辅导员或老师等。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社工及辅导员帮助你处理及面对约会暴力及其它交友问题。 附二、美国中学生如何认识和防止性侵害、性攻击、性暴力和性骚扰 1、性侵害的性接触,包括了接吻、侵害者触摸隐私部位、触摸侵害者的隐私部位、被侵害者强求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或者是阴道性交、口交或肛交;2、性侵害不包括展示色情电影、杂志、网站或其他媒体,不包括拍照、摄像或录音,也不包括观看性的表演;3、性威逼是指一个人使用威胁或武力,以便与他人发生性行为;4、没有人可以强迫另外的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性行为;5、性攻击是指一个人强迫和他人有任何一种亲密的性接触;6、性攻击可能发生于身体暴力或心理威胁。7、性攻击时,无论是阴道或肛门被插入,都称为强奸;8、男孩/男人和女孩/女人都可能被性攻击,尽管更经常的报道是针对女孩/女人的;9、实施性攻击的人往往不易看出是坏人;10、由一个熟人、朋友或在约会时的性攻击,通常称为熟人强奸或约会强奸;11、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强迫他人从事任何类型的性活动;12、性攻击是一种犯罪;13、一个受到性攻击的人应马上报告警察,且警察应马上开始调查;14、在潜在的性攻击境遇中,能进行自我保护的措施包括学习自卫技术、评估处境是否危险、避免饮酒和服用其他药物、开发自信的技能;15、不是所有的性侵害、性攻击、性暴力和性骚扰都能被阻止;16、家庭暴力时指在情人约会、共同生活或婚姻状态中,对有亲密关系的人进行的心理和/或生理的性侵害;17、在情人约会期间实施的心理和/或生理的性侵害,也称为约会暴力;18、有性侵害、性攻击、或家庭暴力经历的许多人,往往在他们的生活中的一些有某种意义的时候实施性侵害;19、许多社区资源能帮助已遭遇性骚扰、性攻击、或其他暴力形式的个人,包括心理咨询师、教师、医生、宗教领袖、强奸危机中心、家庭暴力组织、和警察;20、性骚扰可能发生在多种场所,包括学校、工作场所、和课外活动场所;21、遭遇性侵害或性攻击的人可以从社会支持机构、咨询机构和保健机构获得资助;22、是否报告性侵害、性攻击、性暴力、或性骚扰,是个人的决定。但受害者做出这个决定有时是困难的;23、从性侵害、性攻击、性暴力、或性骚扰的报告中调查或判定其结果,分析受害者的遭遇是困难的。
爱吃牛蛙的鱼
小威(化名)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是名初二学生。瘦高个,戴着眼镜,模样斯文。
和小威一起的还有他的父母,爸爸比较拘谨,话不多。妈妈明显有话语权,一直在说。
当妈妈激动地描述着孩子种种叛逆行为时,坐在一旁的小威没有反驳,只是轻蔑地撇了妈妈一眼后就闭上了眼睛,原本坐直的身体越来越塌陷在沙发里,最后几乎和躺下没什么区别。
“孩子真的太难教了!”
“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怎么就变成这样呢?”
“我只是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学校,他根本不理解我的用心!”
“现在我说什么,他根本不听,我感觉自己变得毫无价值。”
“爸爸什么都不管,想管也管不好,只知道打骂!”
“我们听了不少课,也看了一些书,但遇到问题为什么还是处理不好!”
.......
这样的案例与困惑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焦虑的父母越来越多,孩子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
在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的背后,并不全然是父母陪伴或教育的缺失,其中不乏有对教育热衷,肯花心思的父母;
也有认真好学,十分注重自身成长的父母;更有主动寻求帮助的父母。
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爱”拼命做了很多事情,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即便如此,父母的付出似乎并没有换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反而教养出了更多有着“厌学、网瘾、叛逆、抑郁、焦虑,甚至有自残或自杀行为的“问题”孩子。
是孩子变得越来难教吗?还是父母真的不会教?
通过诸多咨询案例,我们发现这些孩子虽来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父母的教育心态与做法却十分相似。
换句话说,具备这些心态与做法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问题”孩子。
现代 社会 ,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父母无论有钱没钱,对孩子从来不吝啬。
益智玩具、营养食品、 旅游 运动、阅读书籍、兴趣培训和课外辅导,从生活到学习,父母对孩子总是不遗余力,倾其所有。
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父母看来这花出去的钱就是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也是成就孩子未来最必要的投资。事实真是如此吗?
就拿兴趣班说事,我身边好些朋友都替孩子报了不少,其中不乏有学钢琴的,但有意思的是,能坚持下来的孩子并不多,甚至有些学了几个月就放弃了,几万元的钢琴成了家里的摆设。
是钢琴难学吗?当然!只要是技能学习,哪有不难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弹奏出美妙乐曲,靠指导老师一周一节培训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孩子投入更多的练习。
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挑战的坚持,小孩子又如何能做到满意呢?
所以在这种坚持不懈,刻苦训练的背后与其说是孩子的坚持,不如说是父母陪伴与陪练的坚持。
记得我儿子四岁多开始学钢琴,直到他考完中音协十级和英皇八级,整整十年时间。
十年间,他热爱过,厌倦过,放弃过,纠结过。
因为理解孩子的心态变化,了解技能学习的过程,我们没有一味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当着“甩手掌柜”。
在孩子学琴的最初几年,不知多少个夜晚,我们耐心陪伴在钢琴旁;不知道多少回,我们努力克制和调整着情绪;不知道多少次,我们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可以说,教养孩子真不是父母花钱,交给老师就可以做好的。
很多父母热衷花钱培养孩子,更多时候是为了从原本需要自己该承担的教养责任中抽身和解脱出来,找个令自己心安之处用来安放对孩子的焦虑、要求和期待。
但这个地方究竟是不是孩子需要和喜欢的,父母并不在乎。他们在意的是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们也不能落后;父母需要的只是无须投入自己更多的精力、时间或智慧,即可轻松收获孩子的成绩和成长。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书店里,孩子低头看书,父母低头看手机;在游乐场,孩子独自玩耍,父母低头看手机;在兴趣或辅导班,教室里孩子一节接一节地上课,教室外坐着的是或聊天或低头看手机的父母。
更为洒脱的父母是干脆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该干嘛干嘛。
这类父母习惯了把教养责任与教育压力转嫁出去,为自己花钱买一个教育安心,买一个养育轻松。
讽刺的是,培养过程中,这类父母一旦发现自己需要全身心投入并付出同等坚持时,往往比孩子更容易找到借口放弃。
当然也有这样的父母,孩子学什么,自己也跟着学什么,特别是与学习有关的。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孩子。
这种做法短期内的确会帮助孩子提升,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性,甚至责任感,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孩子的 健康 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体验、感受、纠错与调整,更需要丰富的自然环境去激发和培养其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一味填充或塞满他们的时间,要求他们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只会消耗真正的学习兴趣与乐趣。
当然如果孩子真喜欢一件事,也不意味着能坚持下来。
往往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只为其兴趣买单,关键是能够用心了解,耐心陪伴,并在陪伴中理解和帮助到孩子,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这份兴趣所带来的成长乐趣。
好的教育能够激发潜力、培养能力,提升意志力。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并尊重孩子。
而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小洁(化名)的父母离异了,她随妈妈生活。平日里还算乖巧,只是对学习没兴趣,当然她也没其他兴趣爱好,手机是唯一能吸引到她的东西。
很多时候小洁做什么都需要妈妈提醒,小洁想做什么的时候,也习惯征求妈妈的意见。
在我的建议下,母女俩制作了一个亲子沙盘。
小艳(化名)快中考了,成绩不理想,在一次与妈妈的冲突后出现了自残行为。
还有很多像小洁和小艳一样的孩子,有着不被大家所理解或接纳的偏差行为。
这些行为不是无由来的,大多是因某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受阻,导致身心得不到正常的滋养与发展,不能正常处理情绪和应对问题,积累成“疾” 的。
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了的需求。比如:
一个幼时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会变得胆小怕黑,难以适应新环境;
一个做作业拖拉磨蹭的孩子可能是害怕达不到父母的完美要求或逃避更多的学习安排所致;
一个不敢挑战难题的中学生可能是习惯了被肯定,害怕面对失败......
行为是内隐的心理,心理是外显的行为。
父母的焦虑、亲子冲突多源于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无知,习惯盯着孩子的行为不放。
如果父母肯花点心思去了解,发现到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着的需求,不仅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应对和处理问题,还能促使孩子“问题”行为的消减。
每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我常会问父母们:你们对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得到的回答通常都是 健康 、快乐、善良等等。
我总会笑着反驳:爸爸妈妈们总是言行不一呀!这只是你们嘴上的期待,其实内心深处最在乎的还是孩子的学习。
这话一点也不假,甚至毫不夸张。
在父母的眼里,学习好的孩子是个宝,学习差的孩子如同草。只要学习好,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成绩差,什么问题都可能被放大。
不管孩子身心 健康 与否,学习都是父母甚至外界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
在“分数、名次、名校”面前,父母盼望的只是优秀,看不到孩子的需求,也发现不了孩子的独特。
这些孩子更像是被父母的焦虑、期待和要求推着走,逐渐丧失个性、活力、目标,甚至思想。
正因如此,尽管物质丰富了,学的东西多了,但得“空心病”的孩子却越来越多。(空心病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少求助心理咨询师的父母,真正担心的是孩子不去学习,而不是孩子的情绪、 情感 、人际关系或适应力等方面出了问题。
当孩子出现成绩大幅度下降,沉迷手机,甚至厌学、休学时,父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冲冲地跑来。但无论孩子是抑郁了、焦虑了、哪怕是有自残自杀的倾向,都不是父母焦虑的最高值。
真正能引发父母高度恐慌的只有学习一事,父母带孩子来解决心理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想让孩子尽快回归学校,重启学习状态。
不可否认,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很重视教育,为了成为足够好的父母,参加过各类培训,阅读了不少书籍,但依旧教出了种种“问题”的孩子。
原因很简单:这类父母学习与调整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教养出“身心 健康 且能够活出自己人生”的孩子。内心深处仍是抱着对“学习优秀”的期待。
抱着这样目的,无论怎样调整与改变教育方式,潜意识里的期待总会被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孩子敏锐地捕捉到,孩子当然不会认可和接纳父母这种“虚假”式的成长。
这样不真实的父母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厌恶与叛逆。
最令人痛心的是,在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有些孩子问题或状态得到了缓解,但情况稍稍好转,父母想到的第一件事仍是学习与成绩。
父母也会困惑:难道学习不重要吗?学习当然重要。学习是终身且漫长的过程。
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上。过早地加压和局限,只会剥夺掉孩子的学习兴趣、动力、自主性、责任感、思维力、创造力......这样的孩子又能跑多远!飞多高!
我们反复强调过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会一日消除。
厌学、网瘾、叛逆、抑郁、自残......这些行为只是结果,不是过程,更不是原因。
即使出现了,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给孩子充足理解和支持,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有句话特别能触动我: 当孩子的养育不尽如人意时,只是知道原因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从现在开始怎么做”。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理解、支持与引导,才是最好的教育。
这种教育其实不在于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花多少钱,而取决于你用了多少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父母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规划的能力,而不是安排或替代规划。
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父母只需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而不是活成别人的样子。
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父母从焦虑中走出,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优势,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并成就孩子的未来。
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的真正的觉醒与改变。
美多多lady
二、 学会调控情绪 课本第64页 1、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呢? 答:因为每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2、情绪与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态度有什么关系? 答:同样的事情,一个有着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现,而有着消极悲观生活态度的人则往往会有消极的情绪表现。 课本第65页 1、你对他们三人说的话有什么看法?不良情绪可以避免吗? 答:(1)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个人不可避免会产生不良情绪,不良的情绪有时会使人的情绪失控,造成不良的后果。 (2)但不良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可行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2、不良情系对人遵守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则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不良情绪往往会使人冲动、消极,甚至作出一些违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则的事情。 课本第66页 1、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自我情绪的小测验。 先按顺序写出自己最烦恼的3件事(不用署名)。 例:和朋友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非常痛苦;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伤心;老师表扬别人而自己不如别人,嫉妒他人;父母、老师批评自己,心情烦闷;别人有好朋友,自己没有,感到郁闷;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心生怨恨;上课回答问题出错,觉得自己好笨……… 然后,全班同学轮流上台抽签,念出纸上的内容,并就纸上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对于这些烦恼,你怎么看? 你为这些事情烦恼吗?为什么? 假如你有这些烦恼,你会怎么办? 略 2、请你给下面的同学出主意、开处方,帮助他们调控情绪。 *小明这样描述自己:“我这个人就是火气大,平时遇上点儿小事就会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动起手来,为此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其实,事后我也很后悔,但就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我该怎么办呢?” *小洁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有几次,她回答问题时都答错了,有个同学悄悄地说她是个笨学生。小洁听到后非常伤心,她担心别的同学也这样看自己,变得非常敏感,心情忧郁,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经常头痛、胸闷。 *玲玲在给心理咨询老师的信中写道:“我在学习上总是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时间花了不少,心血也费了许多,可是成绩总也上不去……这一切令我感到疲惫不堪、苦闷失落。” 答:小明可以在刚开始生气的时候多想想老师和父母的提醒,克制自己的火气;小洁要对自己有信心,把同学的嘲讽当作进步的动力;玲玲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在学习之余从事一些体育活动等。 课本第67页 数学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小玲考得不好,想到回家要挨妈妈的批评,心里很难过。同桌小利考得挺不错,不禁喜形于色,大声地对周围的同学说:“我妈早说了,如果这次考好了,就给我买想要的漫画书。到时候借给你们看看。”小玲听到后一声不响地出去了…… 1、薛阳当时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 答:薛阳的情绪表达不合适,因为当试卷发下来后,考不好的同学一定很难受,他要顾及其他同学的感受。 2、你能想象当时李晔的心情吗? 答:李哗当时一定感到很难受、沮丧,可能对自己丧失信心。 3、情绪的表达是否只是自己的事情? 答:情绪的表达并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一个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 4、你怎样看待这两种说法? 答:第一个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情绪的表达不仅是自己的事情,我们要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只顾及自己的情绪感受的人不但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还不利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